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學體育場館規劃布局設計探討

時間:2022-02-26 04:27:47

導語:城市中學體育場館規劃布局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中學體育場館規劃布局設計探討

在我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中學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開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同時,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受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學校園建設用地日趨緊張。如何在緊張的用地空間內建設高品質、多功能的體育場館,是目前城市中學建設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本文以此為依據,探討基于集約化理念下的城市中學體育場館規劃布局設計策略,以期對用地緊張的新建校園或改擴建校園體育場館設計提供借鑒和啟示。在本文中城市中學體育場館是對校內所有能夠進行體育活動空間的總稱,包括了各種進行體育教學、訓練、比賽、娛樂等活動的空間。本文在研究中主要研究體育館外部的室外體育場地的設計、校內體育功能與其他功能的整合疊加設計等規劃布局層面的設計內容,不包括體育館內部的空間設計。

1城市中學體育場館規劃布局設計現狀問題研究

筆者在廣州市海珠區選取了22所初級中學,對這些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和使用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22所初中都配套建設了室外體育場地,除廣州市第三十三中學外,其他中學都建有室外環形運動場,但僅有10所學校配套建設了體育館,比率僅為45%,體育館的配套建設仍有待改善。經過調研與分析,筆者總結當前城市中學體育場館規劃布局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當前城市中學體育場館配套建設的規模和類型都有待提升。部分調研學校的生均室外體育用地面積在4m2以下,生均室內體育館面積在1m2以下,整體上呈現出生均體育用地面積較低、室內外運動場地不足的現象,且大部分學校內體育運動場地的類型較為單一,多為羽毛球和籃球場地。同時,學校之間的場館配套建設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對于重點中學來說,體育場館的配套建設條件常能夠達到比較高的水平,而普通中學的體育場館配套建設則相對落后。第二,部分學校體育場館的規劃布局方式難以適應高密度的建設用地條件。在傳統中學校園規劃中多采用明確的功能分區的規劃模式,將體育館獨立布置。但隨著校園建設用地的緊張,采用傳統的規劃布局方式,一方面會壓縮校園內其他功能空間的面積,另一方面由于功能空間的集聚,容易造成校園內體育功能與其他功能之間的噪音、流線干擾等問題。第三,對于一些暫未配套建設體育館的中學來說,為了滿足未來體育教育多樣化的使用需求,難免會面臨著需要加建體育館的情況,但當前校園內缺乏足夠的建設用地用于遠期加建獨立的體育館,如廣州市第三十三中學、廣州市第七十八中學都面臨著這種問題。

2基于集約化理念的城市中學體育場館規劃布局設計指導思想

“集約”一詞原用于經濟學領域。從建筑學的角度來說,集約化設計是指通過緊湊、合理、高效、有序的空間組織形式來促進人與人、人與場所之間的高效交流,從而達到功能和空間的集約,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集約化設計可以從“集”和“約”兩方面探討,“集”可以理解為“集中”,“約”可以理解為“節約”,集約化設計是在“集”的基礎上進行的“約”。“集”是集約化設計的手段,通過“集”形成異質空間和形態混合,將多種功能、多種空間互相融合于一個系統化的整體之內,形成建筑集群、綜合體建筑等建筑類型。“約”是集約化設計的目的,通過功能、空間等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節約資源。本文從集約化設計的理念出發,以系統性原則、多樣性原則、地域性原則、人性化原則為指導,來對城市中學體育場館規劃布局設計進行全面解析。

3集約視角下的城市中學體育場館規劃布局設計對策

為了從規劃布局層面對校內空間進行整合優化,提高校園土地使用效率,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本文提出以下三點集約化設計對策:3.1以高效復合的規劃布局應對復雜的條件。按使用功能的不同,中學校園內的功能組成可以分為:教學區(由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等組成)、體育運動區(由室外運動場地、體育館等組成)、生活區(由食堂、學生宿舍等組成)三個功能區。校園整體規劃結構和使用功能和三個功能區的組織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按三種功能區的不同組合方式,可將常見的布局模式分為品字型、一字型、交錯型三種。在傳統的校園規劃中多采用品字型和一字型的布局方式,功能分區之間相對獨立,但隨著校內功能需求的增多和建設用地的緊張,一些學校在規劃布局時開始將不同的功能進行交錯組織,來實現校內的功能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相對來說,交錯型的布局方式是比較集約的設計方式,在交錯型布局設計中應注意避免功能之間的相互干擾。室外體育場地包括了兩部分,一部分是集中布置大型運動場地,另一部分是分散布置的小型運動場地;大型運動場地的布置對校園整體規劃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小型運動場地的布置則較為靈活。室外體育場地在校園內布置在不同的位置會形成不同的規劃效果,當把體育場地布置在校園邊緣時,能夠對城市噪音起到隔離作用,同時方便設置獨立的出入口以對外開放管理。按室外體育場地在校園內不同的布置方式,可分為位于校園邊緣型、位于校園中心型、局部分散型三種布置形式。三種形式適應于不同的校園規劃結構,在選取布局方式時宜有效結合用地形態,充分利用場地地形特點,加強校內功能間的交互融合。傳統中學體育館布置多采用在校園內獨立布置的模式,隨著校園建設用地的緊張,逐漸開始出現將體育館與教學建筑緊鄰布置,再到與校園內其他功能疊加的布局模式。從平面布局的角度出發,可將體育館規劃布局方式分為獨立式、緊鄰式、疊加式三種。整體上來說,不同布局方式適用于不同建設用地條件,相較于獨立式布局,緊鄰式和疊加式布局更能夠加強校園功能之間的聯系,實現比較高密度的校園規劃。緊鄰式和疊加式布局是中學體育館規劃布局集約化設計中常采用的設計手段。3.2復合化校內功能組織以適應多元需求。校內復合化的功能組織是指在規劃層面將校內有一定相關性的功能進行整合,通過豎向疊加等方式進行集聚復合。從體育場館集約化設計的角度出發,校內功能復合化設計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體育功能之間的功能復合;二是體育功能與其他功能之間在規劃層面的復合化設計。體育功能之間的復合化設計,包括了體育館與室外運動場地之間的復合化設計和體育館不同運動大廳之間的復合化設計兩種。體育館與室外運動場地的復合化設計,主要是通過將室外運動場地布置在體育館的屋面來進行豎向上的疊加設計。且因為體育功能使用上的相似性,這種設計方式能夠有效形成校內立體化的運動空間,當下越來越多的新建校園和改擴建校園都有采用這種設計策略。對于一些規模比較大、設有多個運動大廳的體育館來說,可通過將多個運動大廳在豎向上進行疊加形成綜合性的多功能體育館,以節約建設用地。這種設計方式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復合化設計策略。體育功能與其他功能之間的復合化設計,是將校內多種功能單元組織到一個系統空間中,常見的是將體育館與食堂、報告廳、宿舍等進行疊加布置。為達到一個和諧有序的空間系統,在進行功能復合時宜結合結構體系、使用功能等多種因素進行考慮。在當下,校內體育功能與多種其他功能之間都能夠進行復合化設計,各種功能之間的界線在逐漸縮小,中學校內建筑開始呈現向多種功能復合的“教育綜合體”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對土地的高效利用。3.3立體化利用校內空間體提高使用效率。校內立體化的空間利用可以從地下空間和地上空間兩個層面來分析。(1)從地下空間層面來看。地下空間的利用能夠在不增加建設用地的前提下,擴充中學校園的承載容量。常見的利用地下空間進行體育館的功能布置有以下三種方式:利用教學區下方的地下空間、利用生活區下方的地下空間和利用運動區下方的地下空間。在中學校園規劃中往往會在教學區中間形成不同規模的庭院空間,常見的設計方式是利用這些庭院空間下方的地下空間布置合適體育活動空間。對于一些設有生活區、且生活區與教學區或運動區之間聯系緊密的中學校園,在不影響教學使用的前提下,可以考慮利用生活區下方的地下空間。利用運動區下方的地下空間是目前在新建或改擴建中學中最常采用的設計策略,利用運動區下方的地下空間首先能夠加強室外運動場地與室內運動場地之間的聯系,形成立體化的校園運動區,減少體育功能對其他教學功能的干擾;其次運動場地的規模較大,充分利用其地下空間能夠建設比較大規模的體育館;最后室外運動場地對下方體育館的結構限制因素較小,下方體育館的結構布置相對靈活。但由于運動區下方的地下空間規模較大,在進行設計時要著重考慮消防疏散設計。筆者總結當前設計中常采用的策略是將運動區下方的體育館采用局部地下的設計方式,并在四周設置消防環道,以達到能夠用單、多層民用建筑的標準來進行防火分區的劃分。(2)從地上空間層面來看。地上空間主要包括架空空間、庭院空間、屋面空間三個部分。庭院空間和架空空間的利用能夠豐富空間層次,方便學生在課間使用,對校內的主要體育空間起到良好的補充作用。屋面空間是建筑的第五立面,在傳統中學設計中往往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校園建設用地緊張的當下,對屋面空間的立體化利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屋面空間屬于室外空間,具有室外空間的特性,與地面室外空間不同的是,屋面空間距離水平地面有一定的高差,這對屋面空間的使用帶來了較高的安全需求。當利用屋面空間設置室外活動場地時,最重要的是考慮安全措施設計,如設置圍欄等保護措施。但屋面空間具有視野開闊、空間可利用性強的特點,合理地利用屋面空間能夠提供更多的使用界面,擴充體育活動場地。結語城市中學體育場館作為校園內重要的功能組成部分,在進行規劃布局集約化設計時,應從學校的整體出發,綜合考慮校內各種功能之間的內在聯系,處理好校內體育功能與其他功能之間的布局關系。通過校內復合化的功能組織、立體化的空間利用等多種集約化設計手段,在有限的校園建設用地內,營造出滿足學校各種功能需求的高品質素質教育空間。

作者:陳文東 張燈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