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直接投資戰略思考論文
時間:2022-04-07 09:56:00
導語:外直接投資戰略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正處于全球過剩資本輸出趨于緊縮、本國壟斷優勢資本在總體上尚未形成的特殊階段。在這種條件下,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要以母國的“差異性”和“綜合性”的優勢為依托,整合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自然的、經濟的和技術的資源,形成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有效集合生產要素、建構或進入與東道國區位優勢相匹配的跨國產業增殖鏈的有效資本,開展“差異化”的對外直接投資,構建基于大國經濟的有效資本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框架。
當前,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其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正處于全球過剩資本輸出趨于緊縮、本國壟斷優勢資本在總體上尚未形成的特殊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所面臨的壓力是雙重的:一方面,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環境壓力,即跨國性行業的形成,使得企業從根本上失去了在封閉的國內市場中培育壟斷優勢能力的機會;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地位隨著其全球戰略的實施而日益擴散。在這種條件下,對外直接投資理念的更新對于指導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是至關重要的。而要實現理念更新,筆者以為,不僅要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置于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以認識,同時,還必須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結合起來考慮。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必須基于“大國經濟”開展
此處“大國經濟”概念上是指一國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有龐大的經濟總量,對世界市場及至世界經濟格局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其與該國是否具有較高的人均國民收入無關,是一個總量概念。往往表現為該國人口眾多、較大的經濟規模、經濟活動的空間范圍大等特性。與此相對的概念是“小國經濟”。對照我國現狀,我國經濟體可歸于“大國經濟”,只不過人均GNP過低罷了。
大國由于幅員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技術水平、創新能力,以及經濟發展路徑等方面具有很大差異,這往往會給大國帶來某種綜合性的競爭優勢。如大國內部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生產模式往往存在巨大差異,呈現出非均衡發展的特點。這往往意味著該國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大量潛在的市場機會。這種潛在的市場機會,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則表現為通過產業空間布局的變動使產業成長期延長、衰退期后移。再如,各地區之間在生產模式上的差異,一方面說明各地生產發展主要是受區域內市場需求變化影響的,另一方面也說明隨著各地區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不同生產模式在地區之間的相互轉移和相互銜接,是支撐各產業持續成長的重要途徑。此外,大國所存在的地區經濟差異,還為改變落后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創造了有利條件:即利用國內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分別進入不同的分工體系,形成包括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在內的混合型分工體系,并逐步擴大在水平分工體系中的市場份額。
如前所述,我國經濟體可歸于“大國經濟”。同時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具有“轉型”和“多元”的特征:從縱向看,它處于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的過程中,這個轉型時期是傳統經濟與現代經濟、粗放型經濟與集約型經濟并存的時期;從橫向看,它處于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狀態中,這種“多元”狀態是多元的地區結構、經濟結構及技術結構并存的狀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的考慮,應該在“大國經濟”這一特殊約束條件下,以“轉型”和“多元”的現實狀況為基礎,整合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自然的、經濟的和技術方面的資源,形成融發達國家優勢和發展中國家優勢于一體的“大國綜合優勢”,從而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獲出最佳的經濟效益。
二、有效資本型對外直接投資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必然選擇
當前,全球FDI輸出的環境、條件及其機制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動。這表現在:①跨國公司優勢形成機制根本性轉變。在世界各國國內市場國際化的條件下,并不存在一個專為本國資本培育壟斷優勢的封閉的國內市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廠商不僅是在國內市場培育其跨國經營優勢,跨國經營本身或許是內部化的壟斷優勢的一個更為重要的直接來源。如果說西方跨國公司在其早期擴張階段存在著先培育內部化的壟斷優勢而后再開展FDI的機會,那么,后起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則部分地失去了這種機會,內部化的壟斷優勢培育與FDI輸出已被合并為同一過程。②跨國競爭戰略的重大變化。在以市場動態化和經濟全球化為特征的國際環境中,合作已成為企業鞏固其市場競爭地位的重要基礎。因此,跨國公司紛紛通過建立戰略聯盟調整競爭戰略,即從對抗性或排他性競爭轉向相互依存的“合作競爭”。多家競爭對手聯結而成的“網絡式戰略聯盟”,將越來越成為跨國公司主流競爭戰略。
上述兩個方面表明,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廠商的壟斷優勢并不構成FDI輸出的必要條件。構成FDI輸出的必要條件是那些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有效集合生產要素、建構或進入與東道國區位優勢相匹配的跨國產業增殖鏈的資本,即為FDI的“有效資本”。顯然,“有效資本”是一個動態概念。不同時期、不同區位,資本有效性的衡量標準是各不相同的。但要素整合能力、跨國性增殖鏈建構能力以及適應性反應能力,則是有效資本的最一般特征。具體來說:①要素整合能力。有效資本的FDI是以要素“集合包裝”的形式來實現的。有效資本功能之一在于具備適應區位特征組織生產要素,開展多元化國際直接投資的能力。其以靈活的適應能力,按照區位特征配置生產要素,以進入不同類型的國家或地區。②跨國性增殖鏈建構能力。跨國產業增殖鏈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在投資國與受資國之間建立雙邊或多邊“共享產業”的過程。共享產業的選擇具有兩大基準:“優勢要素互補性基準”與“需求偏好相似性基準”。優勢要素是具有降低成本的資源優勢,包括自然資源、技術條件、人力資本和信息流轉等。優勢要素互補是產業共享的基礎。③FDI主體對投資區位優勢的適應能力。如前所述,共享產業是一個以需求偏好相似、優勢生產要素互補為特征的產業,因而是一個典型的區位性概念。跨國性共享產業不僅具有要素供給結構優勢互補“偏好”,同時,也具有明顯的“空間偏好”。“空間偏好”意味著東道國某種要素優勢越明顯,就越容易吸引共享產業資源的聚集。因此,有效資本型FDI注重的不僅僅是投資主體單方面所具備的優勢,同時,更注重于投資主體優勢與東道國優勢的配搭能力。
筆者以為,有效資本的概念給出了中國企業“走出去”開展FDI的基本理念:在經濟全球化和自由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條件下,中國企業FDI能力可在產業增殖鏈國際化的過程逐步培育;而這一過程的實質是培育企業對跨國經營環境的適應性,即企業通過適應性地整合生產要素,使國內有效資本轉變為國際性有效資本。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形成于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全球FDI輸出的環境、條件及其機制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動,為我國國內有效資本進入FDI領域提供了契機。中國企業FDI發展速度及其規模取決于有效資本供給能力的大小。
三、基于大國經濟的有效資本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選擇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構想也漸漸展現出來。也就是說,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要以母國的優勢為依托,而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從局部看,其優勢有明顯的“差異性”;從整體看,其優勢又具有“綜合性”。可以以這種“差異性”和“綜合性”的優勢為依托,整合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自然的、經濟的和技術的資源,形成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有效集合生產要素、建構或進入與東道國區位優勢相匹配的跨國產業增值鏈的有效資本,開展“差異化”的對外直接投資,構建“綜合性”的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框架。
1.投資主體的選擇
鑒于我國企業的規模、資金實力、技術和管理水平差別很大,而且不同類型的企業具有不同的優勢,適合于不同的產業、不同的區域和不同的投資方式,因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選擇也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了有力地提升競爭力,防范經營風險,我們應該積極發展具有海外投資實力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發揮集團化經營的優勢。另一方面,以民營企業為依托,積極發展中小跨國公司,構建我國市場經濟跨國公司的框架體系。特別地,要注重以產業為紐帶形成企業集群,發揮集群經營的優勢。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形成集群,既可以保持中小企業機制靈活和適應小規模市場的優勢,又可以造成規模優勢,因而同時具備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的某些優勢。
2.投資產業的選擇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應立足于大國經濟的特點,整合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自然的、經濟的和技術的資源,根據動態比較優勢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確定跨國經營的產業目標。①首先,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應調整為存在生產能力過剩、擁有成熟的適用技術或小規模生產技術的制造業上。盡管獲取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生產性資源是現階段海外投資必須考慮的投資重點,因為像生產活動中的鐵礦、石油和木材等資源在中國已變得日益短缺。但是,資源開發業畢竟屬于低附加值的行業。而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能更有效地實現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因而中國當前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應從以資源開發業為主轉向以制造業為主,加大對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力度。②其次,資源開發型產業可作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預防性產業。我國是人均資源不充裕的國家,尤其是油田、礦山、森林資源不足。在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約束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日益明顯,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而將資源開發型產業作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預防性產業顯然是明智的。那些資源充裕的非洲、拉丁美洲、中亞等友好國家可作為投資的重點區域。③此外,研究與開發型技術產業是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戰略產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人們強調的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能體現“核心”二字的應該是企業的“核心技術”,為此企業不得不重視對“研究與開發”的投資。近年來跨國公司研究與開發投資所占其銷售額比重的不斷提高就印證了這一事實。我國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與不斷升級,更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持。
3.投資區域的選擇
如前所述,我國是一個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和企業,經濟技術水平處在不同的層次,而且各地的資源狀況、市場需求都不相同。因此,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選擇應基于大國經濟的特點,同時針對東道國的資源稟賦及環境條件,結合產業選擇的目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①鞏固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目前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要區域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我國周邊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這是因為,基于比較優勢的原則,廣大發展中國家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近,有著良好的政治經濟聯系。同時這些國家正積極開放市場,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因而在這些國家投資有利于我國適用技術優勢的發揮,降低投資成本,帶動我國技術、設備、勞動力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一攬子轉移,擴大出口創匯。②有針對性地擴大對發達國家的投資。發達國家擁有世界最廣大的市場和優良的投資環境,其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水平高,法律法規和各項制度健全,金融市場發達,是對外投資的理想場所。但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發達,企業競爭力強,產品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激烈,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還不具備與之對抗的能力,因此對發達國家投資,應以市場導向和綜合效率導向型作為對外投資的重點選擇對象,以逐步實現投資市場的多元化。對發達國家投資,可避開貿易壁壘,擴大市場占有率,減少貿易摩擦,還可通過技術回流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國內提供信息,帶動國內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歐陽堯:構建大國綜合優勢[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2)
[2]邢建國:FDI兩大范式與中國企業“走出去”理念更新[J].中國軟科學,2002(11)
[3]蘇輝: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策略選擇[J].商業時代,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