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教學實踐策略分析
時間:2022-08-11 09:36:26
導語:小學體育教學實踐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動,小學教學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理論知識成績,也開始加強了對學生其他素養的關注度。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教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許多體育教師依舊采取著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成效。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小學體育教師應當改變體育教學觀念,充分結合以人為本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帶給學生全新的體育課堂體驗。文章主要對基于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小學體育教學展開了研究,并提出了具體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以人為本;小學體育;教學實踐
一、引言
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國內教育環境有了諸多改變,最為明顯的是教學理念的轉變,由單一的理論素養轉變為綜合素養培育,同時加強了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度。在全新教學理念的引導下,許多學科都形成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并開始探索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雖然小學教育也在努力迎合新課改的落實,但將重心放在了文化課的教學改革上,對體育教學則沒有太大的重視,更加沒有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狀況下,小學體育教師依舊習慣于采用傳統方法展開教學,僅僅將一些基礎的運動知識和技巧傳授給學生,便要求學生隨意進行體育活動。整個課堂的嚴謹性較差,再加上學生的自主約束力薄弱,使得實際的教育成效不高。體育素養是學生綜合素養當中的重要內容,如果不能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依舊難以跟得上文化課的教育步伐。為此,小學體育教師應當認識到傳統教學課堂存在的不足,重新審視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推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成長狀況與需求來創設多樣化的體育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質量。
二、以人為本理念對小學體育教學轉型的重要意義
以人為本理念是一種精神文化,它在教育當中的應用需要以學生為主要對象,即應當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從學生的角度來探索完善的教學方式。在當前時代的發展當中,小學教育開始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想要從整體角度提高教育質量,而文化課紛紛展開了教學創新,唯獨小學體育沒有進行過多的調整與優化,多數時候依舊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新課改教育理念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還要求綜合培育學生的各方面素質,而體育素養便屬于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因此,小學體育亟待做出多方面的調整與優化。但多數小學體育教師都沒有轉型方向,僅僅會簡單創新一些體育活動,所能夠產生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很好,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鑒于以人為本理念在文化課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成效,一些體育教師也開始嘗試著將其運用到體育教學的轉型當中。這樣的理念調整不僅為體育教學創新形成了全新的活力,還為體育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實踐契機,即圍繞學生的體育成長需求來創設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對小學體育教學而言,以人為本理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引領教師做出教學改革,還能夠為學生打造全新的體育課堂,直接推動體育教學的創新發展。
三、目前小學體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處于被動的參與狀態
小學體育課堂不僅肩負著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重擔,還應當為學生的文化課學習分擔壓力,促使學生做到學習與運動相互協調,避免學生長期沉浸在課堂的知識學習氛圍中。通過良好的體育運動,學生的沉悶情緒會迅速得到緩解,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學習壓力。但從現階段的小學體育教學來看,課堂主要圍繞體育教師來開展,即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活動安排都是由教師主導,學生只能被動跟隨教師完成一些乏味的體育活動,整體的參與積極性非常低。體育課堂本身是幫助學生釋放壓力的課堂,如果不能夠形成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那么整體的教學效果必然不會很好。體育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以自身的習慣和認知為主導,不會過多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因素,這使得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體育運動狀態,不容易形成體育熱情,實際的教學成效很低。雖然一些教師嘗試著優化了課堂教學流程,適當添加了一部分運動內容,但依舊沒有結合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因而所能夠產生的教學成效非常有限。
(二)課堂教學不嚴謹,缺乏系統性與協調性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小學體育教學都沒有得到重視,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對體育教學的關注度非常低,甚至被當成“副科”來對待,一些時候還會為了強化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而被文化課所占用。在新課改教育理念落實以后,小學體育教育有所發展,但整體的變化幅度并不是太大。小學體育教師依舊堅持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設置上非常不嚴謹,僅僅會進行簡單的體育知識講解和技能示范,然后便會讓學生隨意進行訓練。對小學生而言,他們也習慣了固定的體育課堂,首先會跟隨教師的指導完成基礎的跑步熱身,然后便進入知識講解和技能示范環節,只需要模仿教師的動作即可,并沒有太多其他方面的要求。這樣的體育課堂實踐模式非常不嚴謹,缺乏系統性與邏輯性,學生很難產生參與興趣,甚至會感覺課堂過于枯燥乏味,進而失去體育運動熱情。
(三)體育運動內容固定,不容易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不同于文化課的教材,小學體育教材所能呈現的教學內容非常有限,而體育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變得過于局限,僅僅包括最為簡單的幾種運動類型,如跑步、跳遠、俯臥撐等。學生對這些常見的運動已經不再有絲毫的參與熱情,容易在課堂上表現出消極態度,以極度敷衍的狀態完成相關運動。雖然體育教師會將這些運動的一部分技巧傳授給學生,但由于這些運動已經司空見慣,學生并不會過多看重相應的運動技巧,這使得體育運動的教育成效變得相當低。一部分教師基于當前的體育運動類型進行了創新,不過所創設出來的運動依舊沒有太多的趣味性,如蛙跳、800米慢跑、100米競速跑等。雖然能夠令學生產生一時的新鮮感,但隨著課堂運動內容的重復,學生的參與熱情將不斷下降,整體的教學效果依舊難以獲得較大改善。
四、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方向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圍繞學生開展體育課堂教學
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融入,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思想,樹立全新的體育理念,加強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度,并圍繞學生開展體育課堂教學,促使被動型的運動課堂能夠發生改變,成為以學生為主導的實踐課堂。良好的小學體育課堂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體育教師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學中與學生展開積極交流,充分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看法,尤其需要獲取學生不太滿意的地方,從而做出教學調整,使得體育課堂能夠充分迎合學生,為學生的身心素質成長形成重要推動力。由于存在鮮明的個體差異,不同小學生的運動能力也不一樣,這使得他們的運動承受能力有著明顯的區別。
一些小學生較為活潑,整體的運動承受力較強,教師可
以為他們選擇一些運動量相對較大的項目,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體育素養。而對于較為內向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優先展開一些基礎的體能訓練,在逐步提升這些學生的體能以后再進入深層次的體育運動環節,確保學生能夠契合運動內容,保障課堂教學的準確有效性。
(二)觀察學生運動興趣,創設針對性教學活動
在新課改理念的要求下,小學體育教學應當關注學生身體素質,著重培育學生的體育素養。由于傳統的教學流程過于單一,教學活動過于枯燥乏味,很難吸引學生參與到其中。小學體育教師有必要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做出多方面的調整與轉變,尤其需要創設更多的趣味教學活動。在以往的教學活動創設當中,體育教師會以自身的體育認知為主導,不會過多考慮學生的體育需求,導致所創設出來的體育活動缺乏實踐特征,學生的運動興趣非常低。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帶領下,小學體育教師應當主動觀察學生的運動興趣,并結合學生的這些興趣來創設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不同學生的運動興趣是不一樣的,如男學生對足球一類的競賽運動有著較高興趣,女學生則普遍喜歡運動量相對較低的運動內容。教師便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些運動興趣,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分別為他們創設相應的教學活動,促使所有學生都能夠找到適合他們自身的運動類型,跟隨教師的引導來完成體育活動。
(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共同完成活動創新
小學體育教師在結合以人為本理念創新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應當認識到自身的創新思維非常有限,不容易完全覆蓋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而且如果過多考慮自身因素,還容易使得體育運動與學生主體性不對稱。因此,體育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創新過程中,與學生共同來完成體育運動的創新。學生是課堂的主要參與者,引導他們直接參與到活動創新中,不僅可以確保活動內容完全貼合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還可以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讓學生感受到體育課堂的趣味性。在學生創新體育活動的時候,體育教師應當扮演好輔導者的角色,即對學生的活動想法提出補充或者建議,幫助學生加以完善。雖然學生有著強烈的運動愛好,但并不表示他們所創設的活動就是最合適的,還需要教師加以調整優化,尤其需要控制好運動量和安全性,避免對學生的身心素質帶來不良影響。由于體育運動的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問題需要學生在實際運動的時候才能加以發現,因而教師還需要做好后期的運動內容完善工作。在每次運動結束以后,體育教師都可以去詢問學生對運動內容的看法,如果學生認同活動內容則不需要進行多余調整,而如果學生認為存在不足,則可以共同做出整改,確保體育運動的合理有效性。
五、基于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小學體育教學具體實施策略
(一)分層訓練,選擇學生所喜歡的運動內容
以人為本理念要求小學體育教師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學生的個體化差異,能夠分別結合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和興趣來選擇不同的運動類型。首先,體育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運動興趣進行分層,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分別選擇針對性的運動內容。如對足球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安排相關的學生展開足球運動,并將更多有用的技巧傳授給他們,讓他們認識到體育技巧對提升運動效果的重要性,從而對體育教學產生興趣。對體操類運動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趣的體操內容教授給他們,不可與現有的體操類型重復,只有帶給學生別樣的運動體驗,才有助于提高教育成效。再如一些學生對基礎體能訓練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傳統的跑步和跳遠運動過于無趣,面對這些學生的運動興趣,教師需要進行運動內容延伸,將更多的基礎體能訓練內容傳授給他們,同時也可以在現有跑步和跳遠運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添加一些全新的趣味運動元素。如在對跑步運動加以優化的時候,傳統的跑步主要是一段距離的競速跑或者慢跑運動,教師不可以再選擇這些學生已經熟悉的運動內容,轉而可以開展接力跑或者任務跑,為學生的跑步添加一些趣味元素。要求學生在任務的要求下完成跑步,不僅提高了跑步運動的難度,也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運動體驗,打破了對跑步運動的固有認知。
(二)比賽競技,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
小學生對競賽類型的運動內容普遍有著較高的興趣,而通過比賽也可以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喚醒學生的運動自信心。因此,小學體育教師需要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帶領下,為小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比賽競技運動。在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中,比賽運動主要以跑步和足球為主,這兩種運動所能夠帶給學生的趣味非常少。教師有必要打破比賽運動的局限性,添加更多的比賽運動類型供學生選擇,如可以開展兩人三足比賽、拔河比賽、拍球比賽等。這些全新的比賽形式,將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運動體驗,并且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在展開運動比賽的時候,教師需要將相關的運動技巧積極傳授給學生,如兩人三足要求學生做好與同伴之間的協調配合,可以通過口令的方式確保邁步的一致性。再如開展拔河比賽的時候,如何最大化發揮力量也屬于重點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拔河運動狀態,了解學生存在的不足,然后將不同的力量爆發技巧傳授給學生,糾正學生的錯誤姿勢,讓學生感受體育技巧的價值所在,穩步提高運動熱情。
(三)不斷創新,帶給學生全新的運動體驗
傳統的小學體育課堂之所以難以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運動類型過于固定,學生在重復的運動過程中失去了運動熱情。對于這一狀況的改變,教師有必要不斷創新運動內容,與學生共同進行運動優化。雖然一些體育教師也提倡結合學生體育興趣創設全新的活動類型,但新的活動往往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構思完成,同時還需要驗證新活動內容的適用性。相比較而言,基于當前運動類型上的創新更加適合小學生的運動素養成長需求。因而體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現有的體育運動上進行創新,深層次挖掘體育運動的獨特魅力。如在優化跑步運動的時候,除了有接力跑和任務跑以外,還可以創新為交叉跑、十字跑等,帶給學生全新的運動體驗,提高教育質量。再如優化跳遠運動的時候,可以開展障礙跳、反向跳等內容。教師在創新活動類型的時候,需要認識到學生是課堂體育活動的主體,只有讓學生參與到活動創新的過程中,才能夠保證學生擁有良好的參與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完成活動創設,僅僅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提出一些建議,幫助學生優化體育活動內容,提高體育運動的課堂適用性。
六、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體育應當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做出多方面的教學調整,體育教師應當樹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體育運動主體性,從學生的運動興趣出發,開展分層次的體育訓練。同時,小學體育教師還有必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創設中來,共同推動體育課堂實踐模式的創新,在提升運動內容趣味性的基礎上添加更多的實踐元素,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運動體驗,真正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
參考文獻:
[1]周微云.尋求小學體育教學的新視野:成功體育教學[J].科教文匯,2016(4).
[2]陳亮.利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實施有效體育教學[J].小學時代:教師,2012(4).
作者:郭燕雪
- 上一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挑戰與對策
- 下一篇: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實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