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探析

時間:2022-11-27 08:26:21

導語: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探析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文化的沖擊,傳統村落文化衰弱現象愈加嚴峻,許多傳統村落不斷萎縮甚至凋敝,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已迫在眉睫。在我國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背景下,如何有效進行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和鄉村建設,是農村現代化和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議題。基于此,研究在分析我國當前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背景的前提下,對相關政策文件進行全面深入解讀,并剖析了云南省和安徽宏村傳統村落保護及建設經驗,以期為推進河南省美麗鄉村建設,保護與促進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及加快推進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理論研究成果。

關鍵詞: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美麗鄉村;政策

一、研究背景

從文化保護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美麗鄉村建設與近年來被納入國家文化保護工作重點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有著異曲同工的契合點。在城鎮化進程中保護傳統村落,就是要原汁原味地保護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遺產及其依存的自然生態環境,這既是農村現代化的大課題,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更是弘揚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議題。然而隨著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村落接受現代化洗禮已經無可避免,傳統村落居民在保留鄉村的古樸和選擇現代化生活設施便利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很多鄉村出現了萎縮、凋敝的情況,甚至已經遭到徹底且不可逆轉的毀壞。住建部總經濟師趙暉指出,當前主要的問題有三個:自然衰敗和損毀現象嚴重,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貧困仍然是主要問題;在傳統村落保護上,將重點開展推動傳統村落保護法制化,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建立警示和退出機制,開展人才培訓等工作。由此可見,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傳統村落作為鮮活的“文化載體”,其文化保護和建設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二、我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和發展政策解讀

就傳統村落而言,自2012年9月國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值及傳承意義開始,我國政府對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和建設問題的重視度持續升溫。自2012年12月,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組織開展全國第一次傳統村落摸底調查始,至今共有四批共計4153個傳統村落被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政策方面,較早有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以《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建村[2012]184號文),就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提出了指導意見。2014年,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四部門又聯合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指出了傳統村落保護的緊迫性并細化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措施,提出在3年內,使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并提出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適時建立傳統村落退出機制等細則。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更是提出了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具體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建設美麗鄉村”,黨的報告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這種形勢下,近年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公布了一批各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并進行保護發展,各級政府及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研讀。結合《意見》及專家學者的解讀,本研究認為,對于我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和發展,重在以下幾點:

(一)必須建立完善傳統村落建檔和保護管理機制

近年來,政府開展的幾次調查工作表明,我國傳統村落不斷萎縮甚至凋敝,村落調查和建檔工作刻不容緩,一方面要做好詳細的村落文化遺產調查工作,并建立“一村一檔”,落實詳盡的圖文并存的傳統村落檔案;另一方面,對傳統村落進行掛牌保護,設置統一有序的村落保護標志,并探索建立傳統建筑認領保護制度。此外,各地政府必須建立保護管理機制,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各主體責任義務,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實施預警和退出機制。

(二)必須重視傳統村落文化和自然資源價值的統一性、完整性和真實性

相較而言,我國傳統村落文化價值意義更重,但是文化價值的體現又與村落自然景觀密不可分,二者只有協調統一才能更好地融合和延續村落文化的完整性。因此,無論從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的角度,還是改善人居環境的角度,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規劃先行,在指定省級專家指導下開展工作,堅持精工細作和真實性,注重保護村落的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一方面,注重傳統建筑的保護和修補工作、注意保護古道古橋古井古塘樹藤等歷史環境,以及保護非遺及與其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另一方面,對村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進行整治和完善,既可改善人居環境,也能為發展旅游業打下基礎。

(三)挖掘各地村落特色,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發展特色

產業和旅游,以帶動村落長遠保護與發展我國傳統村落數量眾多,風格特色各異,文化遺產各有不同。針對此情況,應注意挖掘每個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等價值,深入開展研究和教育實踐工作,惠及社會,擴大影響力。根據當地資源特色發展傳統特色產業,如傳統服飾、傳統節慶、特色工藝品、特色飲食等,對于有條件的特色村落,大力發展旅游業,凡此種種,最終實現村落的經濟價值,帶動傳統村落的長遠保護和發展。但在開發中,必須注重真實性和適度性,防止一味娛樂化,合理控制商業開發面積比例,嚴禁以遷出村民為代價進行發展。

(四)政府主導是關鍵,社會參與亦必不可少,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村民利益

在我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過程中,各級各地政府起著關鍵性的主導作用,但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無論從資金支持還是開發建設上來看,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參與都必不可少。政府應引導社會力量通過捐資捐贈、投資、入股、租賃等方式參與到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中來。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傳統村落的保護不僅僅是對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視,同樣重要的是改善民生,使村民受益。村民作為傳統村落的最大主體,也是村落文化活的載體,在保護和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體現村民意愿和利益。要想組織引導“村民自保、私保公助”加快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必須注重尊重村民的意愿,開發成果應切實提高村民收入,讓村民享受現代文明成果,實現安居樂業。

(五)加強宣傳教育,幫助村民樹立保護觀,培養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各地政府相關部門應組織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幫助村民樹立正確的認識觀,認識到傳統村落的重要價值(尤其是文化價值),既要做好美麗農村建設工作,又要注意保護好村落的完整價值,這其中存在著一定甚至是難以調和的矛盾,但也有章可循。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整改,讓廣大村民樹立更有利更和諧的保護觀,自覺保持村落自然特色,美化環境空間,活化村落的文化價值,并自覺注重家族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事宜,最終實現良性互動,保證我國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和保障民生大計。

三、部分地區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和鄉村建設經驗解析

近年來,在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和鄉村建設方面,各地在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根據當地情況,采取不同的舉措,涌現一批較為成功的村落保護和發展案例,其經驗對其他地區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和鄉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云南省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經驗解析

在2014年中央《意見》的指導下,2015-2017年,云南、貴州、浙江等省相繼出臺了地方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眾多適合當地的切實可行的村落文化保護和鄉村建設發展的舉措。就云南省而言,其傳統村落數量位居全國之首,經過實踐與摸索,涌現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村落保護和發展典范。如以原味保護為主的“沙溪模式”、以自發保護為主的“周城模式”、以分類保護為主的“景邁模式”、以群落保護為主的“西莊模式”、以利用社會資本保護為主的“和順模式”、以升級改造保護為主的“勐景來模式”。通過總結其指導意見和實踐經驗發現,云南省在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中值得借鑒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十分重視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村落的資源現狀、資金狀況及人文環境,利用不同群體的力量,采取不同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保護發展,如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充分發揮農老協會、婦聯會等自發組織的力量,監督全村村民保護古民居、古樹木;保山市騰沖縣和順鎮水碓村,通過合理引入企業資本,建立“先保護后利用”、“邊保護邊利用”及“利用反哺保護”模式。

2.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注重各種政策文件、技術導則的印發落實和技術人員的落地工作。例如,研究制定了《云南省傳統村落市政設施項目建設技術導則》《云南省傳統村落民居提升改造技術導則》、《云南省村莊規劃編制辦法(試行)》,明確“五級”保護責任人,落實責任制,落實駐村專家,實行編制機構技術人員“全程負責制”及“一村一案”等,從根本上保證了村落保護和建設工作的嚴格開展、精細落地和有序推進。

3.通過與多家媒體互動,廣泛發動宣傳,充分利用各類社團協會的力量,為實地開展調研和學術活動獻計獻策,積極采納專家學者的建議并予以落實,全面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工作。

4.注重統籌。住建部門和其它部門聯動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工作,根據現有情況,有重點地穩步突出,積極探索傳統村落中危房的改造政策和措施。

5.注重投資改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對于本地古村落、古民居、名木名樹及古建等做好分類保護。如瀾滄縣惠民鎮景邁村就十分重視在保護與發展中滿足當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基于對民居的詳細調查分類制作了村民建房手冊,以指導當地居民修房、建房。

6.充分考慮村民意愿,為傳統民居探索新的保護和提升路徑,推選代表建筑,進行示范性改造。如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打洛鎮勐景來村,引導村民自發開展村落民居改造升級和生態環境提升。

(二)宏村文化保護和鄉村建設經驗解析

1.宏村概況

宏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始建成至今有近900年歷史,有“中國畫里鄉村”的美譽,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獨具特色的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2016年10月,宏村鎮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認定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在建設美麗鄉村、注重傳統文化保護和旅游業發展的今天,宏村的再次崛起有它歷史的必然,也有后人的努力和完善。宏村的歷史延續和現今發展既是城鎮化建設高質量的典范,也是我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有必要對其保護建設中的經驗加以分析和借鑒。

2.宏村文化保護和鄉村建設經驗解析

(1)從文化保護和開發角度

宏村本身的歷史文化主要包括風水、禮制文化及人文歷史三個方面,在后期文化保護和開發建設中,宏村對其文化遺產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科學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進行系統性的保護管理。①在政策文件的出臺上,編制了《黟縣宏村古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宏村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各類文件,主動全面保護宏村傳統文化并做好開發建設細化工作;②在政民互動上,成立了民間保護協會,制定《村規民約》,與農戶簽訂保護協議,構筑了政府和居民聯動的保護網絡;③在民居和遺產保護修復上,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注重其真實性和完整性,逐步實施了各項保護工程;④在傳統文化的挖掘上,為增強當地居民投身文化傳承的動力,深入挖掘、整理和復原徽州民俗傳統文化,通過文化包裝旅游產品,并挖掘整理徽州祠祭、婚嫁迎娶等民俗,推出“古黟民謠小唱”等文藝表演活動。

(2)從鄉村建設和旅游發展角度

宏村注重通過旅游業帶動鄉村建設,互促互進: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保證了宏村文化保護和鄉村建設的完整性、協調性;②注重主要客源地的推介,并積極利用海內外媒介宣傳,擴大宏村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力招商引資,全面支持民間資金投資旅游設施建設項目;③創新政府-公司-村民“三位一體”的消防工作模式,保古民居消防安全,全面完成官川農民新區建設,安置缺房農民79戶;④依托古村落,發揮輻射帶動效應,積極加快新景區景點的開發,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用旅游發展與鄉村建設互相促進,形成以宏村傳統村落為代表的精品鄉村旅游產品體系。

四、結語

我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正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邁進。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時期的開啟,加強城鄉統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文化的衰弱和凋零,更為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和鄉村建設工作增添了迫切性。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而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必須要有活生生的載體,載體的活化需要當地居民來演繹。因此在對傳統村落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不但政府的推動必不可少,對當地居民切身利益的滿足亦十分關鍵。只有著眼于人的發展需要,才能在傳承的基礎上更好地發展,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便是鄉村旅游業。鄉村旅游會賦予傳統村落文化保護以新的生命力,使傳承與發展形成良性互動,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同時,也使傳統村落文化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優化,鄉村越發美麗,村民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國家更加強盛,昂首邁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征程!

參考文獻:

[1]胡燕,陳晟,曹瑋,曹昌智.傳統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內涵[J].城市發展研究,2014,(1).

[2]三部門出臺《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J].城市規劃通訊,2012,(24).

[3]郭青劍.四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J].城市規劃通訊,2014,(10).

[4]柯善北.保護傳統村落的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解讀[J].中華建設,2014,(7).

[5]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云南求新務實有效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J].城鄉建設,2015,(3).

作者:彭璐璐 彭賓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