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
時間:2022-04-14 09:00:33
導語: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研究、問卷調查以及邏輯分析的方法,論述了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化產生的作用,即:對大學生身體機能和心理素質的再塑;提高大學生合作交流能力;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要使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化產生助推作用,必須實現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的不斷優化.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大學生;社會化
1學生社會化的內涵
偉大的哲學家、社會學家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說,人不應該僅具有最基本的自然屬性,而且應該具有本質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其成長過程中通過對社會文化的學習以及在對生活環境的適應過程中逐漸習得的,這個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它是一個動態、長期且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每一個階段,相應的科學引導必不可少.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的全面成長離不開學校的科學培養.學校是一個給學生傳授人類歷史上所積淀的燦爛文化、社會行為規則等的特殊場所.學生在把這些璀璨文化和良好的規范準則內化為自己“三觀”的過程中,慢慢地成為具有社會屬性的社會人.高校作為一個具有“微社會”特征的教育場所,承接了學生之前的社會化,是學生踏入社會這個大熔爐的預演舞臺,是學生與社會對接的最后一個準備環節,所以高校對學生社會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社會化是學生在之前的社會化基礎之上,在特殊的高校教育背景和高等教育體系下,遵守社會規范,學習良好的社會文化,以合格的社會角色為目標,通過特定的成長模式形成自己的個性特征,成長為具有一技之長的人才,適應并最終改造社會生活的過程.學生社會化是在之前的社會化基礎之上的再塑造過程.
2高校體育教學與學生社會化的關聯性調查
高校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影響。由于學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對學生社會化的影響相對較大.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繁重的學業任務和就業壓力下,不僅身體會出現問題,心理也容易出現問題.有些同學表現出社會責任感差,過分看重個人利益,過度以自我為中心,淡化甚至忽略了對工作、他人、團隊和社會利益的充分尊重.與之相對的是,有的學生表現出“過度社會化”的傾向,他們沾染了社會的不良習氣,處世圓滑,過分看重社會關系,不講規則;還有的學生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缺乏艱苦奮斗、拼搏進取的精神,成為“網蟲”或“低頭族”,面對困難,他們不敢面對,缺乏主動克服困難的勇氣,甚至產生放棄生活的念頭.在高校各類學科教育中,體育教學因其自身的特點充當了不容小覷的角色.凡兩人或兩人以上具有交互行為和共同關系行為的一群人都可以稱之為社會.而體育教學則是需要通過任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行為來開展、完成教學任務的社會性活動,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體育教學本質上可以被認為是客觀存在的具有特殊形式的微型社會[1].在教學活動中,絕大部分練習過程都是任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任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頻繁的身、心接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另外在課外的各種社團俱樂部和校園的各類體育比賽中,體育教師都有與學生的互動,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體育教師交流、傾訴、做朋友.所以,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社會化交往行為的發生,形成并促進了學生個體的社會化進程.而且,體育教學一般是在特定的背景下進行的活動,這種背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對某種社會環境的簡約化.高校學生在參加這種具有特殊情境的群體活動時,都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而且這種角色隨著體育活動的進程而產生轉變.這種角色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學生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多重因素的介入,大學體育活動無疑給學生提供了最鮮活的社會化場景[2].有理由認為,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的社會化起著促進作用.為了讓教師和研究者對高校體育教學與學生社會化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也為了進一步明確學生對高校體育教學的期待,筆者對100名在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我們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5份,有效回收率為95%.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97.89%的學生認為高校體育教學應注重學生社會化;91.58%的學生認為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化存在影響,其中85.06%的學生認為這種影響比較大.
3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化的作用
3.1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身體機能的再塑造作用
身體機能是學生實現社會化的基礎,能夠承擔起自己生命責任的學生才是健康的學生.高校體育教學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增強身體素質.國內外實驗研究證明,合理的身體運動可以提高人體呼吸系統和心血管機能水平,促進肌肉的生長發育,保持身心健康.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接觸過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但很少接受較為專業、系統的體育運動指導,對于體育運動的認識不夠準確,而高校體育教學給學生提供了科學的、正確的、多樣化的體育運動方式,使每一位高校學生能夠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從而達到提高身體機能水平.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這是體育運動對學生社會化的最大作用[3].學生身體機能水平低、體質下降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運動不足以及營養過剩.在我國,學生的體質下降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應試教育的升學壓力使學生犧牲了鍛煉身體的時間來進行文化課的學習.而學生進入高校后,沒有了高考壓力,課余時間充足.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運動,從而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對于即將踏入競爭激烈的社會的學生十分重要,是學生社會化的基礎.
3.2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再塑造作用
眾所周知,在我國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進入高校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忽視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學生進入高校后,當他們需要獨自面對一些困難時,往往表現出慌張和不愿面對、不想克服困難的心理.參與具有競爭性、對抗性特點的體育運動可以幫學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也是學生社會化不能忽略的一點.從20世紀20年代起,國內外的很多專家學者對體育運動可以塑造心理素質的觀點進行了有力的論證.在競爭性的體育運動中,如果學生想獲得勝利,必須要有一個強大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做依托,需要具備遇事不慌張、自信勇敢、敢于面對困難的優良品質.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學生進入社會后的終身發展很有幫助.因此高校體育教學在學生社會化過程中能夠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起著再塑造的作用.
3.3高校體育教學對提高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合作交流是實際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更是個人成功發展的必備素質,它成為越來越多用人單位所看重的個人素質之一.在體育活動中合作交流是不可或缺,合作學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受到學生交流能力的影響[4].這種交流包括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性比較突出,為了完成體育教學任務,達到體育教學的要求,學生必須要與老師和同學們進行頻繁的合作交流,尤其對于團隊型體育活動,合作交流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例如,在健美操教學中,考核目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成套健美操的編排,學生就要在準確地完成個體動作的基礎上完成與其他小組成員的隊形、造型配合,每個同學對創編都要獻計獻策,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又如舞龍舞獅是一項對集體性要求很高的項目,教學活動使學生逐步明確一場高質量的比賽和表演必須是每一個同學竭盡所能與他人配合來完成的.因此,高校體育教學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合作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能夠掌握與師長們和同輩人交流的原則以及在交流合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種事宜.
3.4高校體育教學對增強學生責任感的作用
在學生社會化中,家庭、社會和學校是3個重要的因素.但在校學生在家時間短,在校時間長,與社會接觸較少,缺少充分的角色體驗和角色轉變的機會,而高校體育教學恰恰能夠給學生提供角色體驗和角色轉化的機會.高校體育教學中,需要學生進行“角色投入”,比如擔任足球隊隊長一職、擔任排球隊二傳一職、擔任毽球隊主攻手等等,都為角色扮演提供了機會.體育教學中大部分是有一定活動情境的教與學,特別是體育課中游戲教學和比賽教學,隨著教學內容的轉變,教學情境也隨之變化.不斷變化的教學內容和情境內容,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承擔的角色也發生著不斷的改變[5].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進行角色投入的同時,也肩負著角色所賦予的任務和責任,這意味著學生本人在進行體育教學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還要積極承擔角色所賦予的責任,這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4高校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途徑
4.1重視學生內心世界,提高高校體育教師教學水平
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監督者,其水平的高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直接決定體育教學在學生社會化過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所以高校體育教師一定要提高理論和實踐水平.高校體育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除了關注學生身體機能和運動技能的提高,還要重視學生內心世界的變化.學生能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鼓勵和關心,教師的鼓勵和關心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課堂具有親和力,使學生產生幸福感,他們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就不會有負面情緒出現,在體育學習過程中也不會有擔心和顧慮.教師應充分尊重與重視他們的想法和意見,讓他們學會承認自己,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能進行創新思維[5].
4.2進行積極有效的小組合作教學,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小組合作教學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團隊精神,而且還提供給學生一個角色扮演和角色轉變的機會,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在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時,教師應該遵守3個原則:1.均等原則.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平均分組,做到每個小組總體水平相當.2.互補原則.教師在進行分組時要充分考慮性別、能力等因素,每個小組內部盡量做到男女性別互補、學習能力強弱互補、性格內向外向互補等.3.面對總體原則.在進行分組合作教學時,教師要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情況,不應該只針對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要使每一位學生參與進來.在組內擔任角色時,教師也要考慮到面對總體原則,比如組長一職,可以讓小組成員輪流擔任,而不是自始至終只由1位學生擔任,這樣可以給每位學生提供角色扮演的機會,并體驗角色轉化的經歷.
4.3有計劃地組織游戲和競賽,加強學生的角色轉換能力
體育教學和其他教學一樣,有些時候也很枯燥,適當地組織游戲和競賽,可以提高學生對體育教學活動的興趣.學生在遵守運動規則的前提下,在體育活動中能夠自我發現、自我創新,更好地完成運動任務[6].做到不違反運動規則,則可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從而對社會規范準則有更深入的認知,對社會約束有更深入的理解.在競賽中,為了獲得勝利,學生不僅會通過頑強拼搏戰勝對手,還會戰勝原來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同時學會勇于承擔責任、敢于正確面對困難的良好意志品質.
作者:張利超 張貞 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肇慶學院
參考文獻:
[1]鄭姚慶.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論體育教學與學生社會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4):111-113.
[2]王蓓.大學體育對學生社會化和社會關系的影響[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6(2):120-122.
[3]王紅.體育運動對學生社會化的影響[J].教學與管理,2012(12):118-119.
[4]劉寧.新課改下高中體育教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4(26):142.
[5]王寶棟.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對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的促進[J].體育人文社會學,2013(3):147-149.
[6]瞿惠芳.體育教學對提高大學生自我效能的研究[J].體育人文社會學,2014(4):117-118.
- 上一篇:我國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與培養
- 下一篇: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開展的制約因素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