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報道探索與思考

時間:2022-08-15 09:43:49

導語:氣象災害報道探索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氣象災害報道探索與思考

摘要:新媒體憑借交互性、實時性、廣泛性等優勢,逐漸成為氣象災害事件中信息、政治溝通和輿情引導的主要渠道。本文以2018年9月廣東遭遇強臺風“山竹”為例,以地級市政務公眾號“中山”為研究對象,通過翔實的數據和案例,分析“中山”在氣象災害報道方面的傳播功效。

關鍵詞:新媒體;氣象災害;中山;傳播功效

2018年9月16日17時,強臺風“山竹”在廣東江門臺山市海宴鎮登陸,廣東、廣西、海南、湖南、貴州等省份受到嚴重風雨影響。本文以廣東省中山市政務公眾號“中山”的臺風“山竹”報道為例,分析政務公眾號在氣象災害報道中的傳播功效。

一、政務公眾號“中山”簡介

“中山”由中山市網信辦主辦,是中山市委市政府權威信息、關注服務民生、樹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新媒體平臺,信息及時、權威、綜合。“中山”目前已上線5年,粉絲量超100萬,平均每周閱讀量超120萬。在人民網的《2017年城市政務新媒體指數報告》中,“中山”傳播力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2015年至2018年連續四年獲廣東“最具傳播力政務微信公眾號”等稱號,本文以其作為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

二、“中山”報道臺風“山竹”的傳播功效

根據媒介依存理論,在危機事件面前,人們會本能地產生對媒體的依賴,以此消除個體的恐慌。因此,每一次氣象災害報道都是對新聞媒體功能和職責的考驗。面對日漸逼近的臺風,公眾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恐懼感,期望第一時間了解臺風相關信息,這就要求政府機關用好政務新媒體這一利器,“以用戶為中心”,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優勢,滿足用戶的信息需要。(一)服務群眾,信息及時有效全面。在對臺風“山竹”的報道中,“中山”符合3T原則———tellyouown(以我為主提供信息)、tellitall(提供所有信息)、tellitfast(盡快提供信息)。3T原則由英國危機公關專家M.Regester.Michael提出,適用于政府應對危機事件的信息行為,主要強調危機處理時把握信息的重要性,在突發氣象災害報道中同樣具有指導意義①。2018年9月9日早上7點,“中山”推送首篇關于臺風“山竹”的文章《今年第22號臺風生成,或達超強臺風級!會影響中山嗎?|早安,中山》,迅速引起廣泛關注。之后,“中山”每天緊跟臺風最新動向,從臺風實況、交通影響、安全預警、抗風救災、災后復產等多個視角滾動信息,既滿足了公眾的信息需求,又發揮了輿論引導的功效。據統計,臺風“山竹”期間,“中山”充分利用新開通的每天3次權限,共推送22篇相關稿件,其中18篇閱讀量達10萬+,總閱讀量達450萬,為中山打贏抗擊臺風硬仗提供了有力輿論支持。稿件的表現形態多樣,包括圖文、動圖、視頻、動漫等,以極具沖擊力、感染力的現場畫面,充分補充文字內容,增強可讀性,轉發量和評論量自然得到了提高。對比其他公眾號可以發現,在報道臺風“山竹”的過程中,“中山”主動通過拓展閱讀,提高信息的實時性和豐富性。“中山”目前已開通天氣查詢、實時路況、實時公交、網上辦事等14項便民服務功能,在臺風期間,“中山”通過“閱讀原文”等方式,主動設置臺風實時路徑、實時路況等擴展閱讀,既方便群眾,也有效提升了用戶粘性。(二)權威發聲,避免謠言發酵傳播。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信息蕪雜且碎片化,公眾難以甄別,特別是“標題黨”謠言,極易迅速傳播。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應對氣象災害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挑戰。掌握新媒體時代突發事件的傳播模式與路徑,利用新媒體優勢在報道中搶占輿論制高點,加強輿論引導能力,破除謠言并化解危機,既是政府部門、媒體等應盡的社會責任與義務,也是其獲得公信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方式②。在臺風“山竹”登陸當天,“全市停水停電停網”“超市被搶購一空”等消息在多個公眾號和網站,朋友圈廣泛傳播,一度造成公眾恐慌。對此,“中山”第一時間向有關單位求證,在確定信息失實后進行權威辟謠,有效消除社會恐慌和不良影響,使謠言喪失發酵的空間。在日常,“中山”也及時關注網絡輿情,針對影響重大、傳播廣泛的謠言及時主動權威信息。例如2018年9月25日深夜,有網友在微信朋友圈一女子在公交車上“被猥褻”的視頻,并稱事發地在中山,相關視頻和言論被網友大量轉發,引起關注。次日,“中山”與中山警方聯動,作為首發媒體迅速進行辟謠。信息第一時間被人民日報、澎湃新聞、新快報等媒體轉載,有效平息輿情。此外,“中山”每天安排專人收集、梳理和回復網友的留言,與有關部門建立了常態化溝通機制,跟進回復網友反映的問題。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在每天的《問答小布哥》欄目進行公開解答,潛移默化地樹立了“中山”作為中山市委市政府權威信息平臺的公信力。(三)注重科普,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在過去的臺風報道中,部分媒體更多地關注臺風本身的信息以及政府的防災救災工作,對群眾的自防自救宣傳報道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導致群眾存在麻痹大意思想,造成不必要的生命財產損失。在報道臺風“山竹”的過程中,“中山”主動肩負起加強安全知識教育,增強群眾自防自救意識和能力的重要職責。臺風登陸前,“中山”持續報道臺風的最新動態,及時提醒臺風預警升級、風力加強等信息,讓群眾保持敬畏之心,并且通過圖文、短視頻、動畫、動漫等方式,教導群眾如何提前做好防御工作;提醒需要轉移的群眾、漁船等自覺配合政府的統一指揮,及時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多次指引,引導群眾有序停工、停產、停課、停市、停運。臺風登陸當天,“中山”迅速中山市三防指揮部通知,提醒中山全市道路實施交通管制,建議市民切勿外出,正在路面行駛的車輛立即開往安全地帶躲避,切勿繼續在路面行駛。臺風登陸后,風雨影響有所減弱,“中山”發出多條安全提醒,以及“如何判斷臺風是否遠離?”“臺風過后有‘回南風’”“臺風過后‘十注意’”等科普知識。經過充足、持續的科普提醒,中山市民繃緊了安全這根弦,做到了盡量少出門,既避免了人員死亡,也為迅速恢復市容市貌、道路交通、通水通電搶修等提供了有利條件。(四)合力發聲,提高傳播力影響力。“中山”與有關部門建立了常態化聯動機制。2017年3月,“中山”在省內率先建立“政務矩陣”,目前全市25個鎮區、73個部門近100個政務微信集體入駐,搭建起以“中山”為龍頭的全市政務新媒體矩陣。據統計,“政務矩陣”首次覆蓋受眾逾300萬人次,后續傳播將呈幾何級遞增。在臺風“山竹”的報道中,“中山”積極利用政務平臺,全景呈現全市各鎮區受災情況和社會各界的一線抗災行動,鼓勵受災群眾并跟進善后工作。在資源整合上,充分體現協同式作戰理念,發揮常態化聯動機制優勢,提前與25個鎮區以及相關部門積極溝通,整合鎮區媒體的優勢資源和各部門的一手信息,快速反應,合力應對,第一時間獲取和更直觀、更全面的信息。例如在報道臺風“山竹”期間,中山市氣象局改編知名流行歌曲《中國話》,動畫MV《停課不求人》,通過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歌詞,指引家長自行根據氣象預警信號判斷是否停課,“中山”轉發了這一作品,有效擴大了視頻的傳播范圍,提升了傳播功效。反過來,“中山”政務矩陣中的鎮區和部門微信也會轉發“中山”稿件,并相互補充更加全面的信息,這既滿足了用戶的多元化信息需求,也有利于統籌共享資源,協同聯動發聲,提升信息的傳播力和媒體的影響力。

三、總結與思考

新媒體時代,為了減少不實信息傳播,一方面,權威部門應積極面對媒體需求,主動及時“喂料”;另一方面,各宣傳機構、媒體平臺應進一步承擔社會責任,完善辟謠機制,與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臺適時粉碎謠言,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有所作為。宣傳機構、傳統媒體應主動利用新媒體,加強與受眾溝通,譬如在天氣情況出現誤報、漏報時,及時跟進解釋天氣變化原因,或推出諸如“為什么說好要來的降溫沒有來”“降水為何推遲”等科普信息,向受眾普及氣象知識。傳播技術飛速發展,受眾信息需求升級,要求宣傳機構和媒體與時俱進,運用新媒體思維和技術,創新方式、創新內容,打造緊跟潮流的產品,為受眾提供更好的體驗。

作者:葉倩兒 單位:中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