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合同優化研究

時間:2022-11-02 09:12:25

導語: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合同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合同優化研究

摘要:著作權合同作為網絡文學作品版權交易環節的重要內容,關乎網絡文學全版權運營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以某集團合同糾紛事件為切入點,分析著作權合同主體利益失衡、撤銷與解除條款的適用偏差以及網絡文學作品的改編爭議問題,并從著作權合同公示制度、版權終止與撤回制度和作品改編規制三方面,提出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中的著作權合同優化思路。

關鍵詞:著作權合同;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合同優化

1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的現實背景

網絡文學在我國的興起始于20世紀末,經過20余年的發展,現已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態勢,作品數量海量增長,題材新穎多元,讀者規模巨大。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的大力推動和融合出版概念的深入影響,以網絡文學作品為核心的IP(IntellectualProperty)多樣化開發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的概念順勢而生。[1]網絡文學作品的全版權運營是指以網絡文學作品為基礎的動漫、影視、游戲、有聲書等周邊產品的全方位開發和多元化運營,以實現網絡文學作品價值最大化。作者與網絡文學平臺簽署著作權合同,處于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的上游版權交易環節。在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飛速發展與巨大經濟利益的雙重影響下,盡管著作權合同屬于“契約自由”的雙方協議,但由于作者與網絡文學平臺之間的地位差異以及著作權合同法律規范的欠缺,著作權合同糾紛問題仍極易發生。某集團擁有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云起書院、紅袖添香、瀟湘書院、QQ閱讀等網絡原創與閱讀品牌,遙遙領先于百度文學和阿里文學,占據中國網絡文學市場的領軍地位。[2]本文以該集團合同糾紛事件為切入點,對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合同糾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中探查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中的著作權合同優化路徑。

2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中的合同問題探究

在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的版權交易階段,作者與網絡文學平臺簽署的著作權合同主要以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與著作權轉讓合同為主。本文以上述某集團合同糾紛事件為切入點,分析這兩類合同所面臨的問題。

2.1著作權合同主體的利益失衡

在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的版權交易階段,網絡文學平臺扮演著網絡服務提供者和作品傳播者的角色,加之數字技術在作品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文學平臺逐漸成為占據實質優勢地位的一方。[3]而作者基于個人收益和作品的需要,需要將部分或全部著作財產權轉讓或許可給網絡文學平臺使用。相對于少數影響力巨大的知名作家,大多數作者在面對網絡文學資本巨頭時,顯然處于極為弱勢的地位。網絡文學平臺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在著作權轉讓或許可合同中設置不合理的條款,直接導致著作權合同雙方主體之間利益失衡問題的出現。例如,某集團版權交易合同中設置了“作品免費閱讀模式由平臺自主決定”的條款,這不利于大多數依賴讀者付費訂閱才能產生收益的網絡文學作家,但平臺則可以通過作品免費閱讀模式吸引更多網絡用戶、增加平臺關注度,從而通過點擊、廣告引流等方式間接獲取商業收益。[4]除此之外,如排除作者改編分成、限制未來作品交易等合同條款也會拉大平臺與作者雙方的利益差距。網絡文學平臺忽視對作者利益的合理分配,甚至減損作者的必要收益,勢必導致部分優質作者的流失和作品質量的參差不齊,不利于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開發。

2.2撤銷與解除條款的適用偏差

網絡文學作品多以連載為主,多數情況下平臺方在作品還未完結時便通過版權格式合同將作者的著作財產權買斷,并在合同中約定“不可撤銷”等條款。隨著作品粉絲數量的增加和作品影響力的擴大,作品全版權運營進程不斷加快,作品的商業價值隨之翻增,但作者卻被排除在作品翻增利益的分配范圍之外。[5]如網絡文學作品《大唐明月》的電視劇改編權共賣出1300萬元,而作者藍云舒只分到稅前18萬元,這種明顯的利益失衡現象在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中顯得極為不公平。對于這種限制作者對網絡文學作品后續全版權開發利益分配的不公平現象,我國著作權法并無相應的保護作者權益的制度規則。在合同約定了“不可撤銷”“不能解除”等條款,或雙方不能達成協議解除的情況下,對作者權益的維護只能從《民法典》合同編及司法解釋中尋求答案。一種途徑是合同撤銷,與之相關的是《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的顯失公平制度,若想適用該條規定將合同予以撤銷,必須符合一方當事人利用另一方處于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合同成立時顯失公平。然而,網絡文學平臺與作者簽訂著作權合同時的地位不平等狀態并不完全契合合同撤銷的客觀要件,很難認定作者處于危困狀態或缺乏判斷能力,法律也并未對其他可適用情形做出明確規定,這便導致《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條可撤銷條款的適用難題。另一種途徑是合同解除,排除《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條規定的協議解除,《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規定適用合同法定解除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主要債務不履行或遲延履行、違約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等,以及《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條規定的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的情勢變更解除,似乎也無法切合適用于網絡文學作品在全版權開發中商業價值猛增導致的不可預估的情況。

2.3網絡文學作品的改編爭議

對網絡文學作品進行影視、動畫、漫畫、游戲等項目的IP改編是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十四項將改編權定義為“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這一定義較為寬泛,結合現有改編權類型的多樣性,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可以預見,未來也將出現新的改編權類型。而上述某集團著作權合同中對改編權范圍的規定,除常見的改編權類型外,用“其他權利(包括但不限于法定著作財產權)”來界定現有的及未來的所有改編權類型,如此試圖涵蓋所有改編權類型的不清晰的合同條款并不符合現行著作權法的規定。同時,該集團著作權合同中關于改編權的轉授權由集團自行決定的條款與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的內容不符。改編權是否可轉授權與合同屬性有關,著作權轉讓合同與著作權許可合同對此的適用存在差異。根據劉春田教授的觀點,在著作權轉讓中,受讓人可以將其權益進行許可或轉讓,不受原權利人控制。而在著作權許可中,除非合同有明確約定,否則被許可人不得進行分許可。[6]改編權作為最重要的演繹權類型,是在保留原作品基本表達的情況下,通過改變原作品的表達創作新作品的行為。[7]對網絡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其作品類型、藝術表現形式等方面會發生變化,由此產生的侵犯作者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案例也較為常見。2016年,天下霸唱(《鬼吹燈》作者張牧野)訴電影《九層妖塔》侵犯著作權案[(2016)京73民終587號]中,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二審認為被告侵犯了原告的保護作品完整權,改編作品應符合必要限度,不應以“有損作者聲譽”為限,如果改動的結果導致作者在原作品中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被曲解,則這種改動就構成對原作品的歪曲、篡改。[8]保護作品完整權屬于著作人身權的范疇,出于對創作者的精神權利之保護和社會文化之發展的需要,強調保護作品完整權極為必要,進行網絡文學作品IP改編時應重視對作品完整性的保護。

3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中的合同優化思路

3.1著作權合同公示制度的構建

著作權交易,處于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中的上游環節,對作品后續IP改編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網絡文學平臺與作者地位懸殊所導致的利益失衡問題,可從大眾監督的角度,采用對雙方著作權合同進行公示的方式予以解決。我國著作權法對著作權許可合同和著作權轉讓合同所涉及的著作財產權變動沒有公示的要求,僅《著作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了以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由出質人和質權人依法辦理出質登記,該規定遵從物權法中的公示要件主義的原則,即物權變動需要經登記才能生效。雖然現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了與著作權人訂立專有許可使用合同、轉讓合同,可以向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備案,但此規定不具有法律強制性,且“備案”的效力也沒有明確。[9]從維護現有制度穩定性的角度出發,結合我國著作權交易實踐,將作者與網絡文學平臺之間的著作權合同或后續版權交易相關的著作權合同進行公示,可使得處于優勢地位的網絡文學平臺受到大眾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平臺和作者兩者之間利益失衡情況的發生。對于合同中涉及的公開事項,可由國家著作權主管部門統一制定,既保證合同有關條款的有效公開,又防止商業秘密的泄露,也使得可公開的合同條款受到社會各界的監督。若合同中仍存在“霸王條款”,會對企業聲譽造成不良影響。著作權合同公示制度的構建,能夠督促網絡文學平臺在制定合同時重視作者權益,減少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開發中上游版權交易環節的障礙。

3.2版權終止、撤回制度的設想

為實現網絡文學平臺與作者雙贏,縮小雙方在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開發中巨大的利益差距,對作者無法公平分配作品全版權開發后續遞增收益的問題,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構建我國著作權合同的終止、撤回制度。根據《美國版權法》第二百零三條對版權終止權(TerminationRight)的規定,除雇傭作品外,自版權許可授予之后的第35年起的5年內,作者或其繼承人可以終止許可,從而收回之前已被許可的權利,但應當在終止生效前的2至10年內將通知送達被許可人,且權利人不能預先放棄版權終止權。[10]美國版權終止制度是對合同自由的一種限制,是對作者獲得極少報酬問題的回應,版權終止對應的便是著作權合同的解除,給予作者在未來階段對于作品收益分配和使用的重新磋商的機會。另外,《德國著作權法》第四十一條對版權撤回權(ReversionRight)進行了規定,排他性使用權人不行使使用權或不完全行使權利并且給作者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損害時,作者有權行使撤回權,即有權撤銷轉讓或終止授權,且這種撤回權不得預先放棄,只能在許可或轉讓開始生效的2年后行使。[11]不管是版權終止制度還是版權撤回制度,都是對處于弱勢地位的作者的權益的維護,賦予作者更加公平獲得作品價值的交易機會。對我國而言,如果著作權合同符合我國法律關于合同撤銷、解除的情形,可以直接適用我國法律予以解決。但面對大量著作權合同的履行中創作者難以分享其作品收益遞增所獲的經濟利益問題,[12]我國可以借鑒美國、德國關于版權終止和版權撤回的規定,構建我國的版權終止、撤回制度。

3.3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規制

網絡文學作品的全版權開發離不開對作品的改編。針對著作權合同中作品改編權的爭議,需要結合現有法律規范,對其予以回應。首先,作者與網絡文學平臺之間的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或著作權轉讓合同中涉及的著作財產權內容應予以明確,防止使用“其他權利”等模糊字樣包含許可或轉讓的全部權利類型,應在合同條款中明確列舉每一項需要許可或轉讓的權利類型,并列舉每一項權利的使用范圍、目的、期限以及版稅標準等。[13]針對范圍廣泛的改編權,可以對改編權具體類型、改編權是否可轉授權、改編中作者的參與程度、改編類型的收益分成等條款進行清晰的約定,還可以在合同中預留協商變更條款的更改空間,作者與網絡文學平臺雙方以實現網絡文學作品價值最大化為一致目標進行協商。若在著作權合同中沒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新型改編類型的許可或使用進行約定,則根據我國2020年修訂的《著作權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即,沒有明確許可、轉讓的權利,未經著作權人同意,作為版權被許可方或版權受讓人的網絡文學平臺不得擅自行使此類新型改編權。其次,若網絡文學作品的改編侵犯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四項僅規定“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但從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法律價值定位上看,也關系到對作者聲譽的維護,防止他人破壞作者的“精神、人格的特征”,保護作品完整權是作者享有的制止因歪曲篡改作品導致的人格精神受損害的權利。[14]盡管司法實踐中存在對保護作品完整權標準的主客觀之爭,但是,著眼于著作權法中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價值取向,應以作品改編是否在實質內容上有歪曲篡改并有損作者聲譽的行為為判斷標準[15],明確著作權合同中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方式,將其作為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開發中對改編的限制。從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的角度看,著作權合同的協議內容既不能阻礙全版權運營對作品的改編創作,也要注重對原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表達內容的保護。

4結語

網絡文學作品的全版權運營勢不可擋,據《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閱文集團版權運營業務收入達44.2億元,同比增長41.0%,可見網絡文學版權商業開發的極大潛力。[16]與此同時,在網絡文學作品的全版權運營中,不能忽視版權交易階段所面臨的著作權合同問題,上述某集團著作權合同糾紛事件僅是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中的著作權合同糾紛之一隅,但切實反映出由于作者與網絡文學平臺之間的地位差距導致的利益失衡問題,撤銷、解除條款的適用偏差,以及網絡文學作品的改編爭議。隨著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的縱深化、立體化開發和運營,可以通過構建著作權合同公示制度對網絡文學平臺和著作權合同的相關內容進行監督,制定我國的版權終止與撤回制度使作者可以公平獲得其作品后續遞增的收益,重視對作品改編權的明確約定和作品完整性的保護,從而優化網絡文學作品著作權合同,以推動網絡文學作品全版權運營的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楊非 呂自愉 劉超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華中師范大學知識產權研究所 知識產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