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州民族文化論文

時間:2022-11-26 02:38:15

導語:西雙版納州民族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雙版納州民族文化論文

一、西雙版納州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條件與基礎

西雙版納州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它有著與東南亞國家各族人民“共飲一江水”的深厚友情,能推動西雙版納州與東南亞各國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地域文化的合作與交流,發展文化產業,增強區域文化的輻射力影響力,形成具有時代特征和區域特點的文化鏈、文化圈、文化帶,使區域內的文化要素盡快實現對接,為更多領域的交流合作創造條件。1、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西雙版納州有13個世居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各民族都創造了具有民族個性的文化樣式,獨特的建筑、民俗、服飾、節慶、宗教、舞蹈、飲食文化等匯集成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民族文化涵蓋生態文化、宗教文化、貝葉文化、雨林文化、歌舞文化、節慶文化、傣族醫藥文化、知青文化、普洱茶文化等,都可以多層次的深度挖掘。例如,南傳佛教文化、良好的生態文化及保存完好的村落文化,都可作為影視作品題材、背景和旅游開發的資源。南傳佛教文化已經成為在西雙版納州傣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及民族文化名州進程中的一種重要的精神文化資源和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并將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吸引外界的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傣族的“貝葉經”、潑水節、贊哈、慢輪制陶;基諾族的大鼓舞等被列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待挖掘和開發的特色民族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前景廣闊,為西雙版納州文化繁榮發展和“走出去”戰略提供了豐厚的歷史土壤。在實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戰略中,以西雙版納州多彩的民族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為支點,以文化為載體對外宣傳西雙版納州的民族文化,通過交流讓更多的人走進來了解西雙版納州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2、民族文化產品異彩紛呈。經過多年的摸索,西雙版納州的文化產業已經走出了一條具有民族特色、差異化競爭的特色發展之路,為民族文化“走出去”奠定了一些基礎。《西雙版納州文化叢書》、《濺血的王冠》、《刻在樹葉上的歌》、《張克扎都詩選》等一批有影響的文學作品相繼問世;出版發行傣族英雄史詩《烏莎巴羅》和《漢傣詞典》;組織參與首屆云南省舞蹈電視大賽,精心編創的《基諾大鼓舞》獲得群文類銀獎。在“2012年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上,中國與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共同演繹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絢爛多彩的文化,為促進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促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產生了積極影響。3、文化建設大項目有序推進。近年來,西雙版納州以提升旅游景區(點)的文化內涵為切入點,全力推進大項目帶動大發展戰略,共招商引資50個項目,投資總規模達到1500億元。目前,告莊西雙景、東盟大劇院、西雙版納州大劇院等大項目進展情況良好,與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和投資5億元建設西雙版納州綜合娛樂Mall項目,上影公司寰亞電影院項目落地。這些工作推動著西雙版納州民族文化發展公司積極嘗試新的發展模式,推動著文化旅游工藝產品向市場化、特色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二、加快西雙版納州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策略

西雙版納州民族文化如何“走出去”,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全力以赴的決心。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討論及理論的構建上,而更應該注重付諸行動,創造一種寬松包容、多元并存、持續性創新、文化繁榮的氛圍和條件。

1、找準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方向。西雙版納州民族文化要順暢地“走出去”,要明確“走出去”的方向,走出省。走出國門面臨的受眾不一樣,就需要系統地探索和研究為外界可接受的方式,包括文化需求、文化接受心理、文化宣傳方式以及文化“走出去”所面臨的接受環境等。文化在“走出去”之前盡力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性,特別要找準文化交流的對接口。“韓劇”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熱播的原因之一和“韓劇”中所表現出的道德信仰與價值取向與觀眾心理上形成某種契合所產生的共鳴有著相當大的關系。西雙版納州與周邊國家文化同源、民族同根,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優勢,擴大多國文化藝術節的影響力,把舉辦文化節、攝影展、邊交會等這些已經有了初步經驗和成就的文化事業繼續深入發展,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對外漢語培訓、民族體育事業、西雙版納州茶文化等不斷弘揚和創新發展宣傳模式,為民族文化“走出去”不斷探索多種路徑和模式。

2、著力培育民族文化品牌。第一,打造影視拍攝基地品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設成中國最美、最好、最優的影視創作拍攝基地和天然攝影棚,成為東方的好萊塢的構想”。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西雙版納州拍攝的《月光下的鳳尾竹》、《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孔雀公主》、《孽債》、《愛在西雙版納州》。近年來,西雙版納州與中央教育電視臺合作推出文化系列片《版納和聲》;協助配合多家影視傳媒公司,投拍制作《西雙版納州形象宣傳片》、《環保在中國》、《最后一頭戰象》、《飄落的羽毛》、《野人谷》等西雙版納州題材影視宣傳片,都以優秀影視作品的感召力、影響力,全方位對外展示了西雙版納豐富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神奇的自然景觀、迷人的人文風情,帶動了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但仍需不斷努力探索,要通過影視作品向外展示西雙版納州的魅力,精心策劃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宣傳片,從而加大民族文化走出的步伐,增強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活力。第二,創新民族文化演藝品牌。目前,西雙版納州在影視文化建設、民族演藝事業的發展上雖然有了新的突破,但欠缺能夠全面反映民族文化特色、吸引世人眼球的優秀作品。在演藝市場上,除《勐巴拉娜西》、《多歌•水》、《水舞源》以及南國明珠等節目和小型的演藝公司外,再無其它產品推陳出新。《勐巴拉娜西》是州內演藝界較有影響力的民族文化品牌,其他的演藝節目還難以突破原有的商業演藝發展模式,難以創造轟動省內外的大品牌,這是急需破解的問題。過去,由于演藝市場惡性競爭,嚴重影響到品牌質量,擾亂了市場秩序。現在,4家大型歌舞晚會已經簽署合作協議,組成了“西雙版納州演藝晚會經營聯合體”,實行統一價格、統一檢票等措施,以整合的形式提升晚會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今后應突出打造“金四角國際文化旅游圈”,通過參與區域文化產業共同體,將本土文化與生態旅游結合起來,向外界提供最優質的民族文化演藝精品。第三,創新旅游文化產業品牌。旅游二次創業再次掀起旅游文化熱潮和對旅游文化市場的重拳整頓,這對西雙版納州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豎,是一次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們可以把民族服裝設計、生產、促銷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項目,全力推進民族服裝品牌化的步伐。西雙版納州先后舉辦的“金剪刀”傣族服裝設計大賽和“水韻娑羅民族服裝服飾秀”活動,涌現了一批民族服裝設計人才。現需要真正開發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紀念收藏價值的旅游紀念品,打破目前充斥在旅游市場的各類大同小異、質量低下、毫無收藏價值的旅游產品。為此,要著力開發云麻產品、傣錦、傣藥、石斛、木雕、傣族香包、貝葉經、象腳鼓、慢輪制陶等具有文化元素的紀念品,使之成為一種直接對外傳播的文化產品“走出去”,讓外界通過這些紀念品和特色產品了解西雙版納州的民族文化。

3、要切實解決好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宣傳渠道問題。西雙版納州要利用與東南亞國家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融、商緣相同的優勢。應以橋頭堡戰略實施為契機,構建開放有序、內外有別、縱橫聯動、多方協同,符合外宣規律、兼具西雙版納州特色的文化外宣格局,加快推進民族文化“走出去”步伐。第一,規劃面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物流中心和文化博覽基地,鼓勵州內文化企業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和發行網絡,以少數民族語廣播影視節目譯制中心和傣文網絡中心建設為對外交流的重要文化窗口,加強對以東南亞、南亞國家為重點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擴大西雙版納州文化的對外影響力。第二,加大民族文化對外宣傳力度。文化要“走出去”,就要想方設法與主流媒體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2013年精心組織的“喜迎十八大”、“旗幟的力量、輝煌的歲月”、“轉變發展方式、率先建設生態州”、“加快推進橋頭堡建設,建設東盟‘金四角’經濟圈”等10個重大主題宣傳活動,及“六大戰略”、旅游轉型升級等常規宣傳報道,是比較成功的。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播出西雙版納州推進民族文化名州建設系列報道,向外界展示了蓬勃發展的西雙版納,也為推進民族文化“走出去”打開了對外展示的窗口。但仍需要邀請國內外知名攝影家到西雙版納州采風創作,借助他們的影響力推進攝影外宣,同時,收藏名家的作品,為繼續擴大宣傳面積累素材;運用“圖片+互聯網”的傳播形式,組織舉辦互聯網攝影大賽,在網站里永久性展覽獲獎作品;鼓勵攝影家、社團機構開設微博,大量在網絡上發表西雙版納州風情、風光、美食等美圖;鼓勵州內攝影家向國內有影響力的雜志、網站、報刊投稿。第三,積極通過網絡開展對外宣傳活動。在推進橋頭堡文化宣傳工作方面,西雙版納州堅持不懈地探索有效的宣傳方式,把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向世人展現。2012年,在《春城晚報》刊發橋頭堡建設“走昆曼”系列報道9個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政務直通》、云南電視臺大型訪談節目《對話橋頭堡》中播出西雙版納州主要領導做客橋頭堡訪談節目2期;配合省委宣傳部圓滿完成“聚焦橋頭堡•魅力云南邊疆行”西雙版納州主題采訪報道活動。全年共接待對橋頭堡進行宣傳報道的中央、省級媒體21家,記者約70余人次,刊發相關稿件約70余篇。其中云南日報《走進西雙版納州:建設橋頭堡再涌開放潮》和《追尋黨和國家領導人足跡感受云南科學發展征程》等組合類稿件被送到黨的十八大主會場;中國•西雙版納州網全面升級改版,新增藝術節、電子畫冊、魅力西雙版納州等特色欄目,同時提高網站的文化含量和信息內容,使網站建設向大型化、專業化發展;依托西雙版納州新聞網開辦的西雙版納州英文、傣文和哈尼文網站開展外宣工作,在泰國、緬甸、老撾、美國、德國、巴西、捷克、也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均產生了較大影響;聯合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騰訊網站開設專頁,但還需要創新,進一步擴大西雙版納州的美譽度。第四,以節慶活動為載體,提升民族文化對外的影響力。近年來,西雙版納州的節慶活動中外馳名,“東方潑水節狂歡”成功地吸引了無數的游客,拉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在傣歷新年節暨邊境貿易旅游交易會和年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期間,通過多種語言、文字、圖片向國內外宣傳介紹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的文化藝術,充分展示了西雙版納州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中獨具特色的資源優勢和文化魅力,現需要新的突破,進一步擴大西雙版納州的美譽度并成功地提升對外影響力,加快了西雙版納州民族文化“走出去”步伐。

4、做好非遺保護開發工作,筑牢民族文化根基。西雙版納州各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繁多,底蘊深厚。它包括了民族語言、民間文學及口述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曲藝(傣族章哈)、民間手工技藝、傣族醫藥、生產商貿習俗等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包括有大量的原創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民族文化要素。從2005年10月至2012年,西雙版納州加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做到深度挖掘、有繼承、有發展的保護,使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西雙版納州現有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60名,全州先后確定保護項目52個,其中,傣族潑水節、基諾族大鼓舞、布朗族彈唱等11個項目被分別列為第一、二、三批國家級保護名錄,傣族“蘇瑪”、傣族竹樓建筑技藝等20個項目被列入省級保護名錄。目前,西雙版納州成為云南省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最多的市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工作將會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繼續延伸,發展永無止境,民族文化之魂生生不息,文化之根一脈相承。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實現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價值轉換,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尋求一種更合適的生存方式,實現市場與文化保護、發展多方受益的格局,為西雙版納州建設民族文化名州建設和文化“走出去”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作者:李玉云單位:中共西雙版納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