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育人功能及實現策略

時間:2022-11-19 10:20:34

導語:高校體育育人功能及實現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育人功能及實現策略

摘要:高校體育的育體和育德功能,既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又能引導學生弄懂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和重要意義,使學生能自覺參與體育運動,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素質,懂得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培養自身具備各方面素質的人才,如堅強的意志品質,尊重生命熱愛生活,自覺的團隊組織協作能力,勇于直面問題并解決問題品質和能力等。當前應正視高校體育育人功能在實現中存在的不足重視高校體育,改革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機制,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建設課外體育文化物質載體和平臺,努力將高校體育育人功能落到實處。

關鍵詞:高校體育;育人功能;實現策略

1.前言

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戰略部署,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綱要》把實施體育教育,促進國民健康納入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高校體育教育,既要教會學生如何參與體育運動,懂得體育運動的重要意義,并能自覺參與體育運動,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素質,也要以多種體育課堂形式和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預設不同的運動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達到身心愉悅,獲得一定的價值觀教育,懂得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培養自身具備各方面人才物質的品質,如堅強的意志品質,尊重生命熱愛生活,自覺的團隊組織協作能力,勇于直面問題并解決問題品質和能力等。

2.高校體育育人功能思想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有體育育人思想。馬克思認為體育能使勞動者在體力和智力上得到全面的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所在。他還指出,體育和智育的結合,不只是人們一種善良的主觀愿望和訴求,而社會生產的發展決定了生產勞動、智育和體育必須結合,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才真正實現。[1]黨的十八以來,多次就體育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明確要求。體育代表著青春、健康、活力,關乎人民幸福,關乎民族未來。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國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2]在去年教師節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3]講話充分闡述了高校體育育人的重要性和于國于民的重要意義。國外大學教育,同樣非常重視大學體育的育人功能的實現。美國確認“學校體育是一種潛力巨大的教育力量”,芬蘭提出“體育在道德和社會教育方面能培養與社會接觸的能力,為他人著想、為人正派的品質”,日本學者認為,運動目的是培養他們恰當地進行生活應有態度和能力,求得人全面協調發展。[4]殊途同歸,各國對于大學體育育人功能都是非常重視的。

3.高校體育的育人功能

3.1育體功能。毋庸置疑,高校體育首要的功能就是強身健體。有了健康體魄,是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必備條件,也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素質。高校體育正是承擔著育體的重要使命,充分保障合格人才的培養。我們體育教師通過講授體育技術技能傳授和訓練方法等,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達到強身健體,發展體能的目的。大學生生長發育已進入適應性及生理機能達到較高水平的穩定增長的關鍵時期階段,在此時期引導學生大學生充分了解體育,認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樹立終身體育意識,自覺地科學合理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促進大學生提高適應性,優化對身體的各器官、系統和機能,增強身體抵抗力。3.2育德功能。高校體育還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無論在體育的教育活動中、在體育競爭活動中,還是在平時的體育鍛煉中,都存在著對廣泛的交往、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的培養,還存在著對激烈的競爭、堅持不懈的努力等意志品質的鍛造,而這些精神和品質都是合格大學生所必須具備的。高校體育為大學生的成才、人格的完善、素質的提高創造了機會和條件。但重要是,人們參加體育運動,是生命能量的一種積蓄和釋放,它不僅是生理能量的積累和釋放,更多的是思想意識中的記憶和經驗的積累,和由此而產生的生命體驗與沖動。[5]大學生通過參加體育運動,既能體驗到體育運動中的激情和挑戰、競爭與合作,也能感受到其中獲得成功時的滿足和遭遇失敗的嘆惜,也就懂得超越自我的從容,更懂得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所在,懂得珍惜、敬畏、尊重生命。

4.高校體育育人功能實現的現狀

4.1理想與現實存在差距。高校體育是大學生強身健體,實施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現實的殘酷事實是,長期以來,高校體育課迷失在大學教育的其他專業課程中,甘當綠葉。這里除了從業者在理論與實踐中迷失了自己,沒有找準定位的內因外,也是因為體育課在人們的認識上、在實際操作中卻處于經常被受重視地位中,于是,體育課就出現了與高校思想課程一樣的“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窘境。4.2可利用資源較缺乏。體育課可利用的資源首先表現了運動場地設施和運動器材設備。一個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首先選擇把大部分資源投放到學校教室、實訓實驗室和宿舍中,早期的體育場地的建設更多是象征意義的,實際無法滿足體育課的教學需求。后續隨著學生人數的激增,可利用的體育資源匱乏現象將變得更加突出。另外,由于可利用資源的不足,也會導致體育課程設置上的單一、無法滿足對體育運動多元需求,這嚴重打擊學生學習體育進體育場館的積極性。也會導致師資力量的不足,在學生人數激增的情況下,教師的工作量繁重,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體育育人的重要性和重要意義,無法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實施體育育人。4.3實施教學忽略育人。體育教學主要就是傳授各種運動技術、技能,并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的過程,且最后的教學評價也往往以教師講解技術動作要領是否到位、學生掌握程度為標準。在教學要求和教學環境這下,教師往往只能更專注于技術、技能的講解,關注學生動作要領的掌握程度之中。由此,產生一個令人尷尬但又覺痛心的現象。領悟能力較好,自覺性高的學生,可以達到預期,而稍差的學生則往不理解,做不來動作,甚至對體育課產生厭煩的心理,進而造成師生關系不是很融洽。這與“灌輸式”教育無異,教師只會“教書”,而不會“育人”。與此同時,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也過于單一,只能以否掌握技術動作,是否達標作為考核學生的準則,這實際上造成了相對不平等的局面。再加上學生本身對高校體育的認識存在偏差,不重視體育的重要性和重要意義,一到上體育課,更多的學生會自覺欣喜,因為在他們看來,體育課是可以放松、玩樂的,甚至有時可以隨心所欲的,因此,學生對體育運動沒有表現出就有的積極性。這些問題將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充分發揮高校體育育人功能有效實現伴腳石。

5.高校體育育人實現的形勢與優勢

如前所述,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并實施《綱要》,把體育教育,促進國民健康納入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同時,《綱要》中明確了公共體育課程在高效教育體系中的必要性。公共體育教學要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形成強身和育人協調發展的新思路。課程規劃、開發建設和教學改革,形成同步,不僅要繼續通過三個基本的教學目的,而且還要保證學生"三維健康觀"的教學目標的實現。這說明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高度重視體育在為國家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和推進建設健康中國,保障國家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大學體育教育將迎來大好的發展形勢,這些年來,青少年的體質問題,足球進校園項目實施、健康中國的推進發展,莫不以學校為重點,學校已成為加強體育人工作,增強青少年體質,實施全民健身,增強國民健康素質的中心。這就給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開展、高校對體育教育的投入將迎來偉大促進時機,也必將大大促進高校體育充分功能向實效性發展,真正落實體育育人。

6.高校體育育人功能實現策略

6.1正視和重視高校體育。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新時代的高校體育不僅擔負著推廣和落實全民健身的責任,更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現“健康中國2030”和“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的責任。因此,高校必須以《綱要》的要求確立高校體育發展的戰略目標,正視高校體育在育人、立德樹人上的獨特功能作用,重視高校體育及與其相關的組織、設施建設,在資源投入上給予適當的傾斜,構建面向高校體育的新局面,推動高校體育面向全體青年,成為促進青年實現全面發展的有力助推濟。為此,高校領導應予充分重視,在組織機構保障上下些功夫,建立以分管體育工作的副校長為組長,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等職能機構負責人為主要成員的組織領導機構,并在《綱要》精神指導下,堅持整體性、安全性、全員性、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統籌協調,努力為大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終身體育意識根植在大學生心中并能付諸行動,形成習慣,造成全體青年都能熱愛學習、熱愛運動的良好氛圍。6.2改革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機制。6.2.1改進教學方法。高校體育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目標導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把學生看成學校生存之本,把促進學生發展看學校發展之本,在教育教學機制上做文章,改進教育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向學生提供生動有興趣體育教學服務產品,增強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在現有打破班級界限、以興趣成授課班級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融合信息技術的優勢特點,增加體育課程“菜籃子”項目,拓寬學生的選擇面,做到因材施教。6.2.2構建多元評價考核機制。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構建多元評價考核機制。對學生的評價考核,既要考核學生階段成果,也要注重學生接受體育訓練過程性評價,也注重學生中的個體差異性,增強體育育人的實效性。對于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既要看其教學體育動作技能要領的專業性和準確性,更要看教師在教學過程,是否做到了“教書育人”,育人是關鍵,看學生在精神風貌上的發展和變化,是否達到了“育人”的預期目標。評價不應只看運動知識和技能的傳達,還應包含教師在授課中的精神表現、健康行為、體育情感的投入程度,要體現教與學的動態過程而非結果。6.3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如前所述,《綱要》中明確了公共體育教學要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形成強身和育人協調發展的新思路。課程規劃、開發建設和教學改革,形成同步,不僅要繼續通過三個基本的教學目的,而且還要保證學生"三維健康觀"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必須著力打造基于“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內容。學校體育能為立德樹人做出獨特貢獻的著力點包括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3個方面,故也應是體育核心素養的3個維度,應從眾多的身體活動和體育運動項目中選擇和組織有利于促進和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課程內容[6]。基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深度教學,不斷豐富體育教學內容,融合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能夠改變教師過往機械性和片面性地簡單灌輸知識和技能,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體育運動的意義促進學生進行深刻地自我認知,反思自己所掌握的體育運動技能的,并能體驗到其中的生命價值意義。6.4建設課外體育文化物質載體和平臺。校園體育文化具有教育價值引導、娛樂調節功能、激勵精神,凝聚人心等功能,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校園體育文化,能讓學生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從而引起學生產生心靈共鳴,增強學生對學校育人價值的認同,促進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良性發展。高校在建設校園文化環境時,做到把校園體育文化納入學校整體校園文化的建設方案中,將體育場館設施等的物質文化建設要體現體育文化建設,達到校園文化軟件硬件統一。學生從中感受和體驗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生命價值的感染。另外,要從人才培養要求、學校教育理念和學生受教育的需求角度考慮,加強挖掘有豐富內涵的課外體育運動資源,作為體育課的延續和有效補充。

7.結語

高校體育教育覆蓋高校所有學生,擔任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育人任務,不僅要教會學生強身健體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素質,必須重視體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實現。高校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教育目標的陣地,為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高校應充分重視體育育人功能上的重要作用,提供條件和幫助,改進教育教學機制,推進以體育核心素養為導向,融合人文精神教學內容的深度教育,使大學生在高校體育中真正受益。

作者:羅美娥 單位: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