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戰略新變化論文

時間:2022-04-07 09:57:00

導語:技術戰略新變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術戰略新變化論文

[摘要]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跨國公司憑借其自身的技術壟斷優勢,已經成為全球技術轉移和擴散的主體,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戰略也發生了許多新變化

[關鍵詞]跨國公司發展中國家技術戰略新變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憑借其自身的技術壟斷優勢已經成為新技術最主要的發明者、使用者和傳播者。《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美、日、歐跨國公司的技術貿易額占全球技術貿易總額的97%。無庸置疑,跨國公司對華直接投資將面臨對東道國技術轉移的新階段。如何克服來自跨國公司的技術流入壟斷障礙,如何在新時期與跨國公司的國內合作國際化浪潮中實現有效的技術轉移,無疑需要重新思考新階段跨國公司對發展中東道國技術戰略的轉變。

首先,締結以技術研發為核心的知識聯盟。20世紀70年代末,跨國公司之間以產品為核心締結戰略聯盟,目的在于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產品成本、改進供貨質量和提高供貨效率。進入90年代后,由于出現了技術進步速度加快、產品壽命周期縮短以及許多高科技產業交匯發展的新趨勢,即使是寡頭壟斷企業也難以在所有技術領域的所有環節均占有優勢,更難以承擔獨立技術研發所需要的巨額投資和高風險,因此,跨國公司之間紛紛締結以R&D活動為核心的戰略聯盟。共同投資、聯合開發、共擔風險、共享成果成為這種戰略聯盟的基本原則,從戰略上保持技術創新的能力和技術領先的地位是聯盟各方所追求的首要目標。

這種基于知識聯盟的跨國公司戰略聯盟對于發展中東道國的并購而言,給出我們以下的政策思考:其一,應該對那些有利于保存并加強本國現有技術能力的外部并購者提供政策鼓勵。其二,東道國政府需要從政策上提供技能和技術支持系統以加強當地企業和跨國公司的競爭與合作。其三,面對跨國公司的技術控制局面,東道國政府應該揚長避短,進行多目標綜合權衡,通過制定合理的競爭政策和技術轉移政策來逐步克服這方面的負面影響。

其次,廣泛建立海外R&D機構。跨國公司傳統的以母國為中心設置研發機構的布局,正在隨著競爭形勢的變化而做相應的調整。這種調整依然遵循著跨國公司一貫堅持的以全球作為活動舞臺,優化配置資源、尋求壟斷優勢、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原則。美國以其無可比擬的強大的科技實力,成為世界跨國公司建立海外R&D機構最多的國家。近幾年來,引人注目的是跨國公司大量的研發機構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發展中國家存在大量的低成本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利用不同國家的研發成本差異,獲得研發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是因為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迫使跨國公司既要加快從新產品開發到投向市場的速度,又要使產品適應當地市場的需求。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西安等知識密集型城市,都已成為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的積聚地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該類R&D機構投資方式從合資為主向控股、獨資為主演化,并以控股、獨資為重要手段鎖定核心技術的技術轉移路徑。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往往瞄準次經濟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不完全競爭市場,通過本土化的研發,達到控制本地技術、主導本地市場,進而改變市場結構和產銷供應的目的。

再次,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內部化。跨國公司在國際技術轉移過程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跨國公司在產權和控制權范圍內對海外分支機構的內部化技術轉移;二是向其它企業的外部化技術轉移。內部化技術轉移主要通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內部化技術轉移主要通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加以實現。外部化技術轉移有許多方式,如技術出售、許可證、資本品銷售、技術援助、合作研究與開發等。就跨國公司而言,內部化是實現R&D投資利潤最大化的最佳方式。通過技術轉移的內部化,跨國公司可以憑借其技術領先的優勢建立或增強其市場壟斷地位,利用壟斷差價政策實現世界范圍內壟斷利潤的最大化。按跨國公司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及技術轉移梯度規律,跨國公司為了保持技術壟斷優勢,對外轉讓的技術一般都是處于成熟期或標準化的技術。在向合資企業轉讓一般性常規技術的同時,也常采取增資擴股的方式提高股權比例,控制技術及合資企業,以達到其獲取壟斷價值,占領東道國市場的目的。

最后,借助國際產業轉移實現核心技術的沉淀與次級技術的外溢。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產業跨國調整,既是一次傳統產業的整體轉移,更是一次新興產業的轉移,尤為重要的是新興產業整體價值鏈在全球的重新布局。這次產業轉移除了表現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之間的相互交叉投資、并購、戰略整合的強強聯合之外,引人注目的是發達國家把不同產業均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包括高技術產業中的某些生產環節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如發達國家計算機制造環節向中國的轉移,軟件開發向印度的外包等。今天高新技術條件下的產業結構調整,最為重要的特點是產業在拉長過程中,不同獨立生產環節的跨國轉移,輸出國家在經營中側重于產品標準的制定,關鍵技術、核心業務的掌握,產品最終價值的全球實現,而將其他環節,即部分生產和服務環節,以委托加工等方式轉移出去,產生新型的外包加工,形成了新的世界生產體系。需要注意的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后發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過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提高本國產業發展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但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拉美國家的沉重教訓同樣表明,只有在創新中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才能真正獲得產業轉移國際化的利益,達到自身產業升級的目的。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必須技術引進與創新并重,在提高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的同時,增強產業升級的主動性。單純依靠承接產業轉移來實現產業升級既無先例,亦十分幼稚。

[1]E.D.Domar.TheEffectofForeignInvestmentontheBalanceofPayment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NewYork,1997

[2]《W0rldInvestmentReport2007》,UnitedNationsNewYorkandGeneva,2007

[3]柴正猛: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產業技術進步.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4]郭燕青:技術轉移與區域經濟發展.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