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傳承與學前道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9-17 04:59:25

導語:非物質文化傳承與學前道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傳承與學前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將其融入學前道德教育是培育兒童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面對邊疆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傳承和道德教育的家庭、學校和教師三方面困境,通過增強民眾參與度、強化文化傳承、重視學前道德教育、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和強化民族地區學前師資的培養,有效地將非物質文化嵌入道德教育,豐富學前道德教育內容和方式。

關鍵詞:民族;傳統道德;學前道德教育

在啟蒙教育階段,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要通過科學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內化于心,而不能強迫式地灌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應科學地將其融入民族地區兒童道德教育。

一、邊疆民族地區學前道德教育重要性及內容

(一)非物質文化融入學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古話道:“三歲看到老”兒童的行為習慣養成后很難改變,有些會一直延續到老。將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融入兒童早期道德教育中,培養其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兒童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邊疆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世世代代創造、逐漸發展完善的,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蘊藏的豐富內涵及傳統道德規范,能夠警示、約束個人和群體行為。邊疆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各種形式的民族文化,如創世史詩、神話故事、民間故事、諺語、民歌、英雄故事等,都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本民族不怕困難、勇于探索、勤勞致富、忠貞不渝等道德品德。少數民族傳統道德價值觀是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邊疆民族地區道德教育的資源,通過家庭和學校教育,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兒童道德教育中,是培育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方式。(二)道德教育內容及形式。1.道德教育內容。家庭和學校是道德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相輔相成,不可或缺。首先,在家庭中,父母從孩子出生便開始通過言語、動作指點其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邊疆少數民族生活中有各種禁忌,而這些禁忌內容都是在前輩口中代代相傳、代代遵循的。因此,家庭道德教育內容以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禮儀禁忌、交際準則為主,通過家庭教育,讓兒童遵守行為規范。其次,通過學前教育機構強化兒童道德意識。教師采用相應教學方法,讓兒童了解基本的行為規范要求;同時,學會在群體中與他人溝通交流。學校道德教育主要通過教學向學生傳授道德規范、道德要求,再通過群體活動,讓兒童在實踐中學會與他人溝通與交流。2.道德教育形式。道德教育形式主要是指由他律形成的外在約束和自律形成的內在約束。外在約束力,一方面來自家長的思想教育,讓孩子認識行為規范要求和本民族相關禁忌,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另一方面,是受他人行為的影響,兒童效仿父輩行為,逐漸遵循行為規范。在思想教育、外在壓力和父母長輩的示范下,兒童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自律是兒童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主動認識到規則規范的重要性,進而主動遵循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兒童認同規則的存在,按照規則來行動,并接受規則帶來的結果。

二、邊疆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嵌入學前道德教育的困難

(一)家庭方面。家教家風對兒童的道德教育影響較大,但落實依然有困難。一是邊疆民族地區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一方面,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性不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道德價值和消極的民族傳統習慣認識不足,在傳承時很難做到去其糟粕。另一方面,長輩沒有掌握兒童教育的科學方法,對傳統文化傳承趨于無意識,難以將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的教育方法融合。二是家庭對兒童教育的落實在一定程度上需借助家族共同體和社區群體。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父母外出務工增多,社區教育環境改變,對兒童道德教育的引導和約束力下降,家風家教也隨之失去根基,傳統優秀道德文化嵌入兒童道德教育難度增加。(二)學校方。面邊疆民族地區學校因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原因,學前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開發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是補充教育資源短板的重要方式。目前,學校教育中對傳統文化利用不夠,對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價值認識不足,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趨于形式化,沒有充分利用少數民族道德教育資源。一方面,由于學校教育中過度依賴教材,忽視各民族世代傳承的傳統道德文化;另一方面,沒有充分認識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價值,對傳統道德文化存在的積極和消極影響認識不足。沒有積極探索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兒童道德教育的路徑。(三)教師方面。目前,邊疆民族地區從事學前教育的教師有少數民族,也有漢族,并非所有教師都受過相應的學前教育專業培養,這導致傳統道德文化嵌入兒童道德教育存在困難。一是少數民族兒童自幼使用民族語言,大部分兒童在進入學校前不會講漢話也聽不懂普通話,這給教學帶來很大困難。教師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學習普通話和漢字,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部分漢族教師對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了解不深,趨于表面化,將傳統道德文化嵌入兒童道德教育對他們來說難度大。二是本民族的教師對本民族文化的內在價值探索不夠,缺少傳統道德文化和科學教學方法相融合的實踐性教學。

三、邊疆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嵌入學前道德教育的對策

(一)加大對邊疆民族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費孝通老先生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勢,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文化自覺才能確保本民族文化根植在每個人的心中,了解本民族文化才能在歷史中找到“根”。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首先就是一個“文化自覺”的過程,因此,加強文化傳承力度的同時,要加強民族地區群眾的參與度,讓各民族群眾積極參與,了解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再通過家庭教育的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經兒童這一載體傳承和發展。強化傳統文化對現代家庭的家風家教的影響力,通過代代相傳,使優秀民族文化得以傳承,使傳統道德文化根植于每個人的心中,筑牢民族精神家園,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二)重視學前道德教育并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禮記》載:“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優秀的傳統文化、道德文化需學習才能發揮它的作用,而兒童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幼兒時期是教育的重要階段,也是兒童學習知識和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禮記•內則》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可見,兒童教育要從基本的行為規范開始,要把握好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在每一階段做好教育工作,從生活起居、行為規范到知識學習。目前大多數人對兒童的學習能力認知不足,因此,需要汲取傳統道德教育的經驗,重視學前兒童的道德教育,注重從道德他律的外在約束性和道德自律的兩個內在約束性,從外在的“禮”到內在的“仁”,逐漸養成兒童良好行為習慣。融入傳統道德文化,能夠讓兒童在本民族傳統行為規范中成長,養成兒童民族認同和共同心理;通過本民族新生代的傳承延續,民族傳統文化才不至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三)加強邊疆民族地區的學前師資培養。一是,邊疆民族地方高校,特別是師范類院校,要加強學前師資的培養,加快學科改革發展,特別要注重培養雙語學前師資。要根據各地方特點和需求,從錄取到培養再到就業,科學統籌。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現代教育教學知識體系的培養,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強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培養,讓學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歷史脈絡和內在價值,做到“文化自覺”,才能“文化自信”,使本民族兒童在教育過程中逐步掌握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教學活動中運用科學的方法將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嵌入兒童道德教育中,使兒童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是,邊疆民族地區在職學前師資的培養,要注重科學分配和培訓,合理配置本地區學前教育師資,同時,加強教育教學技能培訓。一方面,通過技能培訓,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用先進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指導實際教學,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強化學前師資的傳統文化學習,不但要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到自覺、自信,還要了解和學習其他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兼容并包。通過實踐—理論—實踐的過程,增強教育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水平,并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科學的方式和方法,將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嵌入學前教育,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195.

[2]曹順慶.中華文化原曲讀本[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15.

[3]陳澔注.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333.

作者:畢丞姬 單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