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客棧文化創意路徑探究
時間:2022-06-04 09:44:10
導語:民俗客棧文化創意路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俗客棧是以當地自然環境氣候、鄉村生活、田園風光、民俗文化為依托的民俗旅游開發品種之一,是對當地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挖掘、開發、再生產后的文化創意產業,也是鄉村振興戰略路徑之一。而且這一“創意”既有民俗文化的底蘊,也體現出人、文化、環境的和諧共生關系,桐梓縣的紅苗客棧個案即是典型代表。
關鍵詞:文化創意;民俗客棧;鄉村振興;鄉土文化功能
學派的理論在研究社會變遷時存在困難,格爾茲以發生在爪哇島的一場喪葬儀式對其進行了說明,其原因在于功能理論不能平等對待社會過程和文化過程。也即是說,“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有兩個系統(結構、面):文化系統(文化結構、文化面)和社會系統(社會結構、社會面),文化結構是人類用來解釋他們的經驗、指導他們行動的意義結構;社會結構是行動者所采用的形式,是實際存在的社會關系網絡”①。而功能理論沒有意識到,文化結構和社會結構不僅互為鏡像,而且也是既互相獨立又互相依賴的變量。社會結構的變化,必須有相適應的文化符號意義結構來解釋和指導,否則,就會出現發生在爪哇島的帕伊堅喪禮中的中斷現象;反之亦然,文化結構的變化,也必然伴隨著的社會結構的變遷。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社會、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智能化和消費的時代,而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必需發生一定的變革才能適應這樣的需要,而文化創意則不失為是一種恰當的方式。
一、文化創意研究
文化創意,即是人們通過創新思維意識對傳統文化資源進一步挖掘、使傳統文化發生轉化,以適應現代信息化社會、知識經濟時代和消費時代的人們在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時,滿足人們在精神、情感、娛樂、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而文化創意又是如何與人們現代的生活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文化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文化標準研究中心主任閆賢良是這樣說的:“文化創意是能夠改變人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種情感力量,”②也就是說人們通過不斷的在文化領域中的創意實踐,以文化創意園③、文化創意街區④、文化創意小鎮⑤、鄉村文化創意①、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②、民族民俗文化創意③等模式,從城市到鄉村,進行文化的想象和環境的塑造,直到改變環境、滿足人們的內心需求,實現人、文化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青島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孫順華認為:“文化創意是一個現代綜合概念,”④他認為文化創意可以體現在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現代化轉型、商業經營管理、商品營銷、藝術鑒賞、知識產權、資本運作等多方面的創意,同樣這些文化創意皆可滿足現代人在精神和情感、現代性和個性化等方面的需求。臺灣銘傳大學邱琪瑄教授的《中華殯葬文化與文創商品加值現況分析:以龍巖公司為例》一文則正好說明了在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所帶來的社會生活現狀與中華傳統殯葬文化產生不諧調時,“龍巖公司將殯葬文化突破傳統習俗向現代社會轉型而開發的創意商品,則解決了這一不協調,使得人們可以在傳統中華殯葬文化與創新商品之間獲得一個平衡點,”⑤這也是文化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平衡發展。文化創意附著于物品,將經濟與文化全面結合在一起,以向大眾提供文化娛樂、精神藝術等產品,并獲得高額利潤的文化創意產業,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可謂方興未艾。其實早在2008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論壇》上,北京市貿促會副會長倪躍剛就指出:“文化創意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世界各國政府都對這一產業的發展給予特別關注和高度重視。”⑥但直至現在,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極不均衡,而我國也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有數據顯示,文化創意產業“主要集中在以美國為核心的北美地區,以英國為核心的歐洲地區和以中國、日本、韓國為核心的亞洲地區。其中美國占市場總額的43%,歐洲占34%,亞洲、南太平洋國家占19%(其中日本占10%和韓國占5%,中國和其他國家及地區僅占4%)”⑦。沈陽工業大學傅琳雅老師因此提出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戰略思維》:“要發展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需要立體化戰略舉措,其中不可缺少的是要依托中國特色文化資源。”⑧本文以遵義桐梓縣紅苗分布區特有的文化資源為例,來闡述因地制宜,以當地特有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為依托,用特色的“創新和創意手法”———紅苗客棧,將地域文化資源與綠水青山等生態自然資源的稟賦轉化成造福一方百姓的“金山和銀山”。
二、客棧和民俗客棧研究
客棧在古代是一種設置在路邊的、專門為遠行外出的人提供方便的一種臨時住宿場所,類似于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賓館和酒店。據楊治釗先生的梳理,我國客棧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唐堯時代,當時稱為“逆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業活動頻繁和人口流動增大,客棧也逐漸發展出官營和私營兩種,并出現了諸多的名稱,如路室、行舍、寄寓、腳店、旅邸等,客棧在我國歷史上不僅是百姓致富的一種手段,在宋朝時的客棧建設,還被納入官吏的政績考核范圍。據楊治釗先生的研究,客棧發展到明清時代,已超出了僅僅是吃飯住宿場所的功能,進一步增加了供人們進行喝茶、看戲、娛樂游藝以及聊天聚會和談生意的場所等功能⑨。在現代社會,隨著旅游業由“觀景式”旅游向“體驗式”旅游的轉變和發展,客棧的功能已不再是為了方便那些遠行外出的人們,而在道路兩旁設置的一種臨時住宿場所,已經成為人們融入當地生活去感受旅游地地域文化的一種橋梁,人們將這類客棧稱為民俗客棧。如趙艷艷等從客棧建筑本身的外部和內部裝修來定義民俗客棧,她們認為民俗客棧與一般的旅游建筑不同,其以當地的傳統文化為根基,擁有獨特的地域性、精致的細部刻畫和多元化的形式,并且在遵循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基礎上,在內部設施上進行適度和理性的改造以滿足游客的生活需求①。而畢雄飛等則認為如果僅從客棧建筑本身來定義民俗客棧則是不全面的,那樣的客棧只能算作是民居客棧,而他所認為的民俗客棧“是以近代民居為存在載體,以職業經理人管理為管理模式,以體驗式住宿和服務為特色吸引游客的客棧,是涵蓋有民俗文化傳播、當地風情感受和民間住宿體驗等多個特點的一種住宿形式。”②在這里他從民俗客棧的市場定位以及經營模式的連鎖化和對民俗客棧的評級等市場經濟體系下的標準,強調一種統一的、標準化的酒店管理模式的介入。但孫九霞卻認為,民俗客棧與其經營者之間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關系,而不是無人情味、標準化的批量生產……”住客在住久了以后,“所體驗的生活和所積累的人際關系會讓他們對客棧產生留戀和聯想……會把旅游地視為第二故鄉,把客棧視為自己的家,把老板、‘小妹’、以及相熟的住客視為自己的家人。”③而這些則是住在標準化、統一化生產出的酒店所不能體驗到和獲得到的。這說明“民俗客棧”和“民居客棧”是現代客棧文化創意的兩個層級,即“民居客棧”沒有引入“酒店管理”的標準,被認為不是“民俗客棧”;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這樣引入“酒店管理”標準的反而不是真正的個性化的“民俗客棧”。但在社會實踐中,這兩種“民俗客棧”都存在,而且有一種互相“學習”和趨同的現象。現代客棧業在我國發展比較成熟的當屬云南的麗江,麗江古城有2000多家客棧,這些客棧為到麗江的旅游者提供了體驗麗江古城文化的住宿場所,這里面就有大量的如上述提及的“民居客棧”和“民俗客棧”存在。遵義市桐梓縣的“紅苗客棧”是2016年時,在精準扶貧“百企幫百村”的感召下,由貴州森航集團在桐梓縣馬鬃苗族鄉依托當地苗族傳統建筑、鄉村空間格局、青山綠水生態資源、原住民的生活狀態而建設的一處具有苗鄉特色的文化旅游景點。馬鬃苗族鄉是桐梓縣的貧困鄉村,他們想借助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展鄉村旅游的方式帶動苗族同胞脫貧致富。“紅苗客棧”這一于2016年才逐漸發展起來的文化創意產業,是如何理解“客棧”的文化內涵的?“紅苗客棧”中具有哪些文化創意?又是如何在文化創意中體現民俗,或者民居文化意義的?這些筆者將在下文中進行闡述。
三、紅苗客棧何以創意———地域文化資源為依托
遵義的苗族主要有三種:白飾苗族(穿白色衣裙的苗族)、紅飾苗族(穿紅色衣裙的苗族)、藍飾苗族(穿藍色衣裙的苗族),此外還有漢苗,使用語言都屬西部方言支系(川滇黔方言)。其中紅苗自稱“蒙那”,主要分布在遵義縣的板橋、泗渡,桐梓縣的馬鬃,湄潭縣的茅坪,正安縣的土坪和綏陽縣的濫壩等鄉鎮。筆者于2019年端午節期間到桐梓縣的馬鬃苗族鄉龍臺村進行了調研。馬鬃苗族鄉,隸屬于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全鄉居住苗、漢兩族人民,共2025戶,8465人,分布在10個行政村中,其中,中嶺、中崗、龍臺三個村為苗族(紅苗)聚居,共374戶,1521人,這些紅苗大概于上個世紀的20———30年代從重慶綦江遷移過來,遷到馬鬃鄉已有八、九十年,苗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18%,這三個村中的苗族為9個家族,分別是:楊、熊、馬、李、向、王、侯、古、陶,其中楊家是其中人口最多的姓氏。龍臺村距離縣城半個小時的車程,全程為柏油馬路,符合發展民俗旅游村要具備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便利這一條件。但在這樣的地方,要把“紅苗客棧”創意為一種文化產業,其路徑在哪里?(一)節日文化的景觀化踩山節,苗語叫“我道”,是遵義苗族極為隆重的節日。遵義各地區的苗族舉行踩山節的具體日期和時間長短都有差異,但大都在每年農歷正月期間或農歷7、8月份舉行。屆時,男女老幼都會身著民族盛裝,攜帶蘆笙,聚集在踩山坪,由家族中的祭祀者迎請祖先,進行祭神還愿,年輕人則載歌載舞,交朋結友,談情說愛,氣氛十分活躍。除本苗族外,外民族的、外地的人們都會來參加。仁懷后山深山堡、遵義縣洪關踩山坪和桐梓馬鬃嶺的苗族都過踩山節。在馬鬃鄉的馬鬃嶺,有一個很大的祭祀廣場,這就是馬鬃紅苗過踩山節的地方。在這個有半個足球場大的廣場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根高大的漢白玉柱子,以及一根木頭桿子。中嶺村(馬鬃紅苗聚居的三個村之一)的楊支書介紹了這個廣場和這個祭祀柱的由來:2017年森航地產投資將這個場地進行了硬化處理,并在廣場中心豎了一根祭祀柱。這根祭祀柱是在縣文化館的一位館長和森航地產董事長的指導建議下豎立的,并且也接受了來自黔東南的苗族專家的意見。這根高18.8米,直徑有30多厘米的柱子叫蚩尤祭祀柱,它由三部分組成,最底層的柱礎做成了一個銅鼓的樣式,鼓腰、鼓足、鼓的裙擺都做得很逼真,柱子的中間部分則刻有很多民俗活動、生產生活情景的圖案,以及山川、河流、祥云、房子等生活環境的圖案,從底到上依次是:劃龍舟比賽,賽馬、斗牛、射箭、吹蘆笙、跳舞、唱歌,柱子的最頂端則有兩面拼構而成,一面是一個牛頭圖案,另一面則是蚩尤的人頭圖案。在這個柱子旁邊,豎了一根用杉樹做的高6.8米的花桿,花桿的前面有一枝柏香樹的樹枝,還搭建了一個類似土地廟的小棚子,刻有一副對聯,上聯:神圣一山常賜福;下連:祖德千古永流芳;橫批:錦秀山河美。祭祀廣場的周圍掛起了代表九大家族的九面銅鼓和九個蘆笙雕塑,每面銅鼓上都寫有各大家族的姓氏。此外,在這廣場周邊的漢白玉欄桿上則用一個個的小銅鼓進行了裝飾。這明顯是此地民族、民俗文化的符號化重構,亦是此地文化產業創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楊支書介紹說,踩山節的開展可以說是圍繞花桿展開的,以前廣場未做硬化之前,每年到了正月初一至初五或農歷七月十九,馬鬃鄉紅苗的九大家族的族長都會在前幾天就聚集起來商議這次輪到哪個家族來操辦采山節的事宜,商定后,采山節的所有過程就都由這個家族全權負責,包括到深山中去找適合做花桿的樹木,選定后接著會舉行一個祭祀儀式,而后把花桿砍倒后“請”回村子內放在當地有聲望的人家。到立花桿那天,承辦人約請家族里年輕壯漢,手捧香燭紙錢,將約兩丈高的花桿樹立到場地中央,花桿頂上做一個方框木架,如同紅苗婦女頭上的“盤盤帽”,桿身上則掛一些紅飄帶。馬鬃鄉和仁懷市后山鄉的苗族都用杉木做花桿,因為杉木長的快,生命力旺盛,在當地人心中就寓意兒孫發達,家族興旺。此外還要在花桿前設祭祀香壇,插柏香樹枝。在紅苗的生產生活中,柏香樹的籽是紅苗婦女用來蠟染衣裙的染料,此外柏香樹多籽,諧音為“多子”,由此可見,柏香樹與婦女以及子孫興旺間的象征性關系。此外,楊支書補充,他們紅苗舉行豎花桿儀式,是在祭祀和紀念自己的一位女姓祖先。相傳在很久以前,一位勤勞、美麗、善良的紅苗婦女到山上去干活,可是很久都沒回來,因為平常她在村里尊敬老人、善待兒童,經常幫助大家,大家都喜歡她,敬愛她,就想在村子的最高處豎立花桿,祭上紅飄帶,希望她看到花桿后,能夠回來……后來就演變成了紅苗豎立花桿祭祀自己的祖先。人們祭祀花桿則是在表達不同的祈求:結了婚的婦女祈求祖先保佑多子多福;未結婚的姑娘則祈求聰明美麗;家事不順的人、做生意失敗的人祈求能夠勤勞致富……在以前,踩山節結束后,馬鬃苗族不論男女老幼都會聚集到馬鬃嶺,參加倒花桿,而現在廣場硬化以后,豎起了一根漢白玉蚩尤祭祀柱,并將那根杉樹花桿也進行了固定,故倒花桿儀式則沒有了。現在的踩山節可以說是在經由文化生產者的紅苗自己、中間商、政府以及苗族精英等多方群體的協商和共謀下,進行的創意性生產與開發的產品。這一創意開發后的產品使本支系苗族祭祀本支系先祖的節日變為了祭祀苗族共同的先祖與本支系先祖共同的節日,就如楊支書所講的,蚩尤祭祀柱是整個苗族的大祖先,而花桿則只是他們紅苗的祖先,但蚩尤祭祀柱的存在并沒有影響花桿在人們心中的意義。至于類似土地廟前對聯的設置,則是漢族文化的融入,在這里其實也體現出了民族之間文化的融合。在這里我們可以說,這一文化創意產品,是在“不變的文化邏輯與可變的文化形式之間,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文化創意實踐,共同構成了社會內部文化創意生產的自我消費結構,”①這也是多方群體之間相互協商、理解和博弈的過程。(二)地方傳說故事的具象化山高且多、森林茂密、空氣清新、夏季氣溫不高,正好符合避暑地域的要求,而紅苗聚居的三村之一———龍臺村,不僅是避暑的好去處,而且當地流傳的一些傳說故事②更讓人覺得這里是有靈氣和仙氣的地方。“在紅苗聚居的龍臺村曾經是‘龍’呆過的地方,有‘龍井’為證”,這在當地紅苗中是耳熟能詳的事情。現在的龍臺村有一個沙林組,在沙林組的路邊有一處懸崖名叫青龍嘴。這里有一個關于“兩條龍”的故事。據當地的紅苗說,說不清楚是哪朝哪代的一天,從天外飛來了兩條青龍,住進了青龍嘴懸崖的石縫中,奇怪的是從那天后,凡是路過這里的人,都莫名其妙地失蹤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背著工具的石匠,當他經過這里時,突然天氣驟變、狂風亂刮、黑云密布,一陣奇異的旋風先把石匠卷起,隨后拋進了路邊的水塘之中。石匠在水中一會沉下去,一會又浮上來,過了一會兒,水塘中的水莫名其妙的慢慢消失了,石匠從水塘中站起并走出了水塘。他抬頭一看,發現懸崖的石縫中盤著兩條石龍,于是他拿出工具把其中面目猙獰的那條石龍的頭給打掉了。而就在這時,烏云散去,狂風停止,天際慢慢亮開,一片片祥云漂浮在天空。從那以后,人們從青龍嘴旁邊經過時,就再也沒有人失蹤了。原來,青龍嘴懸崖石縫里的兩條龍,一條是惡龍,一條是善龍。善龍被惡龍劫持到了這里,將其囚禁在了石縫之中。善龍眼見惡龍危害路人,卻無計可施,天神得知惡龍危害人間,于是就下凡追查。神仙化成石匠來到青龍嘴,除掉了惡龍,惡龍被除掉后,龍出石縫,一抬頭,就向龍臺方向飛去。人們為了紀念石匠神仙,就在懸崖上修了一座道觀,這也是龍臺村村名的來歷。關于“龍井”在當地也有一個傳說。主要講述的是在很久以前,龍井與一對夫婦間的故事。有一對夫婦在跟隨一隊人群從川南向貴州遷徙途中,不小心迷路走進了黔北的大山深處。他們當時走了太多的路,饑渴難耐,身心疲憊、腳下乏力,想坐在路邊歇息一下,但不知怎地就睡過去了。在睡夢中他們看到天空中一道閃電劃過,一條巨龍從他們身旁飛騰過去,一陣悅耳的“沽沽”泉水之聲把他們從夢中帶到了現實中來,他們循聲而去,發現不遠處的巖石下有一個泉眼,清澈的泉水從那個泉眼中往外流淌,夫婦倆迫不急待地捧起甘泉,喝了個飽。喝過泉水,精神倍增,疲憊之感頓時全消。他們認為此地一定是吉祥之地,于是,夫婦倆決定不再往前走,就在此地安家了。他們安家的地方就是今天的龍井灣,而這個泉眼就是現在的龍井。據當地苗族的說法,在這對夫婦昏睡時,從他們身邊飛騰過去的巨龍就是從青龍嘴飛來的善龍,當這條善龍飛到龍井灣上空的時候看到了這對疲憊昏睡的夫妻,于是就現身救了他們。這兩則故事在當地紅苗中廣泛流傳,可以說是表達了當地人們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貴州森航集團根據民間流傳的這些故事在人們認為龍曾經停留過的地方,構筑了一條蜿蜒盤旋在石洞中的巨龍,并且有汩汩清泉從巨龍的口中流出,這一流傳在人們口中的美好想象被具象為一種具體的形象和一種仙境文化符號的象征。這一基于對本土性、地方性的文化傳統進行的發掘與利用而打造的具象景觀,將會成為龍臺村紅苗客棧鄉村旅游產業的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和一張文化名片,而且這一過程也有益于促進地方文化認同的凝聚,從而使人們更加努力地去發展好、建設好這片鄉土,因為他們是將自己的記憶安置在了這片鄉土之上。(三)紅苗服飾的新形象傳統馬鬃紅苗服飾,由帽子、上衣、百褶裙、飄帶、花帕、圍腰、綁腿和花袖子構成。帽子似一個中間被掏空的鍋蓋,外圍一圈以珠穗裝飾;上衣主色是白色,為右衽衣,在領口處、肩膀、胸前則進行了挑花刺繡,扣子則是用白布做的盤扣;裙子是手工蠟染的百褶棉裙,于重大節日時穿,每次穿完后都要將裙子折合好后,再用針線裝訂定型,因為棉布裙子如果不定型,則容易散開,而現在很多人為了便利都選用從市場上買來的的確良布來制作裙子,因為的確良布做的百褶裙子折痕比較持久不容易散開;飄帶為系在后面的服飾部件,主要起裝飾作用,女性走起路來,飄帶隨女性的身體錯落有致地擺動,形成層次感,呈現出女性的一種流暢美;花帕為系在后面的一塊三角形帕子,帕子上繡有盆花、鳥、蜜蜂等,圖案比較寫實;圍腰則是系在前面的一塊長方形布片,上面繡有抽象的花、魚圖案,花為八角花,魚則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綁腿則為綁在小腿上的兩塊花布,穿時將花布裹在腿上,再用布條系好;花袖子則類似于我們今天的套,上面繡有精美的圖案,將所有衣服部件都穿戴完畢后,再將花袖子套在兩只胳膊上,用別針固定即可。紅苗女性未婚和已婚的服飾區別就體現在花袖子上,未婚女性的袖臂上會有珠子裝飾,而已婚女性的則沒有。馬鬃紅苗服飾的制作工藝主要是十字挑花和蠟染,其中飄帶、圍腰、花帕、花袖子以十字挑花為主,百褶裙以棉麻布為料,用蠟染工藝染成幾何圖案作為裝飾。紅苗服飾與黔東南的苗族服飾最大的區別在于,紅苗服飾上無銀飾品,所以紅苗服飾給人一種恬靜素雅的感覺,在挑花刺繡上不如黔東南苗族的精美細致、在服飾的構成上不如黔東南苗族的雍容厚重、在色彩上也不如黔東南苗族的艷麗多彩,或許也正因為其挑花蠟染的粗獷豪放,才構成了其在整個苗族刺繡中的特色之處。2007年5月29日,紅苗刺繡入選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紅苗刺繡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當然馬鬃紅苗在當地政府官員、文化人、以及從黔東南請來的苗族刺繡專家的共同指導下,以及為了迎合游客的消費需要,對原來自己的傳統服飾不僅在色彩和繡花的技藝上有所改進,如既有傳統的白色上衣、蠟染百褶裙,也有通體紅色的上衣下裙;而且在服飾的形制上也有所改變,如上衣有長袖和短袖,對襟和右衽兩種,裙子也有長及腳踝的長裙,和短及膝蓋以上的短裙兩種。游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租穿傳統的或改制后的衣服進行照像或購買。此外,縣政府對紅苗的傳統手工制品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他們邀請黔東南的苗族刺繡專家來教紅苗的“繡娘”學習刺繡、蠟染,并與自己的傳統刺繡工藝結合,打造出自己的風格,不斷與時俱進,貼合時代的發展。他們還成立了“馬鬃紅苗刺繡傳習培訓基地”,在“紅苗刺繡傳習展示廳”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作品,有刺繡衣服、扇子、繡片等。聽龍臺村的楊支書講,他們這些作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尤其是扇子和繡品,而繡花衣服則主要外銷到澳大利亞。據楊支書講,他們紅苗婦女所做的這些繡片,在市面上很受歡迎,訂單不斷,所以經常還要熬夜趕工。這些繡片被訂貨人收走后,接著再送到工廠里進行設計,制成各式各樣的包包以及其他裝飾品,再投入市場進行售賣。紅苗傳統服飾以及繡花和蠟染等技藝的改進,與其說是文化創意語境下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的文化再生產,倒不如說是在市場因素、經濟因素、以及人們不同代際間的文化差異等共同構筑的文化生態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一種新的社會形象的生產過程,是在社會整體層面上的文化創意過程……它以一種新的社會形象展現在世人眼前,不僅融入進了當代社會生活之中,而且也獲得了傳承與發展的動力……”①(四)紅苗客棧的創意實踐2016年馬鬃鄉政府積極推動和鼓勵龍臺村村民發展民宿②,給予30元∕平方米的硬件補助,如果貸款則三年免息。于是,家家戶戶紛紛將房子翻新,屋子內部像賓館一樣整修成每間30平方米的樣子,依據是否帶衛生間和電視,所收費用不等。來到龍臺村楊支書家,家里有楊支書、他愛人,以及兩個孫子、孫女在家,兒子、兒媳都外出打工了。聽楊支書講,他們家共有五間客房,已全部有人預訂,一間房兩個床位,如果不包括餐飲就是800元一間一個月,如果包括餐飲就是1500元一間,水電費另外交,一些客人喜歡自己做飯,他們來時,常會自己帶鍋碗瓢盆,從當地村民那里買來蔬菜自己做來吃。自從紅苗客棧建好以后,幾乎成為了一些重慶客人夏天避暑的圣地,每年都會有客人提前預訂,而且都是游客自行上門預訂,或通過打電話預訂,不用自己招攬生意,客人一般會在此住兩個月。除夏天常住的游客外,平常的周末、節假日也經常有游客過來,正月初一至初五,以及農歷六月十九的踩山節,也常是游客多的時候。對于龍臺村在家的老人來說,他們村子的自然環境、自家的房子、自家生產的蔬菜瓜果,在他們不用外出打工的情況下就給他們帶來了收益。龍臺村現在家家戶戶都在經營旅社,每家都由森航地產和縣文化局給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山塘棧房、悠然居小苑、鑫福來客棧、龍臺山莊等等,每家的房頂上都挑有一面印有客棧名字的旗幟,在風中搖晃,房子外的墻壁上裝飾有蘆笙、蠟染等一些裝飾物,還掛有一些古詩詞寫成的牌匾,以及一些名人名言,當然這些表象不能說明一個村的鄉風文明程度,但從這些表象的存在也看出了人們的一種努力。在紅苗客棧游客接待中心,我們看到:有仿造當地苗族手推車制造的供游客坐下休息的長椅,有在原先紅苗桿欄式建筑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的建筑,景區內還擺出了紅苗的傳統服飾、以及經過改良后的紅苗服飾,供游客租穿進行拍照,租穿的價格依時間的長短所交費用不等。這里不僅搭建起了一個兒童游樂場,還有一個塑有蚩尤大帝雕像的蚩尤廣場,中間有為開展活動而備置好的柴火,還搭建了一個舞臺,以及一個觀看臺。繼續往前走,我們則看到了在石洞中蜿蜒穿梭著的一條龍,從龍嘴流出一股清澈的泉水,這就是根據當地“龍井”的傳說故事而打造的文化景觀。紅苗客棧作為一種文化創意似乎是成功的,進入此地的客棧居住,體現了孫九霞先生所說的“所體驗的生活和所積累的人際關系會讓他們對客棧產生留戀和聯想……”①的效果。其成功原因有三:前面所說的區位和交通要素是一;其二是氣候資源和環境資源也非常好,春天的龍臺村就像是一塊風水寶地,青山環繞、鳥語花香,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紅豆杉隨處可見,還不斷有陣陣清風迎面撲來,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其三就是對于民族、民俗文化的創意性展示。這也就是“以體驗式住宿和服務為特色吸引游客的客棧,是涵蓋有民俗文化傳播、當地風情感受和民間住宿體驗等多個特點的一種住宿形式。”②而“紅苗客棧”實現這樣的“民俗客棧”意義的“依據”正源于此。
四、結語:民俗客棧與鄉村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將那些被地方民眾接受認可的、轉化為人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并具有持續的生命力的那些經過挖掘、創造和再生產的傳統文化,通過與經濟形式的結合形成文化產品,介紹給外界大眾,而被他們接受而進行消費的一種市場經濟體系下的新興產業③。而民俗客棧可以說是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下,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大眾消費社會的到來,以根植于旅游地土壤上的人們的民居建筑為橋梁,以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休閑娛樂為底色,向外界大眾介紹當地的民間民俗、歷史傳統、文化藝術等,并被他們進行消費的一種文化創意產業。紅苗客棧這一基于當地山美水美、氣候宜人的自然環境,鄉民自己種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南方民族為適應當地環境而建的特有的干欄式建筑,紅苗服飾、紅苗傳統民俗節日等民俗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意開發的鄉村旅游模式,在森航地產、鄉政府、縣文化局以及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已步入正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村容村貌整潔衛生,鄉風文明標語隨處可見。紅苗客棧這一文化創意產業,不僅使當地的自然環境、民俗文化成為文化創意產品,給當地老百姓帶來收入,而且也使地方傳統文化通過文化創意與消費的途徑為外界所了解和接受,而外地人則通過住在別處、住在他鄉,以獲得對他者文化的體驗和參與,獲得一種精神的放松和生活上的靜謐與安寧。紅苗客棧這一文化創意產業在實踐中與鄉村振興戰略積極融合,可以說是為當地鄉村產業的發展打開了一扇門戶。紅苗客棧這一對當地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挖掘、開發、再生產后的文化創意產業,也是鄉村振興戰略路徑之一。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倡導下,近年來有一些地方打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旗號,建造了很多為了完成上級指標的“面子工程”,以及許多與當地文化格格不入的偽建筑,并且還有許多由于發展旅游,因開發不當造成當地傳統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情況。要想真正實現產業興旺,必須從當地民風民俗、農業產業、自然資源等方面入手,找出適合當地的、最具特色、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要找出當地的鄉土文化價值。索曉霞的“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文化價值”從時間之軸、空間維度、整體視野、內部關照等四條路徑闡述了鄉土文化的價值,她認為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凝心聚力的粘合劑和發動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巨大文化資本,是中國特色鄉村文明的多樣性文化構成,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的傳統文化基因。”①所以鄉村振興即是在充分發掘鄉土文化價值的基礎上,有機融入現代文化的內容,結合現代生活中人們的消費品味,將原來的自然資源、農業產業、民風民俗包裝成大眾喜聞樂見的樣子,構建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富有時代氣息的新鄉土文化。這樣的新鄉土文化,既是傳統的延續,也富有時代氣息。也就是索曉霞所說的鄉村振興戰略其實即是將傳統鄉土文化實現現代轉型,而去發展農村經濟,也是我們所說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雖然紅苗客棧的發展離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還有一段距離,但也確實在向著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的最終目標不斷邁進。
作者:郎麗娜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
- 上一篇:街道消防車通道專項治理工作總結
- 下一篇:民俗文化進校園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