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大學校訓文化的特點

時間:2022-12-21 10:50:53

導語:小議大學校訓文化的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大學校訓文化的特點

本文作者:毛殊凡工作單位:教育部社科中心

大學校訓是大學校園文化和大學傳統的精髓。大學校訓文化特質,籠統地說主要體現在校訓內容上,或說校訓所提倡的思維方向和行為規范等方面。校訓內容體現了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如南開大學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或者體現學校特色(如中國政法大學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或體現文化傳統(如西南大學的“含弘光大,繼往開來”),或體現培養目標(如中國科技大學的“紅專并進,理實交融”),或體現社會責任(如中國農業大學的“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等,或是以上多方面內容的綜合。在我國,作為多方面內容綜合的大學校訓比較多且文化底蘊比較深厚。如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復旦大學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就是如此。然而,這種籠統的對校訓本質的認識仍很膚淺,只有把校訓與文化本質或內涵結合起來分析,才能使我們的認識進一步深入。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培養有文化的人的地方。如果一所大學培養的人有知識而無文化,這所大學的辦學就不能說是成功的,也可以說它不再是所學校或失去學校的功能了。因此,作為大學校園文化組成部分的大學校訓,其本質內在地包含文化本質之中,必須從文化角度把校訓當做文化事項進行分析。具體地說,對大學校訓文化特質的分析,要更多地從狹義的文化概念方面來論述。廣義的文化指人類或人所創造的一切。這里,經濟(物質)、政治(制度)都可以歸于文化范疇,文化概念與社會概念基本一致。狹義的文化指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教育、風俗等觀念形態的東西。這里,文化同政治和經濟劃分了界限,三者一起構成社會基本結構。這種廣義狹義的文化觀點,顯然難以全面而真實地反映文化現象現實存在的紛繁復雜。不同的文化概念反映著人們對文化現象認識的不同。由于文化現象直接或間接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多學科從不同角度給予文化不同定義。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和界說也存在很大差異。僅從學科方面來看,哲學上的文化觀念更多地從廣義文化概念上去理解,具體學科的文化觀念更多地從狹義文化概念上去理解。如陳佳洱院士認為,文化系統包括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科學文化是在人類面向自然界的認識活動中形成的精神文化,是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的總和;人文文化是人類在認識自我、發展自身價值、求得精神自由、尋求人類和諧的活動中形成的精神文化。[2]這大致是在上述狹義的范圍內理解文化概念。對大學校訓進行全面的文化分析,必定涉及文化與人(廣大師生)、文化與社會(與學校相對應相區別的社會和學生的家庭)、文化與政治(學校行政管理等)、文化與歷史(包括與文化密切相關的校史之外的歷史)等諸多關系。但是,文化就是文化,而不是與其關系密切的人、社會、政治、歷史,或其他什么。大學校訓研究既是文化研究,就應當同與文化關系密切的研究(如人學研究、社會學研究、德育研究等)區別開來。因此,對大學校訓文化本質內涵及具體事項的分析,應該傾向于(或更多地)從狹義的文化概念方面來論述。“文化”一詞,在漢語文獻中最早見于漢劉向《說苑•指武》“文化不改”句,在漢語詞源學上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易傳》“人文化成”語。不過,人文化成也好,文化不改也好,在詞源學上與現代漢語中的文化一詞并無直接關聯,因為文化這個詞本來就不是古代漢語詞源詞,而是外來詞Cultura在20世紀初從歐洲經由日本傳入中國的。最早以文化為專門研究對象的學科是文化人類學。由于現代文化學是從文化人類學分化發展而來(我國學科專業分類中文化學科就歸在文化人類學門下),現代文化概念一般就以文化人類學的定義為基準。被稱為文化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B.Tylor),在1871年給文化下了個比較經典的、影響廣泛的、至今仍最為文化人類學界比較普遍接受的定義: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一個復合整體,它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3](P4)換句話說,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后來許多文化人類學家都對泰勒定義做過修正,或提出其他定義。如對我國文化人類學影響巨大的馬凌諾斯基(Malinowski)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實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4](P4)泰勒定義可作為我們對大學校訓做文化考查的借鑒。應該說,限于文化研究的發展,泰勒文化定義依然不夠完善,但我們可以在這種不完善中求完善。泰勒文化定義實際上包括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既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又包括人們的文化縱論行為類型或方式。把大學校訓作為文化事項來看,泰勒文化定義中關于思想觀念及行為類型或方式的內涵,也正是當下我國大多數大學校訓制定時所必不可少的內涵。但是,泰勒文化定義卻不包括器物或說物質文化方面的內容。這點很重要,因為這也正是大學校訓作為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與校園人文景觀、歷史或標志建筑、特色校園大門等同樣作為校園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這類器物或說物質文化的東西相互區別開來的本質不同:校訓本質上是通過文字表達的精神的東西而不是器物或物質的東西。盡管表達校訓精神的文字本身可以是物質載體,但其作為物質載體功用時僅僅是校訓表面的可變化的東西,而文字載體形式下所包含的精神內容才是校訓的精神實質即文化特質。因此,大學校訓文化特質在于校訓是作為“文化傳統、文化精神”而存在,而不是作為器物或其他物質形式的東西而存在的。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5]

“至于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5](P695)在這里,把文化“當作觀念形態”,“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可見,我們對大學校訓作為“文化傳統、文化精神”而存在這一文化特質的分析和認識,是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從文化本質上對大學校訓文化特質內涵進行分析,對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大學校訓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就大學校訓文化研究來說,在對大學校訓文化特質內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就可以進一步明確把校訓研究作為文化研究應該把握的主要維度。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在現實具體研究主題與方法的表現上是豐富多彩的。英國文化學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認為,當代人們對文化一詞一般在三個相對獨立的意義上使用:藝術及藝術活動(意義之一);習得的、首先是一種特殊生活方式的符號的特質(意義之二);作為發展過程的文化(意義之三)。[6](P4)這里其實給出了人們經常從事文化研究的三個不同的主要維度。由此,意義之一的文化,通常是人文學者的探討事項;意義之二的文化一般是運用田野作業和社會調查方法的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所考察的對象;意義之三的文化主要是運用歷史文獻和歷史方法的歷史學家的研究領域。哲學家則在更高的理論思維層面上從上述三個方面對文化進行研究。作為從事大學校訓文化研究的人們也是來自多學科的,大家可以從各自學科出發以不同文化角度用不同文化研究方法對我國大學校訓進行研究。但是,這樣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對校訓文化本質及其與之密切相關的文化本質的相對正確認識之上(比如上述的3個主要維度)。否則,校訓研究有可能多走彎路甚至南轅北轍。

我們強調大學校訓的文化特質,目的是使我國大學校訓建設要有文化特色,通過凸顯文化本質促進校訓文化建設,從而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當前來看,大學校訓建設要真正做到凸顯文化本質,至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挖掘歷史文化底蘊。一所大學校訓的形成與提煉,若經過了一個相對漫長的歷史過程并經得起歷史檢驗,那么這樣的校訓往往是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如清華大學校訓取自于梁啟超1914年演講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7]復旦大學在1915年選定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8]中山大學由孫中山于1924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的校訓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9]東南大學在2002年百年校慶時恢復的由第一任校長郭秉文(1921年)提出的校訓“止于至善”,[10](P322)已伴隨各校歷經近百年變遷發展,其文化內涵主旨依然,不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然煥發旺盛生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更增強了歷史文化底蘊。當然,引經據典經常是很多大學使校訓歷史文化底蘊更為厚實的最直接最簡單的手段之一。上述幾所大學的校訓都取自中國古代典籍,分別為《周易》(清華大學)、《論語》(復旦大學)、《中庸》(中山大學)、《大學》(東南大學),它們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中國古籍中的經世格言,以此教育學生做人、做學問的道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校訓的歷史文化底蘊也表現為: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校訓會發生相應的表述變化甚至內容調整,但在歷經長期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巨變后,校訓的根本精神內涵作為歷史文化的積淀依然保持著自身的獨立和穩定,甚至連字面的表述形式也絲毫不變。比如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從建校之初不久的1914年提出至今近百年時間里,盡管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釋和闡述,但其基本內涵一直沒有改變。所以同志說:在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清華大學恪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一代又一代清華人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頑強拼搏、真誠奉獻,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績”。[11]二是鑄就時代文化烙印。20世紀上半葉,面對復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為了引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系統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其中就包括文化建設理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精辟地論述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個“新文化”問題。認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5](P708~709)可見,文化建設一定要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要打上時代烙印。清華大學所沿用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強調的是做人和做學問的基本道理。過去五千年,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歷經挫折而不屈,靠的就是這種發憤圖強、矢志不渝、刻苦勤奮、自立自強、兼容并包、與時俱進的精神。清華大學正是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在積弱積貧的中華大地上自強不息,延名師,添設備,尚民主,創名牌,經歷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無論政局如何動蕩,始終穩步有序不斷發展,開清華一代生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蔣南翔校長特別提出授學生以“獵槍”而不是“干糧”,創新學風依舊,優良傳統不失。改革開放后,清華大學1985年就提出要“建設成世界一流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并在世紀之交提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模式,其中“綜合性”是基礎,即要繼承和發揚學校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發展學科綜合實力。[12](P98)處于偉大民主革命時代的孫中山,為了革命需要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1923年到1924年,他倡議在廣東設立兩所學校,一是黃埔軍校,一是廣東大學,以一文一武的學校模式造就“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的人才。被立為校訓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中山大學十字訓詞,是孫中山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在我國高等教育近代思想創新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體現文化傳承創新。中國文化歷來十分重視創新,大約集成于西周初期的《詩經•大雅》就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句。同志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

大學校訓建設體現文化傳承創新的途徑和方式多種多樣,前面論述的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和鑄就時代文化烙印的問題,其實說的也是大學校訓建設要體現文化傳承創新的問題。盡管我們可以說,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偏重于文化傳承,鑄就時代文化烙印則偏重于文化創新,但挖掘本身也是創新,鑄就本身也是傳承。因此,大學校訓建設的傳承和創新是相互統一的。除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和鑄就時代文化烙印,大學校訓建設體現文化傳承創新另一個重要的途徑是要真正做到凸顯大學校訓自身文化特色。清華、復旦、中山3所大學的校訓都各具濃郁特色。其他許多大學也擁有各具特色的校訓。如彰顯專長特色的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道明了師范教育的目標和教師的職業特點;海南大學的“海納百川,大道致遠”,在彰顯學校自己宏大氣度遠景抱負的同時,巧妙地在句首暗嵌了“海大”二字。校訓建設要有自身鮮明特色,必須科學與人文并進,繼承與創新結合。但是,當代我國部分大學在校訓建設時缺乏對本校歷史及校訓本身的深入研究和對本校現實發展的敏銳判斷,在特色提煉和創新追求上做得不夠。這些大學的校訓或雷同平庸或空洞陳舊,個性不顯、似曾相識,過于追求形式美而忽視形式與內容及校情的內在有機融合。總理說:“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13]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這就是溫總理眼中大學獨特的靈魂,也同樣是大學校訓文化建設中體現文化傳承創新所必須追求的。四是豐富文化育人內涵。《易傳》“人文化成”一語就表明文化具有育人功能。挖掘和深化大學校訓的文化育人內涵,有利于增強校訓文化的吸引力、滲透力,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適應的價值觀,有利于發揮高等教育文化傳承創新功能。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11]大學校訓文化建設與大學育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這種契合性源于校訓文化融理想信念、行為規范、價值取向等為一體,具有價值導向、教育熏陶、規范激勵等育人功能。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在強調個人的品行道德修養上就包含著深刻的內涵,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對于廣大師生而言,大學校訓文化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作用,內含著廣大師生高度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念。因此,校訓以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作為始終不渝的追求,以引導、培育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為目標。大學育人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就是要用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教育人、啟發人,解決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問題,提高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就是要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不斷提高廣大師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因此,要在著力深化大學校訓在文化傳承中的深刻內涵中積極發揮校訓育人作用,并與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大學校訓文化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凝聚廣大師生的思想共識,從而形成一個既有核心、有主導,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