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課程雙語教學思考
時間:2022-07-19 08:52:30
導語:計算機網絡課程雙語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雙語課程教學目標及定位
由于計算機、通信和軟件技術飛速發展,計算機網絡已經是信息化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通過學習本課程,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現代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設計思想、分析方法和軟件實現,在了解計算機網絡分層體系結構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各層網絡協議、算法、設備的工作原理,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在計算機網絡課程雙語教學中需明確,本課程本質上是一門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目的是在學習網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為以后閱讀、撰寫科技文獻資料,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等打下基礎。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課程不能本末倒置或偏離雙語教學的本意[3]。
2雙語課程教學現狀
2000年以來,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逐步開設了雙語教學課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計算機網絡雙語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外語使用能力較弱。進行雙語學習的學生英文水平參差不齊,英語基礎差的學生自信心不足,對雙語教學有一定抵觸情緒,導致學習興趣小,學習效率低下,影響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掌握。另外,進行雙語教學的教師一般為專業課教師,相對英語基礎較好,但未經過專業的、系統的英語培訓,英語授課能力及英語口語交流能力還有待提高。教材選取范圍較窄。教材是教學的基礎資源,專門針對雙語教學的教材較少,缺乏適合我國實際教學狀況的外文教材。各學校一般選取出版社引進的原版英文教材,外文教材一般實例較多,寫的較為細致,篇幅頁碼較多,通常有近千頁,學生容易有畏難心理。英文使用比例難以把握。由于學生層次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用非母語學習,需要有一個知識轉化的過程,外語成分所占比例對學生的理解有一定影響,目前還難以精確量化。傳統教學模式較為枯燥。傳統的教學模式多為“灌輸式”,教師使用PPT講解,學生聽記并消化知識。這種被動學習的方式加上英文的不熟練,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知識掌握不牢固。傳統教學的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多為一考定成績,而雙語教學對學生要求提高了,需提高教學效率,注重平時學習。缺乏有效的獎勵機制。雙語教學的教師大多數出于自愿,在自身能力的提高、教學課件的準備、教學內容的編排、教學方法的改進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如果按普通課程的獎勵機制可能會打擊雙語教師的積極性。
3雙語課程教學實踐過程
3.1學校政策支持。為規范雙語教學管理,提高雙語教學質量,《河南理工大學雙語教學工作實施辦法(修訂)》文件從課程的開課申請、教師選擇、教學資源審核、課堂教學督導及教學評估提出具體的要求,如圖1所示。如組織專家對教師申報的雙語課程進行論證,要求任課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外語水平,準備有充分的雙語課程教學資源(包括外文原版教材或自編雙語講義教案、教學大綱、教學課件、習題作業、測驗考試、參考資料等),并能熟練運用外語(一般為英語)進行課程教學,要求使用外語進行課堂教學、討論交流、作業考試等比例不低于50%,結合教學實際鼓勵全英文授課等。3.2師資考核。任課教師申請,學院審核及學校論證,教師需具備一定英語水平,或有出國經歷,考查是否有開課經歷。學校注意團隊建設,培養后備資源,每年提供英語培訓、出國進修機會,不斷提高師資隊伍水平。3.3教材選取。教材的選取上主要考慮:教材是否包含教學大綱所有的內容;英文教材是否有中文譯本;內容是否過時;內容深度是否適合本科教學以及課程資源是否豐富。目前高校常采用的經典原版計算機網絡教材有兩本,一為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AndrewS.Tanenbaum所著的《ComputerNetworks》,二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JamesF.Kuroses所著的《ComputerNetworking-ATopDownApproach》,兩教材均有中文譯本。Tanenbaum所著教材按OSI七層參考模型來介紹,英文較簡潔易懂,內容全面細致[4]。教材二采用了獨創的自頂向下方法,從應用層開始沿協議棧向下講解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內容深入淺出,注重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因特網將學生引入網絡之門后,再強調基礎性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有助于學生迅速理解網絡技術,目前更新至第七版。鑒于教材二的以上優勢,本校采用其英文原版作為計算機網絡雙語課的教材,中文譯本為參考教材。根據本科教學大綱要求,主要講解第一到五章網絡體系結構的五個層次,選講第八章計算機網絡安全。3.4中英教學比例。200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中明確了指標含義:“用雙語授課課程指標采用外文教材,并且外語授課課時達到該課程課時的50%以上”。學校文件也要求英文比例不低于50%,并鼓勵全英文授課。在實際的課程教學過程中課件以英文為主,英文達80%,考試100%全英文試卷,根據學生專業要求和課時情況,以學生課上接收能力為主要參考課程講解英文比例在50%上下,如一本的學生相對基礎較好、接收能力較強,英文比例會相對加大。通常在第一章的學習中會適當放慢速度,給學生一個接受和適應的過程,及時接收學生反饋,在后面章節進行適度調整。3.5資源平臺。(a)(b)學生學習不應僅限于課堂,教材也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輔助教學,采用sakai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和移動終端應用“課堂派”。Sakai平臺2016-2017第二學期計算機網絡的課程網站如圖2(a)所示,某學期課堂派界面如圖2(b)所示。站點除了滿足教師日常教學所需的通知、花名冊、點到、站點統計等,還包括資源分享、作業發放和批改、聯系與測試以及討論區等。如平臺下級菜單“資源”,通常會給學生理論課程PPT、實驗資源、復習討論資源以及課程拓展等內容,供課前預習和學習參考。平臺加深了學生和老師的交流,教師可以及時獲取學生的動態和學習情況,有助于進行適時調整。3.6課程內容組織,合理規劃課堂教學。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的學習金字塔[6],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學習效果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討論交流、動手實踐及教別人,多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如圖3所示。由于計算機網絡課程涵蓋知識點多,課程內容豐富,加上雙語教學部分需要翻譯講解,而總課時較有限,所以需要針對內容從知識點的大小和難易程度進行重新組織,并采取混合教學模式——即傳統的以面對面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結合翻轉課堂和慕課等現代化的教學模式[5],如圖4所示。對于一些歸納出來的基本知識點,較容易的知識點,可以放在課前,讓學生提前學習,課上教師再強調或以提問方式強化學習;對部分難易適中的知識點可讓學生分組,同學合作制作幾分鐘的小視頻,課上播放;對于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教師課堂集中講解。混合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把部分較易理解的知識點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課前學生自學,課堂分組討論匯報,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和參與度,課堂氣氛也更加自由活躍,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可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3.7教學效果考察。對于教學效果的評估主要有自查、學生調查問卷和學校考察。自查主要是教師根據本學期上課情況、考試情況以及學生調查問卷情況,進行總結,并給出改正方法。學生調查問卷遵循自愿原則,采取不記名答卷方式,每學期課程結課后,發放調查表。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參考教育部高教司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雙語教學情況調查問卷(學生卷)》(教高函[2006]73號),結合本校情況進行設計。問卷主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認為上課及試卷英語比例、對此門課程雙語教學的認可程度、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對雙語教學模式的評價,以及對雙語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等。由教務處組織考察,如進行平時課堂督導、期中教學檢查和學生期末匿名評教活動,對教師的教學給出量化的評價,督促老師進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對達不到課程教學要求的雙語課程予以取消。對學生的考評,也從平時參加討論、分配項目完成情況等考慮,增加平時考核比例,減少學生押題的僥幸心理,減少考前突擊,提高學習效果。
4雙語課程教學效果的思考
經過近年不斷探索和實踐我們思考了以下一些問題。教師能力提升,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先決條件。教師是教學最直接的實施者,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過硬的英語能力,教師教學水平和英語交流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注重教師個人能力的提升,創造機會和平臺讓英語水平較高的教師進行教學交流、培訓或出國訪問;注重引進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培養后備力量,甚至通過合作辦學等項目直接聘請外國教師授課;另外,注重教師團隊建設,進行課程建設。靈活的教學模式,合理的課堂組織。雙語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所以應該采取循序漸進、靈活多樣的形式,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調動學習興趣,提高積極性和參與度;結合現代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慕課等形式,合理利用網絡教育平臺,如藍墨云班課、雨課堂、課堂派等平臺提高教學效率,豐富資源模式,注重提高和學生的交流程度,及時得到教學反饋,并進行適時調整;重新對課程內容組織和整合,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梳理,對不同難易程度和大小的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是最終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好的關鍵,不斷實踐和探索,進行教學改革,讓有意愿進行雙語學習的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并結合靈活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不斷實踐和探索,培養合格的國際型人才是雙語教學的目的。
5結束語
雙語教學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可以提升高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從計算機網絡雙語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教學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改進,通過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創造良好教學環境,進行良好的引導,結合內容難易度采取課上、課下、線上、線下角色轉換等混合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內在學習的動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李瑩瑩 賈慧娟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基礎教學計算思維的培養
- 下一篇:數據加密技術在網絡安全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