優化社會統計指標系統
時間:2022-09-09 03:41:49
導語:優化社會統計指標系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到本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科技、社會的迅速發展,在美國社會研究領域內掀起了一場“社會指標運動”。參與這場運動的有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統計學家和其他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目的在于探索建立一套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彌補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不足,借以全面地系統地反映社會發展狀況,反映社會福利的提高情況,為研究社會與經濟、科技的協調發展問題提供數據。在美國社會指標運動的影響下,其他一些國家和國際性組織也開展了類似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工作。在我國,比較正規的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期。1981年國家統計局社會司開始組織力量,就建立中國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問題進行研究。經2年的努力,借鑒國外經驗,結合了我國的實際情況,圍繞社會生活這個主題,從社會領域各個專業統計指標中,經過反復篩選和加工整理,于1983年提出了我國第一套社會統計指標體系方案。這套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包括自然環境、人口與家庭、勞動、居民收入與消費、勞動保險與社會福利、住房與生活服務、教育與培訓、科學研究、衛生與環境保護、文化與體系、生活時間分配、社會秩序一與安全、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參與情況等13大類。接著又組織力量進行了兩次試編,并于1985年和1987年將試編材料匯編成書,正式出版了《中國社會統計資料》。我國第一套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的制訂,基本上是成功的,為加強社會統計工作,提高社會統計工作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兒年我國的社會環境,人們的社會生活等諸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上述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已不能適應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急需修訂和完善。
二、(一)在設計社會統計指標體系(以下簡稱體系)時,我們注意把握以下兒點:
l。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對此“體系”應予以適當反映。
2.人民群眾是社會生活的主體,“休系”要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社會社會生活的實踐來反映社會的發展狀況。
3。社會是由個人、家庭、群體、組織、民族、社區等組成的,“體系”應反映我國主要社會結構的現狀及變化趨勢,并以之作為“體系的分類基礎和各組成部分橫向聯系的紐帶。
4。根據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要求,“體系”要把反映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放在重要位置。
5。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體系”要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民主和法制建設有適當的反映。
(二)鑒于社會生活現象是一個涉及范圍廣泛的復合體,社會統計指標體系必須與之相適應,要把社會領域各個方面的主要統計指標有機地組成一個完整體系,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廣泛性?!绑w系”框架包括的范圍要力求全面,能廣泛地反映社會領域各個方面的基本狀況。既有客觀指標,又有主觀指標;既有實物量指標;又有價值量指標;既有絕對數指標,又要有相對數指標。
2。科學性。每項指標的名稱,要有科學依據。大中小項目的排列順序也要講究科學性,一般應根據條件一結果,原因一結果,投入一活動一產出等順序來排列,以便觀察分析。
3.連續性。對一些重要指標,要列出分年度的資料,或者列出重要年份的資料,便于系統地研究社會間題,揭示社會現象的發展規律。
4.概括性。反映一個社會現象的統計指標往往有多個,這就要求設計指標體系時,應根據精簡、效能的原則,選擇其中反映社會現象本質的概括性較強的統計指標。
5.一致性。為便于從各個側面研究社會間題,同一指標的名稱、概念、范圍、分類和計算方法等要盡可能保持前后一致。
6.適用性。在設計“體系”和選擇指標時,要根據社會需要,特別是考慮政府的需要。
7.標準化。為便于國際國內比較,所有統計指標,應盡可能采用目前國際上和國內通用的名稱、概念、范圍、分類和計算方法,以進一步達到統計指標標準化。
8.可行性。為了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在設計“體系”時,應考慮大部分指標能從現有各種調查統計資料的草礎上,經過加工整理即可取得。
(三)在設計“體系”框架問題上,在我國曾有過各種主張,例如:(l)將社會統計指標體系按生存指標、享受指標和發展指標來劃分;(2)按社會條件、社會結構、社會生活來劃分;(3)按社會生活環境、社會生活主體、社會物質生活、政治與社會管理、精神文化生活來劃分。上述兒種分類方法的共同優點是反映問題比較集中,內部聯系較為緊密,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但共同的缺點是在具體設計指標時,各組成部分的界限難以劃分,涉及的范圍較窄,搜集某些資料的難度較大。1983年國家統計局試行的方案,采用了目前國外通行的按行政規劃部門劃分的方法,將“體系”框架分為13大類。這種分類方法適合我國現行社會事業管理體制,涉及范圍廣泛,各組成部分界限清楚,資料來源有保證,便于搜集加工整理。因此,在修訂中,我們仍采用了這種分類方法,而且根據當前改革、開放的需要和統計工作發展的要求,在原有的框架基礎上,作了一些調整、補充和修改,把整個“體系”框架劃分為15大類。這15大類的基本內容為:
1.自然環境,這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包括國土面積、自然資料、氣候條件、城市面積、行政區劃和自然災害情況等。
2.經濟條件,經濟是基礎,它決定社會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工農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商業和財政收支情況等。
3.人口與家庭,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家庭是社會結構的一種重要形式。包括人口規模、人口構成、人口自然變動、人口遷移、婚姻家庭和計劃生育等。
4.勞動,這是人們獲得物質文化生活資料的重要手段。包括勞動資源利用、社會勞動者構成、人才流動、勞動條件和工人工時利用情況等。
5.居民收入與消費,居民收入是居民維持其家庭生活的重要源泉,收入的多少,直接決定消費水平的高低。包括居民收入、居民消費、居民儲蓄、物價指數、消費總額與國民收入的比較、勞動收入與勞動生產率的比較等。
6,住房與生活服務,居民住房與生活服務設施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包括居住情況、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設置情況,交通通訊設施和其他公用事業發展情況等。
7.環境保護,這是關系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包括環境系統人員與設施配備情況,各地區三廢污染處理情況、企事業單位污染治理情況、排污費征收、使用和污染賠款情況、自然資源保護基本情況等。
8.社會保障,這是解除居民因生、老、病、殘、死等原因而帶來的困難的貢要保障。包括社會保障覆蓋面、社會保障費用支出情況和人均社會保障費用等。
9.教育,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前進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工作。包括各級各類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學校數、校舍面積、專任教師數、招生數、在校學生數、畢業生數、學生鞏固率、升學率以及專任教師與學生的比例關系等。
]0.衛生,這是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延長人民壽命的重要事業。包括醫療條件、醫療防治活動、營養與健康情況等。
11.文化,這是記載人類歷史、鼓舞群眾斗志、豐富人民生活的重要事業。包括居民文化生活條件、文化活動情況和文化生產成果等。
12.體育。包括體育活動條件、體育活動情況和體育活動成果等。
13。社會活動參與,這是反映社會民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政治組織和活動情況、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其他群眾團體組織和活動情況等。
14.社會秩序與安全,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建設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證。包括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全的隊伍建設情況、司法工作情況、社會治安情況、青少年違法犯罪處理情況、勞動教養情況和社會收容遣送情況等。15.生活時間分配,從人們一天的生活時間分配中可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物質文化生活提高情況。包括人們在一天24小時內用于工作、上下班、睡眠、吃飯、購買商品、家務勞動、業余學習和參加文體活動、社交活動的時間等。為了反映人們對社會生活的感受、看法、意見和要求等,以便為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依據,我們設一計了一個社會生活問卷調查,即主觀指標調杳,作為附錄1附在15大類之后。為一j’進行國際對比,以便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找出差距,明確改革方向,我們還設訓‘了一套國際對比指標,作為附錄2附在15大類之后。三、修訂后的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簡稱新“體系”)同原有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簡稱原“體系”)比較,主要有以下兒點變化:
(一)新“體系”的大類從原有的13大類增加到15大類,大類的名稱也作了一些調整。為使名稱更加簡煉,把原“體系”中的《勞動保險與社會福利》改為《社會保障》,把《教育與培訓》改為《教育》,把《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參與情況》改為《社會活動參與》。原“體系”把衛生與環境保護合在一起,文化與體育合在一起,它們之間雖然存在一定聯系,但畢竟各自有許多不同的特點,為便于研究社會問題,我們把它們都作為一個獨立的大類,分別單列出來。原“體系”把科學研究列為一大類,考慮到科技統計指標體系已經單獨制訂,為避免重復,新“體系”已將科研一類刪去,為便于研究社會問題,增加了《經濟條件》大類。
(二)新“體系”和原“體系”大類排列順序,大體是按社會條件、社會結構、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順序排列的,但新“體系”排列順序更為合理。原“體系”把環境保護與衛生合在一起,排在《科學研究》后面不盡合理,環境保護的目的在于改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可《住房與生活服務》的關系較為密切,在新“體系”中把它排在《住房與生活服務》后面。《生活時間分配》是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的,它具有高度的綜合性質,所以以新“體系”,把它排在最后。屬于社會生活問卷調查,,了國際對比指標,尚屬初創階段,原“休系”沒有這兩項內容,資料來源缺乏保證,同時內容尚不穩它,所以在折“體系”r},暫作為兩個附錄,挨將來資料積累多了,指標比較穩定了,就可將其并入15大類之‘蓄,。
(三)新“體系”與原“體系”在指標數量方面有增有減,增減相抵,凈增200多項。增加的指標,主要是經濟指標、主觀指標、反映特殊人群(如兒童、婦女、殘疾人等)的指標以及為適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需要和研究人口、教育、環境、居民收入和社會治安等重大社會間題的需要而增加的指標等。減少的指標,主要是科學研究指標以及其他一些難于搜集而意義又不太大的指標,如原“體系”中按年齡分組的職工平均工資指標等??傊涍^修訂,社會統計指標的內容更全面更適用了。
四、為了搞好統計優質服務,充分發揮統計的信息、咨詢、監督作用,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編制出來后,應及時利用“體系”的資料,結合其他有關資料,積極開展綜合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是,近幾年來,各級綜合統部部門搜集和占有了大量的社會統計資料后,但統計分析工作沒有跟上,統計資料利用程度不高,因而影響了統計工作作用的發揮。因此,加強社會統計分析工作是當亞待研究解決的問題,如何把社會統計分析開展起來,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1.選題。有些同志感到選題難,不知分析什么問題,其實需要研究的社會問題很多。從大的方面講,有兩大類:一是面向全社會的間題。如人口、婚姻與家庭、勞動就業、收入分配、消費超前、住房分配、市政建設、營養健康、社會保障、衛生醫療、教育培訓等方面的間題;二是針對特殊群體的間題。如兒童、青少年、婦女、老年人、殘疾人、少數民族等等。由于我們的力量有限,首先需要側重滿足國家政府制定政策的需要可圍繞當前黨政領導以及社會普遍關注的間題或者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間題來選題。分析工作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如逐漸歸納出一些屬于經常性分析的間題,可按計劃進行,組織力量密切注視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突發性、苗頭性問題,及時進行分析。
2.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的方法很多,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社會現象比較復雜,各種分析方法需要結合起來使用,才能更好地揭露社會現象的本質,把問題分析得更深入、更全面。
3.寫作。統計分析的內容,一般要求做到有數字、有情況、有分析、有間題、有建議。一篇好的統計分析必須是具備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做到如實反映情況,針對性、政策性、時效性強。
精品范文
10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