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弦子腔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時間:2022-02-25 03:17:48

導語:平利弦子腔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平利弦子腔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韻味和藝術創造力,是特定群體的情感紐帶。本文以平利弦子腔為例,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缺陷和優化策略,為平利弦子腔在遵循現有創作規律和審美價值的同時,加快其市場化、大眾化進程,推動平利弦子腔成為地方民俗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讓這種集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美術、書法于一體的古老表演藝術重煥活力。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利弦子腔;發展困境;動態保護

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非遺名錄中占有重要地位,據《中國戲曲志》統計,20世紀初我國尚有400余種戲曲劇種,但目前仍在演出且發展前景良好的劇種不足50個,許多劇種在內外交困中瀕臨消失。隨著文化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1平利弦子腔的歷史淵源與藝術特征

弦子腔是具有完整板腔體的成熟戲劇音樂體系,其源起于陜西、湖北、重慶三省接壤的秦巴山區,地理上南北皆通的獨特性是平利弦子腔發源的土壤。從歷史脈絡來看,平利弦子腔產生于嘉慶末年至道光初,平利女媧山水田河的“蓮花落”藝人李敬模、李增模兄弟在皮影戲的基礎上,首創弦胡伴奏,并在演唱中吸收、借鑒其他劇種的精華,增加本地勞動號子和山歌調子元素,形成演唱落板時吆調伴唱的獨有喊腔,由此取名“弦子腔”。清同治、光緒年間,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第三代門師開始接收異姓子弟,以開放、交流、并蓄的策略推動平利弦子腔走向藝術成熟。民國時期是平利弦子腔的發展鼎盛期,皮影班社多至14個,從藝演職人員超過百人,除李家班外,還有王家班、汪家班、樊家班等知名團體。平利弦子腔兼具宮廷音樂的華美風尚和民間藝術的樸素風格,整體旋律延展性極強,節奏類型豐富,可以演繹出復雜的情緒變化。從樂器來看,平利弦子腔的主奏弦胡是用竹筒、木板、竹根、牛皮做成的,打擊樂器“芽子”是由梨木板做成的,此外還有堂鼓、暴鼓、大鑼、鐃鈸、小鈸、勾鑼、馬鑼等。這些樂器極富地方特色,所用原材料都來源于當地植物或動物制品,經過民間藝人的鉆研和搭配而構成獨樹一幟的樂器組合。從表演題材來看,平利弦子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當前民間留存的經典劇目《女媧盜鏡》、《群英會》等皆源于生活,平利境內流行的神話傳說、歷史趣聞、生活寓言等都是其素材。從唱腔來看,平利弦子腔擁有完整的唱腔體系,有悲愴的“苦腔”,有歡快的“平腔”,還有伴唱號子的“唱腔”,以不同節奏和語調的變化來表現演唱者的喜怒哀樂。弦子腔屬于傳統的五聲宮調式,含有大三度和小六度,“1、3、5、6”構成平利弦子腔的骨干音,尤其重視“6”音1。平利民間有“吃肉要吃丸子肉,看戲要看弦子戲”的俗語,足以證明平利弦子腔濃厚的世俗藝術風情和在當地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后,關于平利弦子腔的繼承和保護工作陸續開展。1985年,平利縣政府組織人力對平利弦子腔的原始唱腔進行錄音、記普,編纂成《平利弦子腔音樂集成》。2011年,“弦子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開啟全國性的弦子腔保護工作。相較于京劇、昆劇等分布范圍廣,曾作為官方正統曲藝或貴族文化盛行的劇種來說,平利弦子腔的地方屬性濃厚,樂器和方言唱詞限制其流行范圍,使得其文化生態環境固化、老化,在保護中易遭遇阻礙。

2平利弦子腔的保護現狀

2.1平利弦子腔保護的通行做法。陜西省最早關注和開展平利弦子腔保護工作,早在1937年就已組織人力尋找弦子腔民間藝人,并為他們錄音。新中國成立后,陜西省政府大力扶持弦子腔民間劇團,邀請弦子腔表演者參加匯演,支持弦子腔表演劇目登上省級舞臺。與陜西用政策調動民間保護力量的做法相比,湖北、四川和重慶的政府支持力度顯然過于薄弱,現有的保護成就基本是在民間藝人和弦子腔愛好者的自發努力下達成的。總體來說,湖北、四川和重慶現有的弦子腔保護機制是在2011年弦子腔被納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后制定的,各項條例的完善度低,在確立保護工作的方針和目標時照搬陜西做法,沒有對當地優勢、劣勢進行評估。比較、分析陜西、湖北等地的平利弦子腔保護工作后,發現各省有通行的做法,即“資源挖掘、經費保障、藝人培養、活動引導”。在弦子腔分布的縣城內成立“弦子腔民俗文化研究室”,以縣為單位設立弦子腔音樂發展基金,對弦子腔發展有貢獻的人才進行獎勵。2012年以來,各地都已經建立起弦子腔搶救機制,明確平利弦子腔在地方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在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的指導下制定弦子腔保護條例,以“縣級聯動”為方針開展平利弦子腔的聯合保護工作。以音樂協會為陣地對弦子腔的聲腔、調式、音樂、曲牌、板落等進行系統性研究,以繼承為首要原則發掘弦子腔的文化和民俗價值。陜西省文教廳和湖北省文教廳相繼召開“弦子腔保護與發展座談會”,對有平利弦子腔活動的地區劃撥專項保護經費,為弦子腔藝人提供生活補助和養老保險,為劇團排演弦子腔劇目提供免費場地。各省在人才培養上普遍實行“以老帶新、以新促老”,關注老年弦子腔藝人的生存狀態,從生活上給予照顧和幫扶,請藝人赴劇團、學校進行教學,培養對弦子腔有興趣的年輕傳承人。各省從21世紀初開始陸續設立“弦子腔資料庫”、“弦子腔搶救保護工作委員會”等,組織開展“陜西戲劇藝術節”、“弦子腔群星獎”、“湖北省皮影、木偶戲曲匯演”,以豐富的活動提升這一地方劇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2.2平利弦子腔的保護現狀。關于平利弦子腔的保護工作應該是動態的,但從各省的保護情況來看,這種動態保護需求未得到滿足。現有的保護工作仍以搶救和傳承為主,注重營造弦子腔生存的原始文化生態,沒有認識到弦子腔在市場體制下的缺陷,導致保護措施常常“事倍功半”,弦子腔的瀕危境遇難以得到改善。從保護成果來看,《平利弦子腔音樂集成》、《平利弦子腔》等書籍和影視資料已經投放市場,“弦子腔資料庫”中的信息越來越豐富,尤其是數字化保護取得重大進展。但豐碩的保護成果并不意味著高質量,各項保護工作的開展依賴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一旦預算削減或政府關注下降,這些項目就陷入停滯狀態。平利弦子腔的發展不應畫地為牢,而應該在市場中尋找機遇、勇于創新,走出獨特的發展道路。但從現狀來看,各省的保護方案普遍存在短視的弊端,盲目依靠物力、財力支出來尋求保護機制的完善,實際上沒有切準平利弦子腔與時俱進的發展需求,忽視文化生態的變化和重構,導致許多保護工作變成“形象工程”,表面上看成果頗豐,整體保護效果良好,其實無法讓平利弦子腔獲得可持續的生命力。

3從平利弦子腔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3.1思維陳舊、固守成規。當前,各省已經出臺一系列扶持、照顧弦子腔民間藝人和劇團演職人員生活和就業的措施,但這些措施尚停留在“口號”和文件層面,實施經常遇阻,因而治標不治本。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機構在制定保護機制時固守陳舊思維,單方面強調保護它的“原生態”,沒有認清平利弦子腔產生的特定歷史背景和自然環境發生變化的必然趨勢,導致各項保護措施變得機械、被動、封閉。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與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息息相關,原生態文化不是靜態的存在,而是動態的觀念;不是靜態的積淀物,而是動態的生活2。從平利弦子腔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發現混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念的情況很常見。秉持動態保護理念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永續發展的前提。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特性,容易在確立保護目標時偏離方向,依靠人為地固守原生態文化環境來緩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危機,但這種做法只能短期發揮作用,無法長期有效,無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神源泉的衰微和消亡。3.2民間漠視、教育缺位。從各省的通行保護做法來看,針對平利弦子腔的保護高度依賴官方引導,對民間力量的認識不清,造成弦子腔保護工作后續動力不足。愿意投身于弦子腔保護和發展事業的人員稀缺,在受眾日漸流失的情況下,平利弦子腔的沒落是可以預料的結果。當民間對平利弦子腔不再重視,平利弦子腔的發展就失去核心驅動力,衰亡就成為其必然歸屬。此外,教育缺位導致現有的搶救、保護和傳承工作難以高效開展,平利弦子腔相關知識的普及率低,年輕群體對弦子腔的認可度不高,導致弦子腔只能在原有的觀眾圈內流行,無法培養新的保護力量。從平利弦子腔的保護進程可以縱觀整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孕育出杰出文化、技藝的民間社會變得淡漠,民間保護力量屢被打擊,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讓年輕群體對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懷有興趣,這股消極的民間情緒進而消解政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的努力。

4從平利弦子腔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優化方略

4.1轉變理念、因地制宜。對平利弦子腔而言,各縣級政府應以平利縣為中心構建聯合保護網,樹立活態繼承、動態保護的理念,保留弦子腔表演的舞臺和劇團,因地制宜挖掘當地弦子腔文化的特殊性和典型劇目,在契合生態文化變遷趨勢的基礎上探索開放型的保護路徑。平利弦子腔的創作和表演源自于民間藝人的生活感悟,因此有強烈的即興性,應鼓勵表演者發揮能動性和創造力,例如用弦子腔聲腔唱流行歌曲、改編小品并用弦子腔的板式曲調進行演繹等,讓傳統技藝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推動平利弦子腔的文化創新。戲曲的變化發展有其自身的藝術規律,在強調戲曲文化價值的同時,必須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在保護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應遵循此規則,切忌將“原封不動的傳承”視為“保護”,而應審視地域文化與民間生態,扣準文化生態的發展脈搏,讓原生態非遺在與現代文化的碰撞、對接中重構自身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開辟新的生存空間。4.2重視教育、合理利用。教育在地方戲劇保護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省應從社區和學校兩個陣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普及教育,把平利弦子腔編進中小學課本,讓當地學生了解到弦子腔的歷史淵源和藝術魅力,自覺樹立保護意識。同時,以劇團義演、傳承人進社區教學等活動介紹、宣揚平利弦子腔,激發社會大眾對平利弦子腔的保護熱情。通過學校正規教育培養年輕群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通過社區休閑教育增進基層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直觀體驗,激勵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喚起民間能動的保護力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長遠成效的關鍵。非遺市場化、產業化不可避免,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商品化運作會加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要堅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傳承人與產業運營者的平等對話平臺,遏制不公平的“游戲規則”,構建系統化、全方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鏈,以生產性保護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繁榮。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分析國際級非遺平利弦子腔的保護情況,可以窺見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漏洞和缺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墨守成規,不能隨意濫用、過度開發,要剖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依賴的特定文化生態,在搶救性記錄的同時實施生產性保護,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回大眾視野。

參考文獻

[1]黃永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的文化經濟學闡釋[J].文化遺產,2018(01):5-13.

[2]高燕.國外保護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驗與啟示[J].藝術百家,2016,32(05):60-64.

[3]劉之楊,孫志國,胡再.陜西秦巴山片區特產的地理標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山東農業科學,2014,46(01):127-130+136.

[4]楊亞庚,陳亮,賀正楚,陳文俊.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探索[J].東南學術,2014(01):210-217.

[5]黃永林.“文化生態”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文化遺產,2013(05):1-12+157.

[6]王媛,胡惠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全的現狀與反思[J].東岳論叢,2012,33(03):130-138.

[7]黎勝勇.“平利弦子腔”瑣談[J].當代戲劇,2007(04):38-39.

作者:鮑麗 單位:安康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