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視角下的文物保護和利用
時間:2022-11-25 09:32:30
導語:文旅融合視角下的文物保護和利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物保護具有地區性、地域性特點。強化文物保護是開發利用文物的基本前提,而開發利用文物是對文物保護和傳承的有效途徑。文化遺產源遠流長、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地位崇高、特色突出,但目前我國在文物保護方面還存在界限模糊、保護對象不明確、保護模式不先進、聯合支持弱、管理體制與機制不協調等問題。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的過程中,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包容、互為補充的復雜互補關系,具體表現為: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為旅游帶來新動力、新機制,文物保護與利用的新載體、面對的新挑戰,給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帶來了新的模式、新的機會。文旅融合的基本路徑可以概括為:創新制度設計與建設、加強政策支持、建立協同機制、提高整體工作能力、提高文物管理效率、建立現代管理體系、整合文化科技,促進跨界合作,突出文物教育功能,建立現代傳播系統。在文化旅游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要鼓勵社會各界投資文物修復工作,這是文物保護的重要途徑之一。
文旅融合的意義
縣級行政單位是中國最穩定的基層行政單位。數千年來,以“千縣千鎮”的小縣城為行政“縣”是一種常態,由此可見,縣域發展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豐富的區域文化旅游資源是文化旅游一體化的基礎,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縣域經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要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轉變第二產業發展模式,實現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綠色環保,提高附加值,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縣級文化旅游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能耗低、創新能力強的重要爆發點。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和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消費已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全球最大的國際旅游消費國、全球最大的旅游消費國和全球第四大旅游目的地。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你還記得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的火災嗎?相信全世界的人都非常珍惜國家博物館資源,因為這種文化遺產是不可復制和再造的,一旦被破壞,將永遠無法恢復。在文物保護利用上,基層文物工作者首先要守住文物安全紅線和底線,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同時還要在理念和思維上確立文化旅游整合的意識,明確文化旅游的整合不只是單純的合并。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時,相關人員和機構應注重對新業態的培育和開發,使之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將文化和旅游結合起來
從理論和實踐來看,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但目前我國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還處在起步階段,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首先,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某些地區特有的地域文化逐漸消失。其次,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人們的盈利導向心理導致從事文化傳承事業的人才外流,文學、歷史、哲學專業的學生人數減少,這主要是因為職業分布和產業收益的分配不合理,同時,一些文化中心、博物館和圖書館因缺少成人而感到尷尬。第三,旅游開發質量不高,未能達到緩解游客心理壓力、陶冶人心的目的,對絕大多數游客來說,“教育、休閑、文化、旅游”的旅游形式是最受歡迎的,而且游客們喜歡以精神消費為主體的旅游模式,這樣可以極大地舒緩平時工作生活的緊張情緒,真正達到文化旅游的目的。第四,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老年問題和老年消費市場逐漸受到關注,休閑農業旅游、旅游文化、體育衛生、醫療等老年旅游事業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總之,為了促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我們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幾點。關注縣域,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中國有2000多個縣,要想覆蓋大部分地區,實現城鄉一體化,就必須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對縣域經濟的帶動和支撐作用,實現優勢互補。當前,縣域經濟管理面臨著人才短缺、特色產業發展困難、土地流轉難、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不健全、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發展、創新特色產業等方面,發展、創新特色產業有利于彌補縣域經濟發展的不足,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解決這些問題則能在某種程度上為縣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本文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出發,采用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將名人故居的文化價值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讓名人故居在受到保護的同時,在旅游業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讓更多人了解名人故居的歷史,從而形成與旅游融合的新格局,實現雙贏。
文化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發揮人才支撐作用
當前,我國旅游院校數量眾多,但質量參差不齊,因此需要盡快建立涵蓋旅游規劃、建設、管理等多層次、多類型的旅游人才培養體系,以吸引高素質旅游人才。在文化、文學、歷史、國學、哲學、美術等學科中,要貫穿旅游院校學習內容,讓學生能夠吸收中國歷史知識,形成有思想的頭腦,互相學習,成為民族文化傳播的使者,傳播民族文化的相關內容,這是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必須要具備的。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共同努力。當下,文化與旅游發展實現了一定的融合,但也存在一定的隔閡,綜合發展就是要打破二者之間的邊界,并逐漸消除隔閡。開展文化旅游,依托國家公園體系建設、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逐步形成由統一政策引導的新模式,從而逐漸消除文化與旅游發展之間的隔閡。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的視角下開展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為此,我們應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遵紀守法,乘勢而上,把握方向,在文化旅游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積極推進對文物的保護與利用。
參考文獻
[1]周澤丹.淺談文旅融合視角下的文物保護和利用[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03):158-159.
[2]莊瑩瑩.淺論文物保護與文化旅游景區建設的融合發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5):171-172.
[3]劉澤文.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物保護研究[J].大眾文藝,2020(10):64-65.
[4]關懿.文物保護在文化旅游景區建設中的融合分析[J].新絲路:上旬,2020(02):198-199.
[5]孫錦,蘇光偉.文旅融合視域下的寶豐北張莊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J].文物建筑,2020(00):139-143.
[6]徐靜.新時代背景下做好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探討[J].赤子,2020,(04):138.
[7]蘇慧.淺談文物保護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明日風尚,2020(02):191+193.
[8]王述全.淺析文物保護與利用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03):68-71.
[9]次旦卓嘎.關于文物保護與利用的研究[J].魅力中國,2019(07):384-385.
[10]王元林.域外所見特殊人文社會環境背景下的文物保護利用實踐[J].中國文化遺產,2020(05):85-91.
[11]張偉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現狀,問題與長效機制研究[J].東南文化,2020(02):21-26.
[12]劉玉珠.服務大局開拓新局探索文物保護利用數字互聯新格局[J].人民論壇,2020(25):6-8.
[13]趙甜甜.論數字化時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與利用[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20(03):29-36.
[14]戎冉冉.淺談如何做好地方文物保護利用工作[J].絲路視野,2019(07):14.
作者:孫寶林 單位:山西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