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育困境
時間:2022-07-20 11:10:10
導語: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育困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缺乏系統的培育矩陣,面臨失傳困局、失語難題和失權桎梏的主體性失位困境。立足培育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這一研究基點,通過機制培育多元化、理論培養本土化、實踐培訓產業化等途徑,打造新型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原真性開發,推進農業文化遺產所在地全面鄉村振興。
[關鍵詞]新時代全面鄉村振興;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2年以來,中國農業農村部已開展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共計入選118項,涉及浙江、四川、云南等多個省份。黨的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文化遺產所在地若能有效依托特色農業文化遺產,助推當地產業、組織、人才、文化與生態振興,不失為一條新時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值得探索的道路。農業文化遺產地農民是該地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農業文化遺產的直接傳承者,有鑒于此,文章主張著力培育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性開發農業文化遺產,“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助推新時代全面鄉村振興。
1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主體性失位
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是直接參與農業文化遺產傳承與沿襲的個人或群體,傳承人的主體性是在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中,肯定自身主人翁身份和目的性歸屬,實現創造主體與價值主體的統一。目前,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缺乏系統的培育矩陣,面臨失傳、失語及失權的主體性失位的培育困境。
1.1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結構性缺失,失傳
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邁入快車道,城市占用農田、耕地不斷向農村擴展,農業文化遺產生存空間逐漸被侵蝕,加之該地人口大規模向城鎮流動,有效勞動力大量流出,空心化、老齡化問題嚴重,農業文化遺產后繼無人。學術界和業界只關涉“有形”與“無形”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探討,缺乏對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育的觀照;農業現代化生產方式的快速普及,致使一些農業文化遺產地連毛帶血采用統一生產模式,忽視傳承人對農業文化遺產的原真性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逐漸式微。
1.2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性受限,失語
國內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共同體主要為學界和業界,學界多以“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特征”、“農業文化遺產的困境與保護”等作為理論探討,業界追求經濟利益,對農業文化遺產明為保護開發實則破壞污染。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盡管是農業文化遺產的直接創造者和享有者,但較多農業文化遺產地處偏遠落后地區文化程度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專業理論和社會影響力匱乏,對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挖掘和轉化發聲困難,參與程度低、游離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共同體之外。
1.3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主體性弱化,失權
政府部門對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保護缺乏統一的管理體制。一是傳承人的教育、就業等社會保障問題未能有效解決,傳承人學歷層次、文化水平及專業素養仍舊薄弱,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很難給出建設性指導;二是傳承人創造主體與價值主體的身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傳承人本是農業文化遺產的創造者,由于自身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受限,大多數傳承人在農業文化遺產的決策中被邊緣化、收益獲取時被排斥化,傳承人價值主體的身份逐漸湮沒,面臨主體性弱化、權利缺失的桎梏。有鑒于此,通過機制培育多元化突破傳承人失傳困局、理論培養本土化求解傳承人失語難題、實踐培訓產業化破解傳承人失權桎梏,構建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系統的培養矩陣。
2機制培育多元化:突破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失傳困局
人才瓶頸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重大掣肘,保護農業文化遺產首先要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一方面加強本土傳承人的培育和外來人才的引進,另一方面制定相關政策留住傳承人,突破農業文化遺產后繼無人失傳的困局。
2.1加強本土傳承人的培育及外來人才的引進
挖掘農業文化遺產地“土專家”、“田秀才”,重視本土傳承人的生產經驗,做好經驗總結、理論指導和技術培訓;加強農業文化遺產地基層人員職業培訓,提高其對農業文化遺產的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構建多方參與機制,引進外來人才。發揮政府政策優勢,通過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政策優化傳承人引入渠道;搭建返鄉創業平臺,制定農業文化遺產創業政策,吸納返鄉就業創業人才;開設課題專項和投資計劃,吸引專家學者、相關企業等高素質人才關注,這一舉措不僅可以有效緩解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流失難題,也加大了該地區的政策傾斜,資金、人才、技術匯聚,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注入新動能。
2.2制定相關政策留住傳承人
其一,制定農業文化遺產科學的扶持政策,增強農業文化遺產地內生性動力,讓農業文化遺產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吸引傳承人扎根農村。其二,落實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權利保障機制,增強傳承人的法律意識,推進重點領域立法保護傳承人相關權利;完善培養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財政投入機制,優化資金保障、政策激勵和生態補償等體制機制。加強本土傳承人培育、拓寬外來人才引入渠道、做好傳承人的保障工作,留住一批用得上、懂農業、愛農村的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突破失傳困局推動農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
3理論培養本土化:求解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失語難題
以政府為主導構建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育共同體,加強傳承人理論培養和技術指導,培育傳承人文化認同,打通傳承人需求表達的渠道求解失語難題。
3.1構建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育共同體
整合政府、專家學者、新聞媒體、企業高校等多方力量,為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定科學培養方案。提升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教育水平,將農業文化遺產納入該地區特色課程,培養本土后繼人才;實施新型職業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育工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加強中青年傳承人的理論培養和技術指導;邀請各省市優秀農業文化遺產專家開展指導講座,帶隊實地考察農業文化遺產示范區;培育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創新意識,激發傳承人創新創業精神,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提供本土智力支持;完善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管理考核標準打造實用型人才,培養高標準、高質量和高素質的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
3.2培育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文化認同
其一,皈依中國文化,喚醒傳承人文化自覺,加大精神培育。面對西方思潮及都市文明的入侵,農業文化遺產地需立足地方民俗特點,推進特色農業文化遺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農業文化遺產制作成電影、音樂舞蹈及游戲等多種模式,強化傳承人的精神培育、凝聚文化認同。其二,培養傳承人對農業文化遺產的再認識。農業文化遺產的有效開發有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培育傳承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加大傳承人對農業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等多重價值的再認識,提高傳承人對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元化開發。構建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育共同體、凝聚傳承人文化認同,打造職業傳承人,為搭建傳承人發聲渠道提供堅實后盾,在傳承人參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過程中,求解傳承人的失語難題。
4實踐培訓產業化:破解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失權桎梏
農業文化遺產具有豐厚的經濟價值,以農業文化遺產為引擎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地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實踐培訓產業化牢固傳承人主體性地位,破解傳承人失權桎梏。
4.1打造農業文化遺產特色旅游基地
農業文化遺產地具有獨特的農業文化景觀,依托農業文化遺產的地域特色,建立電影電視劇、綜藝欄目拍攝基地,發展休閑農業和旅游產業。以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為參與主體,開設觀光攝影、特色農事活動參觀及體驗等多種旅游服務,推出農業文化遺產周邊紀念品等文創產品,打造新型文化消費模式,發掘傳承人對農業文化遺產多元化開發的創造力,實現傳承人創造主體與價值主體的統一。
4.2培植農業文化遺產特色品牌
借助農業文化遺產有機生態農業的先天優勢,大力培育特色優質農產品、延伸農業文化遺產產業效益。農業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的重要載體,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特色農事活動,制作手機游戲、打造VR體驗館、主題藝術館等新型模式,依托互聯網平臺、借助“一帶一路”、進博會等國際載體,加大農業文化遺產推廣力度拓寬海內外市場,形成區域農業供應鏈,成為實現未來5年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目標的有力舵手,夯實傳承人的理論基礎、深化傳承人文化涵養和專業素養,增設相應工作崗位,讓傳承人走出國門,輸出品牌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4.3增強農業文化遺產可持續性
發展智慧農業,在農業文化遺產地建立智能農業應用系統,提供自動化采集、灌溉、監測、采摘等服務;運用AR/VR、5G、三維等科技手段打造農業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發展農業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存檔。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就是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人通過有效參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實現創造主體與價值主體統一,破解失權桎梏。
5培養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與全面鄉村振興
貫徹“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思想,將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育與產業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相融合,依托農業文化遺產地多元的經濟價值、特色的民俗文化、豐富的人文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助力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轉化,推進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打造農業文化遺產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度挖掘農業文化遺產新業態,創新特色農產品招牌,提高農業文化遺產附加值,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經濟價值轉化,增加傳承人生活收入。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條件,落實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政策支持。從政策、標準、管理等方面,有計劃地開展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理論培養和技術指導,保障傳承人的主體性地位。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打造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人才引擎。做好本土傳承人的培育、優化多方參與機制,有效提升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紅利效應,打造中國特色新型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突破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人才瓶頸。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礎,加強傳承人的文化培育。挖掘農業文化遺產中“天人合一”、崇德向善的精神歸屬,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健全農業文化遺產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促進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發展。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堅持保護性開發的理念。秉持優先保護再發展的原則,將生態保護與資源可持續的理念貫穿在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過程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文化遺產現代化。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既要有看得見的“山”、看得見的“水”,更要有看得見的“人”,把握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這一關鍵力量,讓農業文化遺產成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力量,助力全面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0-26.
[2]潘坤.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政治倫理建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21(01):96-101.
[3]張穎.耕讀傳家:論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業遺產保護活化的文化邏輯
[J].貴州社會科學,2019(05):68-73.[4]朱冠欖,閔慶文.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與文化反思[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0(04):130-135.
[5]潘坤.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農民主體性思考[J].社會科學,2016(06):41-44.
[6]吳合顯,羅康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對鄉村產業發展的價值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20(09):1305-1313.
[7]陳茜.農業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與轉化[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0(03):133-140.
[8]吳燦,王夢琪.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社會科學家,2020(12):147-151.
[9]張燦強,龍文軍.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困境與傳承路徑[J].中國農史,2020(04):115-122.
作者:馬小紅 王鐘樺 單位: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 下一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路徑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