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學術交流回顧與展望

時間:2022-04-09 09:57:14

導語:氣象學術交流回顧與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氣象學術交流回顧與展望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同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qū),兩岸氣候類似,天氣相近,互為上下游,經常受到同一個天氣系統(tǒng)共同影響,諸如暴雨、臺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過程。這些氣候特點決定了閩臺氣象的密切關系,所以提高兩岸氣象監(jiān)測預報預警和服務能力,聯(lián)合防御各種氣象災害,保障兩岸經濟社會良好發(fā)展,是兩岸氣象科技交流合作的主要目標。

一、閩臺“氣象緣”回顧

(一)解放前:親如一家,互動頻繁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臺灣光復,時任福建省氣象局局長的石延漢被派往臺灣,負責從日本人手中接管臺灣氣象局的氣象設施并擔任臺灣氣象局局長,同時仍兼任福建省氣象局局長一職,陳遵民為福建省氣象局局長。石延漢從福建調10~20人赴臺任職,因此接收臺灣氣象局初期的主要氣象骨干都是原福建省氣象局的人。當時臺灣氣象局的一些工作作風多沿襲抗日戰(zhàn)爭時期福建省氣象局的做法,除了基本任務為氣象資料的審核、整理、出版保存之外,還仿照福建省氣象局與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合作設立海洋考察團,在福建東山附近海面進行了調查考察,返回福州后進行閩江口海港調查,同時也在臺灣進行了玉山高山考察和擬議中的澎湖列島的海洋調查。身在臺灣的石延漢,每天均由政務電臺或無線電話管理福建氣象局的有關事務,且寄贈各種圖表等圖書至福建。當時,兩岸部門之間頻繁聯(lián)系,兩岸的氣象人之間,由于親戚、同仁友誼或工作需要的關系,也相互寄贈書刊,兩岸氣象工作交流不斷。(二)1949—1972年:全面冰凍,沒有來往全國解放以后,兩岸關系如三九寒天般冰封起來。解放初期,福建曾利用之前臺灣贈送的書籍等材料來收集整理臺灣島及臺灣海峽資料做出天氣氣候分析,還摘錄天氣圖記錄,為解放臺灣提供了重要的天氣數(shù)據參考。(三)1972—1993年:重修舊好,建立交流聯(lián)系紐帶海峽兩岸氣象交流的僵局直到1972年8月14日,總理在當年9號強臺風的天氣預報稿上批示:“要將這一預報告臺灣同胞,以預防臺風襲擊。”爾后,又親自審定了福建省氣象臺對臺灣廣播的第一次臺風警報稿,并在稿子的最后加上一句“祝同胞們晚安”。從此,便拉開了福建省向臺灣同胞臺風、大風警報的序幕,承擔這項預報工作的就是福建省氣象臺。1973年10月1日起,福建省氣象臺每天通過福建人民廣播電臺和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臺灣海峽地區(qū)天氣預報,這是福建省氣象臺首次面向臺灣同胞天氣預報。臺灣海峽天氣預報的,不僅成為兩岸漁民安排生產的依據,緊閉的大門也在福建省氣象部門的努力下,終于開啟了。1983年,福建省氣象局向臺灣氣象界發(fā)出倡議信,共同為促進“通氣”和進行氣象科技交流,共謀海峽兩岸經濟繁榮做出貢獻,這是閩臺氣象界之間的首次書信交流。此后,兩岸氣象人開始了書信、電話以及學術書刊的交流,雙方建立起了交流聯(lián)系的紐帶。1993年1月,臺灣氣象學會理事長陳泰然應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章基嘉的邀請訪問大陸,這是臺灣氣象界第一位應邀正式來訪的學會負責人。

二、兩岸氣象科技雙向交流情況及成效

(一)未三通,先通氣1994年3月,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陶詩言率團赴臺北參加“海峽兩岸天氣與氣候學術研討會”,這是大陸氣象界學者第一次踏上臺灣島并參加兩岸共同舉辦的學術研討會,自此拉開了兩岸氣象科技雙向交流的序幕,閩臺開始了專家學者的雙向互訪,實現(xiàn)了兩岸氣象專家在自己的國土,用共同的語言,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交流研討的夙愿。福建氣象學者作為兩岸合作交流的先行者,氣象交流合作起步早、成效高,具有互補性強、領域較廣、影響面大的特點。改革開放后,閩臺氣象交流合作工作,被時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賈慶林譽為“未三通,先通氣”。進入20世紀以來,福建省與臺灣的學術交流機會逐漸增多,兩岸氣象界圍繞共同關心的氣象防災減災問題,從理論研究和應用服務等層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討,促進兩岸氣象科技水平的提高。根據中國氣象事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十一五”期間,福建開展沿海及臺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沿海及臺灣海峽氣象綜合觀測、預警預報和服務等系統(tǒng)建設,提升海洋氣象業(yè)務服務能力。建設現(xiàn)代氣象業(yè)務體系及福建沿海及臺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對加強閩臺氣象科技交流與合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2009年6月,2009年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交流合作研討會在福州市召開,這次會議在全國首次搭建起兩岸自然災害防治交流合作平臺,建立起海峽兩岸氣象災害防治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會議的重要議程是簽訂《福建省氣象臺與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開展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預警技術交流和研究合作協(xié)議》《海峽兩岸2009年汛期氣象加密觀測試驗合作協(xié)議》,兩岸氣象科技交流與合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真是無巧不成書,就在兩岸專家學者研討如何防治自然災害之時,那年第3號臺風“蓮花”已經生成,并逐漸向東南沿海靠近,兩岸專家、學者聚集福建省氣象臺,終于可以面對面討論正在南海游蕩的熱帶風暴“蓮花”,為閩臺氣象人合作預報臺風天氣、提升兩岸的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能力,造福于兩岸人民起到進一步的推進作用。(二)深化氣象交流,惠澤兩岸民生2012年,兩岸業(yè)界以推動合作、惠澤民生為目的,首次在“海峽論壇”中籌辦氣象科技交流分論壇,2014年升級為二級分論壇“海峽兩岸民生氣象論壇”,并成長為迄今為止兩岸民間氣象防災界最重要的交流嘉年華。至今,氣象論壇已經連續(xù)成功舉辦了六屆,成為兩岸民間氣象交流最著名的平臺,也是海峽論壇富有特色的品牌。剛開始時,臺灣一些氣象專家學者對民生氣象論壇了解不多。隨著一屆屆氣象論壇的成功舉辦,現(xiàn)在臺灣經常有知名氣象專家主動了解有關氣象論壇的情況,并表示很想參加論壇。隨著氣象交流在廣度和深度的打開,尤其是大陸幅員遼闊,氣候多樣,氣象事業(yè)發(fā)展快速,吸引了越來越多臺灣氣象同仁的關注。這六年里,兩岸氣象專家學者們參加氣象論壇交流的文章一年比一年多,質量也一年比一年好。在2017年海峽論壇舉辦過程中,以“創(chuàng)新形式、增強實效、擴大影響”為目標,在形式上注重加強體驗式交流和互動性探討。在內容上,注重時效性,分享兩岸各自最新的科研成果,傳播先進的氣象理念,共同探討更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措施。借助氣象論壇及相關科技交流,廈門雙偏振雷達等福建氣象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就引起臺灣專家的驚嘆,也激發(fā)兩岸氣象交流的興趣,促進了兩岸氣象科技交流的常態(tài)化,互動互惠成為氣象論壇的又一特色。六年來,“深化氣象交流,惠澤兩岸民生”逐漸成為氣象論壇鮮明的主題,得到兩岸氣象界的共識。在氣象論壇平臺上,兩岸氣象相關專家和學者分享防災減災救災方面的好做法和經驗,探尋更好的為保障兩岸同胞的福祉及生命財產安全的氣象服務模式,推動兩岸氣象交往從交流走向交融,從學術走到應用,從共享走向共創(chuàng)。(三)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搭建科技交流合作平臺隨著兩岸氣象科技交流的不斷深化,先后在福建建立了海峽氣象研究所和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在閩臺氣象科技交流合作中起到了橋梁紐帶作用,成為兩岸氣象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氣象科研投入、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都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近年來,兩岸人員往來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為廣泛,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聘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原副校長陳泰然為技術顧問,臺灣大學教授周仲島為特聘專家。(四)閩臺氣象交流合作創(chuàng)下諸多“首個”多年來,閩臺氣象交流合作創(chuàng)下了業(yè)界諸多“首個”:首個面向臺灣同胞海峽天氣預報、首個開展省級兩岸聯(lián)合氣象觀測試驗、首個開展海峽兩岸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交換、首個建立閩臺科技界研究互訪機制、首個建立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交流合作機制等。

三、海峽兩岸氣象交流的展望

(一)利用論壇平臺,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繼續(xù)開展海峽兩岸民生氣象論壇,邀請兩岸氣象專家學者進一步交流合作,著眼于氣象防災減災社會化、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百姓化、氣象信息服務精細化,聚焦兩岸重大、高影響、前沿性氣象科研成果,研討短時臨近氣象預報預警技術和臺風、暴雨等災害天氣成因分析以及相關機理,交流衛(wèi)星、雷達、數(shù)值天氣預報應用技術和社會化氣象服務產品研發(fā)與應用,分享防災減災救災方面的好做法和經驗,共同探尋氣象服務兩岸同胞福祉的更好模式。(二)加強兩岸青年的交流互動兩岸氣象交流,同胞之情是紐帶,科技交流是支撐,服務民生是目的,持續(xù)發(fā)展在青年。兩岸青年交流層次不斷提升是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愿景。在海峽兩岸民生氣象論壇基礎上,兩岸氣象學會要加強青年交流,持續(xù)推動兩岸青年學者進行體驗式、互動式交流,建立溝通渠道,加強青年一代的互相交流,不僅在學術和技術上,更多要在感情上建立互信互識的關系。(三)建立兩岸科普交流共享機制建立海峽兩岸氣象科普交流共享機制。交流共享兩岸氣象科普的經驗與資源,探討氣象科普發(fā)展的方法和途徑,提升氣象科普業(yè)務能力,不斷推動氣象科普事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促進中央關于推動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三個轉變”要求的貫徹落實,推進民眾防災減災意識的提高。(四)完善建立兩岸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福建海峽氣象研究所和廈門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在兩岸日常氣象科技交流合作中,進一步發(fā)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完善建立兩岸長效合作機制。福建氣象預報業(yè)務科研人員與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等高校專家學者探討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問題,重點提升暴雨預報預警技術水平。福建省氣候中心與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合作,開展次季節(jié)至季節(jié)氣候預測方法研究,提升華南區(qū)域極端氣候事件的預測能力;與臺灣大學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聯(lián)合開展閩臺氣候變化評估及應對措施研究。廈門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研究團隊與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研究中聯(lián)合開展海峽災害性天氣預警技術研究。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與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聯(lián)合開展水文氣象研究,與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合作開展人工增雨作業(yè)技術與效果評估研究。(五)創(chuàng)新性推進兩岸氣象人員的工作訪問充分利用氣象學會在交流合作中的橋梁作用,兩岸互派氣象專家學者深入學習交流合作,視實際情況設定三個月、半年、一年,甚至更長的交流時間,創(chuàng)新性推進兩岸氣象作業(yè)人員的工作訪問制度,切實提高氣象監(jiān)測水平,分享更多、更快、更重要的氣象資料,提升預警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氣象災害損失,保障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兩岸氣象部門向對方招聘氣象專業(yè)畢業(yè)生正式就業(yè),真正達到“兩岸一家親”的模式,營造良好的發(fā)展氛圍,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進程、攜手增進兩岸同胞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