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探討

時間:2022-06-11 03:15:40

導語: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探討

摘要:在當前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與不足,學生的認可程度普遍不高;在理論教學方面有所欠缺,教學的內容缺乏個性,更缺乏了完善的教學組織方式;且教學評價也不夠科學,師資力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為了進一步推進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應當不斷優化教學目標、完善教學內容,逐步改革教學組織形式、改進教學方法,并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努力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關鍵詞: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課程教學的質量是重要的指標.體育教學歷來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也先后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并逐步走向成熟.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其教學的指導思想不僅要求培養興趣和掌握技能,還提倡發展特長與終生鍛煉,將不同具象化的訴求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1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認可程度不高.在體驗認識方面,高校學生的整體情況較好,大多數學生也都樂于參加各種體育運動.而在對于體育課的認可程度方面,卻普遍顯得不足,對于公共體育課程也缺乏足夠的熱情.換而言之,很多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但卻并不喜歡體育課.據調查數據顯示,學生中對公共體育課程不滿意的比例較高,或是認為體育課并不對自己起到什么影響,因而學習的態度較為消極.這其中既有場地器材不足的原因,也有教師與教學內容等方面因素的影響[1].1.2理論教學不足.在理論課程教學方面,大多數高校的教學時數明顯不足,與要求的教學計劃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高校體育教學,應當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其教學目標為“終身體育”,而現有的教學內容卻與其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在學生群體中,普遍缺乏對體育理論課的正確認識,更加缺少相關的體育理論知識,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不僅不利于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更會對理論指導鍛煉實踐產生影響.1.3教學內容缺乏個性.近年來,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所使用的教材,表現出了較大的靈活性,并朝著多樣化、復雜化的方向發展.對于學生而言,擁有了更多的教學內容可供其選擇,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有效的改變了以往沉悶、低效的教學狀況,是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成效.與此同時,由于各高校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材使用的方法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模仿與攀比,尤其缺乏了個性化的教學內容,不利于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進展.1.4教學組織方式不完善.當前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設置,大都是在低年級開設必修課,大三以后才開設選修課.這種教學組織方式,能夠在客觀上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激發其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使得個人的特長有了長足的發展空間.但由于不同學生之間的體育基礎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選擇運動項目時,容易出現較大的盲目性.采用自由選課的教學模式,其目的是將選課的權力交給學生,但學生選課往往過于集中,且存在著怕苦怕累的消極心理[2].1.5教學評價不科學.現有的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存在著較多的弊端與不足,難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更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首先,評價的內容過于單一,片面的關注體育和運動技能,而忽略了學習態度與習慣等方面,且與課程目標之間出現了脫節.其次,評價的方法不夠科學,評價的手段過于單調,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而忽略了學習過程的評價與學生個體的差異.再次,評價的主體單一,過于注重教師的評價,未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1.6師資力量有待提高.當前高校體育教師隊伍中,盡管學歷和職稱水平有所提升,但高職稱的人才比例依然偏低.助教比例較高,而教授比例偏低,不利于體育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在高校體育發展中,師資力量是主力軍,且對其的需求逐步變得多樣化、綜合化.盡管現有的師資隊伍能夠勝任基本的教學任務,但在科研、創新等方面卻較為欠缺,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方面更明顯不足.在提倡終身體育的大環境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師資力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2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

2.1優化教學目標.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單純地依靠增加教學時間、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并不可取,而是應當更多的關注如何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通過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促使其能夠養成自覺參與鍛煉的習慣,從而達到學生體質的同步發展.一方面,要從學生的思想入手,向其傳輸更多的體育知識,使其更加理解體育教學的目的與任務.另一方面,要提高學生學習的欲望,以及對體育的認識水平,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2.2完善教學內容.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變化,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逐步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完整的體育知識體系,還需要有健康的身心.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既要考慮其人體生物學改造的價值,還應兼顧體育素養和教育的要求,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當注重項目的種類與層次,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重視理論課程的建設,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2.3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通常是以系別、班級為建制,不僅不符合體育教學的規律,更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按照現代教育的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應當積極改革教學的組織形式,通過激發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更好地促進其主體性發展.而創新性的教學組織方式,能夠打破年級的界限.客觀的根據學生的需求、以及水平分層,鼓勵學生參與各種體育團體和協會,并給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4改進教學方法.興趣是學習的主要動機,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促使其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因此,教學方法應當實用性強、靈活多樣,以更好的激發和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通過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從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投入,在運動鍛煉中為學生答疑解惑.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更加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其體驗到學習與成功的樂趣.采用差異化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確保課程學習目標的完成[4].2.5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應當充分考慮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注重體育素養與自主能力,以及對體育的思想和認識.而運動評價的重心,也逐步朝著體育綜合能力與認知程度方面轉變,提倡在平等的環境下,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其在接受體育的同時,能夠充分享受到體育的樂趣.科學的評價體系,往往更加注重對學生個體的差異、以及學習過程的評價,能夠有效兼顧理論與實踐評價兩個方面,將甄別、選拔功能逐步淡化,最終實現綜合評價.2.6提高教師綜合素質.以教為中心是較為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教師是體育教學活動的主體.而隨著教育的深化改革,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逐步演變成了教學關系的協調者.不僅需要具備設計課程方案的能力,還應培養其科研和創新的能力.應當加強對教師的繼續教育,采用授課、講座、交流等形式,對職教師開展規范化、制度化、系統化的培訓,及時更新教師的知識體系,以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3結語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經歷了多年的積累與發展,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并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這其中既有理論教學與內容的缺失,也有教學組織與評價方式的不完善,再加上師資力量的相對薄弱,使得學生對于公共體育課程的認可程度普遍不高.應當從教學目標的優化、教學內容的完善、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進、科學評價體系的建立、以及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等方面著手,努力推進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李志祥.大課程視野下高校公共體育田徑教學改革思考[J].體育科技,2011(06).

〔2〕陳正江.普通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0).

〔3〕陶尚武.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改革與探索[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2).

〔4〕斯琴巴特爾.新形勢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2).

作者:張蕊 單位:蚌埠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