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促進機制研究
時間:2022-11-09 02:47:31
導語: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促進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體育專業大學生因主客觀方面的原因,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本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學體育專業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對他們的就業意向、影響因素等進行研究,探索地方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從學生和高校兩個層面提出促進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
1前言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群體不斷膨脹,大學生就業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近幾年的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率普遍不高,運動訓練等專業還曾被黃牌警告或列為限制招生專業.通過文獻分析和前期調研發現,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難在兩方面表現的比較突出:一是體育行業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大量的體育專業畢業生找不到理想工作面臨失業,與此同時體育行業招不到滿意的體育專業畢業生;二是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專業與職業分離現象嚴重,在體育行業就業的學生所占比例不高.地方高校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直接影響著專業的發展和高校的聲譽,也關系到地方體育事業的發展.本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為研究對象,對他們的就業意向、影響因素等進行調查分析,從學生和高校兩個方面提出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促進機制.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以地方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機制為研究對象.2.2研究方法.2.2.1文獻資料法.查閱大學生就業和高校體育專業發展的有關文獻資料,為研究奠定理論依據和事實基礎.2.2.2訪談法.對江西理工大學社會體育專業學生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就業意向、影響因素等信息.同時,利用學校舉辦招聘會時機,與體育行業企業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體育專業畢業生能力需求狀況.2.2.3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需要,設計體育專業就業情況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154份,回收145份,其中有效問卷140份,有效回收率90.9%.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調查分析.3.1.1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職位意向調查.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表1):目前體育專業學生就業意向主要集中在體育俱樂部、考研深造、考公務員和體育教師等方向,這與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大方向比較一致.但這只是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預期和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能考上公務員和考取教師資格證(除體育教育專業外)的比例不高,大多數是自主擇業,而且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聯系不大,也就是脫離了體育行業,導致職業與專業分離現象比較嚴重.隨著研究生招生數量的增加、分數線的逐年降低和國家對高學歷人才的重視,考研究生應該成為部分體育專業學生暫時緩解就業壓力可行而又經濟的選擇.因此,鼓勵體育專業學生考研應該引起地方高校體育學科的重視.3.1.2體育專業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分析.通過對140名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調查,結果表明經濟收入是他們選擇職業的重要影響因素,占所調查人數的55.7%;其次為發揮個人特長,占比達到20.0%,表明體育專業大學生理想中的工作,經濟收入既要達到一定標準(目標值為每月6000元左右),而且就業崗位最好能與自己所學專業一致,實現學有所用.工作地點也是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擇業的一大因素,他們所謂的理想工作地點一是希望他們想去的地方能提供滿意的工作,二是能回到家鄉工作,體育專業大學生對工作地點的考慮既有理性選擇,也是感性因素.3.1.3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渠道現狀.在針對我校即將畢業的2018屆社會體育專業大學生調查中,他們從求職網站和招聘會上了解招聘信息的超過四成,同學或熟人介紹的接近兩成,而從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獲得招聘信息的不到10%.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作為與學生距離最近的服務機構,他們在為體育專業學生提供就業信息方面做得明顯不夠,因此高校相關部門需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科,加強與學生就業信息的傳遞與溝通和聯系.3.2體育行業企業對高校體育專業畢業生的素質要求調查.利用學校舉辦招聘會的時機,與來校招聘體育專業畢業生的體育行業企業訪談,了解他們對體育專業畢業生素質期望和要求.結果表明:熟練和全面的體育專業技術技能是首要考慮要素,其次是體育專業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管理能力、合作協調能力、計算機技能、思想道德素質等也是用人單位挑選員工時著重考慮的問題.用人單位對體育專業畢業生所具有能力的要求,也為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實踐能力的提升、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等人才培養和教學提出了方向和要求.3.3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3.3.1體育專業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3.3.1.1自身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社會對求職者提出知識和技能的嚴格要求,然而現實情況是體育專業畢業生整體素質不高,高校培養的體育專業大學生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部分體育專業大學生是高中時期因文化成績不好而改報體育專業,在大學學習期間又不認真研習專項技能,導致專業技能不突出,體育專業理論掌握也不扎實,在應聘過程中表現平平,從而丟失就業機會.3.3.1.2體育專業學生就業準備不充分.在訪談過程中發現體育專業大學生缺乏對本專業就業政策的了解,不清楚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業信息滯后、就業意識淡薄、職業認知度不高,以及缺乏就業前的積累和準備,使大部分體育專業學生在畢業前還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心理,對于就業主要依賴于家庭、親戚朋友的幫助,不愿意主動尋找工作.在就業過程中缺乏主觀能動性和自信心,被動等待和觀望心態比較突出.3.3.2高校人才培養方面的問題.3.3.2.1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不健全、功能單一.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只針對畢業生,沒有對剛入校的大學生進行持續性關注,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視不夠.高校的就業指導只是簡單的對畢業生進行政策解讀、技巧指導與手續辦理等,對學生如何就業、怎么就業的觀念性指導不夠,對學生在校學習與工作崗位之間的過渡時期引導欠缺,致使部分體育專業學生實際工作能力不強.3.3.2.2就業指導人員的專業程度不高.高校就業指導人員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在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橋梁作用發揮不夠.高校的就業指導人員主要由輔導員及管理人員兼任,大多數缺乏系統專業訓練,就業引導成效難以保證.在對我校僅有的幾位就業指導中心老師交談過程中得知,他們認為作為一名專業的就業指導人員需要有長期的系統培訓,否則無論在信息量占有、就業知識儲備等方面都無法滿足就業指導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專職就業指導人員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待提高.3.3.2.3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教育方法簡單,輔導活動水平不高.在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主要是以講座為主要形式的團體輔導,缺少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對于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就業能力、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不足.盡管有些高校增加了課堂教學、職業測評、網絡指導等就業指導形式,但離形成一套系統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發展教育課程還有一定距離.因此,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對其工作方法和手段進行研究與改革,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
4促進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的對策與建議
4.1體育專業大學生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一方面,體育專業大學生在校期間要千方百計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針對體育專業特點,掌握過硬的體育技術技能和運動訓練、康復、健身等專業知識,充分運用實習實訓課程提高實踐能力,經過技能培訓考取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教師資格證、游泳教練員和救生員證、健身教練員證等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為就業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在選擇就業崗位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和就業觀念,在了解自身優缺點基礎上找準與自己相契合的就業崗位,盡量做到專業與職業相一致.4.2高校應加強體育專業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是對自我職業選擇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剖析和評定,肯定個人的奮斗方向并努力實現這一目標的進程.針對體育專業和體育專業學生的特點,高校的就業指導不能從大四臨近畢業才開始,而應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入手,從進入大學校門開始就要培養職業意識,并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實現路徑,使他們帶著目標充實而有意義地度過大學生活.4.3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應立足為地方體育服務.高校體育專業承擔著為社會和體育行業企業培養體育專業人才的重任,因此地方高校體育專業應結合地域特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如東北高校體育專業開設冰雪運動專項、西南地區高校以民族傳統體育為主,這樣既能為地方體育專業人才供給貢獻力量,也增強了高校體育專業辦學特色.4.4加大對體育職業技能提升力度.《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將健身休閑業、體育培訓業等八大行業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并提出擴大體育供給和引導體育消費的戰略部署,為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契機.但隨著人們法制意識的提升和體育需求多樣化的出現,使得體育服務業的準入門檻逐漸明了.在國家頒布的“職業資格目錄”中,游泳教練員和救生員、健身教練員等赫然在列,這些也是目前體育領域待遇較好的職業.因此,高校應鼓勵體育專業學生通過專業技能培訓后考取相關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占據優勢.
參考文獻:
〔1〕羅嗣海,周立功,王祖麟.新型校企合作培養零適應期應用型人才探討—以江西理工大學嵌入式系統人才培養為例[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9,30(2):57-60.
〔2〕陳昱,趙長征.江蘇省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與社會需求狀況的調查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1,30(3):98-99.
〔3〕梅軍.地方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改革研究[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1,32(6):69-71.
〔4〕孫澤厚.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
〔5〕夏金元,胡小平.試論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6,14(3):102-103.
〔6〕汪現義.地方高校體育學科轉型發展要素解析[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7,38(2):61-64.
作者:汪現義 王洪林 馮炳炳 單位:江西理工大學
- 上一篇:高校團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
- 下一篇:高校體育社團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