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信息公開制度論文
時間:2022-04-04 04:02:00
導語:建立信息公開制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1年2月13日16:04杜鋼建
在信息時代,經濟貿易的發展、企業商機的發現、消費者權益的實現、政府公共服務質量的提高等都離不開及時獲取準確信息。信息公開和信息自由成為世貿規則的基本要求和各國政府規制改革的主導方向。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政府經濟規制改革的重大挑戰便是如何促進信息公開,確保企業和消費者的信息自由權。
世貿規則對信息公開的要求在《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的29個獨立法律文件中,信息公開是貫穿于多邊貿易體制的基本要求。此項要求體現在世貿體制的如下原則中。
1.非歧視貿易原則:《關貿總協定1994》中最著名的“最惠國待遇”條款(第一條)要求一成員向另一成員的產業所提供的待遇不能低于其他成員的產品所提供的待遇。所有成員一律平等并同等享受任何旨在減少貿易壁壘活動所帶來的利益。這里的平等待遇和利益包括信息提供方面的平等享受的待遇和利益。《關貿總協定1994》第3條關于“國民待遇”的條款也要求信息提供的平等待遇。
2市場準入原則:世貿體制所要求的市場準入是有保障的、可預見的和不斷擴大的市場準入。所謂有保障、可預見和不斷擴大的市場準入就是強調市場準入的信息必須是公開的、持續的和具有約束性的。世貿成員國通過降低關稅提供市場準入的承諾以及減少非關稅壁壘的承諾都必須按減讓時間表兌現。根據《關貿總協定1994》第28條,一旦承諾關稅水平,在未與主要貿易伙伴進行補償談判前不得再提高。市場準入原則對有關信息的公開性、持續性和約束性的要求是非常明確的。
3.促進公平競爭原則:此項原則體現在一系列旨在保護公開、公平、公正競爭的規則體系中。例如《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在東京四合協議的基礎上強調要確保技術規章和標準以及測試和證明程序不得造成不必要的貿易障礙。為了使各國出口商都能獲得關于技術規章和標準以及合格評定程序的必要信息,世貿所有成員國政府都要建立國家信息咨詢點。《進口許可程度協議》要求成員國向貿易商充分的信息,使其了解發放許可證的根據。為此各成員國須確立設置或變更許可程序的通告規則,并提供有關許可證申請審查的指導信息。此外,關于海關估價協議對進口貨物申報價值的準確性提出的資料信息要求;裝船前檢驗協議對檢驗方政府迅速公布適用國內法律和規章提出了要求;《原產地規則協議》要求原產地規則必須是公開的、透明的;《政府采購協議》要求有關政府采購的法律、規章、程序和行為必須是透明的、公開的,以避免不公平競爭等等。
4.貿易自由化原則:世貿規則體系所要建立的是開放的貿易體制。它促進成員國實施貿易自由化改革。自由貿易政策應當允許貨物、服務、生產性投入無限制地流通,減少政府不必要的規制,促使生產最優產品、采用最佳設計和制定最優價格,使企業和消費者獲益。貿易自由化改革關鍵在于推行放松經濟規制的運動,從而保證貿易的政策環境是寬松的和可預見的。國內法律、規章和實際做法都要符合貿易政策透明度條款的要求。
信息公開的要求不僅體現在上述原則性規定中,而且在具體產業貿易領域都有特定的信息自由化要求。在農產品貿易領域,烏拉圭回合談判達成的協議要求進口國和出口國改善農產品市場的可預見性和穩定性。為此,協議在農產品市場準入的關稅調節方面、在農產品國內支持措施總量限制方面、在農產品直接出口補貼方面等都有特定的信息公開要求。比如采取“綠箱”政策時須說明政府在研究、疾病防治、基礎設施和食品安全等領域提供的服務和補貼的性質、類別、數量等。根據《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協議》,各國政府必須事先公告新頒布的或新修改的衛生和植物檢疫規章并建立國家咨詢點以提供有關信息。
在紡織品和服裝貿易領域,《紡織品和服務協議》要求《多種纖維協議》所允許的有關紡織品和服裝的進口限制措施必須在四階段期限內取消,而且有關毛滌、織物、纖維、紡織成品和服裝在第一至第三階段的每一階段都必須有數量限制的減少說明。
《紡織品與服裝協議》還為進口國為防止進口產品劇增而遭受嚴重損失建立了過渡性保障機制。進口國在對紡織品和服裝產業出口國因上述理由采取限制措施時必須提供有關證明信息。協議還設立專門條款以對付假報原產地和偽造官方文件等形式的規避承諾行為。此外,在紡織品和服裝產品的市場準入方面等設有信息透明度條款要求。
在服務貿易領域,《服務貿易總協定》的29條基本框架中有許多條款與信息公開相關。協定要求公布所有的法律和規章。由于政府規章對服務貿易的規制影響大,協議對有關規制的透明度和程序公正合理有明確要求。不僅所有規制性措施必須合理、客觀、公正,而且各國政府還必須對實行規制所作的有關服務貿易的行政決定進行及時審查。信息公開的要求涉及金融服務、電訊服務、空運服務等諸多領域。
為適應世貿規則關于信息公開和信息自由的要求,我國政府行政規制需要在程序和實體兩方面進行大幅度改革。規制改革將成為我國政府行政改革面臨的艱巨任務。
國外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信息公開不僅是貿易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當代各國政府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全面發展方面保障公民權的一項基本義務。公民對政府和公共部門擁有的公共信息享有知情權。過去被認為屬于政府情報不予公開的許多所謂“內部情報”或“保密情報”,如今已成為公民理應了解或知道的公共信息。
在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方面,英國在光榮革命后就廢除了亨利八世時制定的認可條例,確立議會議事錄的自由出版制度和為出版而閱覽公文書的權利制度。瑞典1766年制定的《出版自由法》規定公民為出版而閱覽公文書的權利。根據瑞典的情報公開制度,公文書的公開機關包括政府行政機關、國會、法院、地方公共團體和教會會議等。
在北歐,芬蘭于1951年制定《公文書公開法》;丹麥于1970年制定《行政文書公開法》;挪威于1970年制定《行政公開法》。
美國的情報公開制度由一系列法律構成。美國1966年制定的《情報自由法》對1946年《行政程序法》關于行政機關因公共利益和正當理由拒絕公開情報的原則進行了修正。根據《情報自由法》,政府文件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才是例外。在不公開的例外情況下,政府要有舉證責任,且法院有權重新審理。1972年《咨詢委員會法》規定聯邦行政機關的咨詢委員會的組織、文化和會議等必須公開。1976年制定的《陽光下的政府法》進一步規定合議制行政機關的會議必須公開,公眾有權觀察會議,取得會議情報。1974年制定的《穩私權法》旨在保護公民隱私權不受政府機關侵害,控制行政機關處理個人記錄的行為,保護個人檢閱關于自己的檔案的權利。1996年《電子情報自由法》對電子情報的檢索、公開、期限等問題都有具體規定。
- 上一篇:審判工作影響對策論文
- 下一篇:政協督查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