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業文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09 03:30:15
導語:文化工業文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工業批判理論傳入中國以來,經歷了推崇到全盤否定,再到揚棄的歷程,伴隨其沉浮起落的恰恰是中國文化工業的不斷發展。那么對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理論到底應該怎么去理解,是過時了要徹底拋棄,還是在當今依然有重要意義,依然能夠運用在對中國文化大發展的審視上,這就需要我們用歷史的眼光來剖析文化工業理論。文化工業理論的產生是在20世紀初,當時的美國已經把工業結合到文化藝術行業中,用新的技術手段推動大眾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阿多諾正是這個時候隨著法蘭克福研究所到了美國。在美國的濃郁商業氛圍中,文化工業無處不在,利用大眾傳播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已經在大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阿多諾作為一個文化藝術精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以一個外人的眼光對美國的文化工業進行審視,進行批判。同時,作為一名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他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工業是由統治階級進行控制,營造虛幻的幸福世界,使人失去思想和批判的能力,按照統治階級的期望生活著,失去了革命的熱情,所以促使他對文化工業進行了徹底的批判。第一,對科技邏輯進行批判。阿多諾認為科技進步促使了文化工業的產生,是文化藝術被科技邏輯滲透而產生的。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理論批判的正是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二,對資本主義經濟社會進行批判。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是由資本主義經濟直接催生的,而科技只是催生劑。經濟資本所帶來的變化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不由大眾的意志所決定。經濟通過文化和藝術掙取利潤,奴役和統治大眾。第三,對反啟蒙的批判。文化工業的根本驅動力是經濟資本,通過工業化模式批量生產、傳播文化產品。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是“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帶有強烈的反啟蒙性質。阿多諾對工業文化的批判促使人們對文化產品的價值、對人與社會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但是,作為20世紀中的批判理論,阿多諾的工業文化相對今天來說,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對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工業理論來說,各種不同形態的資本主義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籠統地對文化工業現象進行批判,不能準確地說明文化現象的社會影響。其次,阿多諾曾嘗試發掘文化工業中的批判要素,但是,阿多諾忽略了大眾的主體性和批判性,而對于文化工業及文化產品的功能和力量的判斷過于絕對,不應一概否定文化工業。第三,阿多諾在對文化工業進行批判的時候,帶有強烈的個人情緒。同時,他在批判理論中并沒有給出合理的建議,沒有提出我們應如何面對并擺脫文化工業。
二、當代中國文化工業的發展及現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割裂的世界逐漸整合成了一個整體。經濟文化的全球化使文化工業從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我國建國后一直將文化視為意識形態領域,通過嚴格的控制,使之發揮為人民服務的公共事業的作用。和傳播黨的政策方針的政治功能。自改革開放之后,文化領域、經濟領域紛紛沖破枷鎖,謀求全新的發展。經濟政策的放寬,私營業主的出現,促進了文化工業的興起。在國外思潮和經濟形式的沖擊下,文化工業的一整套模式被移植到了國內經濟和文化發展中來。人的需求不外乎物質與精神,文化就是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所以,面對日益增長的人民群眾的文化精神需求,文化的大眾化理應成為主流。實現文化大眾化最好的形式其實就是文化工業,借助工業的大批量規模生產和高科技的實現,文化工業能夠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為了區分阿多諾貶義批判的文化工業,我們用文化產業來代替了文化工業的概念。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產業的興起從最開始滿足了被壓抑了許久的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商業性質,反而使其最大程度地向阿多諾的文化工業靠攏。電影、電視、報紙雜志、廣告,所有生活中賴以獲得文化需求的媒介都充斥著商業符號、標準化模式等。很大程度上,如今的文化產業又回到了阿多諾那個時代的文化工業上去。更加可怕的是,大多文化產業產品已經不是滿足人的文化需要了。失去了其本身的使用價值,表現出來的僅僅是滿足人的欲望。比如,現在很多的電影在結尾都留有懸念,吸引觀眾等待續集的出現。其實無論電影的首部還是續集,大多數都是好萊塢文化工業模式下的產物,僅僅是為了勾起觀眾想知道故事如何發生和對未知好奇的欲望,從而成功地賺取票房,促進周邊產業的銷售。很多大制作的電影,用一個簡單脆弱的虛構的故事情節為主線,卻輔以大量的高科技感官效果,多數人花錢去看的僅僅是效果而已。同時,大量的無意義、被商品符號占據的電視劇充斥在大眾的熒幕上,模式套路高度統一,看這種電視劇味同嚼蠟。但大多觀眾樂此不疲,有的看明星,有的看劇情,有的只是為了消磨時間。同樣,各種歌唱類節目、選秀節目、明星真人秀節目等等,都充斥著低俗、商業和標準化。雖然不能否認依靠先進的科技,文化中心已經不再單一,多元的文化中心也已形成,但是無法與主流的大眾文化產業相抗衡,同樣存有文化工業影響的陰影。現今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逐漸向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工業趨同,文化產業的發展并沒有帶來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有如下幾條:一是社會的不協調發展。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發展時間里程短,成就顯著。但從另一面看,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治理、文化發展、公民教育等問題的發展不平衡。一切向錢看、消費為主、經濟邏輯為主等觀念蔓延在整個社會中。所以,文化產業被經濟所綁架,僅僅表現出了工業的性質,卻喪失了文化的實質。二是文化審查制度的不完善。改革開放之前,文化領域一直被視為意識形態被國家嚴格管控。盡管改革開放之后,文化開始大繁榮大發展,文化的多樣化,在工業模式下的爆發發展已經超出文化審查制度的預期。對文化種類、形式、內涵等沒有做到有效的歸類及限制。思想反省、政治批判的文化作品由于審查制度的政治特性,并沒有完全放開;但是對于低俗的文化作品并沒有制度性、規范性的審查約束,基本通過通知性的禁令進行治理,這就造成了阿多諾文化工業式的文化產品大行其道,在某種意義上促使了文化產業向文化工業轉變。三是文化批判思想和批判氛圍的缺失。國內缺少文化領域系統的批判理論。目前,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不能機械簡單地套用阿多諾的文化工業批判理論,迫切需要構建符合中國文化發展需要的文化批判理論。同時,在文化產業發展中,中國社會學者的話語權太少,越來越多的人在迎合中國文化發展向文化工業蛻變。簡單的行政管理禁令及文件已不足以抵抗文化工業的拓展。
三、在對文化工業批判與再批判中促進中國文化發展
目前我國的文化發展主要依托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國內文化產業的現狀,綜上已有論述,在大眾主流范圍內,已經趨同于阿多諾所批判的文化工業。所以要促進中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在目前國內沒有原生的文化批判理論的基礎上,應該從對文化工業批判和再批判中來正確解讀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1.正確認識文化工業批判理論的局限性,保持對文化工業批判的再批判,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在社會與科技發展到現今的這個高度,完全按照阿多諾的理論全盤否定文化工業形式,已完全沒有意義。文化與科技與工業的結合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的繁榮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電影、廣告已經呈現出其藝術性質,也具有批判和公益意義,有時甚至可以揭示和反映深刻的生命、社會和歷史內涵。我們拋棄阿多諾個人情緒化的成分,認真區分國內外地域特征,科學合理地進行文化交流,引導大眾的自我判斷和思考。2.運用文化工業批判理論審視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我們應該堅持運用文化工業批判理論中的深刻批判思想來審視文化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應該避免中國文化產業與資本主義文化工業趨同,防止文化產業出現庸俗化、同一化,防止文化產業遮蔽大眾主體性,防止文化產業對藝術及人文精神的沖擊。這種批判思想應該深入到文化部門中,深入到經濟主體中,深入到人民群眾中,讓整個社會都習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大眾文化,保證文化產業的正確發展。3.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文化產業批判理論我們借鑒阿多諾的文化工業批判理論來審視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并不能完美地解決文化產業中存在的問題,因為文化工業批判理論畢竟源于西方。我們更需要伴隨我國文化產業興盛而發展起來的本土的文化產業批判理論,用以來促進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和主導文化在文化產業中的合適位置,用它來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在文化產業中的繁榮,用它保留世俗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用它來引導公眾理性看待文化產業的產品和服務。
作者:張吉勇單位:江蘇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與評估中心
- 上一篇:鄉鎮領導干部整改落實工作方案9篇
- 下一篇:網絡微文化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