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播研究

時間:2022-11-26 08:51:25

導語: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播研究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由起始階段向縱深發展,對傳承傳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傳播媒介的變遷,這對于文化傳播來說是嚴峻的挑戰。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是非遺有效傳播的優質土壤。

媒介變遷視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

傳播媒介在時展的過程中也在不停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重塑了非遺的形態和內涵。歷史上的媒介變遷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術、攝影攝像等的傳播方式。對于非遺來說,每一次媒介的變遷,是機遇更是挑戰。很多非遺項目,在歷史上并非純粹文化現象,昆曲、京劇、諸宮調、元雜劇、大鼓、彈詞等都是古代市場的產物。它們的成功,一定程度上都依靠著媒介。而有些非遺項目,在媒介的變遷中,則逐漸脫離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直至走向消逝。如:昌黎地秧歌、邵伯秧號子等。現實生活中,隨著機器化生產的發展,這種邊勞動邊歌舞的需求不復存在,“秧歌”“秧號子”這種附著在勞動過程中的歌舞形式便在逐漸失去發展空間。現代傳媒對部分非遺項目來說是全新的挑戰。大部分非遺在傳統社會主要流傳于民間,適應民間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觀,作為一種知識類型,這類非遺不能準確解釋客觀現象,甚至會出現科學性錯誤,傳說故事、巫術宗教等便屬于這一類型。又例如在口承文化遺產中,常常存在高雅與低俗的問題。明代馮夢龍《掛枝兒》《山歌》對民間口承內容的改造,已經被現代學者詬病為對“原真性”的破壞。上述非遺進入大眾傳媒,不可避免要受到來自思想和雅俗方面的問題上的考查,以及對其形式與內容的改造。可見,媒介變遷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播面臨著諸多問題,在不斷適應社會需求的過程中,很多非遺項目因失去生存空間而消逝。在提倡非遺保護的大環境下,高校的科研和傳播力量介入是最佳的途徑。

高校官方主導的新媒介非遺活態傳播路徑

高校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搖籃,同時,高校師生在對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方面較之其他群體也是遙遙領先的。因此,高校介入非遺的傳播,是十分有效的途徑。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非遺的活態傳播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高校微信公眾號推文傳播

綜合性高等院校的官方微信多為推介最新活動訊息,很少有官方微信公眾號專辟非遺欄目進行推介,基本是有與非遺相關的活動時,用推文的方式來與活動相關的實時訊息。因此,非遺工作相關部門可與官方微信建立合作關系,非遺活動可借助相關高校官微的推介,來提升學生的關注度,借助官微平臺來擴大影響,不僅為非遺活動擴大影響力,并且為官微爭取流量,從而形成共贏的局面。

(二)結合“非遺”開展公共藝術教育

公共藝術教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識類課程,以普及學生的綜合知識為目標而進行,其中多以文史類課程為主;另一方面是校園文化的公共空間,如道路兩側的宣傳欄、教學樓、圖書館的公共空間。這兩個方面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非遺項目本身就適合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的內容,如:民間文學、民間傳說、昆曲、淮劇、揚劇等地方戲,本身就是生動并且易接受的形式,在進行通識類知識普及時,只需融入其中,便可達到效果。而公共空間中,則可以利用新媒體作為傳播媒介,引用學生感興趣的短視頻形式播放“非遺”知識,讓學生全面認識非遺。

(三)“非遺”參與課程,全面實現思政

在課程思政的影響大環境下,非遺參與課程,既能實現課程改革,又能自然地實現課程思政。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這也促成了文化形式的多樣性,而這些多樣性很多時候也是融入在非遺項目中,將“非遺”中所蘊含的優秀文化基因充分挖掘,提煉至適宜的課程中。這對于授課教師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一方面,教師要耗費大量的精力研究非遺,并研究適合學生接受的形式融入課程,另一方面,非遺知識融入課程,有效地豐富了課程內容,提升了課程的文化內涵,為高校開發校本資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這些優秀的文化基因和各類課程的有機融合,正是全面實現課程思政的有效成果。課程融入非遺知識,能夠有效地打通不同課程之間的關聯性,更是課程思政背景下,傳統文化專業知識有機融合,能夠有效地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尤其是當下,非遺發展呈多元化趨勢,部分學生對于非遺本體的知識生成仍有很多誤解,但通過課程融入,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非遺,糾錯辨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非遺,以及非遺的地區差異,靈活應用到專業知識技能中,加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有利于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全面發揮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也賦予專業課程更多的使命和價值。

鼓勵高校學生群體參與非遺傳播

(一)利用“抖音”APP等短視頻媒介實現碎片化傳播

碎片化傳播以可某一點呈現非遺的某一方面,這樣雖然零散,但是能迅速在受眾心目中形成易接受的模式。在長期潤物細無聲地浸潤下,受眾便形成了從點到面的整體知識的概念。但不可忽視的是受眾接受的程度仍是現象層面的,甚至對于非遺的理解也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無法上升到理論高度。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及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大眾對于電子產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呈現出白熱化的狀態。同時,抖音的記錄功能,承載著“看”與“被看”的使命,加之技術門檻又低,迅速發展為異軍突起的新媒介典型,所以利用“抖音”等短視頻APP進行影像化傳播成了非遺的推介路徑之一。據統計,2020年的137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抖音”上涵蓋了1318項,涵蓋率達96%,相關視頻數量超過4800萬,播放超過2000億次,獲得點贊超過64.8億次。這意味著,抖音4億用戶,平均每個用戶看過近500條相關視頻。大學生群體是“抖音”重要的用戶群,在觀看非遺作品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參與其中,記錄傳播非遺項目,尤其是對非遺傳承人的影像記錄,對于非遺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機械化生產造成的傳統手工業的轉型,同時對于產品質量也是一種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傳統手工業從業者的生存。但通過影像記錄、傳播,可以助推文化傳承中的現實問題浮于水面,從而促成早解決問題沖擊。

(二)引導學生創作與非遺相關的產品

當代課程的改革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實施過程中,創新顯得有些吃力,并未有實質性的突破,而非遺包含了人類文化的各個方面,又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相關“非遺”知識已經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創新非遺項目,改變非遺的生存方式、拓展非遺的生存空間成為新一代大學生的使命。尤其藝術設計類學科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創新性,藝術設計類課程融入非遺成為設計的對象,可為學科建設提供各種新鮮的養料,實現學科建設的創新。學生除了參與非遺項目本身的改革創新以外,還可將非遺相關知識融入到自己創作的作品中。如,課程作業、畢業論文等可以將非遺作為研究對象,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并將文化內涵提煉、升華至自己的作品中,創作出新的作品。教師再不斷地引導學生修改,從學生時代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此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心懷遠大理想、扎實專業知識、高超專業技能的人才從而保證非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非遺”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只有隨時代之變才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存空間,這也是非遺的活態傳承表現之一。非遺的保護必須實現從“政府介入”到“文化自救”、從“旅游經營”到“大眾參與”、從“文藝展演”到“行業認同”轉換。因此,非遺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尤其是現代化的教育體系,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所以,高等學校的校園環境是非遺發展的優質土壤。

參考文獻

[1]陳志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客體化與鄉村振興[J].文化遺產,2019(03):13-22.

作者:包春新 單位:江蘇開放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