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技術安全隱患及對策

時間:2022-02-22 08:43:08

導語:高校信息技術安全隱患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信息技術安全隱患及對策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漸成熟,高校信息技術建設已經十分穩定。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現階段高校實行的教學項目都與信息技術為基礎,因而,應不斷的強化高校信息技術建設與管理。然而,目前各院校普遍存在信息技術信息的泄露、網頁入侵、黑客攻擊等網絡問題時有發生,高校信息安全受到了很多的威脅。因此,高校信息技術應該加強防御措施與相應的應對措施,從而能夠更進一步的保護高校信息技術的信息安全。

1高校信息技術建設中的信息安全存在的隱患

1.1高校信息技術出現系統安全漏洞。對于一些常見的信息技術系統而言,越是處于開放的信息環境,對信息技術系統帶來的防御能力與安全隱患考驗越是很嚴峻。信息技術的系統安全漏洞是系統本身自帶的特殊缺陷,是信息技術設計者進行編寫時,出于考慮到信息的整體適應性質,忽視了系統安全保障所形成的信息安全漏洞。許多網絡上的不法分子利用這一點漏洞進行系統的破壞性活動,把信息病毒引進用戶的電腦中,使信息被盜竊與實行破壞。高校在實行信息技術初建中,都會選擇穩定的信息系統來建立校園內的網絡,其目的是確保信息系統的順利運行。然而,這些信息系統仍存在很多安全隱患與漏洞,嚴重影響了使用者的信息安全,更有甚會給整個信息系統帶來運行中的困難,其后果不堪設想。1.2高校信息技術出現病毒感染安全隱患。信息病毒是一種惡意程序,信息病毒經過編譯,能夠隱藏在正常的運作程序中。當使用者在使用使觸及到特定的條件中,就能夠使程序中的病毒激活,如果電腦中缺乏防御措施,那么信息病毒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高校信息技術體系如果沒有安裝防御措施環節,哪怕有一名用戶被感染病毒,信息病毒就會波及校園中整個網絡系統。因此,高校信息技術建設中應該安裝殺毒軟件與防火墻,高校信息管理員還應定時更新信息病毒庫,為維護高校信息技術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再者,還應該防止不法分子運用不法手段,如電子郵件、U盤、等途徑來傳播病毒,從而侵害高校信息技術網絡。

2高校信息技術建設中的信息安全技術對策

2.1提高信息技術的安全意識,完善管理制度。高校應定期組織信息培訓課程,讓更多的信息用戶意識到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以至可以將正規的網絡使用規范制度普及給校園中的信息用戶。這樣能夠使信息用戶及時發現問題,并上報給學校的信息管理人員,從而能夠避免信息侵入帶了的嚴重損失。高校在建設信息技術時,是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使信息資源管理更加合理與科學,與使信息數據能夠更加準確與公正。高校在確保信息技術安全的情況下,應必須確立相應的信息技術管理制度。如對數據傳輸方面、應用下載方面、信息查詢方面等,實行嚴格的查處,以降低非法入侵風險為主要目前。從信息管理者的方面而言,做到賞罰分明,才能確保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推廣與執行規定。信息管理者的權限不易過分集中,高校應該把信息管理工作細化,運用信息管理者的責任心來強化管理者對信息安全意識。2.2高校信息技術應采取身份認證,信息加密應對對策。信息身份認證是用戶要求進入信息系統訪問時,需要實行密碼輸入,才能夠進入信息系統,如果沒有輸入密碼或者是用戶輸入的密碼錯誤都是無法進入信息系統。在用戶反復實行類似的密碼操作時,信息系統可以使該用戶進行鎖定,禁止該用戶在一段時間內不能夠訪問該信息系統。即使該用戶進入到信息系統中,也會對該用戶的操作受到限制。合法的操作被同意,非法的操作就會被禁止,這是信息身份認證的一大優點。信息加密是現在網上比較常見的信息安全技術措施,信息加密措施能夠確保信息資源不被竊取。采用這種身份認證,信息加密的方式應用到高校信息技術建設中,能夠保護高校信息技術系統不受外來人群的侵害與迫害,從而能夠有效的保護高校信息建設安全。2.3高校信息技術應設置防火墻。信息防火墻技術是能夠更好的保護信息不被侵害的防御措施,許多的高校都在運用防火墻來保護校園的信息技術。外部網絡要進入高校網絡時,必須通過防火墻的認證,經過防火墻的授權才能進入校園信息內部。防火墻能夠使信息數據管理更加的便利與簡單,運用信息數據內的防御機制,能夠有效的過濾惡意攻擊與非法信息,更進一步的保護高校信息技術的信息安全。

3結語

高校信息技術的安全會是未來高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因此,高校應及時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與嚴密防范措施來進行高校信息技術建設的維護措施。同時對信息使用者進行信息安全教育工作,培養并強化高校信息用戶的安全意識,使高校信息用戶在思想上建立一道牢固的“防火墻”。

參考文獻

[1]譚博.高校信息化建設進程中信息安全問題成因及對策探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11):205-206.

[2]劉健.高校校園網絡存在的安全隱患及防范技術探討[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5(07):29-30.

作者:謝琦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信息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