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強制實施研究

時間:2022-04-29 09:33:26

導語:學校體育強制實施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體育強制實施研究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我國學校體育在法治視域下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學校體育存在青少年學生體質持續下降,體育課程縮水,課外鍛煉時間得不到保障,學生體育鍛煉缺乏主動性,體育鍛煉習慣沒形成,體育師資缺乏,體育教師工作超負荷,資金投入不足,體育場地器材匱乏,學校體育法律、法規執行不力,缺乏監管,評價體系不健全,指標缺失等問題。在依法治國、法治視域下學校實施“強制體育”;加強地方性法律、法規建設,形成完整的學校體育法規體系;加強督導,從“強制”到“強治”轉變;全社會齊抓共管,實現依法治校;加大學校體育投入,保障學校體育師資和體育場地設施等具體措施,是強化學校體育工作、遏制青少年體質下降、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法治;學校體育;強制;強治;實施

“法制”的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的總稱,是立法、執法、守法、法律監督等內容的有機統一,是依法辦事的制度[1],包括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法治”的內涵則相對于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是執法與守法的結合。法治下,行政部門的職責是執行法律且受法律拘束。目前,我國已形成以憲法為統領,以憲法相關法等若干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黨中央國務院及部門文件、地方性法規等多層次法律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均實現有法可依[2]。本文通過對我國學校體育在法治視域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更好地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提供參考。

1我國學校體育及青少年體質的基本現狀

1.1青少年學生體質持續下降。從1985年開始,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衛生部等多部委共同組織六次全國多民族大規模的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城市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率不斷增加,增長率在10%左右,達到15%~28%,農村青少年肥胖增長速度超過城市青少年的肥胖增長速度;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持續增高,并且出現低齡化趨勢,中小學生近視率超過50%,大學生近視率超過90%;身體素質中的力量、速度、耐力、爆發力、柔韌性等素質指標進一步下降;特別是青少年肺活量指標近30年持續下降,與1985年相比下降了近10%[3]。1.2體育課程縮水,每天鍛煉時間得不到保障。體育課是我國從小學到大學持續14年開設的必修課程,是學校體育工作和改善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中心環節。《體育法》用“第三章學校體育”一章的內容規定學校體育,使用了三個“必須”、七個“應當”的法律規定,國家頒布的多個重要文件要求學校開足、開齊體育課,保障學生“每天鍛煉1h”等強制性要求,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和學校體育的重視。但現實是多數學校體育課程只出現在學校大課表中,體育課時間,班主任就會更改為其他課程,能夠保障學生每天校園鍛煉1h的學校不足20%[4],體育課時間被“擠占”和“虛設”現象較為普遍。有些學校雖然在教育部門三令五申的強烈要求下保證了體育課時,但是學校、教師、家長都擔心害怕學生受傷。媒體有關高校學生因為長跑測試中猝死的報道,使得學校、體育教師怕承擔責任,紛紛取消了運動會和體育課中的長跑內容,有的學校甚至拆除了單雙杠,取消了體操、投擲、長跑等“危險”項目,大幅減少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體育課變成了散步、聊天、自由活動,形成“越不鍛煉體質越差,體質越差越不敢鍛煉”的惡性循環,青少年體質不如老年人[5]。甚至有的學校初三、高三年級幾乎沒有體育課。國內知名體育教育專家、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把目前的學校體育課形容為“三無七不的溫柔體育課”,即無強度、無對抗、無沖撞,不出汗、不臟衣、不喘氣、不摔跤、不擦皮、不受傷、不長跑。14年的必修體育課,多達1400余節,總時間超過1000h,然而絕大多數學生一項運動技能都沒有學會[6]。1.3體育師資缺乏,體育教師工作超負荷。教育部2009年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整體超編100多萬,中學語文教師超編率超過90%,數學教師超編率達到89%,英語教師超編率超過100%。但是體育教師缺編30多萬,農村一個學校平均0.8個體育教師[4]。全國城市學校按照國家規定要求,需要體育教師336000人,缺編教師87000人,缺編額達26%;農村學校需要體育教師392000余人,缺編234000余人,缺額達60%[7]。體育教師缺乏問題非常嚴峻。體育教師的缺乏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體育教師超負荷工作,在多數省市能夠按國家規定開足、開齊體育課的學校,中學體育教師每周授課超過18節,小學體育教師每周超過20節甚至達到25節。體育教師的工作量遠超其他學科,屬于超負荷運轉[8]。如再加上早操、課外訓練、輔導、體質監測等工作,體育教師的工作負擔過大,教學質量必然無法保障,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科研和業務進修。體育教師不但自身的健康受損,還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提高。“按標準配齊體育教師和體育教研人員”的要求得不到落實。1.4資金投入不足,體育場地器材匱乏。在我國許多城市學校有錢(經費)沒地,而農村學校有地沒錢的現象。城市學校建在胡同里,學校沒有體育鍛煉的場地,只能“螺螄殼里做道場”,更有浙江、廣東的學校把運動場建在教學樓頂上的奇聞[9];農村地方很大,沒有經費,建不成運動場。農村學校體育經費匱乏,體育教師只能使用自制的體育器材。按照《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國家標準要求,我國學校體育場地器材達標的小學不到50%,中學不到30%,體育場地器材嚴重不足[4]。1.5學校體育法律、法規執行不力,缺乏監管。針對我國青少年體育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持續下降,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等下發了一系列有關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的法律、法規文件等,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出現多種問題地方政府和部門法律文件重視不夠,措施不力,齊抓共管的機制尚未形成;學校體育工作執法監督環節薄弱,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體育的考核、監督力度不夠,監管不到位,學校體育工作被“邊緣化”。毛振明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據調查,半數以上的學校幾乎沒有進行過‘中央7號文件’中部署的任何工作”[12]。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學校比例不高,學校體育管理工作不規范,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體衛藝工作機構建制不全,自我監督長效機制未形成[11]。1.6對學生、學校、政府的評價機制及體系不健全。學校、家長、學生、社會、官員普遍不重視體育,因為學校體育的好壞不影響地方黨政領導和校長的政績、績效,考核指標沒有體育;學生的升學、評優、表彰等基本不考慮體質和健康狀況;在教師和家長的眼里,學生能不能升學、上大學、考上好的大學根本不看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在人的一生中的就業、職務升遷、變動等過程中,體質健康也不是評價的指標。有的名校把學生下課后不在教室學習而跑到體育場去列為學校的第一問題。學校體育工作、學生體質健康等未被納入學校教育評價的指標體系[12]。國家文件、政策的多是方向性的,可操作性模糊,缺乏評價機制、體系,缺乏監管和問責機制,對學生、學校、政府的評價不完善、不完整[11]。國家多部文件都強調,對學生體質健康持續三年下降的學校和所在地區,在教育評估中“一票否決”,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時至今日,沒有見到任何一個地方政府、學校、校長或者體育教師,因為學生體質問題受到問責或者“否決”。學校體育文件壓箱底、落實難,淪為“文件體育”。

2法治視域下改善學校體育現狀的措施

2.1學校實施“強制體育”。“強制”是用政治或經濟的力量強迫,是在法律范圍內的強制。教育具有強制性,“強制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按照國家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去接受國家指定內容的教育[12]”。缺乏強制性鍛煉,身體效能必然越來越低。體育技能的形成和良好鍛煉習慣的養成,需要艱苦的努力和必要的強制,實施強制體育勢在必行。法律具有強制性。“強制體育是國家頒布相關法律、法規的形式,規定和明確學校體育的任務和目標并強制執行的體育”[13]。我國先后出臺約150余個有關體育的法律、法規和文件規定,涉及學校體育的占2/3以上,涵蓋學生體質健康、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學校體育運動安全等各個領域[14]。近幾年頒布中發[2007]7號,國辦發[2012]53號,國辦發[2016]27號等重要文件,對學校體育管理、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方法、課外體育活動、學校體育競賽等方面提出了強制性的要求,為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開展、促進全體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等提供了法律保障。學生體育學習的權利、教師體育教學和學校體育管理有章可尋、有法可依,是學校實施“強制體育”的法律依據。學校強制體育的內涵包括法定性強制、規律性強制和規范性強制三方面[15]。法定性強制要求各部門嚴格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學校體育的法律、法規,重點是開足、開齊體育課,保障學生在校1h體育鍛煉,配足配強體育師資,保障基本體育場地設施等方面,實現學校體育法制化。規律性和規范性強制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遵循體育學科自身特殊規律和人體生長發育、生理機能負荷等規律;按照體育教學的內容、組織、方法等指導性和規定性要求,上好每一節體育課,組織好每一次體育活動。清華大學歷史和現實教學改革成果,以及江蘇省采取的出臺配套文件、實施專項督查、學生體質連續監測、干預和“倒逼”機制等一系列強制措施證明,強制體育是遏制和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的有效手段[16]。2.2加強督導,從“強制”到“強治”轉變。“強制”是在法律范圍內的的強制,是理念、態度和措施;“強治”是管理、整治、監督、治理。“強制”只有“強治”才能實現,“強治”是在“強制”理念指導下的“強治”。“中央7號文件”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對學校的督導檢查,建立學校體育工作專項督導制度;應按照總理“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指示精神,遵循法定職權與程序,運用行政指導、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手段,依法糾正學校的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有法必依、執行到位”,保障法律和國家政策有效實施。通過強治體現法律的強制性,讓“紙面法律”落地實施。2.3加大學校體育投入、保障學校體育師資和基本體育場地設施。擁有一支業務能力強、數量充足、思想素質過硬的體育教師隊伍,是保障學校體育工作正常開展,改善、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礎條件。基本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是保證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體育訓練正常進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也是檢查、督導、評估、規范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17]。增加對學校體育的資金投入,要加快體育教師配備,提高體育教師素質,加強場地設施建設等三項重點工作,滿足學生體育課和課外鍛煉需求[18]。按照《中、小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的要求,配備體育器材;采取多種手段包括學校積極籌資、爭取社會贊助等多種渠道,擴充場地設施,更新體育器材;根據民族、地域、季節特點,開發、自制體育器材等。開發、傳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營造優美、完善的體育鍛煉環境和氛圍,吸引和保障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讓學生想練、能練、會練。2.4全社會共同努力,齊抓共管。結構功能主義認為,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或組織化手段的系統,社會中的各個組織、職業、機構以及各個部分,都以有序的方式相互關聯并對社會整體發揮著必要的功能。社會的各個單位、組織、組成部分都要對社會做出貢獻[19]。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30年下降,有復雜的多方面社會因素,必須全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逐步解決。“體質不強,何成棟梁”,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是學生、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五位一體”的群體行為[20]。樹立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觀與教育觀,不唯分數、升學定優劣,徹底改變學校和社會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輕體育,重營養、輕鍛煉,重技能、輕體能的現象,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健康發展。讓“健康第一”、“素質教育”的理念成為現實;在“健康中國”行動綱領引導下,讓體育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加強地方性法律、法規建設,出臺現實的、針對性的和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形成完整的學校體育法規體系;從供給側方面進行教學改革,開設學生喜愛的體育運動項目,引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督促學生逐漸形成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等措施,配合學校實施“強制體育”,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體質下降問題。

3結束語

黨的第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目標[21]。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持續下降的重要原因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問題。學校體育工作和青少年學生體質問題到了“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時期,各級各類學校實施“強制體育”并加強監管,實現依法治校,齊抓共管;在“健康中國”大環境下,加大學校體育投入,保障學校體育師資和基本體育場地設施;引導培養學生體育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等具體措施,是遏制青少年體質下降,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作者:項立敏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