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互補性投資合作論文

時間:2022-08-07 06:01:00

導語:地方互補性投資合作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互補性投資合作論文

一、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的區域投資合作具有堅實基礎

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逐漸形成區域內新的國際分工,在加強經濟合作的前提下,各自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促進共同發展。考察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外貿與投資往來的狀況,可以看到,中國與亞洲地區的經濟合作具有堅實的基礎。

(一)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的區域貿易合作關系密切

中國與亞洲地區的貿易關系一向十分緊密,中國和亞洲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在90年代年平均增長16%,已經增長到2001年的296億美元。從1999年到2000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地區分布情況可以看到,中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是亞洲經濟體。1999年和2000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中與亞洲經濟體之間進行部分分別占56.6%和57.7%,而與歐洲和北美洲之間進行的部分均低于20%;中國出口總額中50%以上的目的地是亞洲,而進口總額中60%以上來自亞洲(表1)。盡管世紀之交世界經濟仍不夠景氣,但中國對亞洲的貿易額在2001年比前一年增加144億美元,已達到2880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6%。2002年1月至2月,中國從亞洲國家進口額達218億美元,同比增長6%。(注:中國駐世貿組織代表孫振宇2002年4月12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發言。)

(二)中國在亞洲吸引外資地位突出并與亞洲地區域投資合作關系密切

世紀之交,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國際資本的跨國流動日益活躍,外國直接投資(FDI)的發展成為主要形式。90年代亞洲地區FDI的流入額幾乎均占發展中國家的60%左右,只是在金融危機之后的1998年和1999年有所下降。2000年亞洲地區從金融危機中復蘇,仍然是FDI的投資重點地區,其FDI的流動突破記錄,吸引外資1435億美元,比1999年提高了44%,占發展中國家份額重新達到近60%。

考察中國內地實際利用外資額的來源,很容易發現其中絕大部分來源于亞洲地區,1999年流人中國的外資來源于117個國家和地區,而來源于亞洲地區的FDI投資占實際利用FDI投資額的66.6%,2000年這一比例為62.6%。來源于歐洲的這一比例分別為11.9%和11.7%;來源于北美洲的這一比例分別為11.4%和11.8%(表2)。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項目,絕大多數也是來自亞洲,如對外承包工程中,50%以上是亞洲地區的合作,對外勞務合作中65%以上與亞洲經濟體之間進行。歐洲在上述兩項合作中的比例分別為4%和6%,美國的數字分別為1%強和8%強。(注: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說明中國內地與亞洲地區經濟體之間的投資關系十分緊密,具有堅實的合作基礎。

表1中國對外貿易的地區分布(單位:萬美元、百分比)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年、2001年版整理

表2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額來源地區分布(單位:萬美元、百分比)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年、2001年版整理

二、經濟貿易環境的改善將促進中國亞洲地區的投資合作進一步發展

(一)亞洲經濟增長形式看好

二戰后,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世界所矚目。40年前,全亞洲的國民生產總值只占世界的4%,2001年已迅速上升到25%,預計到2010年將上升到33%左右。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亞洲發展中國家2002年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4.8%,2003年將達到5.8%。世界銀行對除日本以外的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也是充滿信心,預測該地區2002年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4.7%,2003年將達到5.6%。亞洲地區貿易發展也十分迅速,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0年,亞洲地區商品出口總額達到16500億美元,占世界總出口的比重達到了30%,而40年前這個數字還不足3%,其中在亞洲地區內的出口額達8000億美元,占對世界出口總額的49%。亞洲排位前12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儲備已經達11200億美元,約占全球外匯儲備總額60%。(注: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2002年4月12日在博鰲亞洲論壇首屆年會的議題研討會上講話。)

(二)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迅速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成為世界上經濟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市場潛力巨大。2000年與1978年相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6.4倍,年均增長9.5%,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6位。2001年,在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緩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快增長、高效益、低通脹的良好發展勢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進出口總額增長7.5%,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4.9%,市場物價穩定,國際收支狀況良好,2001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2122億美元。據世貿組織最新公布的統計數字,中國2001年貨物進出口額為5098億美元,其中貨物出口額為2662億美元,貨物進口額為2436億美元,上述三項均排在世界第6位。

(三)中國將成為亞洲經濟與投資合作的科研中心

近年來,中國國內知識經濟地位的日益提高,全球制造業正在迅速轉移到中國,以至許多評論家預測中國將成為世界新的制造業中心。與此同時,外國研究與開發工作的中心也在向中國轉移。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在1985年到1998年之間每年增長45%。例如,阿爾卡特公司在2002年4月同一家中國公司合作,共同投資1800萬美元支持電信工程方面的開發。該公司預計它在上海的投資大約占它在全球進行研究與開發經費的15%。IBM公司在北京的研究實驗室大約有90名雇員,并計劃再擴招。英特爾公司的投入甚至更大,它在2001年建立的北京實驗室有大約200名員工,其重點研究方向是無線通訊、網絡處理和軟件開發。(注:英國《金融時報》4月19日。)微軟公司將其10%的研究轉移到了中國,在北京設立了一個研究中心,這是其在全球的5個類似的研究中心之一,該中心的研究項目從語言合成到面部識別技術,無所不包。奧拉克爾公司(又稱甲骨文軟件公司)2002年4月在深圳建立了一個由100人組成的研究中心。(注:香港《遠東經濟評論》周刊2002年4月11日。)中國知識精英的聰明才智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外研發中心,這將使中國成為東亞和東南經濟體次區域經濟與投資合作的科研中心,并通過互補性投資合作,利用先進技術的“外溢效應”和“輻射效應”,為區域經濟投資合作提供技術來源。

(四)中國經濟法律法規的完善將推動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

在改革開放的二十幾年中,中國各方面的法律法規已經逐漸完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公平稅負與國民待遇成為普遍的市場需要,因此,中國將按照國際通行規則調整稅收政策。稅制的統一成為稅收政策調整的基本方向。中國將按照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逐步完善涉外經濟法律法規,參與多邊貿易體系和國際區域經濟合作,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繼續改善投資環境,依法保護投資者權益。鼓勵外商特別是跨國公司投資高技術產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

三、中國與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加強次區域投資合作實現共贏

長期以來,中國與

亞洲各國保持著良好的經濟合作關系,近年來,亞洲地區經濟體首腦達成共識: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所帶來的不僅是生產的國際化和貿易、資本的自由流動,同時還意味著國與國之間對市場和資源更激烈的競爭,在這個背景下,亞洲國家必須努力通過互惠合作來避害趨利,追求共贏。

(一)中國與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互補性貿易合作將進一步加強

中國與亞洲地區的外貿交易90%與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發生,相互提供的商品市場不斷擴大,其中中國最大的出口貿易伙伴是日本、香港和韓國,最大的進口貿易伙伴是日本、臺灣省、韓國和香港。中國對東盟的出口約占對亞洲地區出口比重的13%,從東盟進口的比重約占16%。東亞和東南亞區域內互補性貿易的增長相對減輕了亞洲經濟體對于西方國家市場的依賴

(二)中國與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的互補性投資不斷加強

如前所述,中國吸引外資中有60%以上來自亞洲地區,其中來自香港地區的FDI約占流入總額的40%,來自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的FDI約占來自亞洲流入總額的60%以上。其他向中國輸出FDI的亞洲主要經濟體有日本、新加坡、韓國和中國臺灣省(表3),來自東盟的FDI約占7%。與此同時,中國的企業也更多地以投資者的身份出現。1999年,中國政府批準對東盟國家的投資為7200萬美元。2000年新批準的投資達1.08億美元,增幅為50%。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對海外實體進行投資,其中一些對海外直接投資總額幾乎肯定比官方報道的高得多。(注:香港《遠東經濟評論》2002年4月5日《快速向東南亞投資》。)亞洲地區經濟體之間相互提供的資本市場不斷擴大,同樣減輕了對西方資本市場的依賴。

表3我國實際利用FDI來源于亞洲經濟體的數額及比重(單位:萬美元、百分比)

1998年1999年2000年

FDI比重FDI比重FDI比重

總額454627510040318711004071481100

亞洲313310268.9268323166.6254820962.6

中國香港185083640.7163630540.6154999838.1

日本3400367.52973087.42915857.2

新加坡3403977.52642496.62172205.3

韓國1803204.01274733.21489613.7

中國臺灣省2915216.42598706.42296585.6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年、2001年版整理。

(三)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金融合作有了實質性進展

中國與亞洲各國開展金融合作有很多優勢。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金融合作也有了實質性進展。中國和泰國2001年12月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支持泰國解決國際收支問題和維護金融穩定。2002年3月末,中國與日本也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這些都是中國重視并積極參與本地區金融合作的具體體現。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在博鰲亞洲論壇的發言中建議:亞洲各國商業銀行要為推動區域發展創造條件,發展亞洲的金融市場。香港、新加坡是遠東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應建立本地區的支付清算系統,在金融產品的交易方面,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四)中國與東盟加強經濟交流與合作

亞洲次區域經濟合作近幾年蓬勃發展,已為亞洲各國經濟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東盟自由貿易區已于2002年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從2002年1月1日起,6個老成員國之間的進口關稅已降到0%-5%。4個新成員則可以享受更長的過渡期。東盟各國領導人承諾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是實現區域內貿易的零關稅政策,具體落實時間表是2010年6個老成員全部進口實現零關稅,2015年4個新成員開始執行零關稅政策。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10國領導人就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達成了共識。從2002年4月開始雙方就建立自由貿易區進行談判,計劃該自由貿易區最晚在2011年建成。東盟與中日韓10+3機制也將進一步推動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這使亞洲國家的經濟合作有了良好的開端。這意味著亞洲將建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從而促進整個東亞地區的繁榮與發展。

亞洲各國有著相似的歷史背景和共同利益,鄰國經濟之間盡管有某些競爭的方面,但互補的方面是基本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亞洲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準入機會,開放的中國將成為亞洲國家的潛在巨大市場。中國將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亞洲國家發展形式多樣的雙邊和多邊經貿合作,以優勢互補、平等互惠為基礎,營造多贏的格局。

【參考文獻】

[1]聯合國貿發會議.2000年世界投資報告,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

[2]中國統計年鑒2000年版,中國統計年鑒2001年版[Z].中國統計出版社.

[3]謝進城.2001年中國投資發展報告[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4]王洛林.2000-2001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