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特色的哲學內涵分析

時間:2022-05-06 04:43:59

導語:體育特色的哲學內涵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特色的哲學內涵分析

體育承載“特色”的基本形態

在論及體育承載“特色”的基本形態時,我們要知道在體育領域內任何現實的“特色”,無論從縱向還是從橫向上看,都是錯綜復雜的。“特色”一般不會以單一的形態出現。但為闡明本研究的觀點,有必要將其分解為單個形態,選取其中一些基本形態進行研究與說明,且這些“特色”的基本形態是產生在體育領域內,是以體育為載體的。以下對體育所承載的“特色”形態的論述,是基于國內體育界學者對“特色”的相關研究的歸納與分析而得出的,旨在對“特色”的基本形態有一個先行的說明,以供研究與討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最高層次的結合。體育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必須把握體育的本質與規律,是主體對體育現象和體育實踐在抽象、概括和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專門化、系統化的理性認識[8]。體育理論的形成來源于實踐,并在不斷的實踐中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只有經過實踐檢驗的體育理論才具有“特色”。沒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是空洞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因此這一形態的“特色”,核心要求是主體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出“特色”。主體將“上級”的決策與“下級”的實際相結合,構筑體育的工作“特色”。這里所說的“下級”隸屬于“上級”,兩者在行政管理層面上構成為上下級垂直關系。如國家體育總局與各省、市體育局之間的關系等。這一形態的“特色”的形成,要求主體必須將“上級”的決策與“下級”的實際相結合。要理解其實質,還需要有兩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上級”的決策是根據整體層面上的情況而制定,具有普遍性,對“下級”的工作具有指導作用,“下級”必須按照“上級”的決策執行。另一方面,各下屬單位的實際情況又不盡相同,具有特殊性。“上級”的決策不是針對各“下級”的具體情況而制定,所以“下級”應把“上級”決策的精神與自身的具體情況相結合,不僅要貫徹執行“上級”的決策,而且要創新性地開展工作,才能形成“特色”。主體將外地具有普適性的成功經驗同本地的實際相結合,形成為體育的地域性“特色”。這一“特色”形態的特點是,首先本地的“體育”為發展和完善自身,就必須要善于學習外地有普適性的成功經驗。“普適性”指的是普遍的、適用的,屬于共性的東西。其次,任何一個地方因其所處的區位不同,在地理、人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多因素的影響下,“體育”所呈現出的發展模式、發展水平不同。即使借鑒外地的具有普適性的成功經驗,也不能簡單照搬,必須要與本地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并通過不斷的發展創新,才能形成“特色”。主體將外單位有普適性的成功經驗與本單位的實際相結合,構筑系統內的“特色”。此形態的“特色”與地域性“特色”這一形態的產生機理較為相似,區別在于隸屬不同。強調在體育系統內主體將外單位所取得的具有普適性的成功經驗必須與本單位實際相結合,且要發展創新,來構建系統內的“特色”。如有學者研究發現我國高等體育教育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很難形成自己的“特色”。高校要妥善處理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關系,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探索獨具特色的發展戰略[9]。文章提及的要“結合自身的實際”,自身實際與什么結合,當然是普適性的成功經驗,這一成功經驗不一定是某個單位獨創的,也可能是某些外單位有普適性成功經驗的“聚合”。主體將國外體育發展有普適性的成功經驗同本國實際相結合,構建本國的體育“特色”。“特色”的這一形態,一方面強調本國的“體育”在不斷的變革中,要善于學習、借鑒和引進國外特別是體育大國、體育強國的一切反映體育發展規律,具有普適性的發展成果。另一方面,本國要根據自身“體育”發展的實際和需要,有選擇性地學習、借鑒和引進這些有普適性的成功經驗,不斷地創新發展,才是發展本國“體育”的明智之舉。因此,要清楚地認識到“特色”是反映優質事物的本質屬性,“特色”體現的是一種“先進”。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體育事業,必須要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地優化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特色”,才符合中國體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本質要求。

理解體育承載之“特色”應當注意的問題

對“特色”的認識不清,易使“特色”的提法出現異化現象。“特色”異化現象主要分為三類:泛特色、偽特色、反特色。“泛特色”現象在體育領域出現的原因,是以“特色”來反映一切體育領域內事物的性質。諸如“體育產業特色”、“體育項目特色”、“體育賽事特色”等提法層出不窮,用以標榜自己的工作成效,反映體育的某一偶發事件,貼上體現差異的標簽,甚至僅作為宣傳或強調加入的修飾詞。“特色”不能改變事物的性質,但可以優化事物的性質,“特色”只有在事物的優化過程中才能形成。“偽特色”是指在體育領域內,已被事實證明主體沒有將共性與個性相結合,沒有使體育領域內的事物得到優化發展,為維護主體利益和掩蓋主體的創新乏力,而套上偽裝的現象。如果學校僅選取個別體育特長生組成體育訓練隊,在一些重要體育賽事中取得理想的成績,就冠以體育“特色”學校。為宣傳體育文化特色,以歷史上取得的成績、證書、活動照片等一切資料為佐證,美其名為“特色”,這正是“偽特色”的外在表現。“反特色”是在體育領域內,主體背離體育發展規律,或錯誤地理解共性和個性,或錯誤地借鑒不具有普適性的成功經驗,甚至將共性和個性盲目地、強行地結合在一起,忽視或摒棄自身的具體實際的現象。首先,要理解“特色”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在體育領域內,明確指出某一事物在優化過程中形成了“特色”,就說明“特色”的存在,而不提及其“特色”時,特色就不存在。有些相關研究未能將“特色”擺上“桌面”讓讀者直觀感受,但這并不是否定“特色”的存在。其次,在實際工作中“特色”的各種基本形態是交織在一起的,不是單一的。體現的是多種基本形態的“聚合”。再者,在體育領域內的“特色”形態,一方面要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它又不是永恒不變的,在其反映體育領域內的事物的優化過程中,“特色”本身也會隨之發展變化。體育界有為數不少的人將“特色”理解為特殊性。顯然,這種看法較為片面、不準確。首先,“特色”即結合,必須將體育領域內事物的共性與個性相結合。而特殊性只反映結合的一個方面或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們不能將普遍性與共性、特殊性與個性做等同的理解,他們之間存在著既緊密聯系又有一定差別的關系。另外,“特色”不能等同于特殊性的又一原因在于,“特色是創造”,“特色是發展”。“特色”可以優化體育領域內事物的性質,而特殊性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功能。物優化過程中追求共性是前提“特色”是共性與個性的“結合物”,相對于體育領域內事物的存在,共性的東西更為重要。“共性”反映體育領域內所有事物或某一類事物所共有的性質,沒有體育領域內的“共性”的事物,它必定與體育無關。為什么說“在事物優化過程中追求共性是前提”?因為,具有體育領域內的“共性”,是這一事物或某一類事物賦予體育性質的必備條件,是體育領域內同類事物共同具備的本質規定。“共性”規定著體育領域內事物的共同屬性,制約著體育領域內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及發展方式。

本文作者:金慶凱工作單位:皖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