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問題難用溝通解決論文

時間:2022-04-03 02:48:00

導語:關系問題難用溝通解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系問題難用溝通解決論文

摘要:由歷史恩怨和現實沖突相互交織的中日關系伴隨著近年來中國的逐步崛起而更趨復雜化,中日之間歷史、領土、海洋資源劃分等問題上的多項爭端及日本在中日問題上的惡劣行徑越來越突出。中日之間由于政治領域矛盾重重、安全領域嚴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種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在涉及中日關系一系列敏感問題上,日本動作頻頻。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樹欲靜而風不止”,不是靠“溝通”就能解決。

關鍵詞:中日關系;溝通;問題.

近來,關于日本要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問題廣受世界各國和國人關注,也引起了很大爭論。在此問題上,正如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日本沒有資格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作者想強調的是中國應該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并不是因為民族主義感情作祟而盲目反日,也不僅僅是為了證明中國人和韓國人一樣是有血性的,而是出于對中日關系的現實和中國自身國家利益的認識。

對于當前的中日關系,世人皆洞若觀火。由歷史恩怨和現實沖突相互交織的中日關系伴隨著近年來中國的逐步崛起而更趨復雜化,中日之間歷史、領土、海洋資源劃分等問題上的多項爭端及日本在中日問題上的惡劣行徑國人皆知,無須贅言。中日之間由于政治領域矛盾重重、安全領域嚴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種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而日本近年來日益膨脹的進攻型對外戰略及在釣魚島、臺灣等一系列涉及到中國核心國家利益的問題上采取挑釁和進攻姿態,更加劇了中日之間的緊張局面和競爭關系。國家利益仍是當前的國際社會中指導國家行為的根本原則,外交政策是否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本國的國家利益是衡量一國外交是否成熟的標志。說過合作是斗爭得來的,而不是讓步讓來的,當前中日關系的現實困境非中國單方面、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轉。在日本的咄咄進攻態勢面前及其有計劃有步驟地不斷挑釁和侵犯中國國家利益并極力遏制中國發展的情況下,中國單方面死抱著維護和發展中日關系的大局及希望日本糾正自己的錯誤做法的良好愿望,不但沒有任何實質意義,而且會自縛手腳,帶來的是猶豫徘徊、瞻前顧后而終究無所作為。如果此時再一味強調保持和維護中國好不容易初步樹立起來的“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在自身核心國家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的情況下,所謂“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終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這不但是一種外交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現,本身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不是因為中國手中有牌可打,故意刁難,而是維護自身國家利益的正當而合理的外交行為,這并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倫理,也并不表明中國就要立即和日本決裂甚至走向軍事沖突,此類做法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外交行為中也屢見不鮮。如果反過來,日本處在中國的位置上,其會支持給予中國更大的國際行為權力嗎?憑借日本在歷史等問題上的惡劣表現及其與周邊國家在歷史、領土等問題上爭端與麻煩不斷、周邊國家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普遍表示反對和擔憂的事實,中國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名正言順,更何況考慮到日本對中國國家利益的屢次挑釁和侵犯以及強硬而惡劣的對華態度,中國理應承擔此一責任。中國采取既不明確表示支持也不明確表示反對的模糊態度并不能做到明哲保身,更不反映中國自身的最大利益。因為日本對中日關系的現實和遏制中國維護其自身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戰略與政策十分清楚,對于中國并不希望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真實心態也一清二楚,所以就算是日本順利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并不會因為中國沒有行使否決權而感謝中國,更不會自動帶來中日關系的順利發展。正如韓國《東亞日報》21日發表的社論所言,日本在處理與鄰國的領土主權爭端問題上,仍然沒有擺脫帝國時期的思想,不但不對過去的侵略行為反省,反而企圖美化丑惡的歷史。如果日成為常任理事國,其膨脹欲望會更加暴露,不僅不會對國際社會作出貢獻,反而會加劇國際矛盾。果真出現這種結果,只會進一步助長日本的強硬態度和囂張勢頭,中日關系將更為復雜化,現存的爭端和問題也將更加難以解決,屆時,中國再想努力發展中日關系、維護自身國家利益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此前,日本政府宣布將右翼勢力設立的釣魚島燈塔收歸國有并予以保護,隨后又同美國一道發表涉及臺灣問題的共同聲明。不單如此,日本外相還公開表示,希望中國對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修正”;日自民黨擬通過修憲把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定性為“傳統活動”……在涉及中日關系一系列敏感問題上,日本動作頻頻。

“溝通”不是一劑好藥方

這些頻繁的動作使得中日關系成為了當前輿論關注的焦點,與之相關的專家評述也出現在各種媒體上,紛紛為中日關系的發展獻計獻策。其中,就有專家表示:“……唯有加強中美日三國的溝通,明確闡明各自的戰略意圖和政策態度,才能更好保持和維護臺海兩岸乃至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時還建議:“……海峽兩岸應以春節包機等緩和兩岸形勢的事件為契機,增加溝通和互信,減少發生危機的可能性,這才能從根本上掃除美日干涉臺海問題的借口……”

專家開出的藥方子就是加強“溝通”,似乎只要加強“溝通”了,就能夠解決目前中日之間存在的問題。這就像兩個人有了沖突,旁人上來勸架,常用的一句話:“誤會,都是誤會。”于是兩人突然醒悟了,是“誤會”了,這樣一來就“和平”了.但我對“溝通”這劑藥方的“藥效”表示質疑。

人和人之間都會產生誤會,遑論國家之間,所以國家之間需要保持溝通。但是國家之間是否有足夠的“溝通”,并不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而中日之間目前存在的問題,更不能用“缺乏溝通”的理由來解釋。因為,決定國際關系的最核心因素,是權力和利益,國家權力的大小,決定了利益的分配。這是經過數百年近現代國際關系實踐檢驗過的道理,中日之間目前存在的問題也是一樣。

一部“溝通無效史”為了讓問題更加清楚,我們可以簡單歷數一下中日關系中的幾個問題,看看“溝通”在其中能夠起到何種作用。

歷史問題:其實歷史問題很簡單,只要日本徹底承認侵略戰爭的歷史事實,對以往所作所為認真反省,中方并無意在這件事情上和日本糾纏,畢竟雙邊的正常交往會帶來巨大的利益。但問題在于包括一些政治家在內的日本右翼,反復在這件事情上作出種種表演,或參拜,或“失言”,或修改教科書,導致這一問題被頻繁加溫。中國政府多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但為什么這些人卻依然如故?道理很簡單,利益使然。他們之所以頻繁動作,是為了國內政治的需要,因為國內政治總體向右轉,他們跟風右轉,既可以獲得選民支持,又可以獲得政治資金,何樂而不為?中方的抗議,無法轉化成他們所需要的選票和金錢,所以就只當成耳旁一陣風而已。對于普通的日本右翼來說,否認侵略歷史,本身就是重振“日本精神”、重塑大國地位。顯然,在這種問題上,單純的“溝通”恐怕不會有什么作用。

領土問題:雙方各自都聲明擁有釣魚島的主權,中方為了雙邊關系的大局,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然而日方的回應是逐漸加強對釣魚島的控制。釣魚島問題爭執了這么多年,日方非常清楚中方的立場,但還是試圖把對釣魚島的占領變成既成事實。在此問題上,從實踐來看,“溝通”能起到的作用似乎也很有限。而且,“溝通”需要共同的價值觀作為前提,很多日本人對于歷史和領土的觀念,和中國有著較大的差異,“溝通”起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例如一本學術書籍中提到一個案例,某專家在日本生活期間頗受一個民間團體的照顧,臨回中國前,董事長為其舉辦了一個小型送別會,專家很是感動。在聊天中,董事長說,日本國土狹小,以后要多去中國旅行。當專家正要表示歡迎之意的時候,董事長接著說:“但是戰前日本很大,有臺灣、朝鮮、滿洲,戰敗了,都沒了。”專家的話當時就只好梗在喉嚨里了。有這樣的領土觀念,“溝通”能起多大的作用,令人懷疑。

日軍遺留化學武器問題:60多年前,日本軍隊在侵華戰爭中遺留下了大量化學武器。1997年,中日兩國同時作為締約國加入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根據規定,日本遺棄在中國的化學武器,必須在10年內,即2007年4月前徹底銷毀完畢。這件事情的事實和責任原本非常清楚,但進展卻始終不是那么順利。就拿遺留化武數量來說,經過“溝通”,中方認為總數有200萬枚,分布在當時被日軍占領過的中國領土上;日方則聲稱,總共只有70萬枚,且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而且其中67萬枚都在吉林敦化的哈爾巴嶺,雙方觀點有很大的分歧。此事的過程也算是一種“溝通”,中日共同對南京中央門外的一處地點進行了發掘,找到的化武數量總計33097枚(日方判斷還有約3000枚沒有發掘),只要有簡單的數學能力,就能看出日方原有數字的謬誤,日方也顯然不缺會數數的人,但他們依然把“70萬枚”作為談判和工作的前提。日方假裝“鴕鳥”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若是認同了中方的說法,則日方要做的工作,要花的錢,要負的責任,都要成倍增加。哪怕只是為了這份利益,負責談判的官員也要死死咬住原有的說法不放。但我們能夠清楚看到,這一問題的存在,其直接原因是日方缺乏誠意,根本原因是日方不愿意承擔責任,而不在于雙方缺乏“溝通”。

臺灣問題: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中日兩國關系正常化時所發表的《聯合聲明》中記載得一清二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同時又寫明雙方“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各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這說明日本對臺灣問題的性質非常清楚。如果僅僅以缺乏“溝通”為原因,無法解釋日本為什么要把臺灣問題公開納入日美安保體系。日本之所以這樣做,其原因很清楚,就是日本政界內部支持“臺獨”的勢力起了作用。他們很了解兩岸關系,并不缺乏相關的信息,反而是基于對兩岸情況的充分了解,才作出最后的決策。

看來,中日關系中常見的幾個大問題,包括日本向歐盟表示反對解除對華軍售禁令這樣的小問題,都很難用溝通”來解決

日本為何不打“溝通”牌

從日本的國內狀況來看,居于政壇主流的新保守主義,試圖恢復日本在東亞甚至世界上的政治、軍事大國地位。這種政治思想也影響了民眾情緒,因此,對外強硬、對過去擴張歷史持曖昧態度的領導人,在國內政治上的確占有優勢。

從日本的地區戰略看,日本要做世界大國,直接涉及到未來的東亞格局問題。在部分日本決策者看來,中國是日本成為崛起大國的障礙。為了消除這一障礙,遏制中國的發展,就成了必然。日本的某些政治勢力之所以要支持“臺獨”,也就是出于這一目的。

從日本的戰略傳統來看,日本決策層是實力和利益的忠實信徒。自明治維新之后,對外政策一貫講究以實力換利益的作法。

從最近幾年日本對于涉臺問題所采取的種種動作來看,他們的行動,并不是出于缺乏“溝通”才作出的臨時決策,而是有著長遠的戰略考慮,其級別逐步升高,其準備逐步完善,這些動向需要十分警惕。

中國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所以“溝通”成為中國對外關系中最重要的手段,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并不是所有國家都這么看問題,有的國家認同的就是實力政治,叢林法則。如果這個時候再跟它講些教條的仁義道德,就與宋襄公無異了。現實也很清楚,很多時候,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樹欲靜而風不止”,不是靠“溝通”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