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分析

時間:2022-03-27 10:53:07

導語: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分析

摘要: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促進了我國信息技術的全面提高,也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為了使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順應時代的步伐,我國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及其完善的相關政策。以來,我國相關政府部門積極推行這一政策,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引導和管理,使社會文化事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本文分別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傳統圖書館體系的發展概況進行了闡述,并對我國傳統圖書館在公共服務體系下的創新和發展展開了新的設想。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圖書館;創新;實踐

習在報告中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效益工程,豐富群眾文化活動[1]。這一決策的提出為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積極的政策保障。在全國公共文化體系蓬勃發展的今天,公共圖書館對群眾文化的服務也更趨重要,其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也更加廣泛和深化。

1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壯大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已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和保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并逐漸改進和完善的。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各種文化政策,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指導和把握,確立其文化建設的方向,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不斷進步和發展。2017年,國家和政府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加強了全國農村和貧困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數字文化普及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17年,我國在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網絡建設,我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也初步建立了以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為主體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2]。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共享資源已超過了140TB,開通了149個移動閱讀平臺地方分站,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移動端口從網上圖書館享受到文化服務。總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已初步完善,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公共服務體系中傳統圖書館的發展現狀

圖書館是全國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壯大體現著國家對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視,也是一個國家文化水平的表現。國家頒布的各種公共服務措施都是惠民利民的具體表現[3]。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公共圖書館也不斷改善著自己的服務手段,擴大著自己的服務目標,力圖為實現政府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學習型社會的宏偉藍圖添磚加瓦,使圖書館真正建成一所沒有圍墻的社會大學。2.1傳統圖書館在新時代下的發展概況。我國傳統圖書館體系是逐漸發展和壯大的,改革開放以后又有了長足的進展,目前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已經都有了省級公共圖書館,2018年我國公共圖書館行業機構數3184個,比上年增長18個(圖1所示)。據推算,2023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機構數量將增加到3260個。全國公共圖書館不僅在數量上有很大改變,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比如社區圖書館:社區圖書館根據當地人文環境的需求來收集與當地特色相關的書籍和信息,并為社區公共活動提供場所;鄉鎮圖書室也不斷涌現,其特點是根據鄉村建設發展收集適合鄉村人們需求的圖書;由此看來公共圖書館在數量及種類上都在不斷增加。傳統圖書館是由藏書樓發展演變而來的大型藏書館舍,大量的紙質圖書資源均被有規律地集中于館舍中加以利用,傳統的圖書館都有專門的圖書管理員管理書籍,從采集編目到閱覽都是完整的一套程序。傳統圖書館的書籍是以紙質書籍為載體,在指定的閱覽場所進行圖書借閱活動。因此,傳統圖書館需要讀者走進來,工作人員提供服務才能實現圖書的充分利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得到了普及,傳統圖書館也開始應用網絡為大眾服務。以國家圖書館為例,改革開放之初就已經開始摸索,七十年代中期自動化起步,1989年大型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啟動,進行了圖書館自動化應用系統的開發與實踐,到2003年底,國家圖書館ALEPH500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已全面投入運行[4],實現了集采集、編目、查詢、借閱于一體的圖書管理系統。到目前為止,在自動化管理系統方面國家圖書館依然走在全國圖書館系統的前例。2.2公共服務體系下圖書館的服務創新。(1)平衡發展傳統的圖書館目前都在向數字圖書館邁進。作為傳統圖書館的衍生物,數字圖書館依托著互聯網的發展,將傳統圖書館中那些紙質的書本轉化為互聯網的數字信息向公眾開放,使圖書館的門檻大大放開,便于人們檢索查詢。有些圖書甚至已經完全數字化,可以直接在圖書館的門戶網站上查詢,但這里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些邊遠山區的圖書館該如何應對圖書館的數字化普及?網絡化的圖書館系統如何讓更多的百姓了解并使用?圖書的采集編目如何能實現館際間共享,以減少社會勞動的重復性?網絡條件下的紙質圖書如何能直接送到讀者手中?在國內社會的文化發展并不平衡,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國內的大城市中,這使得不同區域的人們使用和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有所差異,文化的發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從而產生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傳統圖書館的發展也是如此。因此,平衡發展就成為了主要問題之一。(2)傳統圖書館的獨特作用每個圖書館都有其獨特的地方,有的圖書館在藏書方面獨特,有的圖書館在建筑方面獨特,而有的圖書館在服務對象上更顯獨特,如何揚長避短將圖書館的藏書有的放矢地服務于大眾,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F代信息傳遞和服務手段都是直接影響著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最大限度地發揮圖書館的作用,突破傳統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為大眾服務,才是現代圖書館應盡的職責。2.3傳統圖書館目前的應對措施。為促進傳統圖書館服務的作用更加有效,我國各級機構正在尋找措施并制定相關法律方案,以保證傳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的效能發揮。(1)加強傳統圖書館的硬件設施。館藏信息資料的類型復雜多樣,所以,完善圖書館信息數據管理服務、分析大數據及其相關的服務等工作勢在必行。與移動數字圖書館相比,傳統圖書館的未來建設要以用戶最基本、最普遍、最平凡的需求為建設目的,不斷提高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效率和服務效能。而做到這些,就要不斷提高圖書館的信息化和數字化管理,而圖書館的信息化、數字化管理離不開硬件設施作為基礎。所以,加強傳統圖書館的硬件設施建設是傳統圖書館創新發展的首要方面。(2)要加強傳統圖書館服務工作人員的工作素養。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提高人才資源利用率,提高整體素質。事業興衰系于人才,人才隊伍的建設在傳統圖書館的創新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工作人員的服務,是網絡數字圖書館代替不了的,也是傳統圖書館的一大優勢。而在今天,我國的傳統圖書館普遍面臨著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專業能力不高,行業門檻低,基層文化單位缺乏穩定的專業團隊,其中很多是兼職人員,他們的知識結構比較陳舊,特別是在當今數字圖書館高速發展的時候,傳統圖書館如果不加以改進,則難以滿足新時期基層文化建設的需要。隨著人們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文化服務的任務將越來越重。中國傳統圖書館從業者的結構不能安于現狀,否則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傳統圖書館應意識到自己在新時代的優劣勢,揚長避短,重新對從業人員隊伍做出編排,增強創新意識,增強個性化發展,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時展的潮流。3公共服務體系下傳統圖書館發展的創新思考(1)推進總分館模式建設,實現均等化服務此服務模式可以有效解決我國圖書館水平不均衡、圖書館資源分配不均衡這一問題。總分館模式的建設,可以使圖書館的服務延伸至區域內各個地點,實現服務范圍的最大化。而且此模式將原先的圖書館的單線程服務改變為多線程服務,由“總館”統一調配,配置資源,確保每位讀者在每個“分館”都能平等地享受圖書館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和資源。(2)建立與數字圖書館相關的復合圖書館傳統的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共存,文件的電子版本與文件的印刷版本共存。優先進行特色館藏資源的數字化處理,為讀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如開放在線閱讀、查詢、檢索、培訓等,使復合圖書館的服務更貼近讀者,這種創新實踐在中國的高校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3)在各地修建24小時自助圖書館我國一些城市在許多主干街道旁修建了24小時自助圖書館。小小的圖書亭雖然空間不大,但是圖書種類齊全,從學術類到通俗類都有涉獵,而且還會定期更新圖書,不斷翻新等。從本質上來說,小圖書亭不能像圖書館那樣形成書的海洋,但是它架起了普通百姓對基本圖書的需求,方便了那些忙碌中的人們對圖書的需求。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建設,不僅是一種圖書館的創新實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人們誠信的一種考驗,在促進傳統圖書館創新發展的同時也無形中促進了社會的發展。(4)創建品牌庫和服務品牌效應。2017年10月1日,天津濱海圖書館開始試運行,在其向大眾開放后瞬間被人們所熟知。濱海圖書館的中庭被設計成“書山”造型,白色的階梯呈波浪狀鋪開,階梯之上架有同樣波浪狀的書架。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以“書山”與“濱海之眼”造型營造出強烈的未來感,使其很快成為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網紅圖書館”。天津濱海圖書館通過其美輪美奐的建筑設計風格和其特色的服務,在這個信息發展迅速的時代吸引了大眾的目光,讓人們趨之若鶩,這正是我國公共圖書館所應該學習的創新思維。不僅如此,人們到這樣的圖書館借閱圖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像這樣具有獨特個性的公共圖書館日益增多,傳統圖書館創新形式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前景。(5)提高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全面素質。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吸引和鼓勵大學生等高學歷的就業人員到基層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將高水平、高素質、高能力的人納入人才隊伍,提高在職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以及信息素養,積極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學習實踐等活動,并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進修培訓學習。重視人才的引入,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可以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包括高校學生、學生教師、熱心公益人員以及文化活動積極分子等參與到基層文化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中來,這不僅可以進一步調動社會各方人士的積極性,把基層文化工作隊伍打造成年齡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集體,還可以讓大眾對傳統圖書館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促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6)組織公益活動促進新書的影響力。近年來,我國不少公共圖書館邀請一些優秀作家在館進行新書簽售活動,這無疑吸引了許多書迷粉絲。新書簽售不僅能對作家產生良好的經濟收益和名人效應,也使圖書館吸引更多的社會大眾,讓他們走進閱覽室內部了解更深層資料,真正發揮圖書館的作用,這也是對圖書文化的一種宣傳。

以來,我國各方面的文化發展都呈現出一片良好的趨勢,我國綜合實力較之以前有了質的飛躍,我國文化軟實力也在不斷地增強。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圖書館行業也在不斷革新,順應時代的步伐,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為人民創造了更優質的文化氛圍。我國圖書館這些成功的創新案例無時不在證明,我國未來的發展道路將會不斷向前。相信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未來不斷健全的過程中,圖書館的創新發展也會更加深入社會,從而促進國家文化事業的繁榮。

參考文獻:

[1]維素.提出要加強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新華日報,2017-10-18.

[2]韓耶莛,梁燕紅.發揮文化惠民的新運動--第18屆全國代表大會在中國建設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成果的審查.光明日報,2017-9-29.

[3]王玉文.Tianmu.Practice和公共文化服務的角度看公共圖書館空間重構的思考———以遼寧省新圖書館為例.Library,2017,4(4):40-43.

[4]曹寧.國家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實施工作的回顧與反思.國家圖書館學刊,2004(03)

作者:希雨蓮 單位: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