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對于增強民族文化意義及路徑

時間:2022-10-29 02:52:11

導語:傳統節日對于增強民族文化意義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節日對于增強民族文化意義及路徑

摘要: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活動內容,尤其在外來節日文化廣泛受年輕人追捧、效仿的當下,弘揚本土的節日文化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培養青年一代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民族自信心意義深遠。分析傳統節日對古代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的傳承價值,并就外部環境及本土文化自身推廣層面存在的問題,闡釋了弘揚傳統節日、培育民族自信的具體路徑和做法。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文化自信;外來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五千年歲月中,由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不斷對大自然和自身進行探索,在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追求人類社會友愛、進步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反映民族集體意向且具有儀式特征的重要節日。一些歷史悠遠、影響廣泛的中華傳統節日主要反映了古代先民對勞動生產的崇拜,對至親友愛、民族團聚、家國統一的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深入認知我國傳統節日的內涵,挖掘其文化價值,弘揚其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對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具有深遠影響及重要意義

一、傳統節日中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的價值傳承

我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自然文化、社會歷史文化、個體生命文化三個方面,這是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三個重要屬性。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融會了神話傳說、天文歷法、農事生產等諸多自然科學成果與歷史文化遺產。

(一)傳統節日中自然科學成果的價值傳承

我國的傳統節日與中國的歷法———農歷緊密關聯,尤其是農歷中的二十四節氣。農歷根據太陽的位置,把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主要用以反映太陽的運行周期,反映氣候變化,對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意義重大,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也是留給后人的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就與節氣密不可分。如清明節與冬至節,本身就源于節氣中的“清明”和“冬至”。春節是正月的第一天,是農歷新年的開始,即歲首,其最早源于人們祭拜天地,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有“年節”“大年”“新歲”等叫法,后逐漸確定為“春節”。臘八節又稱“臘八”,歲末之月稱“臘”,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在這一天祭祖、祈福的傳統。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便稱作“中秋”,這便是中秋節來歷,中秋節又稱為“八月節”“八月半”。這些傳統節日的節期與古人創造的歷法緊密相關,節日的起源及所延續的民俗傳遞了古人關于農事的豐富經驗,寄托著豐收的企盼及順應自然的夙愿,因而傳統節日承載著古代農業、天文等自然科學的豐碩成果。

(二)傳統節日中人文歷史的價值傳承

很多傳統節日都有著眾說紛紜的來歷和起源,而這些起源中無一例外地都包含了神話起源說,當然神話只是源自人們頭腦中的想象,但這種想象飽含著人們思想深處最本真的理想和追求,體現了人文精神和價值追求。眾所周知的有關端午節的起源,一種傳說是春秋時期楚國屈原因朝政腐敗報國無門而投江,百姓為紀念屈原而形成了端午節,另一種是紀念忠良之臣伍子胥和紀念為父投江的孝女曹娥等。這些傳說均表達了人們歌頌忠孝,渴望和平的家國情懷。有關中秋節起源的傳說則更充滿著奇幻想象,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玄宗游月、月餅起義等,傳頌著不畏困難,歌頌親情團聚的動人故事,也鑒證了中華民族勇敢奮進、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情懷。傳承傳統節日,傳承節日風俗,同時也是在繼承先哲的智慧果實,傳承民族的歷史和精神,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傳統節日未得以深入傳承的問題成因

儀式教育是對情境教育理論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個體在集體力量的感召下,無形中會產生巨大的凝聚力,是不同信仰、不同風俗習慣的參與者認同共同的價值理念,形成一致的目標行為。在西方節日廣泛盛行的當下,傳統節日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呈現不溫不火的狀態,勢必將影響年輕一代的文化追求。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有自身存在的問題。

(一)外來文化的強勢來襲

自上世紀末,西方文化與西方節日在中國開始盛行,一時間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感恩節等節日在年輕人中蔚然成風,而對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淡漠以對。有人只過西方的情人節而不過中國的七夕節,只過西方的母親節、父親節,卻不過中國的重陽節,甚至想過傳統節也不知道該怎么過。隨著“洋節”的涌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歡度“洋節”的同時,也正在無意識地接受著外來文化的浸染,在圣誕節裝飾圣誕樹、送平安果,在情人節送玫瑰花和巧克力,在萬圣節舉辦化裝舞會,在感恩節吃火雞等等。“洋節”以其絢麗的姿態博得年輕人的青睞,也使其產生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漸漸忘記了祖先們用智慧和勞動為我們鑄就的文化瑰寶。

(二)商業化運作的錯誤導向

商品經濟環境下,由于商家受利益驅動,對西方節日的過度追捧,同時對本國的傳統節日施以商品化解讀,客觀上均對廣大群眾造成了一定的誤導。首先,對西方節日的過度追捧,以節日的名義大力開展營銷活動,給人們以感官上的強烈刺激,客觀上帶來對本土文化的沖擊。同時,商家并不吝嗇于對傳統節日的宣傳造勢,但對傳統節日的理解卻施加了過多的物質化、商品化的色彩。各種節日都可以成為商家促銷的賣點,各種節日旅游項目充斥節日消費市場,廣大群眾對傳統節日習俗和慶祝活動的感受往往被商家代入到單純用禮品表達,依賴于消費刺激的一種節日體驗。在前期傳統文化教育普及不夠深入的情態之下,人們往往會被商業化的節日導向引入誤區,淡忘了傳統節日所蘊含的人文情懷,遺失了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傳統節日完全被我們繼承為娛樂化、消費化的節日。

(三)傳統文化教育與推廣跟進不足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積淀的國家。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需要在全民范圍內廣泛深入地實施傳統文化教育,需要長期、有序開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而非一朝一夕所能達成的。近年來,傳統文化教育得到重視和普及,但就目前的成果來看,還需要持續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深入推廣和實施。同時,傳統文化教育不僅限于知識層面的普及,更要注重活動、儀式的全民化推廣。我們的鄰國如日、韓等國在對本國文化的傳承與推廣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韓國久負盛名的江陵端午祭,其實根源于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韓國得到轉承和豐富。韓國的端午祭保存了豐富的神話根源,包含了祭祀、演戲、游藝等活動內容和形式,每年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江陵端午祭也隨之成為江陵的文化品牌。吸引力如此之大要歸功于政府對民間文化的重視和保護。

三、弘揚傳統節日、培育民族自信的路徑與策略

面對目前傳統節日深化繼承所存在的問題,需要從整體導向、內在形式和具體傳承方式等層面系統深入地實施與實踐。

(一)恢復傳統節日的活動內容和形式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之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是一項重要課題,而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中最富于生活氣息且外顯于形的一種文化形態,它體現著民族的人文精神特質,傳遞了先民的生活方式,而傳承傳統節日的重要途徑是要繼承節日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傳統節日有很多豐富的慶祝活動和形式,比如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等耳熟能詳的慶祝活動外,還有食五毒餅、點雄黃酒、懸鐘馗像以及一整套紀念儀式。再如我們久已淡忘的上巳節,是古代“袱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素有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風俗。這些節俗均表達了古人順應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景,體現了正向的價值引領,與現代社會所推崇的價值理念一脈相承。但如今,即便最傳統的春節也失去了原有的“年味”,節日活動應有的豐富內容被簡化為外出旅游和親友聚餐,形式單一且娛樂趨向越發明顯。

(二)把握正確的文化導向

再也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像政府那樣對人們的風俗習慣產生如此直接的影響。政府所弘揚的文化旗幟便是民眾所廣泛追求的文化信仰。近年來,自上而下實施的恢復和弘揚傳統的文化工程已卓有成效,尤其恢復傳統節日的行動,營造出了強烈的民族文化氛圍。但除了恢復節日外,要使傳統節日真正根植于民眾內心,還應通過節日文化服務、挖掘節日文化內涵、打造節日文化品牌等多措并舉來培植節日文化的根系。而文化服務的推進、文化品牌的打造只能依靠政府的有效引導。同時,媒介肩負著民族文化轉承的重要使命,因而主流媒體對節日文化的導向也是引導民眾文化取向的重要力量。媒體對節日文化的導向是多元化的,是趨向于文化內涵導向、假日消費導向、抑或休閑娛樂導向,也直接決定了民眾對文化的品鑒意向。主流媒體堅守住正確的文化導向,引導民眾正確的文化理念,也是確保節日文化長久傳承下去的有力支撐。

(三)在教育體系內強化傳統教育內容和考核

文化斷層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教育的空白。長久以來,文化教育一度在我們以應試為最大特點的教育體制下被漸漸遺忘。隨著工業化腳步的不斷加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自恢復高考以來盛行多年。進入21世紀后,教育依然專注以實用性學科作為培養和考察人才的重點。傳統文化教育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在教育體制中沒有得以系統的繼承和完整的延續。目前,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在基礎教育階段得到普及開展,但在高等教育階段并沒有深入延續,只有將其一以貫之才能夠真正將民族的優秀文化根植于民族之魂。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是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和價值追求,體現文化審美的重要文化內容,是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必修課。只有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并適應社會發展進步與群眾生活的實際需求,從上層引領到微觀體驗全面打造傳統節日文化品牌,才能真正弘揚民族文化的精髓,樹立民族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周文.傳統節日:文化、儀式與電視傳播〔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2〕柳麗.試論儀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中的作用.江西理工大學學報〔J〕.2016,(04).

〔3〕荷爾巴赫.自然政治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56.

作者:李春曉 單位:撫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