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文化發展理論思考
時間:2022-05-27 04:41:11
導語:馬克思文化發展理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發展:人的自身解放
馬克思從生產的角度揭示人是在生產和交往實踐中發展的。馬克思指出,個人表現自己的生命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是由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所決定的[2]520。第一次生產“是隨著人口的增長而開始的。而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而這種交往形式則是由生產所決定的”[2]520。正是從交往的存在方式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視角出發,馬克思第一次明確提出人類交往的三大歷史形態:人的依賴關系、人與物的依賴關系和作為理想意義上的交往形式———自覺聯合起來的個人之間的自由交換[3]132。很顯然,馬克思把第三種交往形態概括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3]52,在這種形態中,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勞動擺脫了謀生的手段,人對物質高度滿足后,對精神產生高度需求,從而使人的交往實踐活動表現出人類活動的完整性,展現出人全面發展的豐富性,成為自主、自由和全面發展的主體,實現了馬克思提出的“完整人”的理想人格。世界交往是人自身發展跨越全球性的結果,這種現實存在包含了人形成全面發展的可能性,由交往產生的歷史才能成為世界歷史[2]540,唯有如此,“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2]541。個人同世界歷史直接發生聯系的過程中,才可能實現個人自主活動的社會形式。用世界眼光來看待人的發展,是人的自由個性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時代。正如法國學者阿芒•馬特拉(ArmandMattelart)分析全球化時說的那樣,“在一個人思想中最根本的變化是在他的思考中不再用分離的觀點來看待歐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發生的事情,我相信今天人們要求我們用另外的眼光來看待世界”,也就是說能在最無愧于和適合于人類天性的條件下(包括全球化),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以及他們之間物質變換的時代才是自由全面的發展時期。
二、文化與發展的互動
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最經典的觀點莫過于其公認的意識形態理論,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結構,這是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物質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591。在這里,馬克思所要表達的是一個社會從事經濟生產的方式對其文化形態的生產與傳承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框架內,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產物;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被用來維護生產資料占有者的利益。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和經濟發展之間并不是簡單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關系,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然而,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卻一直慘遭誤解。文化不僅被視為經濟生產的副產品,而且經濟對于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也被絕對化。為此,恩格斯在寫給約瑟夫•布魯赫(JosephBloch)的信中談到:“……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4]695-696恩格斯認為盡管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但是經濟基礎并不是上層建筑領域內多種斗爭的唯一決定因素,也就是說文化的文本和實踐雖然不是歷史的“原動力”,卻在歷史發展和經濟發展中居于至關重要的地位。恩格斯用“相互作用”形容經濟發展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他指出雖然經濟是基礎,但是決定上層建筑的還有階級斗爭、法律制定等因素存在。這些因素與經濟、文化一起向前發展,“并非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其余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根到底總是得到實現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互相作用。”[4]732可見,恩格斯的“相互作用”并不否定經濟發展的首要地位。普列漢諾夫(ПлехановГеоргий.Валентинович)就認為互相作用的力量的性質,彼此影響的社會機體的屬性歸根到底是由我們已經知道的原因來說明的:即這些機體的經濟結構,而經濟結構是由生產力的狀態所決定的,經濟依然是發展的“原動力”[5]282。盡管文化不是發展的“原動力”,但文化對人的發展意義重大。馬克思主義認為正是文化使人在生產勞動和實踐中不斷挖掘自己的精神潛力,擴大精神視野、錘煉思想意志,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文化的發展過程就是人的才能和潛力不斷發揮和實現的過程:“有意識的生活活動直接把人與動物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正是僅僅由于這個緣故,人是類的存在物。……實際創造一個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的自然界,這是人作為有意識的類的存在物的自我確證。……因此,正是通過對對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實際上確證自己是類的存在物[1]163。文化對于培育民族精神和塑造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都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類歷史是逐步走向文明、不斷發展文化的歷史。掌握了人類文化,也就抓住了人類自身發展的奧秘。文化對人的精神思想影響十分巨大。可以說文化為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價值判斷標準,并通過社會教育使其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行為規范,從而有效地塑造國民的健全人格,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續傳承、不斷深化升華。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的著名論斷:“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6]120
三、文化發展的特點
對于文化發展,恩格斯有段非常出色的描述:“中世紀完全是從野蠻狀態發展而來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學、政治和法學一掃而光,以便一切都從頭做起。”[1]235一個時代,把古代文明“一掃而光”以便從頭做起,把“文化發展”的“發展”表達得淋漓盡致,也把文化發展的特點表露無疑。
(一)文化發展的不均衡性
文化發展的不均衡性集中體現在文化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并不總是一致的。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文化發展并不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構成相對應的關系。文化發展的這種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現在文化發展是漸進過程的中斷,文化的飛躍時期(革命性變革)代替演進時期、文化繁榮時期和衰落時期進行有規律的轉換;另一方面表現在文化在時間的度量上(文化加速發展的時期為停滯或緩慢發展的時期所替代),也表現在空間的度量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比另一個國家或地區更快)[7]30。文化發展不平衡性是與整個社會發展不平衡性相聯系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藝術與不發達的社會階段并不矛盾,作為這個社會階段的結果,藝術總是同它在其中產生而且只能在其中產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會條件永遠不能復返,這一點是分不開的[3]36。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貫強調,上層建筑和各種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們都存在著自身發展的獨特規律。馬克思早就提出“物質生產的發展同藝術發展是不平衡的關系”[3]34,他提醒人民“進步這個概念決不能從通常的抽象意義上去理解”[3]34。馬克思以古希臘藝術在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卻出現了繁榮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他說“困難不在于理解希臘藝術和史詩同一定社會發展形式結合在一起。困難的是,它們何以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3]35。恩格斯在分析為什么經濟落后的國家在藝術上依然有很高的發展時,引用18世紀經濟比英國落后的德國、法國出現哲學和普遍藝術繁榮的情況來說明,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繁榮是經濟高漲的結果。當然,經濟并不能重新創造出任何東西,但它對現有思想的改變和進一步發展方式有間接地決定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哲學最大的、直接的影響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4]704。也就是說社會發展的低潮和高潮并沒有影響文化發展按著自己的規則而展開。
(二)文化發展的延續性
文化發展延續性指文化發展體現繼承和發展的統一,即將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積累起來、繼承下去,通過這種繼承性保持了世界文明進程的互相依賴性和完整性。馬克思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談到:“人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的歷史,也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進行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進行創造”[1]470。歷史文化發展的延續性決定了文化的連續性。人類繼承、收藏、保護、研究和創新前人的成果與作品不僅是體現著后人對前人勞動成果的一種特殊感情,而且它是后人對前人作品中凝聚著的人類共同的智慧、力量、勞動的依戀、愛慕和欣賞,本質上是對人類本身的愛慕與欣賞。如何更好地繼承歷史文化遺產是文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列寧在評價馬克思主義的時候說得好,與“宗派主義”不同,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恰恰相反,正是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那種問題,馬克思的全部學說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偉大代表人物思想的直接繼承[8]344。也就是說只有在參與全人類文化的發展與創造的時候才能被強化。文化的趨同不是一個民族文化完全被另一個民族文化所同化,趨同只是一個民族對外來文化的吸納能力及其包容性[9]112。馬克思提倡注重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遺產,即有所汲取、有所借鑒、有所改造、有所剔除、有所創造,這樣才能保證文化健康發展。
(三)文化發展的多重動力
文化發展動力的多樣性是指,導致社會文化在各方面變化的多種因素,其中包括文化相互作用的類型、文化變化的性質、社會文化的決定性因素、文化發揮作用的方法、發揮能力的方法和作用等。與文化發展對應的動力因素包括“意識形態”、“商品”、“資本”和“技術”等,這些因素決定了文化發展動力的多樣性,表明文化發展動力是不同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技術和教育是文化發展內部直接的發展動力。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從技術層面對人類文化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展開分析的。技術是用來滿足人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東西,是人對世界(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活動方式”,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思維之間的中介和橋梁,即人類改造自然、社會和思維活動的方式方法。可惜的是,馬克思雖然很早就注意到“技術”因素的重要性,但是只是在文化發展外部探討技術問題,并沒有深入文化發展的核心問題,即技術也是一種文化。意識形態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階級的統治工具。文化是意識形態的表現,是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地位合法化和領導權的工具,是構筑文化虛幻的“倒立呈像”,這種意識形態主要體現為以主流文化不斷發展的方式存在。由于文化具有意識形態作用,作為商品的文化產品也就有意識形態,因此文化產品就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有的特征,遮蔽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從而掩蓋了人的社會關系,對文化發展本身并不有利。教育是文化得以發展的可靠途徑。按照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文化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在后天教育中獲得的,不是通過遺傳,而是有知識的人向無知識的人進行知識和文化的傳遞。教育對文化的基本傳遞形式,就是將前輩的精神遺產交給后代,它使文化得到積累和保存,從而在文化發展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教育就不可能有社會成員對于文化的理解,社會成員也不可能成為有文化的人。馬克思在談到工人階級如何解放的問題時指出,“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進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0]270。教育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發展中成為新一代工人獲得自由的工具,從更高層次上肯定了教育的文化作用。
作者:楊龍波工作單位:上海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
- 上一篇:當代文化發展價值取向研究3篇
- 下一篇:中國文化發展規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