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視野下學校體育課程實施策略
時間:2022-03-16 09:16:17
導語:人本主義視野下學校體育課程實施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程改革許多年來,學校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多種思潮不斷地沖擊著學校傳統的體育教育觀念,從而有力地推動著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以人為本是這些新思潮和理念的核心和精髓,體現了體育課程發展人的本質特點,也有利于找出學校體育課程發展的方向。本文以此為研究視角,對學校體育課程的理論基礎、課程目標、動態特征和實施策略等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力求推動學校體育課程未來發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體育課程;起源與發展;課程基礎;策略
新一輪學校體育改革的深入,體育已不僅僅是單純的關系學生體質問題,而是事關學生走出學校以后的身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等長遠利益。同時,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嚴格,人才的質量和綜合素養逐漸成為廣大用人單位重點考核的內容。因此,這就要求學校體育的作用亦在于優化人的心理與人格,更注重學生的精神、道德等領域的發展,建立起“以人為本”的體育課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素質教育的真實要求,也才能符合當今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一、人本主義課程的起源與發展
人本主義課程又被稱為情意課程或人性中心課程,該課程最早起源于國外的學科中心課程盛行時期,即在評擊學科中心課程中的“非人性化”課程思想活動中孕育的時期。早在19世紀,作為學科中心論提倡者,布魯納首先在自我批評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本主義課程,并詮釋了人本主義課程的實質,指出了由學科中心課程向人本主義課程轉變的發展方向。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了《學會生存》,起到了良好的推廣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世界各國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但由于各國具有差異性特點,各國學校體育發展自然呈現出不同的現狀。例如,美國屬于聯邦制國家,國家沒有統一的體育教學大綱,各州的體育課程有很大的靈活性,學生選擇體育學習內容具有社會責任、學科聯系等廣闊性特點,這不僅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再如,90年代的蘇聯,體育課被作為學校課程的核心地位。各個學??筛鶕陨韺嶋H從中進行選擇,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學生自主選擇的范圍,有利于學生主動性和主體性的發揮。在亞洲,日本從1978年就開始對體育教學進行了徹底改革,規定體育與保健理論、體操為必修科目,其余項目均為選擇科目,均沒有規定時數比重,這也反映了人本主義課程的特點。而在中國,解放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借鑒的是蘇聯學校體育的發展軌跡,后來逐漸開始了建設與中國實際發展相吻合的體育課程體系,即運動技術學習與身體鍛煉相結合的混合型課程體系。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新的體育思想涌現和影響,中國學校應試教育開始向素質教育方向轉變,學校體育教育改革至今已經經歷了幾次重大改革,擴大了體育課程的彈性,形成了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層次相結合的體育課程體系,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多個角度挖掘了學校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
二、以人為本體育課程的理論基礎
1.人文精神與心理學基礎。人文精神是人文與精神的有機結合。人文精神與體育學科教育教學相結合的根本動因是要讓人得到全面的發展,即人的需要的發展。因此,人文精神的相關理論是學校以人文本體育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之一。其次,心理學基礎,主要是指心理學領域中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這種心理學是在馬斯洛為主要代表的一些觀點相近的心理學家聯合發起的一種思想運動,其精髓是關心人的本性、人的價值與尊嚴等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學校體育學科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以人文本的體育課程,前者為構建體育課程提供了心理學基礎,使學校體育教育逐漸把握人的認知行為與情感是緊密聯系起來,而后者的展開與落實提前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和發展人的根本需求。二者的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體育教育中學生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要求。
2.教育學與課程論基礎。體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分支,體育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是在學校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發展起來的。因此,以人文本的體育課程作為是教育學發展的一個分支和發展產物,必須以教育學的發展為基礎理論。人本化教育強調在課程設置上,要體現學生個體內部需要,要求課程內容要適應學習者情感發展的需要。這就為學校體育課程的發展提供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學依據。同時,課程論的發展,尤其是實踐性課程理論為學校體育課程發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指導。例如,實踐性課程理論追求課程回歸實踐,強調教師、學生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導者,是課程理論和課程內容開發的直接參與者。只有把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才能真正體現體育學科的獨特性??梢姡瑢嵺`性課程理論對研究以人為本的體育課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3.體育本學科基礎。體育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其宗旨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這種發展是全方位的,而不應僅僅是人的體制或體能。因此,體育課程的根本任務是不僅是要育體,而最根本的任務是要育人。近一輪新課程改革后,國家教育部頒布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教育教學必須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重視學生差異性需求。這些標準和要求正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學校體育課程中的體現,也是體育教育本體功能的回歸。
三、以人為本體育課程的主體性目標與教育性原則
1.以人為本體育課程的主體性目標。首先,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具體目標是要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要把學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放在重要的地位,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及要完善學生的個性,促使學生人文的全面發展。其次,體育教師發展的目標,即以體育教師為主體。以人文本的體育課程要開發和挖掘體育教師的創造性能力,要再體育課程實施中把體育教師的培養、業務提升和自我完善,作為重要目標,讓教師切實領悟人本化教育思想,并完善自己的人格。綜上所述,教師和學生既是以人為本的兩大發展目標,也是實施該課程的兩大主體,二者缺一不可,共同發展。
2.以人為本體育課程教育的主要原則。以人為本體育課程教育是一種獨特的教育形態,這就應該遵循具有個性化特點的教育原則。首先,遵循以人為本原則。這一原則是體育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原則。同時,這一原則要承認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選擇不同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滿足其發展需要。其次,遵循開放性原則。開放性原則是指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應該開放教育途徑,建立學校、家庭及社會三位一體的開放路徑。同時,構建體育教學活動與其它教學活動相互滲透的開放系統,以擴大學生的空間感。此外,開放性原則還表現在體育教學內容的開放和體育教育評價的開放。再次,遵循創造性原則。以人為本體育課程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為目的,體育教師要處理好傳授“三基”與培養學生能力的關系,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發展其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四、以人為本體育課程實施的主要策略
1.加強以人為本體育課程特征的認知。體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文化,更是育人的一種有力手段。學校體育應與學生的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充分考慮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而以人文本的體育課程教學正是要完成這一特殊的使命,把育人與社會連接起來,有的放矢。因此,作為體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務必要加強對學校體育課程的認知,充分加深對以人文本課程社會特征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在實踐教學和管理中給予深化。首先,要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特征。21世紀,人體的健康和發展有了更高的需求,體育運動在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有著無法替代的地位,而學校體育教育正是發揮這種地位的長遠保證,即以人為本的體育課程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其次,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體育課程所面臨的任務是培養、塑造處于不斷發展中的人,其根本任務主要包括學生的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兩大部分。因此,以人為本體育課程必須遵循人的發展基本規律來制定并實施。再次,促進體育本學科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課程理念為體育競技增添了新的活力,有利于避免了興奮劑、黑哨等問題。同時,以人為本的理念也與奧林匹克所倡導的體育精神遙相呼應,有助于全面素質教育的推進,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發展趨勢。
2.體育課程教學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指導思想。以人文本思想是當下體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指導著體育課程建設和具體計劃的實施。廣大體育教師要順應歷史教育的潮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傳統體質教育、競技教育的落后觀念,堅決拋棄以“技能本位”的教育指導思想。因此,體育教師在以人為本視域下,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的培養,以學生的發展為教育的根本,以學生的人格完善為教育的出發點,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地把體育作為育人的一種有力手段。
3.徹底改革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內容是實施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直接載體,體育教學內容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以人為本思想的實現程度。因此,體育教材內容能否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則是實施、推廣和檢驗以人為本體育課程成敗的關鍵。尤其是在當下,學生一方面越來越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另一方面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這種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了體育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上,要緩和這種矛盾就要求改革現行的體育課程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因此,這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都應該增加學生感興趣的體育教學內容,徹底改變多、繁、舊、難的教學內容體系,處理好各個階段的體育內容的銜接。
4.加強應體育人文精神與體育科學精神的滲透。人文精神是以人為中心,屬于價值理性領域。而科學精神是指科學領域中的理性精神,則理性工具范疇。體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具有人文屬性,而同時體育作為一門學科和科學,也需要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和科學精神。因此,在體育教育中應該把二者聯系起來,加強二者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有助于以人為本體育課程的順利實施。只有將相互促進和滲透,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地實現以人文本的體育課程價值。
5.建立以人文本的體育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茖W的體育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是以人為本體育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在體育教學評價上,要改變以往僅僅把學生的分數作為最后評價的評價方式,要測底改變以往僅靠量評或僅靠質評的單一評價辦法。而在體育教育中,應以以人文本的體育課程理念為指導思想,科學地建立起考評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體系,把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有效地結合起來,實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既要重視對學生智力因素的評價,也要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只有這樣多維度和多手段的評價方式,才能體現學生基礎水平的差異性和學習結果評價的公平性。除此之外,把學生自評、互評納入整個評價體系之中,這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也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監督與鼓勵,形成良性的體育學習氛圍。由此可見,建立以人文本的體育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必定是一個多元化、多維度的評價體系,是一個更加人性化的評價體系。
作者:羅杰 單位:成都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賈文偉.“以人為本”視閾下高校體育課程體系“輕向化”發展構想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1(15).
[2]陳萬紅.體育課程改革的本體論探尋——以泰勒課程研究范式為分析框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11(16).
[3]李鴻雙,班玉生.基于后現代主義視角的體育課程理論體系構建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01.
- 上一篇:街道辦事處食品安全自查報告
- 下一篇:未來學校體育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