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作品著作權下的文化藝術論文
時間:2022-08-10 09:59:43
導語:民間作品著作權下的文化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是指在一國國土上,由該國的民族或種族集體創作,經世代相傳、不斷發展而構成的作品。[1]還有學者認為,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沒有明確特定的作者,是由某社會群體(而非個人)創作的、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音樂、喜劇、故事、誤導、建筑、立體藝術、裝飾藝術等文化藝術形式。[2]因而,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有其產生發展的特殊性,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主體上的群體性
民間文藝作品的最初創作者可能為個人,但在歷史的發展中,民間文藝作品因其所具有的特色而被某個群體所接受,并由該集體不斷發展并延續下去。在延續過程中,集體中的每個人都可能因其對該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中所做出的貢獻成為主體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在說及民間文化藝術的主體時,指的不僅是最初的創造者,更包括了為促進和延續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發展而做出努力的每一位貢獻者。
(二)時間上的延續性
民間文化藝術是經世代相傳,世代延續而逐步形成的,其本身經歷了較長的創作期和發展期。在其創作和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各個歷史單元特有的文化風格,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而正由于其時間上的延續性,使得相當多的民間文化藝術具有濃烈的民族色彩,也為保持民族獨特性做出了應有的貢獻。[3]因此,保護民間文化藝術,也是保護一種民族驕傲和民族感情。
(三)產生上的地域性
民間文化藝術常扎根群眾之中,取材來源于群眾的生存、生活環境,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特色都可能滲透于其中,脫離了這種地域環境,也就無所謂民間文化藝術,特有的地域風格造就了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這也是中國特色文化的象征,是應當受到國家認可和保護的傳承。
(四)發展的傳承性
民間文化藝術可能是很早就已經創作出來的風土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由一種特殊的集體傳承下來。它有這不斷變化發展的特征,同時又有著相對穩定的因素,因而在浩瀚的歷史中流傳下來。
二、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保護現狀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少數民族眾多,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種類豐富,數量之多更是令人驚嘆。民間文化藝術作品,作為一種民族個性強烈的文化形式,卻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第6條觸及到了有關于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保護,其規定中表述到“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然而,“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卻導致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保護規定和方法遲遲未出臺。因此,我國對于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保護并沒有具體的立法,有學者表示:《著作權法》第六條的規定充其量只能算是法源,只是一種“立法構想”。可見,我國對于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保護明顯存在缺失。正因為沒有具體立法的保護,故如果認定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保護范圍等也成了難解之惑。與此同時,對民間文化藝術作品進行保護的必要性卻不言而喻。
三、如何認定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
《烏蘇里船歌》爭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原告是否有權代表郝哲族來提起訴訟。由于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方法還沒有出臺,故目前法律上對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沒有明確的規定。對于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的界定,有些學者認為應將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界定為國家。國家對內負責保護民間文化藝術作品不受歪曲、篡改和丑化,要求經過整理后出版的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注定來源或出處,并負責向商業性利用民間文化藝術的人或組織收取費用;對外以權力主體身份在國際范圍內保障民間文化藝術作品不受侵犯。還有學者認為應將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界定為創作該民間文化作品的社會群體。這個社會群體可以是一個民族,也可以是本民族的某個村落,還可以指幾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創作主體具有不確定性與群體性的特點,是某個民族、地區的人們共同的語言、習慣、傳統和其他顯著文化特性的反映,同時這些人保持一些或者全部他們自己的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組織。因此,民間文化藝術的所有權和知識產權應當屬于產生這些文化的群體,而不是任何特定的個體。[4]此外,還有學者表示,出于保護作為民間文化作品的收集、整理者,保護民間文化藝術作品及表達形式的收集者、整理者和傳播者的權利,尊重他們在傳播、收集和整理過程中所付出的創造性勞動的考慮,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收集者和整理者的合法權益也應當得到保護。對于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問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采取了第二種觀點,其認為:“涉案的郝哲族民間音樂曲調形式作為郝哲族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是郝哲族成員共同創作并擁有的精神文化財富。它不歸屬于郝哲族某一成員,但由于每一個郝哲族成員的利益有關。該民族的任何群體、任何成員都有維護本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作品不受侵害的權利?!蓖瑫r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保護,可以效仿《烏蘇里船歌》案,由代表少數民族利益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或者民族鄉行駛管理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判決書中表示:“某郝哲族鄉政府作為一個民族鄉政府是一句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內設立的地方國家政權,可以作為郝哲族部分群體公共利益的代表?!雹龠@樣就有效地解決了少數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主體缺位問題。
四、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保護
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應保護到何種程度,也是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問題。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著作權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在我國還未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著作權內容進行具體規定的情況下,民間文化藝術作品作為著作權保護的一項客體,其權利人也應當享有著作權規定的上述權利。但是由于民間文化藝術作品具有其相對的特殊性,若給予著作權規定的全部權利,似乎不利于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因此,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人對于上述權利又并不能全部擁有。在本案中,個人認為法院對于案件的判決是合理的。其要求郭某等人在使用音樂作品《烏蘇里船歌》時,應客觀地注明該歌曲曲調是源于郝哲族傳統民間曲調改編的作品,但是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賠償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的要求。據此,我們可以看出,鑒于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特殊性,法院認可了對民間文化藝術作品可以進行改編,且不需要經過事前同意以及支付報酬。對于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是否可以行使“改編權”的問題,鄭成思教授曾經解釋道:“如果要求作為改編者的藝術家們事先取得許可及事后支付報酬,有可能阻礙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挖掘、發揚、提高及傳播,有可能不利于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钡?,筆者認為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人的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至少應該得到保護。這是對于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人基本的尊重和保護,如果這些權利都無法保護,必然會打擊民間文化藝術作品原創者的創作熱情。長遠來看,也不利于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五、對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保護建議
法院在處理《烏蘇里船歌》案時,駁回了原告對于經濟利益的訴求。對于民間文化藝術是否應給予財產權利的保護,法律界眾說紛紜?!稙跆K里船歌》案以判決的方式肯定了對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但是以何種方式進行保護,保護到什么程度,仍然存在爭議和分歧,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保護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立法需求。
(一)明確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人依據國際通行的知識產權的著作權歸屬原則———誰創造了智力成果,誰享有其著作權,決定了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創造者即其來源地群體是其著作權主體。結合前文對此問題的論述,筆者認為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權利主體應是創作該民間文化作品的社會群體。
(二)要切實保護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有關該方面的立法是必然的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文化資源尤其豐富的大國,立法顯得尤為重要。韓國竊取我國端午節等節日、美國電影《花木蘭》無償取材于我國古代文化作品《木蘭辭》賺取了高額票房等例子擺在眼前,都警戒我們必須加強對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保護。
(三)明確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很多人認為民間文化藝術作品隨著時間流逝已經不受保護,所以更加肆無忌憚。需要明確的是,因民間文化藝術作品具有延續性和傳承性等特點,難以適應著作權保護的時間性要求,因此,對其進行任何期限上的限制都是不恰當的。
(四)引進集體管理制度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由于其群體性的特點,權利主體不可能是單個人。所謂民間文化藝術集體管理制度,就是指民間文化藝術權利所有人在無法行使版權、鄰接權,或者行使權利存在實際困難時,將其權利授予版權集體管理機構,由該組織代為行使和管理,權利人享受由此帶來的利益的一種制度。[5]由集體代為管理,可以更好地維護權利人的權利。這是由于,多數情況下權利人不知道侵權事實的存在,即使知道侵權事實的存在,出于訴訟成本的考慮,也很難逐一去主張權利,且一一主張權利容易造成混亂,更不利于權利的維護。采用集體管理組織的形式無疑可以彌補以上的某些不足。
六、結語
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是基于我國地域廣博、歷史悠久而誕生的特殊文化形式,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象征,是中國燦爛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由于立法缺失和國人法律意識的淺薄等因素,民間文化藝術作品始終沒有得到切實的保護。在參考了學者提出的集體管理制度后,筆者認為可以效仿中國作家協會和音樂協會,成立民間文化藝術協會。成立統一管理的機構,不僅能夠便于管理,并且能更好地保護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當然成立民間文化藝術協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人力物力,更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保護。保護民間文化藝術作品是一項重大的工程,這不僅能制止侵犯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不正當行為,有效抵制外來文化的侵蝕,更有利于促進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傳承,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管健工作單位: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