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朗誦對民族文化傳承作用探究

時間:2022-09-29 09:11:38

導語:詩歌朗誦對民族文化傳承作用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詩歌朗誦對民族文化傳承作用探究

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保持我國文化的獨立性和生命力是重中之重。朗誦作為文化傳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從詩歌朗誦的角度探討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并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提升朗誦的效果,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朗誦;詩歌朗誦;民族文化;傳承;作用

一、詩歌朗誦及其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

(一)朗誦與詩歌朗誦

朗誦就是用宏亮清晰的聲音和多種語言手段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也就是文字作品的“無聲化有聲”的一種創作活動,通過把文字作品用聲音的高低變化和不同節奏表達出來,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審美價值得以外化。詩歌朗誦是一種以詩歌為朗誦語料的二次創作。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形式多樣化,可以書寫,可以朗誦,可以品味,可以吟詠。詩歌朗誦的最大特點是充滿感情的有聲表達,具有表演性、文學性和藝術性,通過有聲語言引起聽者共鳴,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再現場景,才可能去展現作者的情感、作品的內涵和美,因此詩歌朗誦與傳統的背書不同,因為背書只要求能準確地背出來,并不要求聲音的節奏和韻律。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蘇東坡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詩歌朗誦常常指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從形式來說通常字句優美短小精煉,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從歷代名篇佳作挑選出詩歌進行朗誦,會改善我們做人的質地,提升我們的文化品位,陶冶我們的審美情操。如果朗誦者不深入地分析了解作品,加強感受,體驗作品中的思想,而為了完成任務,粗略地了解作品,就無法表達出應有的感情。

(二)詩歌朗誦的現狀與問題

詩歌朗誦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有關部門組織了很多朗誦活動,如“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中華頌”“中國團體詩歌朗誦比賽”“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全球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大會”“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朗讀工程”,等等,還有傳統媒體制作的一系列電視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為你讀詩》等,使詩歌朗誦的方式不斷創新,也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隨著如今中國進入信息時代,手機、IPAD等智能終端日益普及,網絡視聽節目占居了人們很多時間,尤其是在當代快速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下,人們沒有太多閑暇時間去進行朗誦,中國傳統的詩歌朗誦藝術越來越被淡忘了,通過詩歌朗誦傳承民族文化在形式、渠道、方式、方法等方面遇到了挑戰。“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這就為如何通過詩歌朗誦傳承民族文化提出了創作導向和具體要求。列舉了國外的一系列優秀文藝工作者和文藝作品,又強調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有更多的優秀作者和優秀作品,從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關漢卿、曹雪芹到郭沫若,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從《格薩爾王傳》《瑪納斯》到《江格爾》史詩,其中的詩歌為民族文化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但人類文藝史發展到今天,卻是不僅在整個文藝界“只有高原,沒有高峰”,在詩歌界也是乏善可陳,能觸及受眾靈魂并引起人們思想共鳴的作品如同鳳毛麟角,通過詩歌朗誦傳承民族文化在內容方面也遇到了挑戰。2014年在北京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詩歌中飽含著中華文化的精華,詩歌朗誦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如何能把詩歌朗誦和文化傳承有機結合在一起,卻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既不能單純地復制古代的吟誦,也不能盲目排除國外的做法,是需要我們深思的。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也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堅守本根,與時俱進,堅定的民族自信培養了共同的價值、情感、理想、精神。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從中挑選優秀的詩歌作品,重視朗誦,并使詩歌朗誦成為學習中國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良好渠道。

(三)詩歌朗誦的特點

規范性是詩歌朗誦的特點之一。一是因為使用的語言是規范的。詩歌朗誦一般是經過精心挑選、認真思考才確定的文字作品,作品的思想健康,語言規范。二是因為朗誦詩歌通常都是使用普通話,標準的讀音、規范的語法、約定俗成的發聲,被很多受眾所熟悉,也能被人們接受和理解。三是詩歌創作本身的音律、韻腳、平仄等,使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最能表現詩歌朗誦的藝術魅力,提升受眾的審美感受能力和文化素養。比如,我們就曾在老師指導下在參加“北京市詩歌朗誦比賽”的時候,選擇了《我愛這片土地》《軒轅賦》等有愛國情懷的詩歌,在排練、比賽過程中不僅被詩歌本身的美感吸引,而且弘揚了正能量。文學性是詩歌朗誦的另一個特點。文學性,來自于語言文字本身及作品的結構。文學語言不同于日常語言,不僅可以像日常語言那樣表情達意,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詩歌朗誦比起一般的文學語言更加嚴格,主題更加集中,思想內涵更為明確,語言更為精煉,語感更為優美,篇章更加富有意境,在朗誦的時候,讀者必須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對作品的思想內涵、句子排列方式、字詞的意境有深切的體會,積極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朗誦時用抑揚頓挫的有聲語言去詮釋作品。

音聲性也是詩歌朗誦的特點之一。音聲是指朗誦詩歌的聲音,詩歌朗誦就是把詩歌無聲換有聲的藝術展現。在這個藝術創作過程中,朗誦者對詩歌的思想內涵的理解和對詩歌的整體設計都是通過語言和聲音表達出來的。受眾通過朗誦者的有聲語言感受經典中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的魅力和詩歌的意境。所以,朗讀者的聲音和語言成為詩歌朗誦藝術的載體。正因為這樣,那些認為只要朗讀者思想深刻,理解到位,富有感情就能創作出好的詩歌朗誦作品是不對的。優秀的詩歌朗誦藝術家必須經過聲音的訓練,并做到發音標準,歸音正確,停頓到位。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朗誦者的聲音并非詩歌的全部,同時也是傳遞思想內涵、提升藝術渲染力的關鍵。所以,我們想要朗誦好詩歌必須經過認真刻苦的訓練。每個人的聲音不一樣,所以在一些大型的朗誦中,花式的朗誦形式更具魅力。在我們參加“北京市團隊詩歌朗誦比賽”的時候,老師讓我們進行《軒轅賦》節選的朗誦,先開始每人一句話,然后再男聲、女聲、合聲,這樣不僅藝術形式增加了,藝術魅力也呈現了出來,對詩歌朗誦表演有很大的作用。

二、詩歌朗誦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詩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化,不僅蘊涵著深厚的民族文化也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底蘊和血脈。古代的詩文對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人品的塑造、習慣的養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當今物欲橫流的年代,我們很容易發現,現代文化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少而又少,致使大多數學生不了解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按照這樣的趨勢,我國民族的傳統文化底蘊肯定會變得越來越少,直至消失殆盡,文化就會慢慢地被侵蝕。所以,擺在我們21世紀新青年面前的一項緊迫的任務是如何將我們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豐富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一)詩歌朗誦在內容上傳承民族文化

中國是詩歌大國,有“詩的國度”美譽,詩歌創作歷史悠久,作品眾多,佳作輩出。根據現存的歷史文獻,《詩經》中有三千多年前西周時期的作品,比如《豳風•鴟鸮》《唐風•蟋蟀》,民間眾多作者參與。《史記》中有記載“孔子刪詩”一說,“刪詩”是為了“選詩”,選出優秀的、有代表性的、符合當時政見的作品,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此后,《全宋詩》《全明詩》《全清詩》等幾乎都是眾多作者參與創作的作品,保留下來的大都是名家名作。古代詩歌創作大多以“人”為中心,描寫生活常態,反應社會現狀,抒發喜怒哀樂,使人引起共鳴。詩歌風格多樣,影響廣泛。中國詩歌的表現手法以含蓄為主,這和我們古代的思想教育,思維方式,民族文化有著密切關系,也和我們的文化氛圍有關。中國有“以詩輔政”的說法,古代文藝創作與政治息息相關,有時,詩歌也是政府管理的組成部分,是百姓表達心意的一種方式,是執政者了解民意的一種途徑,因此不可避免地通過詩歌繼承當時的思想文化,并通過詩歌朗誦對民族文化傳承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詩歌朗誦在形式上弘揚民族文化

詩歌音韻和諧,文詞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在形式上給人以美感,為傳承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礎。我們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無與倫比的智慧,擁有數不清的經典文化,更有數不勝數的歷代名篇佳作。中華民族有傳奇神話,有四書五經,有百家爭鳴,再有唐詩宋詞,金元散曲和明清小說等,名篇佳作數不勝數。而且在古代教科書中,都是以朗讀為基礎。即使在現當代,一篇古詩文也應該先朗讀,在朗讀中去感悟思想,體會意境,欣賞作品。古代詩歌在語言上,基本是對偶工整、駢散結合,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平仄有序,理解字詞、理解意境就很容易了解作者的思想內涵。對于詩歌,我們只要反復吟讀、朗讀、細讀,仔細體會其中的韻律和節奏,就會產生一種愉快感。比如,播音課堂上老師為我們讀過的作品《春游湖》: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雙飛對夾岸,燕子對桃花,幾時回對蘸水開。春雨對小舟,斷橋對撐出,人不度對柳陰來。不僅對仗,而且押韻,朗誦起來充滿了美感,需要靜下心細細品讀,眼、口、心同時進行,才能對作品的美感有所體會,也才能讓聽者產生興趣,讓受眾喜愛朗讀,讓越來越多的人都養成熱愛朗誦的習慣。

三、以詩歌朗誦促進民族文化傳承通過詩歌朗誦傳承民族文化,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政府的號召。

(一)新時代的詩歌朗誦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時代在變化,文化在發展,人民對文藝的審美需求也在不斷發展。新時代的詩歌朗誦,為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對人的影響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我們需要挖掘出文化的潛在力量,特別是隱藏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優秀民族文化、優秀民族精神,通過朗誦能更好地挖掘。以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為例,既保留著電視作為“第一媒體”的權威性,又借助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實現了創作與傳播的多樣化。在編排上,先由主持人和朗讀者進行聊天,再讓朗讀者朗讀符合主題的詩歌或散文等作品,給受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有一期節目請到了著名影視演員袁泉,她選取的作品是《牡丹亭》,她坦誠地表示自己并沒有學過此文,但因為《牡丹亭》的唱詞是昆曲曲牌里的唱詞,是她熟悉的曲牌,所以她能理解其中的每一個字詞表達的意境,在那些字和字組成詞句之后,會有昆曲的韻律在里面,所以她在《朗讀者》中就把這個有昆曲韻律的場次通過朗讀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使受眾既了解了作品的背景,又了解了作品的思想內涵。有網友注意到,網上有一些視頻表明是比較喜歡詩歌朗誦的。在2017年春節團拜會上,他講話的開頭與結尾都是吟誦的詩歌,開頭引用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草木蔓發,春山可望”,春天的生機活力撲面而來;結尾引用宋代詩人王安石的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既有詩意,又有真情,給新春佳節帶來了濃濃的文化氣息。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借助于詩歌朗讀傳承民族文化,就是為實現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付出的實際行動。

(二)新媒體視野下的詩歌朗誦提升民族文化傳承效果

在新媒體時代,詩歌朗誦既是網友自娛自樂的一種方式,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途徑,如果合理加以利用,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傳統媒體的層面,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進行宣傳和傳播,借助詩歌朗誦活動提升民族文化傳承效果,已經是屢見不鮮。如:“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中華頌”“中國團體詩歌朗誦比賽”“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全球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大會”“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朗讀讀工程”,等等,還有一系列的電視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為你讀詩》等,為詩歌朗誦帶來新形態,也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新的貢獻。電視節目與網絡互動,把節目分割成各個小的作品片斷并在網上傳播,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民族文化傳承的效果。在大眾層面,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及企事業單位組織的各種大型活動,也可通過推出詩歌朗誦作品提升民族文化傳承的效果,提升了人民對詩歌的喜愛,從而達到了學習傳統民族文化的目的,為弘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做出了貢獻。最近流行起來的“為你讀詩”公眾號,每天都為大家分享一首詩歌,并有專門的APP來進行傳播,影響力巨大,吸引了大批粉絲參與其中,既可以聽完節目跟讀,也可以自由選詩錄讀,還推出了新型的方式——讀一首詩送一個人,并且首創特別分享功能,對傳播民族文化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在學校層面,也有借助于各種形式的朗誦比賽,比如我們學校的黨委宣傳部、圖書館和藝術學院就先后組織過多種形式的朗誦比賽,有在微信公眾號上掃描二維碼報名的,有通過學校電視臺組織的,也有學院組織現場比賽的,學生踴躍參加,在學校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練習、討論詩歌的,都達到了很好的效果,為弘揚民族文化付出了實際行動。

總之,詩歌朗誦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雖然它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發展,但我們當下要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機、IPAD等終端設備,借助于無線網絡加強詩歌朗誦,做好民族文化的傳承人。通過詩歌朗誦不僅可以體會到音韻和諧的詩句美,還能提升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為傳播正能量、樹立核心價值觀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N].人民日報,2014-10-16(01).

[2].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2).

[3].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2).

作者: 王彥霞 王天雯 單位: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