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6-13 03:21:26

導語: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企業文化的基本概念

1.對企業文化內涵的闡述界定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運行過程中,由領導核心和廣大員工群體創造、并得到全員認可,包括創造效益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企業長期生存、發展過程中積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和,形式上表現為企業內部之間、企業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一種文化同構;內容上則表現為企業經營理念、價值觀念、工作目標的一致性。維系企業與員工的關系,一方面是勞動契約,一方面是文化契約。通過兩方面契約的相互作用,使員工認同企業文化,并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努力工作、創造價值、完善自我、助推企業。這就是成功的企業文化。發展戰略的實施,需要技術、人才的支撐,需要體制、機制的保障,同時也需要企業文化的鋪墊。只有正確理解企業文化內涵,積極發揮企業文化的作用,通過文化契約的影響力,使員工與企業形成一種心理紐帶,認同企業的共同愿景和使命,將個人成功與企業發展結合在一起,主動承擔責任并進行自主管理。集團企業文化建設涵蓋于經營、生產、技術、質量、安全各個環節,通過不斷深化、提煉“發展企業,富裕員工,服務社會”這個三位一體的集團理念,用發展企業來解決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用富裕員工來激發對企業的深情與厚愛,用服務社會來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將企業文化建設納入發展戰略中去,作為經營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相結合,不斷實現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戰略的有機統一,企業發展與員工進步的有機統一,企業文化優勢與競爭優勢的有機統一,助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以及和諧企業的構建,為集團的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強有力的文化基礎。

2.企業文化的建設體系

企業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精神層為物質層和制度層提供思想基礎,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制度層約束規范精神層、物質層的建設,為推進企業文化保駕護航;物質層則為制度層和精神層提供基礎條件,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和載體。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企業文化的總體架構

1.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構成企業文化的表層,包括企業形象、商標(品牌)、企歌、企服、媒體等,是為制度層和精神層提供物質基礎的文化。一是形象文化。企業形象是以企業標識為核心,以特有的視覺設計,通過全方位運作而顯現出來的表征,是增強企業影響力、提高企業知名度的一種戰略。要進一步規范施工現場,板、圖、字等制作要精細、工整,辦公區、作業區、生活區、項目主體立面等空間要科學安排、錯落有致,項目部整體形成立體化傳播模式,用精當、完美的形象建設促進文明施工、安全生產工作的扎實推進,讓外界透過企業形象認知員工素質。通過規范運用視覺識別系統,內斂素質、外樹形象,逐步實現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溝通交流,形成具有集團特色的形象文化,增強知名度與美譽度。二是品牌文化。品牌是企業為使自己產品區別于其他企業產品的特殊標志,是企業形象的外在表現。經營企業的主要管理者,尤其是各級班子成員,要把品牌文化建設擺在首要位置。既要正視建筑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現實,更要看到品牌文化是競爭市場的利器、吸引業主的法寶、做好項目的動力。要運用P、D、C、A(計劃、實施、檢查、處置)循環系統,注重過程控制,打造過程精品,塑造品牌企業。通過深入持久的品牌文化建設,使企業名稱成為精品工程的代號、精益管理的象征、經典文化的標識。對內增強向心力和凝聚力;對外增強競爭力與發展力。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制度是企業員工的行為準則,在有效期內不因時間、地點的變更而變更。現階段,集團著力推進執行文化和打劣文化。一是執行文化。執行就是將計劃落到實處。執行就是貫徹,就是服務。執行文化的有無、執行觀念的強弱、執行能力的大小,事關集團發展戰略能否按期實現。執行要立竿見影,要落到雷厲風行的觀念里、思想中和實踐上。通過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貫徹落實,使執行文化逐步融入發展戰略中去,從根本上改變有章不行、有禁不止的局面,在執行中走出去,在執行中實現戰略預期。二是打劣文化。打劣是對精品戰略的逆向解讀,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打劣其實質就是“打”人,打作風浮夸、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工作不求實效的人;打只顧私利、不愛惜企業信譽形象的人;打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應付遷就、不思進取的人。打劣不是政治作秀、不是經濟運動,而是企業自我約束、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管理手段。對集團來說,打劣覆蓋經營、生產、安全、技術、質量等各個系統,包括工程打劣、管理打劣、作風打劣等。打劣工作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通過工程打劣、管理打劣、作風打劣、觀念打劣等綜合管控,最終實現打除假冒,打出精品,打劣樹優。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用以指導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群體意識和信仰訴求,是觀念趨同、打法近似、榮辱相生、成敗并存的價值體系,主要包括企業理念、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道德觀、發展觀等。經過一個甲子的發展與積淀,集團的價值觀已初步形成。“發展企業、富裕員工、服務社會”的企業理念已深入人心;“致力發展、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已成為統領集團前進的路標;“構筑誠信企業、構建民心工程”的企業道德觀已根深蒂固。立足于精神層面,集團著力推進人本文化、誠信文化、榮辱文化以及和諧文化的建設。一是人本文化。企無“人”則“止”。企業之所以能持續發展,并非是資產的積累和規模的擴大,而是源于企業人才的匯聚和人本文化的富集。萬事皆人事。建設好人本文化是經營好企業的重中之重,是根本上的根本。通過人本觀念的不斷強化,使“企無‘人’則‘止’”滲透到各個管理層面,由對資源的重視上升到對人才和人脈的重視,進而培育出集團強大的人才隊伍,為發展戰略提供人才支撐。二是誠信文化。有章必循,有諾必踐;言必行,行必果,此謂誠信。誠信是經營企業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是以法治企的基石。失掉誠信的企業必將失掉生命力,其發展之路必是死胡同;缺失誠信的市場必是秩序混亂的市場。做人失敗,做事不會成功;誠信缺失必然導致人格缺失,最終因失去合作伙伴而丟掉市場。通過持之以恒地恪守誠信,讓誠信成為經營企業的人格力量,對內形成維系團結協作的橋梁與紐帶;對外生成吸引業主、服務社會的精神力量,使全體員工都在誠信文化的氛圍里為人處事。最終,凝聚一個團結協作的班子,鍛煉一支精明強干的隊伍,帶領一個生機勃勃的企業,結交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拓展一方規范有序的市場。三是榮辱文化。企業作為經濟組織,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尋求生存的注腳和發展的支點。一名擁有文化的員工、一個富集文化的企業,必先置身于社會大文化背景下,才能建設好自身的企業文化。廣大員工要秉持新時期社會主義榮辱觀,并衍生出“以熱愛企業為榮,以危害企業為恥;以服務社會為榮,以背離社會為恥”等富有集團特色、符合企業實際、與時俱進的榮辱文化,并在工作、生活、學習中身體力行。通過榮辱文化的不斷歷練與洗禮,使各級班子逐步做到知榮明恥,善廉勤政。四是和諧文化。集團出臺的一切方針政策、采取的所有辦法措施,最終都是為了企業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讓發展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惠及廣大員工群眾。從一定意義上講,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建設和諧企業之必需。和諧是動態的,它置于企業發展的進程中。和諧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劫富濟貧。加快發展是保證和諧的最有效手段。通過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實現廠務公開、政策透明,企業內、員工間融洽溝通,相互支持,共同進步,傾力打造和諧企業。

三、存在問題及原因

當企業文化建設基本還處于物質文化階段,離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還存有距離的時候,如果從識別系統上界定,企業文化還傾向于視覺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和理念識別系統相對滯后,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或延緩了企業文化建設的進程。究其原因,是企業文化建設多在形式上、表層上做文章,而沒有在內容上、根基里做深入思考,使得企業文化建設游離于企業經營之外。再有,幾乎所有企業文化建設職能都歸屬于黨群政工部門,并與黨建工作兼容考慮、一同操作,更有不少企業將其作為經驗來談。但事實上,企業文化是一項綜合性工作,它涵蓋企業工作的全部,孕育于企業的誕生,伴生于企業的發展,成熟于企業的進步。所以把企業文化建設歸屬于黨群政工部門在職能定位上是不準確的。另外,企業文化不是一項游離于企業經營以外的獨立工作,也不是企業經營的一個分支,更不僅僅是黨建群團工作的本位定義,必須在企業整體架構上,從全局的視角來思考和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圍繞企業中心工作來揣摩文化的內涵、要義、定位和發展等。脫離企業實際,或者把企業文化從企業經濟工作中分離出來、變成一枝獨秀是非常不現實的,這也是絕大多數企業文化難成大器、中途夭折的根本原因。

四、一點建議

企業文化說到底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在經營企業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從競爭層面講屬于軟環境、軟實力,所生發的作用屬于柔性的。而企業本身屬于經濟組織,追求效益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是企業永恒的生存目標和發展動力。置身于生存發展的現實需要,眼下當務之急,是置身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直面國情,立足省情,結合各企業實際,通過改革改制卸下歷史包袱,使企業全神貫注對接市場,心無旁騖運營發展,這才是當前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根本所在。

作者:史國強 單位:黑龍江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