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氣象服務缺失狀況分析
時間:2022-09-19 09:25:18
導語:農村氣象服務缺失狀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了目前山區農村氣象服務的現狀及不足,發現山區農村民眾缺乏氣象防災減災意識與知識,山區農村氣象服務業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氣象信息傳輸單向,專業服務人才緊缺。因此提出需改變思維、增加政府投入、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加大科普宣傳、實現服務多樣化、創新信息傳輸方法,嘗試選用眾包模式,提高山區農村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應用氣象;氣象服務;山區農村
公共氣象服務是通過各種媒體為社會公眾提供氣象服務,一方面使全社會在氣象災害到來之際有自覺的科學的防災自救行為,另一方面廣泛制作更加貼近生活的氣象服務產品。山區農村氣象服務是公共氣象服務的重要組成,既有公共氣象服務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山區農村經濟落后,基礎設施薄弱,是氣象災害的高風險區,也是公共氣象服務薄弱環節,因此做好山區農村氣象服務,是公共氣象服務實現“最后一公里”、“橫向到邊”的需要,也是公共氣象服務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得以實現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極端天氣多發,農村氣象災害頻發,無不警示山區農村氣象服務亟需完善和提高。2011年開始,中國氣象局、財政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鄉村氣象服務專項建設,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氣象工作者在農業氣象服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研究[1-3]。本研究針對氣象服務在山區農村服務中的現狀,提出一些建議,期望為做好山區農村氣象服務提供參考。
1山區農村氣象服務現狀
1)村民缺少氣象防災知識。目前,山區農村的青壯年大部分外出務工,老弱病殘幼留守山區農村。山區農村交通閉塞,山區民眾居住分散,文化落后,缺乏基本的氣象防災意識及知識。如遇狂風暴雨引起塌方,不懂科學避險,固守家中,經常造成傷亡;面對洪災,山崩塘潰路斷,村民更是無心逃、無力逃、無處逃,慌亂自救,釀成更大的傷害;山區農村大部分的房屋未裝防雷設施,雷電傷亡事故時有發生,村民在遭遇事故后也不知采取什么措施自救。2)氣象服務產品短缺。隨著社會的發展,部分青壯年回到山區農村從事特色農業、林果業、水產養殖業等,這些都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氣象農業服務產品仍較原始、單一,特別針對山區的個性化、專業化服務水平不高,山區農業氣象觀測能力滯后,農業氣象預報準確率問題較突出。“專業氣象服務不專業”、“氣象科技服務沒科技”的問題在山區農村未能有效解決,氣象服務質量、數量有待進一步提高。3)氣象信息的傳輸渠道單向。雖然目前氣象信息傳播渠道較多,如手機短信、電視、廣播、顯示屏、互聯網等,但顯示屏、互聯網等在山區農村覆蓋率低,自動氣象觀測站、預警大喇叭等硬件由于各種原因也未安裝到位。特別是受消費觀念的影響,仍然只有少數山區民眾從氣象傳播渠道中獲取氣象信息;此外兼職氣象信息員業務技術能力較差,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預報傳播;再者沒有建立山區農村用戶反饋平臺,氣象信息也只是單向傳送,缺少與用戶的溝通,不能有效了解山區農村的需求,從而提高氣象服務的質量。4)缺乏專業的山區農業氣象服務人才。各級氣象部門尤其山區氣象部門的人力、財力及科技力量等并沒有隨著氣象服務的發展而相應增加,氣象服務隊伍數量不足和人才缺乏的問題更為突出,已成為制約山區氣象服務發展的瓶頸。山區氣象服務要求專業人員同時具備氣象服務學、自然科學、信息管理學等相關知識,當前社會上這樣的綜合型人才不多;山區公共氣象服務經費投入不足,與公共氣象服務所需經費相去甚遠,財力的缺乏使現有人才也不穩定,況且目前山區公共氣象服務人員多為兼職,任務多、壓力大,缺乏時間精力制作讓山區民眾“看得懂,用得上”的農業氣象信息。
2對策及建議
山區農業是新型農業的一部分,中央要求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面對現狀,氣象部門如何做好山區農村氣象服務呢?1)改變思維。(1)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政府在山區農村氣象服務方面的支持、投入力度,地方政府應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在鄉鎮建立氣象服務站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到以行政村為基層單位的氣象信息服務點,并保障基本的業務經費、建立氣象服務機構和配備人員,對農村氣象信息員進行必要的氣象科技知識培訓,使其能及時準確地傳播山區民眾所需的氣象服務信息。(2)加強人才培養。加強公共氣象服務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是氣象事業長遠發展的需要,更是當前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適應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首先挖掘氣象部門現有人力資源潛力,通過組織培訓、脫產學習和自學等,鼓勵在崗技術人員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建立一支知識結構多元的高素質公共氣象服務隊伍;其次在山區內部加強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隊伍的組建工作由政府負責,培訓工作由氣象部門負責,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培訓,使信息員全面了解氣象預警、災情收集、信息報送、防災避險基本知識。實現村村有氣象信息員,并不斷提高其履行職責和義務的能力,解決他們自身對安全和幸福的需求;同時要爭取社會力量參與,大學開設公共氣象服務課程,內容可涉及氣象服務學、經濟學、信息管理學、心理學及傳媒學等基礎學科,讓山區公共氣象服務有源頭活水。另外還可以引進社會氣象愛好者自愿到山區從事公益活動等等,全方位加強山區公共氣象服務隊伍建設。(3)加大氣象科普知識宣傳。積極進行氣象科普知識宣傳,針對山區,要注意氣象知識的趣味性、直觀性、易得性,采用多種渠道幫助山區農村民眾掌握氣象科普知識,特別對不同季節出現的災害性天氣的特點及影響要及早進行科普宣傳,引導村民利用氣象信息趨利避害,提高防災抗災、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能力,使山區民眾從氣象信息學習中受益。另外針對山區部分“不易接受科普知識的民眾”,當務之急、長久之計均可采用親情傳播方式,即將氣象科普知識特別是避害自救知識列入中小學課本,讓學生學會后回家傳播給自己的親人,利用親情一對一的有效傳播方式,實現公共氣象服務“最后一公里”的“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目標。2)加強氣象服務產品開發,實現產品多樣化。(1)把決策服務放在山區公共氣象服務的首位。針對重大災害性天氣、極端氣候事件和各類突發事件,提供全程、無縫隙決策氣象服務。建立部門合作聯動機制,研究分析重大氣象災害應對措施,形成山區氣象災害應急模式,構成山區群測群防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努力完善氣象站網建設,在主要江河和水庫以及氣象災害頻發的區域建立自動氣象觀測站,提高災害天氣預報預警水平,完善基礎設施,讓各種突發性、關鍵性和轉折性災害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有效防范氣象災害和減輕氣象災害對山區民眾生活生產的影響。(2)豐富山區公共氣象服務的常規預報產品。增加常規預報服務產品的開發,預報時段、服務項目均按用戶需求設定。例如,在生產前即將播種時間的春播春種預報;生產中農作物長勢、病蟲害生長氣象條件監測預報、產量預報;生產后提供農產品儲運銷售等氣象信息服務。提升服務產品的科技含量,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建立山區農業短時、短期和中期氣象預報業務系統等。(3)提供山區專業氣象服務。建設針對山區的自動氣象站、雷達探測和衛星遙感等現代化監測網,開展農業氣象、生態氣象及旱澇墑情監測等業務,利用氣象探測、通信及其他相關技術的不斷提高使新型山區氣象服務產品的開發和定制成為可能。提高服務創新能力,“用戶需要什么就開發什么”,提供針對精準農業、特色農業、漁牧業的山區公眾氣象服務,并且“我們與用戶共同成長”,采用山區民眾聽得懂的“用戶語言”開展點對點、精細化的針對性貼心農業氣象服務。3)提高氣象服務信息覆蓋率和傳播效果。目前山區民眾獲取氣象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手機短信暫時在防災減災方面發揮主流渠道的作用。顯示屏可滾動播出關鍵天氣信息、大喇叭能即時引起注意,在山區氣象服務中效果顯著[4],重點加強顯示屏、大喇叭的建設,可初步確保山區氣象決策信息覆蓋面達到100%。常規氣象服務信息可通過電臺和電視等公共媒體、微搏和微信等自媒體及時送達山區民眾[5-6]。隨著山區經濟的發展,這種點對點、點對面的式單向傳播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滿足山區民眾個性化專業化的需求。在我國“互聯網+農業”方興未艾的大背景下,運用“眾包傳播”模式[7],可借助社會資源一步到位跨越式地促進山區農業氣象服務的有效傳播、積極共享、創新研發。利用“互聯網+農業”開發軟件,建設山區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平臺,組織形成一個以山區民眾需求為出發點,氣象信息傳播者與山區民眾雙向互動的多層面、多角度的農業氣象信息傳播模式。“眾包傳播”模式使山區民眾在“發包”時表達個性化的需求,山區民眾對專業人士發回的氣象信息包及時反饋,并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喜好選擇應用信息,且可作出評價,由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變為主動者。“眾包傳播”模式可打破時空局限使各地氣象服務專業人士在提供氣象信息時有的放矢,服務更接地氣;山區民眾也可借助“眾包傳播”模式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氣象信息。“眾包傳播”模式充分發揮人多勢眾的優勢,氣象專家、農業專家、“草根”專家、院校教授、農產品銷售人員等作為會員匯聚在這個網絡平臺上,氣象為農服務信息的加工和傳播全部搬到線上,參與人員在平臺上相互交流,以“眾人拾柴”的方式激發氣象為農服務的創新研發,利用大眾的智慧為山區農村氣象服務。山區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不斷提升,但仍存在不少問題,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多發、頻發態勢,山區農村氣象災害相應趨多、趨頻、趨重,防災減災的形勢越來越嚴峻,頻頻發生在各地山區農村的氣象災害向全社會敲響了警鐘。如何科學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減輕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山區民眾生活生產帶來的危害,關注生命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等無一不要求我們要提高山區農村氣象服務能力。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技術的進步和網絡服務的無界限使得一切成為可能,山區氣象災害防御能力薄弱,更需科技的推動,山區經濟落后,亟需依靠政府發揮在山區農村氣象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人、財、物的投入,加強山區農村氣象預報預警的硬件和業務體系建設,為科技氣象服務山區農村“當家”“鋪路”。
隨著氣象現代化的推進,氣象部門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氣象服務山區的責任也越來越大。加強山區公共氣象服務產品開發,實現產品多樣化,滿足山區民眾個性化需求,提升山區民眾氣象科學素養,做好山區農村氣象服務是氣象人義不容辭,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當災害來臨時,山區民眾有意識有能力迅速行動起來,科學有效有序進行防災自救,將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點,主動解決自身的安全和幸福的需求。加強、完善山區農村氣象服務是一項繁雜的基礎工程,期待全社會一起努力,逐步實現山區農村氣象服務機構實體化、隊伍專職化、產品多樣化、方式現代化、管理規范化,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何偉芬,林展新,鄭化友.建立縣級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1(25):167-168.
[2]曹明會,孫云智.基層臺站氣象服務如何開展[J].廣東氣象,2011,33(2):56-58.
[3]吳益平.新形式下發展基層公共氣象服務的幾點思考[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33(1):101-104.
[4]楊志軍,樊盛,毛衛芳.氣象綜合信息電子屏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及思考[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1,32(1):94-97.
[5]陳恒明,高權恩,陳癑趃.如何做好官方天氣微博信息服務[J].廣東氣象,2012,34(5):47-53.
[6]陳靜,梁宏升.自媒體時代的氣象服務[J].廣東氣象,2013,35(6):89-93.
[7]李靜.基于眾包理念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新模式[J].上海農業學報,2013,29(3):78-81.
作者:胡端英 鐘瓏 楊佳音 單位:云浮市氣象局
- 上一篇:“三農”氣象保障服務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光纖通信技術在鐵路通信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