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氣象部門對外宣傳現狀及策略
時間:2022-02-18 04:51:31
導語:地方氣象部門對外宣傳現狀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氣象部門的宣傳工作分為對內宣傳與對外宣傳,兩者互為聯系和支持,卻又在任務、對象、方法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地方氣象部門的對內宣傳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以“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為根本目標和中心環節,以政務新媒體矩陣和氣象行業媒體為展示平臺,常規報道與特別報道相結合,對增強氣象人責任感和系統向心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建立和完善對外宣傳體系,形成對外宣傳合力,提升氣象事業社會公眾滿意度上仍有較大的努力空間。
一、充分認識加強對外宣傳的必要性
(一)對外宣傳是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效益的有效途徑。天氣和氣候與人類息息相關,公共氣象服務廣泛存在于農業生產、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及氣候資源合理開發、運用等諸多方面,并以各類預報的形式向社會傳播。公眾對氣象信息的關注度和敏感度日益增強[1],而公眾接收信息的渠道主要為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因此,借助社會媒體進行對外宣傳是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氣象服務的有效途徑。從服務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入手,拓寬對外宣傳渠道、擴大傳播覆蓋面,能及時、高效、直觀地向公眾傳遞氣象服務信息,從而有效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效益。(二)對外宣傳是展現氣象事業和氣象精神的重要窗口。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在“應對突發災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國家安全”“應對我國資源壓力、保障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準確、及時、創新、奉獻”的氣象精神是人民群眾對氣象工作的期待,也體現了氣象工作本身的內在價值和氣象人的精神風貌。積極借力社會媒體資源,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進行相關報道,能讓氣象事業和氣象精神呈現得更加多面化和立體化。(三)對外宣傳是增進社會對氣象工作認知與理解的關鍵舉措。雖然“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但大多數普通公眾對于氣象工作的認知還停留在日常性天氣預報上。時而出現的天氣預報與實際天氣或公眾實際感受存有偏差的情況,又在公眾心中形成了“天氣預報不靠譜”的印象。讓公眾了解氣象工作的實質,是糾正社會對氣象工作認知偏差和刻板印象的根本方法。而加強對外宣傳,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不二法寶”。
二、當前省級氣象部門對外宣傳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宣傳視角較為單一。社會媒體上的氣象類新聞報道,視角主要集中于日常性天氣變化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而為農氣象服務、交通氣象服務、生態氣象服務等方面的典型事例、氣象事業發展進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氣象人用心守護一方安瀾的精神風貌等內容鮮有出現。根據“議程設置”理論,大眾傳媒對事物和意見的強調程度與受眾的受重視程度成正比。在較為單一的宣傳視角下,日常性天氣變化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報道成為地方氣象部門對外宣傳內容的“主角”,自然極易造成受眾對氣象事業工作內容認知粗淺的結果。(二)宣傳報道應景化現象明顯。地方氣象部門對外宣傳報道在時間和頻率上存在一條規律——集中報道現象明顯。每年汛期期間的報道數量約占全年數量的一半,另外在“3.23”世界氣象日、“5.25”科技活動周等重要活動時間節點上,報道量陡然升高。在全媒體環境下,各類信息紛繁復雜,盡管集中式報道在一定程度上能集中“火力”引起公眾的關注,但其宣傳效果也具有短暫性的特點。當這類報道在一個較短時間段里大量出現,而后又迅速歸于沉寂,結果就是人們對于氣象工作的認識依然停留在原處。(三)宣傳載體相對傳統。在對外宣傳中,宣傳載體關乎宣傳成效,只有將宣傳內容和宣傳載體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1+1>2”的宣傳效果。在媒體資源尤為豐富的全媒體時代,宣傳載體多種多樣,可供選擇的范圍寬廣,多樣化、輕松化、活潑化的媒體信息形式更備受公眾喜愛。[2]近年來,地方氣象部門對外宣傳借力的載體仍主要為報紙、電視節目、媒體微信公眾號以及客戶端。隨著傳播技術的蓬勃發展,視頻傳播成為碎片化閱讀習慣下分享新聞信息最直觀的方式,傳統宣傳載體的收視率和閱讀量較難與短視頻載體流量媲美。(四)宣傳方式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性在傳統類宣傳載體下,整個宣傳過程為直線型傳播。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近乎于單方面的給予與接受的關系。地方氣象部門難以直接獲取來自于受眾的意見反饋,受眾心中對傳播內容的困惑或疑問也較難傳遞給氣象部門。
三、關于優化地方氣象部門對外宣傳工作的建議
(一)提高外宣意識,強化媒體溝通。伴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媒介融合為特征的全媒體時代應勢到來,信息傳播格局發生巨大改變,時空尺度得以突破,這給地方氣象部門對外宣傳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地方氣象部門的宣傳工作者應樹立強烈的對外宣傳意識,主動、充分把握發展大勢,識透、用好新時代的傳播規律,這是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的基石。雖然在氣象系統內,對外宣傳工作一般由宣傳與科普中心承擔,但因宣傳內容通常涉及多部門,任何一位氣象人都有可能直接或間接觸碰到宣傳工作,這需要在系統內樹立全員外宣意識,主動提供宣傳報道素材和積極接受媒體采訪,讓氣象人成為后備“宣傳大軍”,讓氣象工作成為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在此基礎上,強化與媒體的聯絡溝通是外宣工作的關鍵環節,解決什么氣象新聞是受眾感興趣的、以怎樣的傳播形式進行傳遞是受眾最容易接受的、如何將想要宣傳的氣象內容與社會上的輿論焦點結合起來擴大傳播力等問題,需要與媒體的編輯和記者保持常態化聯系,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有利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轉換宣傳視角,豐富傳播內容。天氣預報是公眾與氣象工作之間關系紐帶最直接的體現,也是氣象部門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絕不是全部。在日常的氣象工作中,隱藏著大量有價值的新聞點,需要宣傳人員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從多個視角出發,及時發現素材,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從而引導社會公眾加深對氣象事業的全方位認知。在很多地方氣象部門的對外宣傳工作中,氣象新聞視角主要集中于天氣變化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氣象防災減災、重大氣象科技突破、氣象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創新做法、氣象工作中的特色和亮點、氣象人的良好精神風貌等多個領域都是極好的報道視角。從這些視角出發,可以涌現出以小見大的生動故事,傳播氣象正能量,為氣象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三)活用新舊媒體,增加傳播體驗感。對外宣傳工作的根本目標便是通過信息傳遞達到說服公眾的目的。“主導受眾型”的傳統媒體與“受眾主導型”的新媒體共存于當今傳播環境中[3],兩者各有優勢和不足。新媒體在信息技術時效性高、互動性強,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顛覆了“線性傳播”模式,讓受眾產生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參與感、獲得感。但在新媒體碎片化閱讀模式下,缺乏權威解讀和深度報道,而對事件進行深入挖掘,從背景、細節、觀點、預測等多方面對事件進行全方位報道正是傳統媒體的長處所在,其報道深度也讓新媒體望塵莫及。簡單化地使用傳統媒體或新媒體,會讓對外宣傳存在短板,只有掌握兩者的傳播優勢,做到“因地制宜”與融合發展,方能使對外宣傳的傳播力、引導力及影響力得到最大化彰顯。無論選擇何種媒體,都需要格外關注受眾的體驗感,給予受眾良好的體驗感是對外宣傳的追求。體驗感可外化為交流感、互動性、視覺化,這要求宣傳人員在對外宣傳工作中,應盡可能站在受眾的角度,從受眾本身需求出發,以受眾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習慣來采寫稿件、呈現報道。在描述和表達上,化抽象的數字為直觀的畫面,化專業術語為通俗的比喻,讓新聞“活”起來;在表現形式上,采用短視頻、H5讓新聞“動”起來。(四)堅持以人為本,彰顯人文情懷。“人文關懷”自從國外學術界引入國內后,其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和深化,更加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注重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權益。氣象與人緊密相連,氣象新聞報道也自然與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人文關懷是氣象部門對外宣傳工作的應有之義和應盡職責。在氣象部門的外宣工作中,人文關懷包括兩個維度。一是將筆和鏡頭聚焦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生存空間思考宣傳報道的出發點,尋找氣象與公眾日常生活的連接點。用公眾熟悉的語言,講述身邊的氣象常識和故事,讓他們切身體會到氣象工作環繞生活,并且積累形成一定的氣象“知識庫”,養成氣象防災減災的意識;另一個維度,即宣傳人員需向內審視,揭示氣象人的內在精神、品格和信念。正是每一個平凡的氣象人長期不懈的堅持和刻苦鉆研,才推進我國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深挖選拔樹立各類典型,多角度宣傳氣象人的先進事跡,有利于凝聚氣象正能量,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同時,也打開了一扇社會公眾了解氣象工作的窗口,透過這群把脈風云、守望長空的氣象人,加深對氣象事業的理解。(五)積極策劃選題,注重常態化報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大量新的傳播平臺,受眾的信息來源由此變得多元化,所接觸和接收的信息量大如“洪流”。地方氣象部門的對外宣傳報道如何能在信息洪流中被公眾及時看到、留下印象,這離不開策劃。宣傳策劃是對宣傳報道內容的產生、加工和傳播過程進行創造性謀劃,通過熱點追蹤、亮點呈現、重點展示,擴大傳播影響力,實現傳播效果最優化。目前,地方氣象部門的對外宣傳存在時間上集中化和內容上模式化的傾向,糾正這一偏差需要重視宣傳策劃。充分發揮宣傳策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心捕捉隱藏在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新聞點,全方位整合素材,精心設計選題和報道落腳點,及時與媒體交流意見,明確和細化方案,變被動為主動。通過積極的策劃,在內容上,盡可能拓展宣傳面,多方位展示氣象事業;在時間上,既要有集中式報道,更要分攤“火力”,注重常態化的宣傳,只有日積月累方能實現“潤物無聲”。
參考文獻:
[1]趙斐苗.新形勢下省級氣象科普工作現狀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以河南為例[J].科技傳播,2018(04)184-186.
[2]尚陽陽.融媒體時代下氣象視頻信息的傳播[J].記者搖籃,2020(09)105-106.
[3]戴金省: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傳播的差異及相互關系[J].中國傳媒科技,2019(05)34.
作者:王悅 趙清揚 周雯 單位:四川省氣象服務中心
- 上一篇:融媒體業務平臺網絡安全系統探討
- 下一篇:氣象服務在智慧農業與生態環境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