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探析

時間:2022-11-24 11:38:38

導語: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探析

摘要:全域旅游是新時期旅游業發展的嶄新模式,而傳統文化是傳統村落發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資源。文章通過對垣曲縣同善村及周邊區域傳統文化的調查研究,提出以舜文化的傳承發展為紐帶,通過場所精神構建的手法對傳統村落文化節點更新活化設計,使傳統文化營造的場所精神與公共空間緊密聯系融合,相互促進,提升傳統村落發展的內在動力。

關鍵詞:全域旅游;舜文化;場所精神;更新設計;生命力

傳統村落典型的農耕形態、優美的田園風光、悠久的傳統文化是發展旅游的重要資源,全域旅游戰略讓更多的鄉村活起來,使村落得到動態的、活化的保護,給傳統村落帶來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的積極影響。與此同時,也對鄉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由于村落更新、旅游開發、拆遷等原因,鄉村原有的肌理結構、構建方式等受到顛覆性改變,這使他們在短時間內找不到文化歸屬感。因此,如何傳承和創新傳統村落文化應放在鄉村建設更新和建筑創作的首位。如果不把傳統文化、人們的情感和社會需求納入到空間更新改造中,是無法被人們接受與認同的。村落中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是創新設計的出發點和創意點,設計中不但要對傳統建筑形態、鄉土建造技術、裝飾藝術加以傳承,而且還應運用現代建筑技術、審美、場所精神構建等方式進行創新發展[1]。文章以同善村的公共空間更新為例,探索傳統村落文化傳承的設計方法。

1項目的文化背景

項目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歷山鎮。垣曲又稱舜鄉,是舜帝故里,舜帝文化是垣曲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山鎮為典型的盆地地形,由歷山、馮諸山、麻姑山包圍形成,沇河橫穿而過。據《孟子•離婁》記載:“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人也。”①可以看出,舜帝活動區域集中于該盆地,因此歷山鎮域范圍與垣曲縣“舜文化圈”高度重合,并位于其核心地帶。區域內有舜井、龍山陶場、瞽叟墓、雷澤、舜塔、舜石龕、負夏古城、虞舜廟,這些舜文化古跡共同構成了舜的生活生產圖譜[2],也把區域盆地內以同善村、神后村、觀坡村、宋家灣村為文化節點的眾多村落連結在一起,即舜文化為此區域文化聯結的內在骨架,是研究與探索區域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圖1)。因此,文章提出:基于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以舜文化為紐帶的區域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創新為設計視角,使舜文化成為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紐帶與經濟激活點,并以區域核心同善村為例,通過場所精神構建的手法對傳統村落文化節點更新活化設計。

2同善村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

同善村為歷山鎮行政中心,位于鋸齒山下,宋家灣以北,鳴條嶺以南,是沇河的峽谷口。村落格局完整,存留有大量的明清時期院落,集中存在于村莊北部片區與東南片區,并保留有多處舜文化古跡,包括位于老城東南的虞舜廟、老城城北的城樓及刻有“負夏”的負夏北城門樓匾額。2019年,同善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善村舜文化傳承主要體現于集市廟會主街,主街北端以“同心會館—負夏北城門樓”為核心的村落廣場區域和主街南端的虞舜廟及周邊區域。同時,基于全域旅游導向下的以舜文化為紐帶的歷山區域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創新聯動設計理念,同善作為該區域核心,村落需選址建設旅游服務中心,提供游客接待與住宿服務,設計步行體系以完善區域聯動發展下的旅游發展需求;在村落中植入農耕博物館、村史館、觀景臺等多個以舜文化為主題的公共建筑,使其成為全區域旅游的高潮節點。設計中通過“一軸兩節點”的村落公共文化空間更新活化,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更新,進而成為村落經濟激活點。一軸即村落集市廟會的主街,主街是舜文化傳承的主要場所,也是聯結村落內所有文化遺跡的核心街道。此次將對街道進行微改造更新設計,并基于此發散設計主街的大集市時段形態與廟會時段形態。兩節點分別是以“同心會館——負夏北城門樓”為核心的廣場,即周邊區域所構成的“舜文化高潮節點”和以全域旅游導向下的區域聯動發展下的“旅游服務需求節點”。舜文化高潮節點以區域多方位全視角文化整體提升設計為目標,對區域傳統院落及建筑進行保護更新與改造設計,優化舊有文化空間;利用區域廢棄空間,嵌入新建筑,置入新功能,以補全舜文化高潮節點的功能缺失與視角缺失,以到達節點的全產業和多元化。旅游服務節點則選擇在村落邊緣與區域交通體系中主干道相接的部分置入。利用村落荒地,在充分尊重村落格局肌理的基礎上新建,完善區域旅游服務體系(圖2)。2.1主街巷更新設計。2.1.1街巷設計策略。主街作為舜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其改造更新設計要充分尊重保留現有街道建筑風貌。街道鋪地為本地河灘石塊,具有極強的地域材質色彩特征,設計中加以保留利用。當前的集市街道,其縱向延伸度不足,支路標識性差。在保留街道歷史元素的基礎上,進行更多的節點優化與特色化設計。在現有街道中選擇四個節點——“集市入口節點、宗祠巷口節點、廟會慶典節點、民居巷口節點”進行優化設計。集市廟會街道,其人流量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與時間性,短時間的成倍客流量以及大量攤販的涌入,使街道需要具有一定的彈性。因此,同善集會街道設計應結合其街道內的公共建筑與服務建筑前的入口廣場進行設計,為集會時的街道空間擴容。民居巷道與街道垂直交界,通過邊界設計,區分商業與生活,有效保護村落原有居住環境。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標識性設計,以激活不同組團的特色化發展。2.1.2街巷節點設計。對于集會入口節點設計圍繞邊側政府前廣場進行低技化本體改造,增設休息空間,成為廟會游街過程中的與街道舞臺空間相配的觀賞空間。同時,在街角建筑山墻處增加標識牌,保障文化流線的明晰。宗祠巷口空間較大,街角有一古樹,圍繞古樹設置休息空間,并在巷口增加構架式門樓。同時,區別于其他巷口標志物,提取傳統宗祠建筑的結構體系簡化利用,在巷口形成其特有的標志性。同時,利用街道對側錯置的建筑山墻面,設計指示圖。廟會慶典節點設計以街道中間的古樹為中心設計,為古樹周圍增加磚砌鏤空圍墻,作為保護古樹的設施。并在砌筑方式上選用本土特色形式,并融入花草元素。在街角下方增設本土材料制作的特色指示牌。民居巷道節點設計則利用民居巷道里的三角形空間,設計特色的小園林,設置巷道標識,將人流向主街的縱向引導。同時,在巷口依照建筑走向增設構架門樓,使用現代生土建筑技術,對生土進行加工,融入古民居元素特征,增加其標識性。2.1.3街道時空性設計。在日常形態下,通過對街道入口敬水節點、宗廟節點、古木節點和敬樹節點的設計,達到街道整體舜文化場所精神的提升。在市集廟會形態下,利用較為疏朗的古樹節點,以及街道中公共建筑前側的廣場對集市進行折疊突出,增加市集的長度,并獲得集市區域節點(圖3)。2.2舜文化廣場及周邊設計。2.2.1文化廣場及周邊設計策略。舜文化廣場是同善村重要古跡建筑的集合地,有保留有舜定居地見證的負下北城門樓,宗族文化背景下的同心會館,以及農耕文化下存留的老磨坊。同時,舜文化廣場也是村落近年來發展旅游的核心重點,建有歷山舜帝文化客棧。因此,對于廣場的整體文化提升的策略,集中于對廣場周邊的建筑的保護、改造和對廣場本身的環境優化。通過視線設計、高差利用、功能優化等手段,最終使舜文化廣場成為村落文化中心和區域舜文化的高潮點[3]。2.2.2同心會館保護與微更新。同心會館作為村落重要的公共空間,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2010年保護性修復,現作為農耕展示館使用,內保存有古戲臺、關帝像等。通過調研和空間句法分析,同心會館邊緣空間開放度較差,使用率低。基于此,對于同心會館舜文化品質提升,主要以保護為目的的環境整體優化以及展覽流線的設計。明確會館內農耕展示功能的分布,保留前院大門、照壁、戲臺原有功能,利用前院院墻為展墻,展示舜耕故事。二進西廂房用于農耕歷史展示,東廂為廊,用于碑刻展示。后側的獻殿、正房關帝殿、東西耳房火神廟、財神祠則功能保留。唯一的更新設計為東側院墻與東廊間的三角形閑置空間改造,用于農耕文明工具展示。明確同心會館作為農耕展示館的展示路線,入院落后靠西側進入二進,觀覽二進展示區域后從東耳房與東廂房間進入東側角部公園,最終從東廊后側返回一進院落。基于對會館的流線設計,注釋:①《孟子•離婁》下篇,第一章,第1頁。圖片來源:所有圖片均為作者自繪對會館的鋪地進行方向性改造。2.2.3負夏北城門樓保護與微更新。負夏古城樓是村落標志性公共空間,根據記載,其建于周,2010年保護性修復,在村落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步被擴建的村落包圍,現成為村落中心空間。負夏古城樓是舜文化的重要見證,也是歷山傳統村落聯動發展的重要節點。對于負夏古城樓的整體文化提升設計,以視線設計為中心,對建筑本體完全保護,對廣場內樹木進行移栽,打開城樓與周邊的視線對話關系(圖4)。2.2.4村史閱讀館——廢棄民居改造設計。廢棄民居位于廣場東北角,前后兩院落皆被廢棄,基于廣場的整體文化提升的策略,將位置優越的廢棄民居進行改造更新。同時,此區域是民國時期的學校區。基于此,擬將廢棄民居改造為復合閱讀空間的開放式村史館,以補全村落文化缺失點。廢棄民居原有院落院墻倒塌、木構架破損、垃圾占據院落、耳房損毀,但院落建筑結構完整,院內留有老樹。將一進院落功能定位為村史研究展覽,二進為閱讀空間與活動區。因此,利用院落與廣場,建筑臺基與院落間的高差,設計入口休息臺階空間以及二進正房和臺基與一進院落正房后墻構成的村落文化觀影空間。將民居院落一進僅剩的正房作為村史展覽,西耳房為檔案館,二進院落正房及西耳房為閱讀室,東西廂房為生活展示與藝術展示。向廢棄民居院落二進正房前置入提取傳統民居建筑的結構體系設計的現代化構架,創造室內外過渡灰空間,增加空間開放度,補全一進院落正房缺失的耳房木構架為入口標志物。對民居原破損屋頂進行修復,增加天窗設計,前置構架則使用玻璃頂,增加閱讀區的照度(圖5)。2.2.5地景建筑——客棧功能補充設計。位于文化廣場東北角的歷山大舜文化客棧,是廣場與山地直接交互的區域,此處為村落高差變化最大的地帶。客棧上方的平臺,形成了獨特的弧形視角,可觀賞廣場周邊的所有文化景觀,其高度與上層村落平齊,形成了高低錯落的山地村落景觀。同時,背側山體連綿起伏,山景秀麗。因此,該平臺是村落的最佳觀景地點。平臺下部的客棧,目前只有客房,沒有配套餐飲、休閑、布草等服務設施。平臺東側逐步抬升,呈現梯田式景觀。但由于位于上層村落邊緣,環境惡劣,垃圾遍地,土地荒廢。設計中將客棧上部區域環境加以整治,并新建山地景觀性建筑,為區域提供多視角的觀景空間,增加休閑設施,并補全客棧缺失功能。客棧上方平臺一側有方形土臺,與一側垂直高差3.75米,與另一側兩層退臺高差分別為1.5米、1.75米土臺視線與大高差一側的樹冠平齊,另一側基本為人的高度,其本身體量滿足客棧布草所需空間,因此結合土臺嵌入客棧補充空間,并與灰空間結合,設計生長在地的地景建筑。同時,退臺式地形高度抬升為人體高度,尺度親人。在不破壞地形的基礎上,對層級退臺邊緣進行優化改造,并在臺地增設休息設施(圖6)。基于上述對廣場周邊環境、建筑以及構筑物的保護改造和更新設計,最終在廣場周邊形成環廣場文化帶,構建舜文化傳承的場所精神,達到村落傳統文化的整體優化與提升。

作為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起源文化,舜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大量的文化遺跡和豐富的神話傳說在歷史演進中不斷發展,深刻地植根于舜文化起源地人民的心中,也是區域共有的文化認同點。文化認同是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設計的關鍵要點[4]。文章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探索垣曲地區村落內在聯結關系,發掘以舜文化為紐帶的歷山盆地傳統村落結構關系,并以此為激活點,提出構建區域聯動,發展全域旅游策略,并對垣曲縣同善村“兩心一軸”的重要公共空間節點進行整體優化與創新設計,提出以舜文化的傳承為場所精神核心,為傳統村落文化傳承與創新提出實踐方案。期望以此次設計為例,為地域相近、文化相似的傳統村落提供創新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1]郭建明,余萬福.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建筑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南薅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9(01):57-60.

[2](清)薛元劍修,(清)強于鑄纂.垣曲縣志(縮微品)卷之二[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0:5-9.

[3]高家驥.基于人居環境視角的城市廣場時空分異及機理研究——以大連市為例[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7:11-12.

[4]黃豪璐,潘輝,等.基于文化基因的傳統村落景觀更新研究——以福建元坑古鎮為例[J].德州學院學報,2018(4):57-63.

作者:曹如姬 張婉儀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