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業發展史與經濟環境
時間:2022-08-29 11:09:10
導語:地方工業發展史與經濟環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西咸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快速建設,2007年寶雞在全省的經濟總量中排名第五。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寶雞后了。時值今日,寶雞如不加快二次發展,面對省內兄弟城市咄咄發展態勢,面臨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型交通網的完善,這個“因路而興”、“因工而富”的城市可能會被邊緣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不能小富即安,不能當井底之蛙。西安利用自身獨有優勢將省內大型優質企業集結于此;延安、榆林憑借自己的資源稟賦,使大型石化企業落戶本地。作為西部欠發達城市,寶雞在趕超戰略下,選擇擴大項目投資來加快發展的模式是不可避免的。
一、從寶雞工業發展史可以看出,項目投資對寶雞經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1937年3月,隴海鐵路修至寶雞。隨著淪陷區民族工業內遷和工業合作運動的勃興,寶雞從典型的農業社會跨入工業社會。鐵路貫通及工業項目發展帶動了寶雞整體經濟社會的繁榮。1933年,寶雞城內僅有廠商268戶;到1944年,城內廠商已達1030戶。十里鋪、福臨堡形成新的工業區,尤其是由于許多客商紛紛涌入寶雞購地建房,使寶雞地價猛漲,以白銀計算,東大街每畝價由500元漲到千元,最高漲至3000元,城市得到了迅速發展。著名作家茅盾途徑寶雞,描述當時的情景是,“寶雞的田野上,聳立了新式工廠的煙囪;寶雞城外,新的市區迅速發展,追求利潤的商人、投機家充滿在這新市區的旅館和酒樓;銀行、倉庫,水一樣流轉的山貨,山一樣堆積的商品和原料……”。新中國成立后,在“一五”時期,寶雞工業獲得了穩定、協調、迅速發展。在寶雞的工業增長中,主要是依靠國家投資來支撐的。這表現在列入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在寶雞有3項,列入國家計劃的企業有8項;寶雞“一五”時期完成的基本建設總投資中,中央和部省屬工程項目占74%。三線建設是寶雞繼“一五”時期國家布局進行重點建設之后,又一次大規模的工業布點建設。從1964年4季度至1965年12月,在寶雞選點建設項目有95項。俗話說,無工不富,國家布點建設給寶雞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給寶雞奠定了良好的工業產業基礎,給寶雞的經濟社會發展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臺。直到今天,這些布點企業仍然是寶雞工業的龍頭企業。通過寶雞工業史可以很清楚得看到,項目投資對寶雞發展至關重要。
二、寶雞所處經濟地理環境及自身發展水平,決定了必須通過擴大投資來加快發展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投資、需求、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根據投資、消費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不同,可以將經濟增長模式分為投資拉動型、消費拉動型和出口導向型三種類型。三種經濟增長模式是相對而言的,任何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存在上述三種動力的共同作用,不同模式之間的區分在于以哪一個動力為主。寶雞地處內陸地區,不沿海沿疆,隨著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型交通網的逐步形成,交通區位優勢已被弱化。在西部,關中的經濟實力不如成渝,開放程度不如北部灣。在這個大環境下,寶雞要靠出口來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缺乏客觀的整體經濟優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從宏觀經濟層面上看,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目前還是價格低廉的勞動力,而對勞動力需求巨大的紡織、裝配等出口企業大多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但隨著國際國內資本和產業的梯次轉移,寶雞作為西北工業重鎮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具有一定優勢。蘇南地區正是利用承接國際產業資本大量轉移的歷史機遇,使得地區經濟有了飛躍性的提升。所以從現在開始,寶雞就要打好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避免臨時抱佛腳,失去實現飛躍發展的機遇。寶雞是西部欠發達地區,居民人均收入較低。200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3元,折1504•94美元(匯率7•3046)。與人均3000美元的現代化門檻還有較大距離,尚不具備經濟增長的動力由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的條件。在現實中,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取決于人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傾向,而在我市收入現狀中,存在大量居民缺少財富而無力消費的現象。所以靠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明顯底氣不足。一般來說,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主要適合于處于工業化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則適合于國內市場狹小的國家,而發達的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則以消費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為主。在經典的經濟增長理論中,投資,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是一個地區工業化進程中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不可缺少的因素;經濟發展史也表明,處于工業化階段的地區,在趕超戰略下,通過擴大投資來加快發展的模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寶雞未來的經濟增長模式仍要依靠適合本地區產業特色的投資來拉動,用好項目促大發展。
三、我市未來經濟增長模式的可行選擇及政策建議
1、經濟增長模式的可行選擇
設備投資拉動為主,兼顧消費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我市未來的可行選擇。投資拉動型增長方式可分為一般投資拉動型和設備投資拉動型兩種形式。在我市需要繼續依靠投資拉動但又要避免傳統低效投資擴張的情況下,采用設備拉動型增長模式,就成為我市未來經濟增長模式的較好可行選擇。首先,以設備投資為主的固定資產投資能夠顯著提高我市裝備制造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抵消一般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效應,從而改善傳統投資型經濟增長帶來的產能過剩和投資浪費等突出問題。其次,設備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能夠加速我市的工業化進程。目前我市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正在進入深加工度化階段,只有加大設備投資和設備更新力度,才能提高我市制造業的深加工度和附加值水平,實現裝備制造業的脫胎換骨,并提高其國際競爭能力,從而完成我市的工業化進程。
2、政策建議
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投資效率和生產增加值率水平。近期可以采取如下政策:
(1)推行財政補貼政策,實行加速折舊制度,大力鼓勵企業進行設備更新,推動我市經濟加速進入深加工度化階段。首先,推行財政補貼制度可以降低企業設備投資的成本,從而起到刺激設備更新的政策效果。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促進科技進步、環境保護和國家鼓勵投資項目的關鍵設備及相關行業產業企業的設備等,允許實行加速折舊法。”實行加速折舊制度直接縮短了企業設備的攤銷年限,實質上也是一種減稅政策,對企業設備更新也有直接的激勵效果。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和折舊制度改革來鼓勵設備投資,日本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先例。戰后初期,日本的工業技術落后,資本存量水平低下,因此,日本政府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制定了一系列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特別折舊等租稅特別措施,加速企業的資本積累和現代化投資。各種租稅特別措施1956年約有50多種,到1975年則達到100多種。日本政府通過特別租稅等稅制優待措施,減輕了企業的納稅負擔,對企業進行設備投資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從1955—1973年間民間企業設備投資平均增長率高達19•3%,資本存量的平均年齡由1955年的16•5年,降低到1960年的12•8年,再降低至1970年的7•2年。戰后日本政府采取的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特別折舊等租稅特別措施不僅提高了企業的設備投資率,而且通過技術進步率的提高大大改善了企業的素質,造就了日本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2)嚴格宏觀調控措施,避免傳統模式的投資周期重演,防止重復建設和投資浪費。傳統的低水平投資擴張已經表現出顯著的邊際效益遞減,弊端已經十分突出,因此,應當堅決予以遏制。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逐步將經濟增長的引擎轉變到提高投資效率上來。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國內經濟目前需要克服一個隱憂:投資效率低。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克魯格曼教授認為:“投資效率低下,即用大量的投資來支撐高速度增長,正是東南亞金融危機最深刻的根源。”因此,提高投資效率是實現我市經濟可持續增長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同時,抑制住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降低投資比例,才能為消費比例的提高創造空間,從而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 上一篇:衛生局應急能力實施方案
- 下一篇:鄉村工資收入與人力投資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