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開發性保護模式思考
時間:2022-12-14 09:40:38
導語:文化遺產開發性保護模式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開發和保護是一對矛盾,倘若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就可實現良好互動。文章提出了開發性保護模式是文化遺產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與必然性選擇,闡述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分析了文化遺產開發性保護模式的對策,并且結合案例,探討了文化遺產開發性保護,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文化遺產;開發性保護;原則
眾所周知,遺產是先民創造出來偉大的痕跡集合體,其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縮影,文化遺產是特定階段某區域群體性智慧的共同結晶,在文明的演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家必須要承擔起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讓后人們看到先民留下的智慧與文明。本文就文化遺產開發性保護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與論述。
1開發性保護模式概述
一般而言,開發性保護是文化遺產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與必然性選擇。開發性保護就是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不管是開發者還是研究者,均需要尊崇傳承人的主體性以及自由選擇,遵從文化遺產本身的發展邏輯,從保護文化的角度,維護文化遺產的獨立性與獨特性,進而達到文化和人可持續發展的目的[1]。
2文化遺產保護原則
首先,文化遺產保護具有公益性原則。文化遺產本身就是一種公共財產,是全國人民共有的。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公益性的事業,依據法律規章縣級及以上政府需把文物保護所需的費用整合在本級財政預算之中。政府不僅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還是保護的主導方。根據屬地管理基本原則,政府需投入資金進行文物保護,增加財政投資與經費保障力度。其次,文化遺產保護具有效益性原則。文化遺產是多維價值的載體,在開發性保護過程中需要發揮出社會與經濟效益。文化遺產保護對優化城市面貌和鄉村面貌、提高地域知名度、凸顯地域魅力、拉動經濟增長、保護環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價值。并且文化遺產保護在促進產業機構調節以及經濟增長、培養國民經濟增長點、提高旅游行業經濟效益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尤其是衍生品開發與產業鏈等方面,將文化遺產當成內容環節的開發是很有價值的,其能夠刺激消費開拓新的市場,拉動經濟增長。最后,文化遺產保護具有整體性原則。在保護觀念上,文化遺產保護不僅要強調文化遺產的主體,還要將保護范圍延伸,且突出保護延續歷史地區居民生活的方法。以從點面保護過渡到大型的文化遺產以及線性文化遺產保護,且提出構建文化生態區,給予整體性開發保護的理念。在宏觀上將發展和保護以及改善環境相融,不但要注意對文化遺產本體的保護,還要注重對文化遺產生存的環境的保護,經過構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及文化生態保護區模式等,實現對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同時給人民大眾構建美好的生活環境。
3文化遺產開發性保護模式
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及完整性原則決定了其開發保護利用的關鍵模式,即分類型展示,而旅游是實現該種模式的最合適的途徑。旅游開發對于文化遺產有積極與消極方面的影響。在積極影響方面,旅游開發性保護能讓文化遺產得到進一步挖掘,同時創造出一定的保護及宣傳空間,可充實文化遺產保護資金。旅游人員對文化遺產的贊美與欣賞,喚起了本地人對于母體文化的自豪,對提升文化自覺性有積極作用。而消極方面的影響表現在:旅游在促使人們對文化遺產進行開發與挖掘的過程中,其商業性質導致一些旅游企業為了提高經濟價值,盲目迎合游客,進而將文化遺產面貌扭曲,造成諸多文化遺產斷裂[3]。實際上,開發和保護能否達到雙贏的目的在于一個度,即在開發保護這一關系之中尋找一個平衡點,趨利避害,將其結合在一起,始終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的進行開發性保護。3.1整合開發關鍵文化資源。把那些分散在各個地區的價值很大的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構建以體驗多姿多彩與鮮明特色的文化為中心的主題式公園,關注加強民俗表演性以及人民大眾參與性,不僅有益于民俗文化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還有益于文化傳承和其文化傳播功能的實現[4]。再者,將民族記憶作為主題,把各個民族的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事件當成背景,融合文化資源的特性,構建完整的體驗氛圍,讓游客在合適的時空環境之中親身體會到尋找生命的意義,進而完成文化與精神之旅。3.2開發重要節事活動。開展旅游節事活動對于提升地區知名度,樹立獨特的旅游形象給予了新的發展機遇。各地區已經開發的旅游節日活動數量之多,大部分是依靠某城市開展,這部分活動有著非常鮮明的主題,并且經濟帶動效應非常好。可是由于參與性以及活動性產品的局限性,制約了游客創造能力的充分發揮。所以,將已有的產品作為基礎,將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遵從原生態與活態的原則,創造具有鮮明特色的節事活動。3.3構建文化生態保護區。一個地區的民俗基因再創造,必須要重新審視文化遺產自身的個性特點,同時在專家的指點下,在原本民俗基因的基礎上展開構建,注重將民間文化遺產無形與有形的相融,開發與保護并重。由于文化遺產不僅涵蓋了非常豐富的內容與形式,還和特定生態環境互相依存,特別是一些地區的民間很多活態習俗,均無法離開特定的文化生態環境。因而,對于具體的文化事象保護,應當尊重其生命特征以及內在的豐富性。不僅需要保護文化遺產自身與其有形的外觀,與此同時還應當注重其所依托以及所處的構造環境,進而有條不紊地進行功能轉變。3.4文化遺產保護應整合于協調各方利益訴求。文化遺產保護無法離開行政部門的正確領導、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與參加。文化遺產的目的指向背后隱藏著某種功利性目的,功利性獲得一定程度的實現,文化遺產就可得到越多人的認可與持續傳承[5]。在實踐過程中,應當統籌參加保護的每一個社區與群體、組織和個人的利益,有效整合及協調好商業、學術、政府以及人民大眾各方的不同利益訴求,以保證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構建在人類社會健康、穩定、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3.5開發民間文化旅游產品。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對于文化方面的訴求逐步增強了,人們期望通過親身經歷文化認知與實踐、文化創造來實現綜合且全面的發展。文化旅游實際上是寓教于游的,將游與教相融,給人民群眾實現自身文化權利提供了機緣[6]。現如今,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不足,必須依賴于現在已存在的文化資源,融合目標市場特征,開發出民間音樂、舞蹈以及美術等各種類型的民間文化產品。開發旅游產品時,可參照外國與國內成功的案例,將旅游參觀人員、表演人員、制作人員打亂,也就是客體和主體身份設置,在激勵模仿學習以及親自參加的游樂過程中,將傳統文化傳播以及傳承的目標實現。
4案例分析
此次以鳳凰地區文化遺產為例,鳳凰縣乃武陵苗疆重鎮,歷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皆一直注重對該地區的經營,所以這一地區的文化積淀尤為深厚,儲存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F階段,該地區有縣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在這之中,全國重要文化保護單位兩處5個點,而省級保護單位有15處,州級文物保護有2處,縣級有85處,重要館藏文化以及稀有化石有約1萬件,是西南地區文化古跡保留最多的區域。就鳳凰古城里就有5處古街,再者分布于農村的有將近200km苗疆邊墻遺存以及800多個城堡碉卡遺存,10多處歷史文化名村和100多處文物遺址。這部分統統被整合到了保護規劃的文物古跡與其遺存的環境整體面積為600多km2。該地區文化遺產項目類型較多,內容豐富,一共收錄了17類800多項。國家級項目有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以及鼓舞、苗醫藥等;省級項目有文武茶燈與扎染、湘西陽戲與苗繡;州級有將近20個,縣級有將近50個。其中有116個人被錄入了四級傳承人保護的名單,在這之中,國家級代表人有6個,省級有4個,州級有26個,縣級有80個。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工藝大師的名號就有6個人。如此多的文化遺產是該地區寶貴的文化與財富資源,所以,鳳凰縣制定了很多舉措保護這部分文化資源,同時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與利用。4.1成立文化遺產項目傳習所。該地區構建了6個文化遺產項目傳習所,保護及傳承文化遺產。這部分傳習所對所立項目的傳承與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培育出了對應的傳承人。具備市場價值、依靠商業店鋪構建的傳習所(例如服飾與扎染等)項目傳承與保護效果很好;不具備市場價值、與鄉土傳習所脫節,例如地方戲以及紙扎等傳承與保護效果不佳。4.2開發民族節日。通常來說,民族節日是文化集中展示的平臺,也是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鳳凰縣近期不但開發了傳統文化節日,如六月六苗歌節日與四月四跳花節日等,同時也賦予了這些節日全新的內容與藝術形式。這些節日活動把苗族舞蹈、跳花與對歌等相結合起來,由古城以及各個傳統村落一同開展,讓鳳凰縣變成了全面展示地區獨特文化的文化空間。除此以外,該地區也開發出了新的節日,開展了中國.鳳凰苗族銀飾節日,不單單展現出了苗族銀飾服飾,并且還演繹出了苗族服飾的精美以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苗族節日的開發與打造,讓這部分節日演變成了苗族文化全面展示的舞臺,不但恢復了活力,也刺激了傳統文化的發展與保護。4.3構建文化生態核心區。建立文化生態核心區對于文化遺產進行整體保護。文化遺產是在特定環境以及民族歷史背景下衍生出來的,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倘若脫離了其生發的文化土壤,那么所保護的就僅僅是單個文化事象。這不但會導致保護、發展及傳承變得相當困難,也會導致文化丟失原本的含義與意義,使得文化遺產保護碎片化,進而讓文化事象喪失保護的價值。在幾年前,文化和旅游部將鳳凰山江鎮當成苗族文化生態核心保護區域展開保護。在這一基礎之上全縣各個鄉鎮構成了一鄉一品的格局,按照各個鄉鎮不一樣的特色,構建了將近10個文化藝術鄉,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把文化遺產整合到整體性區域保護之中,進而在文化遺產發生的土壤中繼續傳承與保護。
5結束語
在經濟文化一體化變成一種無法阻擋的主要發展趨勢的情況下,對文化遺產開展合理且有效地保護,就是給人們在日常生活以及審美視線中即將消失的文化形式,通過人為的方式提供的生存活動,以此為后人留下社會變遷的痕跡與記憶,這也就是通過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來帶動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目標。
參考文獻
[1]周建明,所萌,岳鳳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理論基礎與規劃特征[J].城市規劃,2014,38(S2):49-54.
[2]范周.“一帶一路”的文化遺產價值體現與保護利用[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1(1):18-21.
[3]徐擁軍,王玉玨,王露露.我國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問題和對策[J].學術論壇,2016,39(11):149-155.
[4]曾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關系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7(2):10-14.
[5]馮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明日風尚,2017(17):123-124.
[6]張德平.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揚州茶文化旅游開發[J].福建茶葉,2016,38(3):142-143.
作者:柳淳 單位:陜西省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
- 上一篇: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下一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