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探索

時間:2022-11-24 11:28:46

導語: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探索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提升。加強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可以滿足農民群體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大在國家層面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實踐取得長足進步,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農村地區群眾的實際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仍然存在距離,當下全球蔓延未散的疫情對農村基層文化工作提出相關治理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進一步推動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管理,已經成為當前國內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文化發展;文化建設

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的構建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根據當地農村特點特色,創建出富有地域性特征的群眾文化工作名片,或者創建與新形勢相適應的群眾文化工作模式,創建與全面小康、鄉村振興相匹配的新時期農村文化繁榮局面,以此保障農村基層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一、新時期建設和管理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的相關概述

做好新時期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可以有效提升農民群體的文化生活質量,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必然離不開文化領域的建設,所以要與時俱進根據時展的特征創新文化服務形式,積極引導基層群眾參與到其中,共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城鄉一體化格局中,農村地區農民群體的文化生活保障與振興,是構建農村精神文明發展和建設的重要載體,直接影響到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效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為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打造平臺,為新農村文化發展提供全新動力。基于農村地區的文化活動,引導群眾深化認識愛國主義思想、推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新型農民群體適應新時展,轉化為有效生產力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面向農村地區基層群眾開展文化服務。基層文化建設與管理是一項民生工程,從文化領域面向農村基層發展,將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落實下來,這是貫徹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戰略實施的途經和成效檢驗。農村基層文化隊伍應當開展各種因地制宜、喜聞樂見、適應形勢的文化活動,積極引導群眾參與,整合資源,為群眾打造展示舞臺,激發群眾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自我提升和自我教育,營造和諧氛圍,提升農民群眾對于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并推動農村地區文化事業長足進步。

二、新時期背景下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和管理的現狀

當前,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總體上存在文化設施陣地資源不足以及建設后續管理不到位的現象,并且各個地區發展存在不平衡的情況,在農村工作統籌進程中存在時快時慢的節奏,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常態化疫情防控態勢下適應居家模式“云端展覽”、“視頻學術研討”、公共場合保持社交距離等需要形成長效機制。文化領域的建設是一項長遠工程,由于呈現出經濟社會效益的時期較長,所以普遍上在地方工作日程中受重視程度不足。在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除了配套相應的基礎設施設備外,還需要有較為充足的人才人力資源,包括群眾文化工作隊伍、本地具備文藝素養的群體團隊、熱心支持文化活動的群眾等。但是,當前農村廣大地區的青年選擇外出打工,留守的往往是老年人和兒童,具備相應的文藝素養形成文化活動群體的氣候相對薄弱。一些地區的文化形式過于單一,缺少專業人士的策劃與指導,文化項目生成的能力也相對薄弱。

三、新時期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具體實踐策略與途徑

(一)加強農村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發展要有充足的陣地場所,要在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的管理中加大場地建設投入。對于一些以留守兒童和老人為主體的農村地區,可以根據當地的合理訴求,調整文化資金使用方向,應用在一些適宜兒童和老人活動特點的文化項目上。一般情況下,農村地區的群眾往往更喜歡生動的娛樂形式,如戲曲、舞蹈、民樂、棋類、球類、廟會、節日性儀式等,鄉鎮政府、村級組織和文化部門可以在群眾習慣性日常文化活動的基礎上建設文化廣場、口袋公園、主題教育基地等項目,在附近群眾平時休閑鍛煉的基礎上,適時舉辦一些綜合類文化活動。筆者所在鄉鎮農村,在前期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公園、標準化仿古戲臺、元宵節游燈廣場等基礎上,繼續完善水庫壩前休閑廣場、口袋公園等文化陣地項目建設。(二)打造農村基層文化隊伍,深入引領傳播。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必須要有相應的人才資源保障,也就意味著文化團隊要進入農村基層,要扎根并持續引領農村文化。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門一方面應當引導文化隊伍下沉到農村基層,另一方面還要持續推動和吸引外部高水平藝術創作人員,深入農村實地考察人們的生活與實踐,和當地農民群眾打成一片,充分調研提煉出農村本地文化特色,在體驗中將生活元素導入到自身藝術創作中,創作出貼近群眾實際生活和滿足群眾需求的藝術作品,將一些作品改編為新農村文藝形式等,積極引導農民參與文化項目的策劃設計,引導一些具有表演愛好和藝術天分的農民參與藝術創作或者表演。(三)組建定期舉辦農村地域特色文化節。農村地區存在大量的傳統藝術以及藝人。對于這些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化傳承者進行普查與深度挖掘,需要引導這些藝術元素和傳統藝人參與到文化節中,同時,通過文化節的形式向外界推介傳播。文化節舉辦時間的籌劃安排可以根據農村地區的生產節氣與節日情況合理擇時進行。筆者所在鄉鎮農村,保持了一些本地傳統的元宵節觀燈出游民俗廟會活動,并且在元旦、春節、五一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組織文體系列項目比賽、百姓舞臺等文化活動。(四)打造出具有農村地域特征的特色文化產品。農村文化可以立足自身優勢,綜合運用人文自然資源打造出具有地域風情特色的文化產品,展示與擴大本地優秀文化的影響力。筆者所在鄉鎮農村,前期基本打造出蔡襄廉政文化、祠堂文化、油紙燈籠傳統制作技藝、上元祈福游燈民俗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產品。(五)拓展建設“文化+”模式整合推介旅游項目。隨著“文化+旅游”機構改革深度融合踏上詩與遠方的征程,帶來農村地區基層文化工作方式深刻變革。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挖掘謀劃設置相應的文化旅游項目,打造美麗鄉村提振鄉村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一些農村地區屬于城市郊區,可以發展綠色農家樂等文旅項目;也有一些農村地區遠離城市,但是生態環境優美,文化氣息獨特,也可以開發相關的文旅項目。對于這些具有旅游價值的農村地區,當地政府應當在資金、政策以及外宣等方面增強項目推介和引導,鼓勵周邊群眾積極參與到這些項目中,并且下鄉體驗這類自然人文環境。鄉村文化工作隊伍也可以借助文化旅游的形式,開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項目,如賞花、釣魚、果蔬采摘、民俗記憶館、主題展館等,讓城市游客和農村文化氛圍融合起來。本地群眾可以設計一些特色手工藝品,如油紙燈油紙傘、剪紙窗花、刺繡、針織品、布袋、草帽、貝殼串、刮痧板、陶瓷器、竹編藤編、木雕玉雕石雕等,借助文旅場所對外展示與售賣,增加當地群眾收入,同時增加文旅內涵,推動農村特色文化和旅游經濟進一步發展。

四、總結

綜上所述,建設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當前的核心是社會對于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仍然不足,陣地場所建設與拓展生成項目能力仍然不足,以及缺乏相應的基層群眾文化團隊,制約了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基層群眾文化作為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還能為農村地區農民群體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維護農村基層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農村群眾文化的持續建設作為提升農村地區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保障,政府與社區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從人力、物力、資金、治理等資源上提升對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推動農村文化更加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皇甫琳琳.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分析[J].大眾文藝,2019(24):4-5.

[2]陳昕欣.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及管理實踐探究[J].戲劇之家,2019(24):248.

[3]陳玉斌,劉友田.農村基層黨組織與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論析[J].學理論,2018(6):162-164.

作者:黃益彬 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