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郡歷史文化保護論文

時間:2022-03-09 02:59:57

導語:古郡歷史文化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郡歷史文化保護論文

一、溯源:古郡,曾經繁華的“海疆都會”

章安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所以歷史上也是名人輩出。北宋時期著名詩人楊蟠就是來自章安,他的代表作眾多,詩文大部分收錄在《章安集》中,廣為流傳。楊蟠為進士出身,入朝為官后曾與蘇軾共事,二人相見如故,對對方的文章都十分贊賞,成為知己。除此之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對其贊賞有加,曾作詩“蘇梅久作黃泉客,我亦今為白發翁。臥讀楊蟠一千首,乞渠秋月與春風”來表達對楊蟠的贊美。臺州現存最早的地方總志是南宋時期陳耆卿編纂修訂的《赤城志》,也有稱之《嘉定赤城志》。陳耆卿也是章安文人中比較著名的一位,而他最著名的就在于他為人正直硬氣,敢于直諫,在朝中也為人稱贊。和陳耆卿同時期的名人還有著名教育家石敦,石敦在章安創立了書院,親自當教師教學,對于整個臺州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也因此有“臺州大儒”的美譽,為后人所稱贊。章安在古代屬于越州,而從歷史記載來看,越人善于泛舟,所以隨著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不斷發展,章安就逐步成為了浙東沿海的著名海港,對于整個東南沿海地區的航運都產生極大影響。從歷史上看,臺灣與大陸最早的大規模交往活動也是以章安為中心展開,這都來源于章安得天獨厚的歷史地理位置。所以從這點看來,章安無論是商業地位還是軍事地位,在古代中國乃至現代中國都是十分重要的。除眾多的名勝古跡外,章安老街曲折回轉,靜謐而又歷史綿長,也成為章安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街道基本呈東西分布,彎彎曲曲。在這些古老的街道中,老舊的招牌鱗次櫛比,懸掛在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店面之上。而這些古老的韻味,都是章安這個古老城鎮最真實的寫照,也是章安人歷史文化內涵的某種體現。

二、觀今:小鎮,昔日繁盛不復存在

1、轄區萎縮

從歷史上看,隋唐時期章安開始從繁華走向衰落,最主要原因是隋唐時期臺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章安遷至臨海。所以章安的轄區因此縮小,包括土地、人口、資源等都遭到削減。同時由于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在章安地區根深蒂固,所以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到后來東南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萌芽逐步出現,章安在整個東南沿海各個區域的經濟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沒能把握時機,逐步衰落轄區。隨著歷史的發展,昔日的輝煌早已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2、遺跡依稀

雖然從今天看,章安已經不復當日的輝煌景象,但是從整個古鎮的格局來看仍然保持了過去最常見的長方形格局,街道基本東西、南北交錯分布。隨著社會對文物古跡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已經列為區級(椒江區)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常樂寺、章安橋(或稱赤欄橋)、蔡橋;重要的文物保護點有15處(章安遺存、攝靜寺、梵音寺、葉家祠堂等)。但是光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對這些文物的保護問題,從政府到群眾很多人并沒有從深層次上理解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所以一些城區改造或是居民群眾自身仍舊在對這些古跡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壞,這也是相關部門應當重視的。

3、古跡衰微

在前文已經多次提到章安有數千年歷史,文物古跡眾多,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人文氣息,但由于多種因素,對這些文物古跡的破壞日益增多,并沒有真正得到重視,實在令人惋惜。章安橋在悠長的歷史歲月中受到過多次修正,基本上很多朝代都對其有過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改造,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章安橋是乾隆時期重新修建的,各種裝飾、點綴都十分精美,無論從整體還是細節上,無不體現了其豐厚的歷史內涵和極高的審美價值。由于氣候因素以及回浦兩岸的侵蝕,同時章安街為了經濟發展也在不斷擴建,極大擠占了本來橋身兩端的空間,所以我們現在的章安橋與歷史上記載的章安橋已經有很大區別,外人來到甚至不知道這是一座古跡,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而著名的攝靜寺,原本香火十分旺盛,香客游人絡繹不絕,到了清朝末年卻開始慢慢落寞,到20世紀70年代最后兩名僧人出走后,寺址遭到徹底破壞?,F在的舊存基本上只有三處,但也是荒涼不堪,有些本來寺廟的地方已經成為了農田。但是在這些廢棄的遺址上,仍然保持了一些雕像、石刻、石碑,這些都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應當受到重視和保護,而不是荒涼立在地上看著歷史變遷。同時,歷史上著名的林氏貞節坊是雍正年間建造的,從外表上看由四根石柱和石坊構成,也是極具歷史價值的,但是現在牌坊的頂部已經遭到破壞,坊身也被當地人作為房屋的一部分納入房屋內。并且由于歷史上章安的優越地理位置,地下古墓眾多,但是在歷史發展中卻屢遭盜墓賊光顧,很多著名的墓葬已經被盜而且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三、展望:椒北明珠,再現古郡遺風

1、章安文化發展的契機

(1)章安文化產業的自身優勢。章安文化項目大多故事性較強,如能修復一些必要遺跡,可讀加可看,一定引人入勝。崇梵寺在智才法師的努力下,這些年化緣投入了不菲的力量,初具規模,很有品位。其中寺內中國佛教“第一放生池”,是佛教天臺宗創始人智者大師所建,距今千余年歷史,學術價值非常高。寺內在重新修葺過程中,專門為“第一池”立碑,既有介紹放生池歷史的老碑文,又有為其重修解讀之白話文介紹,極有文化厚度,也通俗易懂,連“80后”的年輕人都為之喝彩,爭相留影。可預見,崇梵寺一定是今后臺州城區一大亮麗景點和佛教圣地。這便是典型的章安文化魅力,其優勢凸現。這也足給章安其他文化項目帶來自信。(2)區域產業的發展現況,力助章安文化產業化發展。區域經濟無不打上區域特點之烙印,章安不會例外。章安區域產業化發展的最大區位優勢是“傍城市”,而最大的資源優勢便是“歷史文化”。立足當地文脈,構建歷史文化風光帶,打造“臺州城市后花園”,將文化旅游產業立為當地支柱性產業。當章安其他產業優勢不明顯時,既可以力助文化產業發展,亦可提高當地知名度和影響力,便利招商引資,這也符合經濟規律。(3)當下的經濟形態是發展文化產業化的好時機。日本的文化產業化高速發展期,是在上世紀90年代勃起,正好是日本國民經濟停滯期,在長達10余年的經濟徘徊中,日本許多大企業集團為了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紛紛轉入文化產業領域,造就了日本文化產業在全球的位置。眼下,全球經濟出現下滑,這是歷史賦予章安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據悉,僅椒江近期就有三家文化發展公司申請登記注冊。(4)從修復歷史文化遺跡入手,導入章安文化產業化發展。章安目前可以排得出的文化產業項目有:章安古街、漢制古墓群、章安首航臺灣紀念點(包括紀念碑、紀念館、出航紀念地等)、章安名人館等等。一定要按照文化產業化的模式,盡快率先動起來,政府要出面撮合“產官學”各方,各司其力,成熟一個啟動一個。要把原先的規劃深入下去,在進一步論證的基礎上,盡快做出詳細規劃,以便相關企業盡快導入,從而包裝項目,拓展市場。在2005年8月,臺州市為了保護章安古鎮,出臺了《臺州市椒江區章安古鎮保護與開發規劃方案》,并且召開聽證會。終于在2007年章安被列為第三批省級歷史街區保護區。歷史在不斷發展,而章安也終有一天會重新以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展現給世人。

2、章安文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提高保護意識。人文歷史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壞,將無法彌補。因而,對于古郡章安遺留的珍貴的古文化資源,加以宣傳和保護已迫在眉睫,尤其是加強當地百姓防火防災及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相關部門應切實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和動員各級組織和社會各界形成章安古文化保護和開發的合力,并在保護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維持生活延續性原則的基礎上,加以挖掘與開發,使文化發揮更大效益。(2)合理規劃,展現歷史原貌。目前,章安整體古文化保護規劃尚未編制,但由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的《浙江省章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已于2009年編制出臺,并于2011年7月得到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批準。在全面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遺存和風貌的前提下,整合八大文化資源(即遺址文化、學術文化、古港文化、商貿文化、佛教文化、橋梁文化、古街文化、古墓文化),合理開發。可在章安原古鎮區沿回浦水及金鰲山、椒江北岸古港遺址一帶,著力營建一處反映章安文化特色的新城區,還原歷史原貌,形成生態環境游、訪古探幽游、宗教朝拜游等類型豐富的文化旅游鏈,通過打造“章安古郡”這一品牌,帶動章安乃至全區旅游業的發展。(3)分期實施,復興千年古城。章安古文化保護與開發是一項系統性的大工程,必須堅持分期實施、逐步開發的原則,結合椒北區“十二五”規劃的建設步伐及椒北開發的現狀,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歷史保護和居民生活及旅游設施的建設。近期,應以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區——章安古街的搶救性保護為切入點,重點改善核心區的居住環境,加大對道路、給排水、電力、通信、環衛、消防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并對古街西側包括章安橋(赤欄橋)周邊地段進行綜合整治。及時搶修古街街面部分瀕臨倒塌建筑,按照“只修不建,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古街部分重點建筑。同時,充分挖掘和搜集史實,加大宣傳,通過品牌提升影響力,使古街富有生活魅力,盡顯歷史內涵。中期,應對古郡章安的八大歷史文化展示內容進行全面建設,如建立首航臺灣紀念公園、章安歷史文化博物館等,并進行歷史文化街區內建筑控制區、風貌協調區的開發,完成整個街區保護和居民生活整體系統的完善。遠期,要完成街區北部生態綠色休閑區的建設,完整打造古郡章安人文旅游的特色形象,呈現區位效應。

作者:尹振宇陳軍單位:浙江省臺州市書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