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教學方法與實踐
時間:2022-09-29 09:45:46
導語:古代文學教學方法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華文明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對當代國民的行為意識、思維觀念、價值理念和道德情操具有深遠的影響,古代文學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學科,也要注重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國學素養,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關鍵詞】國學素養;古代文學教學;培養策略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出現了一定的轉變。高等教育是培養和輸送人才的前沿陣地,在開展教學改革中,也要積極迎合市場需求,對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進行更新。中國古代文學是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古代文學和國學素養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通過滲透國學素養,可以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文化積淀和文化素質,提升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解讀的能力,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對社會形成正確的認知,具有正確的道德素質和責任意識。因此,高校要將國學素養培養融入到古代文學教學中,發揮其育人價值和育人優勢。
一、國學素養培養與古代文學教學之間的關系
(一)互相滲透
國學具有較強的文化屬性,其中滲透的不僅是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知識,更是各種思維觀念、道德理念和價值信仰的碰撞與融合,是不同歷史時期思想和學派的文化印記。在開展國學學習中,需要借助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通過對作品的有效解讀和深入研究,掌握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歷史環境,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相輔相成
通過解讀古代文學作品,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作者的思想境界、創作心境等內容,感受蘊含在作品中的政治面貌、人文思想以及人生哲學。例如在認識“歐陽修”這位文學大家時,通過閱讀其文學作品,能夠了解其代表的思想,并且以文學作品為載體,了解歐陽修在書法、農學、經濟學以及政治方面的成就,進而對人物進行公正而客觀的評價。因此,古代文學和國學素養之間屬于相輔相成關系。
(三)全面認識
通過大量調查分析可以發現,在評價和審視古代文學作品中,往往可以通過公正客觀的心態,對一個作品做出合理的評價和判斷。但是在面對國學時,卻存在不同的評價標準,將國學與古代文學之間的界限劃分得特別清楚。從學術角度對古代文學和國學進行分析,國學概念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其不僅包含了古代文學作品,還涉及大量的學派、思想和觀念,在研究國學中,不能僅僅針對文學作品本身,還要結合其文化環境、歷史背景,開展縱向與橫向的深入分析。只有通過對國學的深入分析,才能促使學生更加系統、全面地認識國學,并且加深對古代文學的認知。
二、基于國學素養培養的古代文學教學方法探討
(一)靈活選擇教學手段,擺脫“填鴨式”教學
在開展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要摒棄以往固化的教學手段,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將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國學素養。首先,應用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目前已經在各個學科中獲得廣泛應用,并且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文學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故事情境,作者通過情境描述傳遞思想和情感,喚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基于文學作品的這一特點,教師可在課堂中應用情境教學,結合詩文的內容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受作品內涵,進而完成國學素養的培養。例如在學習《蜀道難》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創設具體的情境,將作者的創作背景、人生經歷融入到情境中,促使情境更具教學價值。其次,引入多媒體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已經在教育領域中廣泛應用,其與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存在本質區別,可以將知識鮮活、直觀、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基于古代文學的特點,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知識傳遞給學生,例如將作家的生平經歷,以動畫的形式展示,能夠促使課堂更加生動鮮活,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在長期的學習后會形成一定的國學素養。最后,應用微課。微課作為一種當前最為流行的教學手段,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其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教學性以及互動性,更加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與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教師在應用微課資源中,要發揮其師生互動方面的優勢,將國學素養融入到古代文學作品中,通過對作品的詳盡解讀,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文學作品的內涵。
(二)組織多樣化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以往的教學模式會導致課堂略顯枯燥,致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在國學素養培養角度下,教師要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進而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在各種活動中形成一定的國學素養。教學活動包括文學講壇、創作活動、辯論活動、作品表演等,促使學生從以往的被動學習向主動欣賞轉變。因此,高校和教師要充分利用校本資源,積極組織各種教學活動。文學講壇。高校可邀請國學大家或者優秀古代文學教師,來校舉辦文學講壇,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迎合當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成長需求,明確文化講壇的主題,融入社會焦點話題,提升學生的國學素養。例如針對現代社會道德現狀,可邀請國學大家以其為主題,以古代文學作品為載體,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觀,起到規范學生道德行為的作用。高校要定期舉辦文學講壇,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校園活動,在校園中創設濃郁的國學氛圍,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國學素養。創作活動。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信息環境下,對古代文學缺乏了解,文學創作能力更是較為缺失,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院校可組織開展古代文學創作活動,鼓勵學生嘗試利用文言文進行寫作,在長期的訓練中積累一定的國學素養。例如院校可設置“校園文言文短小說”比賽,組織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嘗試創作短小說。為了激發學生參與比賽的熱情,院校可設置獎項激勵學生。辯論活動。國學是一個繁雜的概念,其中不僅涉及文學知識,更是包含了大量的古代哲學思想,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精華和寶藏。教師可在課堂中舉辦各種形式的辯論活動,通過辯論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國學的認知。例如教師可以以“無為而治”和“有為而治”的關系作為命題,組織學生開展自由辯論,教師要做好辯論中的秩序維護,為學生創設有序的辯論氛圍。作品表演。很多古代文學作品都具有較強的情節性和故事性,教師可利用文學作品的這一特點,組織學生進行作品表演,鼓勵學生自由組建小組,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研讀,然后融入自己的理解,編排文學作品舞臺劇,通過作品表演能夠促使學生對作品內容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進而形成一定的國學素養。
(三)以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學習古代文學
古代文學作品中涉及多元的文體、生動的人物以及豐富的詞匯,文化特征呈現多元化,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幫助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吸取其中的精華,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要積極組織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社會實踐和學生社團為載體,加強古代文學學習,促使學生獲得國學素養的發展。組織開展社團活動,學生社團是活躍在大學校園中的重要群體,其以學生為主體,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是校園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高校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和價值,鼓勵學生社團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活動,將古代文學學習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鼓勵學生社團開展“校園古代文學作品研讀”,組織文學愛好者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研討和分析中國古代的文學著作,進而提升古代文學在校園中的影響力和輻射面。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每個地方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色,并且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獨具一格的文化體系,院校要充分利用當地的人文資源,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主題活動。例如與當地的人文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進行合作,組織學生深入到博物館中對當地的古代人文特色進行考察分析,結合當地的古代文學作品,撰寫相關調研報告。在整個調研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對當地文化特色的理解,并且形成一定的判斷意識和思維能力,這有助于學生國學素養的提升。
(四)運用當代意識解讀古代文學
古代文學作品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其中融入了優秀的文化和觀念,并且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時代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當代意識和思維,嘗試解讀作品,縮短現代社會和古代社會的認知距離,這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例如針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在解讀作品中,如果按照古代思維,會理解為蘇軾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出現的思想矛盾。在學生研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嘗試利用當代思維進行分析,例如在“月有陰晴圓缺”這句話中,體現了蘇軾面對明月而產生的一種情懷,包含了他的人生哲理和人生觀念,認為人的一生必然會經歷很多悲歡離合。結合當代意識解讀文學作品,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并且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對于學生而言也是一種人生感悟和理解。在學生解讀作品中,由于不同學生的成長背景、理解能力、思維意識和人生觀念存在差異,解讀的角度也存在些許不同,教師不能干涉學生的解讀角度,應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求異思維,對作品形成屬于自己的認知,在長期的解讀和研究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國學素養。
(五)調整優化考核體系
在當前的古代文學考核中,主要以考卷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和衡量,但是這種固化的考核模式,難以對學生的國學素養進行合理評價,影響國學素養教育成效。因此,針對這一情況,高校要對考核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優化,將國學素養作為考核的主要標準和內容,通過科學的考核體系,提升國學素養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地位。通過科學的考核體系,能夠激發學生對國學素養的重視程度,進而在學習中主動提升和豐富自身的國學素養。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開展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要基于現代社會的人才需求,將國學素養教育融入其中,通過長期、系統的教學,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國學素養,對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行深度研讀,這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具有較大幫助。
參考文獻
[1]龔紅林,王兆鵬,朱向紅,等.師范生國學素養與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改革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5(5):67-71,91.
[2]張曉慶.中國古代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探索分析——評《中國古代文學史(全三卷)》[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24.
[3]潘殊閑.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文學教學改革芻議[J].攀枝花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25(4):93-96.
[4]張亞軍.試論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改革——以文學史與作品選的關系為中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98-101.
[5]郗韜.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為中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21(1):41-43.
[6]尚斌.“同名作品串聯法”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教學中的重要價值——以梁代蕭繹的《采蓮賦》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0(11):54-58.
作者:陽海燕 唐紅衛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 上一篇: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
- 下一篇:古代文學與后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