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播音主持教學論文

時間:2022-04-02 09:31:18

導語:新聞播音主持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播音主持教學論文

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出現的新的媒體形態,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據統計,2017年6月,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54.3%,網民人數達到7.51億,手機網民人數達到7.24億。在網絡如此普及的今日,新媒體成為了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手段,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自由選擇節目類型,快速獲取新聞資訊,并且在網絡上發表看法和評論。正因為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等特點,它給新聞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對新聞傳播人才的挑戰。分析新媒體時代新聞播音主持教學的改革與繼承,對于提升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素質以及提高新聞傳播工作的質量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

(一)傳播速度快。網絡的便捷性使新媒體的傳播速度超越一般的傳統媒體。某些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一旦在網絡上,短時間內便會實現爆炸性的傳播效果。比如,某些新聞事件還沒在廣播電視上報道,就已經在微博或者一些視頻網站上炸開了鍋,輿論浪潮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媒體在傳播速度上確實占盡優勢,可在傳播質量上卻不及傳統媒體。新媒體上有時會出現一些虛假新聞,有些傳播者為了博取大眾的眼球,刻意夸大甚至捏造新聞事件。由于缺乏傳統媒體嚴格的審查機制,再加上普通受眾大都缺乏分辨新聞真假的能力,這時,網絡的便捷性將會為虛假新聞的傳播提供有利條件。因此,如何在新媒體的信息大潮中分辨信息和篩選信息是對新聞傳播者的一種考驗。(二)傳播范圍廣。傳統媒體的傳播存在明顯的區域性,特別是各級地方新聞媒體,它們的傳播范圍基本上在本行政區域的范圍之內,而新媒體出現之后,所有的新聞消息只要通過網絡傳播出去,就可以抵達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各個角落,不受行政區域的制約也不受國界的限制,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正是因為新媒體的這種優勢,許多傳統媒體也嘗試著開通新媒體平臺,將傳統媒體制作的新聞節目放在新媒體上播送,例如,央視開發的“央視網”,湖南衛視開發的“芒果TV”等,充分利用了新媒體的傳播優勢。(三)互動性更強。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一般都是單向的,受眾沒有平臺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即使一些媒體會開放大眾信箱征求受眾意見,但這種意見的表達有明顯的滯后性。而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在觀看新聞直播的同時去評論窗口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種受眾廣泛參與話題討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受眾的思辨能力,也有利于調整節目內容,改善節目質量。

二、教學中的“變”

(一)更新課程設置。新聞節目形式的更新和傳播特點的改變,對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首先要在課程設置上努力與一線接軌,比如,設置一些新媒體的相關課程或者邀請業界的專業人士以講座的形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讓學生快速跟上媒介的新形勢。此外,學校還應努力充當學生與媒體之間的橋梁,為學生爭取一些在媒體實踐的機會,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快速了解和適應媒體,提升自身能力,同時也能為媒體輸送它們所需的新聞傳播人才。(二)完善考核方式。為適應新媒體時代對傳播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專業的考核方式應該進一步完善。學校除了考察學生的業務能力之外,還應考察他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邏輯思辨能力,從多方面給出考核意見,讓學生認識到不僅要重視基本功的訓練,也要加強思維能力和新聞素養的培養,只有學生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媒介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三)增強專業師資力量。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媒體數量增多,對新聞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長。近十年來,開辦播音主持專業的高校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專業的發展需要強大而優秀的師資力量作為后盾,但現在許多學校的招生人數和老師數量是不成正比的,有一些學校甚至把文學專業或者新聞專業的老師調去教播音主持,這樣不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更不能保證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處于優勢地位,因此,高校首先應該加大對專業老師的錄用;其次,可以嘗試聘用一些媒體經驗豐富的一線工作者給學生上課,從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兩方面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教學中的“不變”

(一)對真實性的把控。真實性是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始終要堅持的原則,包含兩方面,即新聞的真實和傳播主體的真實。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的真實指的是新聞傳播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即新聞傳播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和經過都是真實的,能夠經得起核對。雖然新聞的真實性很重要,但這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并不是所有發生的真實都是新聞真實,還需要傳播主體用辯證的邏輯去分辨。也就是說,在現實中發生的真實事件能否拿到新聞節目里來說,這是有條件的,需要傳播主體的分辨和篩選。無論是昨天、今天還是明天,要做一名合格的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就得先培養分辨和篩選新聞的能力。其次,真實性還體現為傳播主體的真實。傳播主體的真實指的是播音員、主持人的表現應該不扭捏、不做作,不能與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分裂開來;此外,傳播主體過度的自我欣賞和自我肯定也會影響新聞的真實。例如,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為了突出所謂的個性,采用過于演藝化的裝扮,或者把關注重點放在“我今天的妝容和服裝美不美”上面,這種將自己的地位凌駕于新聞傳播活動之上的行為,必將導致新聞的真實性受損。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初期就更應該重視學生對新聞傳播真實性的把控,讓它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學生的習慣。(二)提高準確定位新聞的能力。新媒體時代,信息不僅傳播速度快,而且數量也十分龐雜。在這種媒介生態下,新聞播音員、主持人要如何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真實且準確的新聞消息,并且以準確的態度去傳播,這是非常考驗功力的一件事。在這種情況下,播音員、主持人在進行傳播活動之前,首先應該把相關的國家政策研究透徹,然后,全面了解新聞事件,了解輿情,并且找到正確的角度去引導輿論,換句話說,也就是傳播的信息要準確,言論也要準確。顯然,這種能力不是一兩天就能養成的,除了老師的引導,還需要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多關心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價值導向,在學習中提高準確定位新聞的能力。(三)培養社會責任感。新聞傳播是有責任的傳播,這種責任主要體現在社會責任方面。不管是在什么年代,不管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需要堅守這份責任。新聞節目之所以能受歡迎,播音員、主持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契合了時代的要求,契合了社會生活的需要。比如老一輩的播音藝術家齊越、夏青、林如等人,他們當時能夠成功,不是因為他們聲音有多好,人有多聰明,而是因為他們努力順應當年時代的發展,始終以社會責任為傳播己任,才能站在了時代的最高點,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再比如,在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改革中催生的《東方時空》,它能受到大家關注和喜愛,也是因為它滿足了當時的傳播需要,滿足了當時的社會期盼和渴望。因此,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學生必須時刻謹記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在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同時更不忘培養社會責任感。

四、小結

新媒體時代,新聞播音主持教學的改革不僅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努力與一線的發展實際相結合,同時更要繼承新聞傳播的規律性原則,在繼承中改革,在“不變”中“變化”。

作者:鄧彥康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