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維度探索
時間:2022-08-01 04:43:04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維度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越來越強調文化維度的價值探索。在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挖掘旅游文化中蘊含的獨特教育資源,探索將旅游文化特色根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實現旅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乃是實現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行業優勢彰顯其文化特色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旅游文化;文化維度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的根本,以文化人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明要求。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1]作為中國文化一個獨特分支的旅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天然的相通之處,旅游文化之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重要的教育啟示和現實價值。旅游院校承擔著為旅游業的發展培養和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重任,旅游院校的學生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家國情懷。在旅游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旅游文化之根、探索旅游文化之情、追尋旅游文化之美,真正實現以文化人的初衷,方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獨樹一幟,從而將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成為有著獨特行業優勢和文化特色的有效教育。
一、旅游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探析
旅游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理解不一的概念,在當前旅游學界學者眼中,它有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內涵。譬如在魏小安[2]看來,旅游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是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樂、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現代文化現象。喻學才[3]認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體和旅游客體之間各種關系的總和。亦有學者將旅游文化歸納為與自然風光、古跡遺址等相關的歷史典故、民俗文化、傳說故事等形態。隨著旅游學科的發展,對旅游文化內涵的探索有了極大的豐富,在本文的研究視閾下,更傾向于將旅游文化看作是既有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又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整合文化。中國的旅游文化是在中華民族絢爛悠久的歷史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華夏之地自古以來就給人留下了禮儀之邦、文明之地的美譽;中國的民族風情豐富多彩、形式各異,旅游文化中的人文資源備受矚目;中國的自然風光鬼斧神工,工藝美術更是異彩紛呈。由這些因素組合而成的旅游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成為旅游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1.作為觀念的旅游文化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旅游文化強調弘揚善美、強調立德樹人,這是一筆不可或缺的意識形態教育資源。中國古人講旅游,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厚重的倫理意蘊。游宦、游學、云游等詞均反映了一種與旅游相關的人文情懷,中國人倡導的旅游,本身夾雜著某種訴求與情懷,這與西方人眼中“tourism”或者“travel”是截然不同的意境。古人用游俠、游子等來描述旅游參與者身份,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游”中體現人的精神境界和個人訴求。這種觀念的旅游文化,已然作為一種體現人的思維活動、成就人的精神生活而存在,其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言而喻。同時,旅游文化強調求同存異,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是新時代大學生身上特有的標簽,應對這種性格特征的發展,要求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強調求同存異、包容并蓄,旅游文化正是這樣一種具有融合性和滲透力的求同存異的文化。2.作為實踐的旅游活動中承載著重要的道德塑造功能旅游活動是一種集審美、向善、求真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活動,旅游本身即帶有強烈的道德塑造功能,它用一種喜聞樂見、樂此不疲的方式塑造著一個民族、一代代中國人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風貌。旅游文化強調實現人的解放,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完全一致。旅游是人類追尋自我、探索自由、實現自我突破與解放而發生的一種實踐活動,現代旅游業更是伴隨著人們思想解放而迅速成長起來的行業。隨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人們越來越自由而隨心地在中國甚或是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流動,越來越頻繁地通過與他人的交往來提升自我,越來越自信地表達與維護中國形象,越來越開放地包容接納世界文明成果。仔細研讀旅游文化所倡導的價值目標,應是在拓展人們視野的同時,追求情操陶冶、人性錘煉、自我突破。《旅游法》的出臺,進一步保護旅游行為,將人類實現自我解放的旅游行為的保護提升到了國家法律層面。通過旅游活動來實現人的現代化,通過旅游文化的普及與推廣來傳播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明,本身即是一種有意義的價值觀教育。甚至可以說旅游活動本身就是追求人的解放的實踐過程,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旅游文化有熏陶、教化、激勵的功能。在諸多中西方文人的比較研究中看來,中國人更講究人文情懷,注重情感體驗,而西方人更講究求知價值,注重科學精神。這是民族文化的差異,而正是因為這一突出的特征,使得中國的旅游文化中蘊含的道德塑造功能更為突出。在當前新的旅游觀念的引導下,通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帶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成為成功策劃旅游活動的關鍵,這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美。3.作為文化實體的旅游場所成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如今,純粹的山水風光旅游已經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國內諸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場所,通過文化的醞釀和加工,不只是旅游文化的載體,同時更多地承載著教育功能和價值導向。譬如,博物館、文化宮、名人故居、紀念館等,為凝聚社會人心、潤滑社會關系、整合社會資源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眾多旅游目的地成為了影響人的素質生成的復雜而深刻的重要元素,旅游文化場所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諸多新的機會與可能。近些年來,旅游文化、尤其是紅色旅游文化流行,諸多紅色旅游勝地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重地,這些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恰當使用,使得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成為當代大學生重要的精神養料。我們要充分利用旅游場所承載的思想塑造功能與道德養成功能,利用實體旅游文化的直觀性、多樣性、情感性、和諧性等特征,將旅游目的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時之需。
二、旅游文化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重要啟示
旅游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因為旅游活動而產生,為旅游活動所整合,既囊括自然之美、又包含了旅游之情和文化之理,成為了一支具有獨特形態的文化符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諸多教育啟示。1.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是一種“美”的教育最初的旅游是圍繞美麗的山水風光而展開的,所以,在我國先秦典籍的記載中,將旅游稱之為“觀光”,意為觀賞和閱覽某地獨特優美的風景。談及旅游文化,首先映入眼簾的,應該是給人美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是要教導人探索與認知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真、善、美,在這個過程中,“美”首先成為了二者之間共同的、相通的話題。近些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內容的空洞性、教育方式的說教性、吸引力的缺乏,越來越不太受學生歡迎。將旅游文化之美的概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之中,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也會更加接近它的教育初衷,使其變為一種更加賞心悅目、從而更加心悅誠服的教育形態。2.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強調“情”的效果在旅游活動的體驗中,最為突出的便是情感的體驗。古人出游,有的為探索某一未知的故事,有的懷著對異地和遠方的憧憬,人類對未知的情景總是抱著強烈的探索愿望;今人出游亦是如此,或為了追尋某一動人的傳說,或為了獲取某種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在這些特殊情境的激發下,游客的心靈觸動也會隨即發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人的思想意識而開展的一項教育,如果只是泛泛而談,難以觸發學生思想的認同與行為的轉變。而唯有與情結合,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激發出學生內心深處的德行且將其轉變為自覺的行動。3.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突出“文”的魅力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風俗各異的旅游大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在生活習慣、風俗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有相當一部分游客外出旅游的目的就是為了體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感受異域流采紛呈之美。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鼓勵青年學生體會旅游文化倡導的核心價值與精髓,更能造就豁達、包容、樂觀、向上的優秀品質,這一過程的實現,就是以文化人的典型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將旅游文化囊入懷中,在教育過程中既凸顯旅游文化的價值,又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三、旅游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
旅游文化以其獨特的內蘊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資源與重要啟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如何向旅游文化借力,這是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深思的話題。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運用適當的教育教學手段,揭示旅游之根、渲染旅游之美、筑牢旅游之魂,將旅游文化特色根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達成旅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桂林旅游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從院校辦學特色入手,找準學校辦學定位,突出學生培養目標,著重強調從旅游文化處去尋根問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積極挖掘旅游文化之美,探索旅游文化之情,追尋旅游文化之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別開生面、印象深刻。1.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探索“以美示人”導向美是世間萬物魅力之源,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根本,也是人與人相互吸引的重要前提。旅游就是一個體驗自然風光之美、體悟社會風情之美的過程,旅游文化首先應該是體驗美的文化。將旅游文化之美展現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來,思想政治教育就會因為這一文化美而變得熠熠生輝。旅游文化中美的體現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自然風光帶來的視覺美,譬如高山草原的壯美、湖泊叢林的秀美,都會帶給人美的視覺感受;其次是社會風情帶來的意境美,例如傳記典故所包含的智慧美、字畫雕刻帶來的藝術美,都是需要用心去體會和感知的意境美。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美的領略不能簡單停留在視覺美的層面,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參與審美活動、培養審美能力,鼓勵教導學生從祖國大好河山之美領略到愛國之情,從身邊萬事萬物之美領略到生命之美,學著用得體的言行、恰當的形式探尋自然和人性中美的光輝,通過教育讓學生成為發現美、捕捉美、踐行美、傳播美的美德之人,此乃教育的極高境界。桂林旅游學院通過景區式校園建設營造一種環境美,通過禮賓禮儀的培養傳播形式美,通過尋找“友善青年”弘揚心靈美、通過挖掘“旅院精神”培育內在美,這些美的嘗試均體現了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挖掘“以情感人”情懷旅游是一個注重游客體驗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亦應從注重體驗著手,先應體悟其情,感悟其理,最后內化其行。沿襲旅游體驗給游客帶來的直觀感受的經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設計也應該從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著手,來設計教學的目標、內容、過程以及評價指標。桂林旅游學院在探索“以情感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上,首先提倡打造“以情感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突破傳統一言堂的教學弊端,強調旅游專業素養的同時將情感教育融入其中,在突出情感的體驗式教學過程中確立愛國情懷與博大胸襟。在桂林旅游學院的模擬導游實訓室,體驗式的思政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模式,將情景模擬帶入思政課堂,將旅游體驗應用于思政教學之中,借助與旅游情景的體驗來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以及情感訴求。其次注重打造“以情感人”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情感育人作用,黨團活動、社團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重要紀念日活動,注重將情感關懷與體驗作為開展活動的重要內容。每年的5月19日(中國旅游日)學校都會開展系列與旅游相關的活動,師生的道德感悟與思想政治素質在參與活動的情感體驗中得到升華。3.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踐行“以文化人”在旅游學界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即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以文化人”是旅游業經久不衰的秘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的真諦。旅游院校以培養高素質的旅游類服務型人才為目標,對這類人才的要求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功底,同時更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精神。對旅游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求做到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統一、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和諧。旅游文化是感性和理性的適當結合,在教育學生認識世界時,它是一種理性的客觀存在,在教會學生學會生存時,它又是一種感性的生成。將旅游文化融入旅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就是實現“以文化人”這一根本的教育目標。桂林旅游學院通過宣傳旅游行業核心價值觀、營造旅游文化氛圍、搭建文化傳播平臺等舉措,積極推進“以文化人”,學校“七玄樂府”成為重要的旅游文化創新品牌,既是校園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又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窗口。
強調辦中國大學必須要講特色,“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4]旅游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又系統的工程,是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改革創新的一個重要突破,是實現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的重要之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立德樹人的工作,這一教育過程的實施離不開文化的浸潤滋養,旅游文化倡導的諸多正向價值,以其獨特的姿態教導人走向德性、理性,走近真善美。旅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逐步確立旅游文化滲透融入的文化育人長效機制,在課堂內外營造濃厚的旅游文化氛圍,講好旅游文化故事、緊跟旅游時代步伐、關注旅游行業發展趨勢,使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實現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推動旅游教育發展肩負起其理應承擔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實現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性、有效性發展。
作者:劉金菊 單位:桂林旅游學院
- 上一篇:中小學教師教育懲戒實施困境及突破
- 下一篇:農村學校作文教學幾點思考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