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模塊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時間:2022-02-13 03:21:30

導語:產業模塊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模塊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技術是產業形態演變的重要推力。早在錢德勒時期,技術創新的巨大成功,使得傳統的松散聯系、縱向分散的產業結構逐漸向高度集中的縱向一體化的產業結構演變。相應的,低成本的大規模生產方式成為了占據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縱向一體化也成為了當時最主流的企業組織形式。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創新和發展,產業鏈條不斷地發生裂變、細化和延伸,這極大地削弱了一些傳統企業在“價值創造和分配”角色上的主導力量,使得錢德勒式的生產方式逐漸失效,并給鏈上其他環節的發展帶來了契機。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興企業的涌入,在企業功能聚合的導向下,每個產業不同程度地被切割成諸多非同質的關聯性業務單元,這在引發產業的價值分布從集中走向分散的同時,又對整個產業運行系統的靈活組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愈發復雜和開放的產業環境,模塊化作為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法被管理者們從自然科學領域引入到企業的生產管理領域中來[1],并在計算機[2~3]、汽車[4]、造船業[5]、電子制造[6~7]等行業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實踐應用。IBM、豐田等企業基于產業鏈平臺開展產品模塊化創新設計,獲得巨大成功的事實,使得模塊化創新逐漸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和企業行為調整的革命性力量。本質上,模塊就是一個具有半自律性的子系統,而模塊化則是將一套復雜的系統拆解為可獨立設計與生產的具有半自律性的子系統的過程[1]。主流文獻已經指出,由于提前定義了模塊間界面規范和規則,產業的模塊化創新與設計可以增加產品的戰略柔性,進而有助于更好地滿足用戶對產品的復雜化和多樣化需求[2,8],而聯盟中模塊化的產品結構性能也能影響聯盟企業的競爭力[9],這也使得模塊化創新的戰略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從已有研究來看,學者們主要對模塊化創新的價值與機理[10~11]、路徑與流程[12-13]、協調與知識管理[14]、商業模式創新[15]等角度展開了有益的探討。盡管上述成果為模塊化創新的理論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但研究現狀表明,模塊化創新研究未能在模塊化與技術創新之間建立邏輯一致的聯系。這主要表現在,僅將模塊化視為產業技術的輸出結果,忽略了模塊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反向作用。以上研究的缺乏使得模塊化創新研究難以在模塊化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形成完整的系統框架,從而使得實證研究結果缺乏一致的評價基礎。針對上述不足,本文力圖通過對產業模塊化過程中的企業行為考察,揭示產業模塊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規律,從而為產業發展規劃設計以及企業實踐提供有效指引。全文的結構安排具體如下:首先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其次對模塊化相關研究進行系統回顧;再次,結合移動通信產業模塊化的“現象事實”進行分析,揭示移動通信產業的模塊化發展對通信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最后是結論,對上述“現象事實”背后的規律進行歸納和解釋,并進一步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一、模塊化理論綜述

模塊化理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經濟學大師Simon對復雜性系統的考察,研究中指出對于任何一個復雜系統,都普遍存在著子系統內部連接緊密性要強于子系統之間連接緊密性的規律[16]。隨后,Starr正式提出了模塊化生產的概念,并指出模塊化生產實質就是使企業所設計、開發和生產的零件能產生最大的組合或通用性[17]。隨著經濟信息化和全球化競爭的來臨,人們的消費也逐漸向個性化和多樣化轉變,此時模塊化思想在產業分工中的作用開始凸顯。Baldwin和Clark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題為《模塊化時代的管理》一文,指出模塊化現象已經覆蓋到了信息產業、汽車等行業的各個生產、設計環節,這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模塊化時代[2]。在Baldwin和Clark的引領下,學術界正式迎來了模塊化理論研究探索的高潮。Ulrich指出,模塊化是降低產品結構復雜性的有效方式,是設計的最終目標[18]。為了確保產品的最終功能實現,模塊化結構需要做到功能要素與實體部件要素之間的一一對應。Fine基于產業的視角考察了模塊化的重要作用,指出模塊化在改變產業競爭格局的同時,也推動了設計、生產等流程的完善,使得基于模塊化的供應鏈管理成為了企業競爭的關鍵[19]。Baldwin和Clark進一步指出,在“看得見的設計規則”和“隱藏的參數”的共同作用下,模塊化設計能夠快速實現熊彼特所指的“破壞性創新”,它已經成為現代企業開展復雜產品設計與生產的重要戰略[20]。DewenYao指出模塊化是一個方法來解決經濟系統復雜性和新的產業結構的本質[21]。近些年,曹虹劍,張建英,劉丹分析產品模塊化、企業組織模塊化與產業組織模塊化之間以及模塊化分工與協同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22]。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學者逐漸將研究視角聚焦于模塊化創新方面。模塊化創新就是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以企業合作網絡為平臺的分工創新與整合創新模式[4]。Sanchez和Mahoney指出,由于提前定義模塊間的界面規范,模塊化降低了產品的復雜性,進而縮短了每個模塊的創新周期[8]。由于模塊化創新提高了產品的戰略柔性,Baldwin和Clark對模塊化創新的戰略價值進行了關注[2]。駱品亮和殷華祥[14]在Baldwin和Clark研究的基礎上,運用DSM方法,考察了模塊關聯結構對模塊化創新價值的影響,進一步揭示了模塊結構間的關聯性與分割價值、替代價值之間的內在關系[2]。遵循理論研究的邏輯推導,模塊化創新的實證研究也逐漸展開。Kodama以日本作為研究對象,對其PC行業和汽車行業的模塊化創新效果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隨著產業模塊化的深入,行業的創新逐漸從裝配企業向模塊化供應商轉移[23]。駱品亮和潘忠以GNU/Linux的開發歷程為例,揭示了自由軟件源代碼內部結構的模塊化創新對軟件開發的重要影響[24]。郝斌以豐田公司為例,考察了模塊化創新過程中企業之間的價值吸收問題,進一步拓展了模塊化創新的實踐范疇[4]。可以看到,盡管模塊化的理論與應用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現有研究僅將模塊化創新作為產業技術的輸出結果,一種既定的創新模式,沒有進一步揭示模塊化對技術創新的反向影響。直覺上,模塊化作為一種全新的戰略邏輯,重點關注于跨邊界組織間的規則設計、結構安排、信息傳遞與共享等,這些核心思想與行為顯然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競爭優勢的獲取甚至產業的持續發展具有較強的影響作用。因此,研究產業模塊化對模塊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具有意義。綜上分析,本文將結合國內模塊化程度較高的移動通信產業實際情況,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重點考察產業模塊化(主要考察3G/4G)對模塊化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本文的貢獻在于,力圖在模塊化與技術創新之間建立邏輯一致的聯系,進而為現實產業規劃、企業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二、移動通信產業的實證考察

(一)移動通信產業發展歷程一般而言,30多年的移動通信產業的發展歷經第一代通信系統階段(1stGeneration,簡稱1G)、第二代通信系統階段(2ndGeneration,簡稱2G)、第三代通信系統階段(3rdGeneration,簡稱3G)和第四代通信系統階段(4rdGeneration,簡稱4G)等四個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有著自身的產業結構和特點,每一次階段過渡蘊含著產業技術的升級和躍遷。1987年,為了配合第六屆全運會的順利開展,郵電部將廣州作為試點城市,建立了全國第一個TACS模擬蜂窩通信系統,并于當年年底正式商用,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移動通信時代[25]。在2G階段,隨著移動通信產業技術的發展,分組和數字交換技術的不斷涌現,提升了移動通信網絡的應用價值,使得運營商不僅可以向用戶傳輸語音業務,還可以傳輸數據增值業務。而政府規制的放松、競爭的引入以及語音業務的日漸普及,削弱運營商在產業價值鏈上的控制力量時[26]。在上述影響因素的共同驅動下,移動通信產業價值鏈體系發生振動和裂變[27]。從特點來看,裂變之后移動通信產業價值鏈具有結構形態的非線性和多變性、價值分布的分散性兩大顯著特征。在2G階段產業價值鏈中(尤其是2G的后期),隨著改革的深化,用戶的地位逐漸提升,此時網絡壟斷不再是唯一的關鍵要素,提高業務質量并加快新業務開發,進而滿足用戶需求,成為了2G階段電信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源泉。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三大運營商發放3G牌照,其中移動獲得TD-SCDMA牌照,聯通獲得WCDMA牌照,而電信獲得CDMA2000牌照。這正式標志著我國進入3G階段。隨著三網融合進程的加速,移動通信業將向更加多元、開放的產業價值鏈結構發展[28]。2013年12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4G牌照,標志著國內4G時代正式來臨。在新的產業價值鏈中(如圖1所示),一方面,行業競爭會促使越來越多的傳統服務提供商(A類)涌入市場。另一方面,一些擁有廣播電視網或者其他局域網的服務提供商(B類)也將逐漸轉變為新型運營商。它們直接面對用戶,與傳統運營商之間呈現以“競爭為主”的價值關系,共同為廣大用戶提供豐富多樣的數據增值服務。從特點來看,更加開放的3G/4G產業價值鏈具有參與主體多元性和競爭激烈性的顯著特征。在新的形勢下,每個企業主體的價值空間都將會被壓縮,但業務的運營要求卻會進一步提高。基于價值鏈上下游的合作與共贏,成為了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主旋律[29]。(二)移動通信產業的模塊化對企業創新的影響考察1.移動通信產業的模塊構成分析產業的模塊化構建與經營,取決于其自身的特性。經典的文獻已經指出,一個可模塊化經營的產業,必須具備以下特征:(1)業務的可分解性和獨立性。每個業務模塊可以從產業系統中分解出來,并且可以作為一個半自律的子系統進行相對獨立的運行[2,30];(2)業務的通用性和可組合性。通過架構、界面以及接口的標準化和規范化處理,每個業務模塊按照一定的規則可以進行組合,并且在此過程中不會失原有功能[20,31];(3)價值的網絡外部性。這主要源于各業務模塊之間的互補性,當業務模塊進行相互組合時,互補產生的價值將會隨著組合模塊的增多而不斷放大[11,32]。移動通信產業是由運營商、網絡設備提供商、終端設備提供商、服務提供商等一系列子系統構成的復雜大系統。整個產業系統通過產品架構的搭建以及標準化的界面接口管理,將各子系統聯結起來。各子系統既保持著相對獨立性,又在移動通信服務的提供過程中互補協作。在統一的標準協議下,各子系統相互組合,在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極大地發揮了子系統之間的協同效應,促使整個產業系統達到了價值的最大化[33~34]。因此,從產業特性來看,移動通信業顯然具備了產業模塊化經營的基本特征屬性。在移動通信產業模塊化系統中,產業價值鏈各環節根據相關性的不同,被劃分到了各模塊中,并參與了產業的價值創造活動。各模塊相互組合,共同地搭建了一個具有協同效應的整體模塊化價值創造系統,進而實現產業價值創新的根本目的。借鑒楊洵[32]的研究成果,本文將移動通信產業的模塊系統分為四大模塊,分別是:(1)網絡設備提供模塊。主要負責提供移動通信網絡設備,搭建運營支持系統與平臺,由網絡設備提供商、芯片廠商、測試廠商等構成;(2)終端設備提供模塊。主要負責終端設備的提供,保障終端用戶業務的使用,由終端制造商、芯片廠商、測試廠商、終端軟件提供商等構成;(3)服務提供模塊。主要負責設計、開發和提供各種移動通信業務,由服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系統集成服務商等構成;(4)運營與交易清算模塊。主要負責各種業務的運營以及資費的分成結算,由運營商構成。2.移動通信產業的模塊化影響分析(1)指標的選取與度量衡量創新的指標有很多。借鑒Eng和Shackell[35]、Lee和O’nell[36]已有的研究,并結合數據的可獲取性,本文以電信企業研發支出作為技術創新行為測度指標。(2)數據來源與樣本選擇本文實證研究所使用的數據為電信企業層面數據,由于電信企業層面數據存在口徑不統一、數據不完整等問題,為了減少觀測值的損耗,我們以國泰安數據庫為主要數據來源,當數據出現錯誤或者缺失時,再利用網絡或刊物上公開的數據進行更正或補充。同時,結合我國3G牌照發放的時間(2009年1月7號)以及3G規模化應用轉折時間點,本文主要選擇了2009~2014年間移動通信行業上市公司的季度財務數據進行分析。我們查找了深滬證券交易所信息技術行業中的通信及相關設備制造以及通信服務兩個子行業,共獲得85個上市企業樣本,隨后通過進一步篩選,剔除了主營業務不屬于通信業或研發支出沒有披露的30家企業樣本,最終保留了50家企業樣本。在具體分析時,借鑒其他學者[37]對類似事件分析的處理方式,選擇了移動通信產業模塊化之前三年和之后三年作為事件窗,共得到了347個觀測值。(3)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從樣本的構成來看,28個樣本企業屬于網絡設備提供模塊,占總樣本的56%,12個樣本企業屬于終端設備提供模塊,占比24%,余下10個樣本企業屬于服務提供模塊,占比20%。表1給出了相關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從描述性統計結果來看,移動通信產業模塊化后,各模塊的研發支出均有著不同程度的提高,即各模塊的創新指標在短期內都出現了較為積極的向好變化。進一步,我們再運用t檢驗比較模塊化前后的均值差異,相關結果如表2所示。從檢驗結果來看,服務提供模塊、終端設備提供模塊在1%的置信度水平上顯著,而網絡設備提供模塊以及整個產業的差異則不顯著。究其背后原因,主要跟各模塊內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有關。從現實情況來看,3G/4G的發展使得傳統的固定電話、移動語音、短信、彩信等傳統業務收入受到沖擊,相反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高速增長,固定互聯網使用量較快增長,衍生出醫療、教育、電子商務等更多樣化的服務。由于服務提供市場暫時還沒有開發,因此,隨著3G/4G牌照的發放和應用的普及,國內提供商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t檢驗的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產業模塊化后,服務提供模塊的創新力度明顯加強。在終端設備領域,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25.0%,國產廠商全球合計市場占有率(38.6%)接近蘋果和三星兩大巨頭之和;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增長5.4%;手機類產品的出口額同比增長21.3%,出口額從2010年的百億級美元水平提升至2014年的千億級美元水平,出口增長速度領先于其他主要電子信息產品。正是由于移動通信網絡環境的持續改善、企業對軟硬件技術的不斷創新等因素,我國移動智能終端市場強勁增長。t檢驗的結果驗證了產業模塊化后,終端設備提供模塊的創新力度也明顯加強。而在網絡設備提供領域,由于更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較為復雜,內容較為分散,技術與標準本身距離成熟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相應的網絡設備投入和產出比較低,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何產業模塊化后網絡設備提供模塊的創新差異不顯著的原因。

三、結論

基于2009~2014年50家企業的數據,對移動通信產業模塊化與企業技術創新行為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了考察。結果顯示:(1)產業模塊化在降低產業系統復雜性的同時,不同程度地推動各模塊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2)各模塊創新行為的具體變化跟模塊內企業的競爭能力高度相關,模塊內企業的競爭能力越強,模塊的創新行為變化則越顯著,反之,則不顯著。應該指出,由于數據可獲得性的制約,本文僅是運用簡單的分析方法對產業模塊化與企業創新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在后續的研究中,我們將結合國有企業戰略重組的管理實踐進行下一步研究,給正在進行的國有企業重組提供一些必要的參考。

作者:張均強 王曉明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