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考核評價要素探討
時間:2022-06-30 10:31:18
導語: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考核評價要素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素質教育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通過資料分析并結合實踐經驗,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考核評價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通過對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多維要素進行分析,更加好地來保證高效公共體育課程考核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關鍵詞:高校;公共體育;評價;考核
中國的考核可以追溯到古代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科舉制度。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其內涵逐漸演變?yōu)榭疾橹R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目前,課程考核依然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教學工作具有導向與指引功能,既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與評價,也是考查學生學習效果的必要手段。考核結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分以及學分績點,關系到學生畢業(yè)、升學、就業(yè)等諸多方面。
一、學界關于體育課程評價的研究現狀
(一)現狀研究
2008年,孫雄華、曾白琳和孫建華等認為現有評價指標忽視學生個體對體育的諸多隱形因素,計算與統(tǒng)計的方法單一,主觀評價多且信息來源真實性欠缺[1]。2007年,于蘊和何勇對大學生體育學習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過程性評價比終結性評價更具客觀性和合理性,過程性評價從學生的個體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習過程評價,更有利于學生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的提高和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適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要求[2]。2008年,蘇家本調查安徽省35所高校公共體育課的考核評價現狀認為:手段過于量化,內容單一,不能全面反應學生的身體素質;專項運動技能評價的誤差性較大;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評價的個體差異性不能很好地得到體現;忽視終身體育意識的考核[3]。2009年,楊帥指出,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范圍有限,評價的功能缺失,忽視過程,注重結果,評價參與的主體單一化[4]。2010年,李柱總結認為:長期以來,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的考評主要包括理論考評、運動考評、達標成績和出勤率等方面,將運動技術作為主要內容,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考核評價采用絕對性評價,且評價方式大多是終結性評價,只重視學生最終的考核結果,是成績完全量化的結果[5]。2010年,鄧浩強調當前評價現狀為重技術、技能評定,忽視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測評;突出甄別與選拔,忽視激勵與發(fā)展;偏重定量評價,弱勢定性評價;突出絕對評價,忽視相對評價[6]。2011年,宋文波對吉林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學習評價進行了調查分析,認為:評價內容不夠合理,局限于體能、技能和學生出勤情況的評價;評價形式比較單一,主要由任課教師獨立完成;評價方法不夠科學,偏重終結性評價[7]。2014年,甘昔林、陳攀和連虎虎剖析四川省高校公共體育課成績評價體系認為:現行評價體系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評價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評價標準統(tǒng)一化,缺乏科學性,評價的思想觀念陳舊[8]。
(二)現有評價體系
1.模糊評價。2008年,孫雄華、曾白琳和孫建華等認為:模糊評價模型能夠較好地克服在學生成績量化過程中評價因素難以用精確數據來量化的問題該模型;各項指標較齊全,且經過多位一線教學專家的評審和篩選,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評價模型整體可操作性強。2010年,裘玲珍和岑仲迪利用模糊評價,從一級指標教學內容、態(tài)度、方法、效果四個方面,對二級指標分別進行描述,評價等級分為優(yōu)、良、中、及和差[9]。2012年彭艷芳和劉婷應用層次分析模型對隔網對抗性公共體育課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評價主要從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參與度、社會適應這幾個方面展開[10]。
2.過程性評價。2005年,馬建國指出體育教學過程性評價是對傳統(tǒng)評價方式的揚棄,正確運用體育學習過程評價,正確對待學習評價的定量指標,重視行為態(tài)度的評定,重視教學過程的全面評價,重視過程性評價的多種方式[11]。2007年,于蘊和何勇認為采用過程性評價方法較客觀地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利于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提高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將進步幅度納入到學習效果評價中,能更科學、更客觀地反應學生學習情況。2010年,宋人杰認為在高校體育課程評價過程中,應順應體育課程改革的趨勢,朝著體育課程評價主體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在高校公共體育課考試評價方法中應注重學習過程,弱化考試結果[12]。
3.其他評價。2010年,張茂泉認為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應注重體育知識和技能與健康知識和方法的緊密結合。目標體系應包含運動、健康和行為三方面內容[13]。同年鄧浩認為評價內容的選擇應考慮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在制定評價方法總思路上應考慮將硬性指標(定量指標)與軟性指標(定性指標)相結合、將終結性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2012年,邵威考慮把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采用分類評價的方法,實現分類教學分類評價,提出分類教學,分類考試評價,學生自主評分,階段性測驗評價[14]。2014年,甘昔林、陳攀和連虎虎提出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應將經常性評價與最終性評價相結合,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評價過程注重個體差異,樹立“健康第一,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指導思想。
(三)發(fā)展趨勢
2009年,楊帥認為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的發(fā)展應重視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的教育和發(fā)展性,促進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內容的綜合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2011年,宋文波指出普通高校體育學習評價的發(fā)展應注意體育學習評價要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實現評價內容的綜合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科學化。通過對上述文獻的分析歸納,筆者認為,當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體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對于構建公共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數量、質量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②對如何合理構建可操作的多維評價體系的研究較少;③現行的公體課評價內容與統(tǒng)計計算方法單一,重視運動技能評價,忽視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和參與體育社團活動的考量,主觀評價較多;④現有的評價體系偏重終結性評價,忽視了學生體育技能和運動態(tài)度發(fā)展的量變過程,突出甄別與選拔,忽視激勵與發(fā)展;⑤體育學科與計算機學科、計量統(tǒng)計等學科有著緊密聯(lián)系,當前的研究較少地涉及到學科交叉,信息技術的價值無法在公體課評價體系中得到有效體現。
二、公共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構成要素考量
身體素質:通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是大學生畢業(yè)的必備條件。體育課程開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讓學生擁有健康強壯的體魄,形成終身體育的價值觀。因此,學生的身體素質理應成為公體課評價體系的重要構成要素。此外,我們應改變只注重終結性評價的誤區(qū),通過計量統(tǒng)計的手段合理考查學生身體素質的進步情況。體育健康理論知識: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開設10%左右的理論學時。因此,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識理論是非常有必要的。課外活動:教育部2014年下發(fā)《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其中明確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煉。課外活動是學生自主鍛煉的體現,公體課的開展也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使其養(yǎng)成自主鍛煉的習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借助信息化手段構建合理的課外活動評價體系已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體育競賽:體育比賽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個人和群體在體力、心理、智力上的潛力,培養(yǎng)個人團隊協(xié)作、頑強拼搏的意識。因此,創(chuàng)造條件,合理規(guī)劃,鼓勵學生以體育社團為單位積極參加學校各類體育賽事也應成為公體課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文化沙龍:在體育賽事開展的同時,體育文化的傳播同樣應成為公體課考核的重要內容。學生可自由選擇參加自己感興趣的體育講座,豐富體育文化知識。體育沙龍的開展可以與體育理論考試的內容有效結合,選取沙龍中曾提到的問題作為考試的題目,可有效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沙龍的積極主動性。體育沙龍的舉辦者可以是學校的體育教學部門、體育社團,或是學校體育達人。將學生每學期參加體育沙龍的次數作為其體育課程評價的指標之一。體育專項技能:當前,國內眾多高校采用體育專項課程教學。體育專項技能學習作為公體課教學的基礎,理應納入評價體系,但由于專項體育課面向的群體為普通學生,其掌握專項技術的基礎較差。因此,在評價過程中可適度降低其所占比例。游泳技能:游泳技術是學生鍛煉身體的良好手段,是不受年齡限制的一項健身項目,同時還是一種生存技能。因此,通過考核促進學生掌握該項技術尤為重要。此外,在炎熱的夏季如果繼續(xù)開設室外體育課程,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證,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在夏季開設游泳課程更為合理和科學。出勤及課堂表現:體育學習重在實踐體驗,每堂課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應該成為考核評價的重要部分。同時,體育課堂還是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場所,這也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將學生的表現情況納入考核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三、結語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考核評價是一個特殊的考試過程,由于該課程目標具有多樣性,在考核評價學生成績時,應結合實際,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及手段,構建具可有操作性、能有效促進目標達成的多元評價體系。
作者:石金亮 閆平 劉晨 劉曉茹 單位:西南石油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孫雄華,曾白琳,孫建華,等.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模型與計算方法[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8):88-90.
[2]于蘊,何勇.對高校公共體育課采用過程性評價的探討[J].湖北體育科技,2007(11):687-688.
[3]蘇家本.高校公共體育課考核評價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3):87-88.
[4]楊帥.對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現狀及發(fā)展趨勢的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5):167-168.
[5]李柱.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考核評價[J].運城學院學報,2010(4):66-67.
[6]鄧浩.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學生成績評價操作方案的探索[J].運動,2010(2):122-123.
[7]宋文波.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課程學習評價現狀的研究:以吉林師范大學為例[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1(6):77-79.
[8]甘昔林,陳攀,連虎虎.四川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學生成績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J].當代體育科技,2014(18):95-98.
[9]裘玲珍,岑仲迪.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理論的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質量評價[J].體育學刊,2010(5):60-63.
[10]彭艷芳,劉婷.基于層次分析模型對隔網對抗性公共體育課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2(11):103-107.
[11]馬建國.公共體育課過程性評價[J].固原師專學報(自然科學),2005(11):112-113.
[12]宋人杰.高校公共體育課考試評價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10):147-148.
[13]張茂泉.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103-106.
[14]邵威.論高校公共體育課成績評價的新方法[J].咸寧學院學報,2012(7):118-119.
- 上一篇:獨立學院公共體育理論課教學研究
- 下一篇:俱樂部教學在公共體育教學中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