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綜述
時間:2022-02-12 09:05:27
導語: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研究對新中國學校體育思想(體育教育思想)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建國以來,有關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成果日益豐富,不僅對學校體育思想的基本概念、不同流派和人物的學校體育思想進行探討,而且還形成一定的研究范式,其學科基礎也正在拓展。但與此同時,學校體育思想的基本理論及梳理方式、中外學校體育思想的比較、國外學校體育思想的本土化等研究主題亟需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思想;學術史;中國;綜述
作為對學校體育的思考和認識,學校體育思想屬于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回顧中外學校體育思想發展歷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校體育思想體系,進而發出學校體育研究的“中國聲音”,提供學校體育發展的“中國方案”,貢獻學校體育哲思的“中國智慧”,不僅是指導學校體育實踐發展的現實之需,更是對“文化自信”的積極回應。“學校體育思想”是研究者在一定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對學校體育的基本認識,反映了研究者們對學校體育本質的認識與看法[1]。由于“體育教育思想”在內涵上和“學校體育思想”并無差異,故將有關體育教育思想的研究納入學校體育思想研究范疇。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以“學校體育思想”“體育教育思想”為關鍵詞進行主題檢索,分別檢索出相關文獻680篇、1368篇,按照“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期至90年代末”“2000年以來”的時間順序,對這3個階段文獻發展變化的趨勢、特點及其成因進行歸納分析,并就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1對政治環境的高度依存:建國初期至改革
開放前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曲折前行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出現學校體育思想的相關研究,如程其保[2]對盧梭體育教育思想的介紹以及陳烈勛[3]對蒙臺梭利“游戲法”和兒童身體發育關系的討論等。在國外體育和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個別學者還對體育形成一定的原創性思考,如1933年出版的由吳蘊瑞、袁敦禮合著的《體育原理》,就有學者稱其為“當時中國唯一的體育專書中唯一之宏觀論著”[4],書中明確提出體育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體育在人的培養過程中有著獨特的價值和功能,但是,體育和其他學科又有著很大的區別,它的知識是學生在娛樂、工作、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中自主獲得。在建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學界對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幾乎空白,直至20世紀60年代,隨著學者們開始重新系統介紹國外教育家的體育教育思想,這一情況才逐步得到改觀。如張富炎[5]于1963年比較詳細地梳理洛克的體育教育思想,并對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做了分析,指出洛克是16-17世紀“較深刻而系統研究體育的第一個進步教育家、理論家”.不過,受限于當時的學術研究氛圍和話語表達方式,文中還特別強調洛克是“資產階級教育家”,他的思想是“為資產階級服務”,并不關心勞動大眾的子女的幸福。“”十年,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大背景下,國內的學術研究環境受到很大的沖擊和破壞,學校體育思想研究陷入停滯。1977—1978年,我國進入“”結束轉向改革開放的過渡期,隨著被破壞的學術研究環境逐步得到恢復,學校體育思想相關的研究成果陸續出現,如圍繞《體育之研究》的研讀有《<體育之研究>的發表及其深遠意義》[6]《顏習齋李恕谷體育思想評介》[7]等。其中,《<體育之研究>的發表及其深遠意義》分析了新文化運動時期“西洋體育”和“國粹體育”體育觀的局限性,特別指出《體育之研究》是以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和近代科學的觀點,正確闡述體育與智育、德育的辯證關系,并明確體育的基本作用,“充分表現革命獨創精神,是反對形而上學和教條主義的典范”[6]。而《顏習齋李恕谷體育思想評介》則對《體育之研究》中提到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顏元、李塨的體育思想進行歸納與分析,認為他們雖然“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而表現出保守的一面”,但能在300年前“對體育做出一系列合乎科學的論述”實屬不易[7]。雖然1977—1978年學校體育思想相關研究總體數量偏少且主題較為集中,但已顯現出一些新氣象和新突破,“以階級斗爭為綱”對學校體育思想研究領域的影響正在減弱。雖然在建國前我國學者已經認識到體育的社會功效和育人價值,并大力推動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生根發芽,但此時學校體育思想還未成為獨立于教育或體育思想研究之外的專門議題;建國后,有關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曾有過10多年的沉寂狀態,直至20世紀60年代才略有緩解,但隨著“”的到來,學校體育思想研究再次踟躕不前。由于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國內外政治環境的影響,該時段對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不可避免帶有很強的政治導向性,研究中常會因過于關注某個歷史人物的階級立場,而忽視該歷史人物思想產生的特定歷史情境,以致對一些學校體育思想的評價不夠客觀。
2走向研究的專門化:改革開放初期至90年代末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日漸繁榮
1978—1991年,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活力,學術研究亦不例外。具體到學校體育思想領域,其進展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1)盡管成果產出的年度增速有限,但該時期學校體育思想相關研究成果的總量較之上一階段有明顯增長,出現很多冠以“學校體育思想”或“體育教育思想”之名的學術論文。(2)伴隨著《中國古代體育思想史綱要》[8]《體育思想史簡介》[9]等體育思想史專著的出現,學界對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的梳理更加系統。如在上述兩部著作中,雖未辟出專門章節介紹學校體育思想,但在梳理體育思想史時其實已涉及對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的歸納和總結。(3)研究內容經歷由集中到多元的過程,前期的研究多聚焦于孔子、等的體育教育思想,1985年以后涉及的人物逐漸增多,諸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夸美紐斯、裴斯泰洛齊、蔡元培等的體育教育思想也受到關注和研究。(4)陸續出現國外現代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如《蘇霍姆林斯基的體育思想與實踐》[10]《日本學校體育思想發展演變初探》[11]《日本體育思想更新中的一個值得重視的要點——對“體育是通過身體進行的教育”的批判》[12]等。其中,《日本學校體育思想發展演變初探》不僅按照學校體育的目標和采用的內容,將日本學校體育思想劃分為3個發展階段,即“天皇制權威主義產業社會中以富國強兵服務為主旨的身體教育階段”“民主主義產業社會中以為發展產業和振興國力服務為主旨的體力教育和運動技術教育階段”“脫產業社會中以為豐富充實現代生活服務為主旨的終身體育階段”,而且還在第3個階段中重點分析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終身體育思想及其對體育教學目的、實施過程、評價手段等方面影響,認為這種思想推動日本學校體育轉向為“與終身體育相連并成為終身體育重要一環的體育,把運動作為目的和內容的教育”[12]。1992—1999年,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繼續保持著良好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學界對國外學校體育思想或體育教育思想(尤其是日本學校體育思想)的介紹力度加大。如潘志琛等[13]從中日學校體育思想發展的影響因素、對待外來體育文化的方式對中日學校體育思想的發展歷程進行比較研究;蔣艷杰等[14]從學校體育的目標、身體教育與保健教育的結合、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的關系對中日學校體育思想進行比較;《體育文史》于1998—1999年連續刊載羅時銘[15-19]的5篇文章,分別從身體塑造論、運動文化論、快樂體育、競技體育論、運動教育論等日本學校體育思想進行介紹,并分析日本體育界對這些思想的爭論。(2)學校體育思想領域也出現“元分析”,如鄧星華等[1]對學校體育思想概念和特點的澄清,姚利[20]對中國學校體育思想未來發展主線的分析和預測,趙立[21]對建國以來主要學校體育思想及其實踐的歸納和總結,程傳銀[22]對自然主義、實質主義、調和主義和憐憫主義4種體育教育思想及其教學模式的分析和批判,盧元鎮等[23]對我國體育教育思想內核的歸納,都已不再是對某個歷史人物或流派學校體育思想的梳理,而是對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研究”。需特別指出的是,鄧星華等[1]所界定的學校體育思想概念是一個提出時間較早且被廣泛認可的概念,之后的很多學者,如范國梁等[24]、黃力生等[25]、張玉超等[26]在其研究中也持類似觀點,大都認為學校體育思想是人們對學校體育的認識,它來源于學校體育實踐,對學校體育實踐有指導作用。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學術研究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有關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一改以往的沉寂狀態,進入到快速發展期,不僅表現為相關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有更大提升,而且學者們的視域也更為開闊,將越來越多的國外體育思想、學校體育思想引入,這為20世紀90年代學校體育思想研究走向繁榮奠定堅實基礎;90年代以后,有關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進入繁榮期,既表現為相關研究成果數量的大幅增長,又表現為研究內容的持續拓展和對本領域“元問題”反思的加強。尤為可喜的是,90年代以后明確將“學校體育思想”或“體育教育思想”作為題名的研究日漸增多,這標志著學校體育思想研究正在從教育或體育思想研究中獨立出來,成為專門化的研究領域。
3主題與范式的多樣化:2000年以來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高速發展
進入新世紀,我國迎來新一輪課程改革,和以往的課程改革不同,新世紀的課程改革是一次涉及從教育理念到教學行為、從課程開發到教學實施、從學習方式到學習評價等的全面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從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人物的學校體育思想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成為了發展學校體育事業的迫切需要。2000—2010年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從準備到實施再到全面推開的10年,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進展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1)通過對教育思想史、體育思想史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借鑒,學校體育思想研究進入成果產出的高峰期;(2)學校體育思想研究內容出現新變化。學校體育思想學術史的研究得到了明顯加強,學者們對不同歷史時段學校體育思想發展演變的脈絡進行較為系統的梳理,形成30余篇有關學校體育思想史演變軌跡、階段特征、發展趨勢的總結性研究,如《新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的發展和展望》[27]《學校體育價值觀念的回歸與守望——近10年來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發展述略》[28]《新中國成立初期學校體育思想轉變的研究》[29]《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演變》[2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發展研究》[30]《中國近、現代學校體育思想的演進與發展歷程》[25]《我國近現代學校體育思想發展的階段特征探析》[31]《新世紀十年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新旨趣》[32]等。(3)學校體育思想史的分段方式更加多樣化。既有學者采取較為傳統的“歷史時期分段法”,也有學者采用“思想特征分段法”。如黃力生[25]、劉欣等[31]按照曾對我國學校體育實踐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軍國民體育思想”“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勞衛制”等對我國近現代學校體育思想的發展歷程進行劃分;范國梁等[24]按照“單純生物體育觀時期”“生物與心理相結合的二維體育觀時期”“生物、心理、社會的三維體育觀時期”“人文體育觀時期”的方式對改革開放后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的演變進行梳理。谷紅紅等[30]則融合“歷史時期分段法”和“思想特征分段法”,按照“學校體育技術技能學習和體質健康并重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學校體育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與初步實踐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思想體系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對改革開放后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的發展過程做了描述。(4)對學校體育思想進行“元分析”的研究方式得到延續和發展。有學者對學校體育思想的相關概念做辨析,如李國泰等[33]重點區分“學校體育思想”與“體育教學思想”的概念,認為學校體育思想包括學校體育教學思想,它們的區別在于學校體育思想具有宏觀指導性,而體育教學思想卻具有可變性、實際操作性、層次性及延續性,是學校體育思想的下位概念。張學忠等[34]則針對“學校體育思想研究泛化”的問題,區分“學校體育思想”和“學校體育理念”的概念,指出當前的很多學校體育思想實則是“學校體育理念”,其特點是“時代性、理想性、群體和個體性明顯”,是“產生思想的基礎”。另外,邵偉德[35]根據“目的與手段的關系、一與多的關系”“主動與被動、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單一性與整體性關系”“肉體與精神的關系”“短期效應與長期效應的關系”對常見的9種學校體育思想做歸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以“身心合諧健康思想、技能培育思想、終身體育思想”為表征的我國現代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體系。2011年以后,學校體育思想的相關研究在成果數量、研究內容、理論視角方面與2000—2010年相比有如下主要表現:(1)2011年以來學校體育思想研究成果的數量較之2000—2010年略有回落,但即便如此,也依然高于2000年以前。(2)此階段刊發文章的研究方法、話語表達基本和上一階段保持一致,但研究主題卻有些許變化,特別是隨著一批民國時期的文獻資料被逐漸整理出來,我國近代學校體育思想研究在內容廣度和分析深度上均有所拓展,學者們加強對清末至民國時期歷史人物(如張謇、梅貽琦、張伯苓、馬君武、卜舫濟、張匯蘭、袁敦禮、吳汝綸等)學校體育思想的挖掘和整理,并發表了很多相關成果,如《末代狀元張謇體育教育思想研究》[36]《袁敦禮體育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37]《吳貽芳女子師范體育教育思想初探》[38]《張匯蘭女子體育教育思想研究》[39]《張瀾體育教育思想研究(1889—1930)》[40]《張伯苓學校體育思想的現代意義及啟示》[41]等。(3)不僅延續對學校體育思想學術史的梳理,如《改革開放后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研究》[26]《近代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演變及其立論基礎》[42]《20世紀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思想變遷軌跡評述》[43]等,而且還采用不同的理論視角對學校體育思想予以反思。如許文鑫[44]依照學校體育的屬性、功能以及文化意蘊3個“價值層”對我國自近代以來不同階段的學校體育思想的價值取向作了分析,認為近現代我國學校體育價值取向呈現“社會本位取向和個人本位取向兩極鐘擺現象”,但未來將走向“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的協調與統一”。再如武海潭等[45]基于社會學的視角和理論工具以及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關鍵歷史事件歸納出了自近代以來學校體育思想范式的8次轉變,即“軍國民主義學校體育思想的開啟”“實用主義和自然主義學校體育思想的引入”“社會主義學校體育思想的確立”“‘左’傾思潮學校體育思想的泛濫”“多元思潮學校體育思想的開啟”“體質教育與技能教育思想的交融”“主體教育學校體育思想的催化”“‘健康第一’學校體育思想的主導”。而程文廣[46]則站在哲學的高度上反思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發展孱弱的深層次原因,認為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的未來發展,需要對外來的教育思想、體育思想、體育課程內容等抱有積極的學習心態和理性的批判態度,并能夠在實踐中貫徹哲學“形而上”的精神。另外,張磊[47]在其研究中則以身體哲學的視角展現“身體”之于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價值,并提出應圍繞“身體”構建中國特色學校體育思想體系。(4)學校體育思想的中外比較研究有所發展。如劉鋒[48]對中西方人文主義體育教育思想的比較以及楊小永[49]對軸心時代中西方的體育教育思想的比較。(5)學校體育思想的“元研究”繼續深化。以江文奇為代表的學術團隊,在2012—2015年陸續發表了《學校體育思想要素分析與生態構建試析》[50]《同一與差異——學校體育實體與思想扭結的詮釋》[51]《學校體育思想體系規劃與確立研究》[52]《學校體育思想效力的優化》[53]《學校體育思想耦合路徑研究》[54]等10余篇有關學校體育思想要素、效力發揮、體系構建等文章,其中提出“學校體育思想是在一定社會和時代的學校體育實踐活動中,直接或間接形成對學校體育的認識和看法”,是對于學校體育的解讀綱領[50],“學校體育思想的效力發揮應該進行集中化的處置”[52]等觀點。總體而言,2000—2010年間,有關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仍處在高速發展期。這種發展,不僅表現為研究主題的不斷拓展和研究成果的不斷豐富,更表現為學界對學校體育思想剖析的愈加深化。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時期,學校體育思想的史學研究得到加強,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致力于系統梳理、歸納學校體育思想的發展史,并對其內在的歷史規律加以分析,這種研究方式滲入學者們對學校體育思想相關史料的深層次思考,大大提高學校體育思想史的“研究”意蘊;2011年以后有關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在研究方式、話語表達等方面基本與2000—2010年保持一致,只不過隨著資料的更新和豐富,對以往一些歷史時期和人物學校體育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涉及的人物也更多。另外,這一時期有學者開始站在哲學、社會學的角度對學校體育思想史進行審視,繼而總結其流變線索、歸納其研究范式。
4學校體育思想的后續研究方向
已有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研究議題、研究范式、主要結論等,為學校體育思想(體育教育思想)的后續研究奠定堅實基礎。但是,學術研究永無止境,目前研究中存在有待完善和深化的地方:(1)應將對學校體育思想的“元反思”作為一項重點研究內容,加強對學校體育思想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明確學校體育思想的構成要素、學校體育思想與學校體育實踐的關系、學校體育思想發展的動力機制、學校體育思想的歷史譜系、學校體育思想與教育和體育思想的內在關聯等問題,從而掃清梳理學校體育思想史可能觸及的理論障礙。(2)應將學校體育思想史研究方法論的創新作為學校體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生長點,通過對國內外史學研究最新動態的了解和掌握,可嘗試逐步突破學校體育思想史的既有研究范式。(3)應進一步加強對學校體育思想史料的“深挖”,充分挖掘某種學校體育思想孕育與生成的社會文化基礎以及推動該思想發展的原因和動力等問題,從而在“史料整理”中滲透“史學思考”,真正實現“史論結合”。(4)應加強中外學校體育思想比較的廣度和深度,在現階段對日、美兩國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英國、德國、法國、蘇聯等國學校體育思想的譯介,還要加強學校體育思想領域不同維度的比較研究。(5)應秉持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情懷,結合中外學校體育思想發展流變的歷史,思考如何推動國外學校體育思想的本土化和本土學校體育思想的系統深化發展,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校體育思想體系提供方法論層面的指導。
作者:高鵬 王華倬 劉昕 單位:北京體育大學
- 上一篇:學校體育一體化課程建設研究
- 下一篇:體育舞蹈性別認知偏差與糾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