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理國主義文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9 08:29:52

導語:大學生理國主義文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理國主義文化建設論文

一、大學生理主義培養的問題之所在

1.層次太過單薄,缺乏全面認識

于曉陽、徐淑紅、周芳在其專著《校園文化建設新趨向》中認為,高校校園文化應包括四個方面: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園文化活動[2]。而高校僅僅把校園文化建設俠義地定義為校園文化活動建設,自然對待理國主義文化建設也就僅僅停留在開展各項愛國主義活動的層面上,在課堂上、生活中以及相關制度上幾乎沒有理國主義相關教育的體現,這樣就使得文化層次太過單薄,學生從活動中根本無法對理國主義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也無法意識到愛國主義的重要性。如一些學校會在每年的12月9日組織“長跑比賽”,目的是為了紀念“一二•九”運動,讓大學生勿忘國恥,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意識,但是活動的實際效果卻往往變成了學院之間的體育競技比賽,甚至有的學生根本都不知道“一二•九”運動是什么,教師在課堂上從未講過,學生在課外也從未了解到相關知識,最終該活動并未達到它預設的目的。所以,高校僅僅關注校園文化活動層面建設,容易讓理國主義包裹著一層多彩文化活動的表皮,偏離理國主義主旨的現象,從而使整個理國主義文化建設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2.范圍太過狹小,缺乏全體參與

當前很多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把校園文化建設附屬于學生管理部門,甚至把理國主義教育等同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或學生業余活動,從而把理國主義局限于學生管理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參與以及各個部門的協調配合,理國主義教育就很難得到學校整體這個大環境響應,很難讓每一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國主義觀,甚至不少以愛國主義為主旨的活動中連學生個人都沒有積極性,導致活動的無法正常運行。這些不僅暴露出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弊端,也反映了高校對于理國主義文化建設的疏忽,沒有進行更好地宣傳和引導。

3.時間太過簡短,缺乏長期統籌

構建理國主義文化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應當貫穿于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始末,很多高校將理國主義文化建設作為短期行為,僅僅是在大型的紀念日里為了響應上級號召而舉辦一些愛國主義形式化的活動,并未將理國主義文化建設納入到高校文化建設的長遠之計中,這就導致了理國主義沒有得到大學生全面認識與理解的直接原因。大學生理國主義文化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系統工程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項任務,無論從文化活動、組織機構、工作隊伍、文化設施、文化環境、校園精神上都應對其進行長期的關注與發展,這樣才能邁好校園文化建設步伐中最堅實的一步,為未來之路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大學生理國主義教育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當前嚴峻的社會形勢讓愛國主義站上文化建設的舞臺

進入21世紀以來,無論從軍事、經濟、文化還是教育,中國都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與GDP的不斷攀升,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占領了主要位置,同樣也遭到了西方國家以及周邊國家不同程度上的嫉妒與侵犯。例如,某些西方國家推出的“中國威脅論”,2008年奧運圣火傳遞“搶火炬”事件,2010年釣魚島撞船事件,2012年菲律賓就中國南海領土主權事件以及愈演愈烈的中日“釣魚島”事件。大學生群體作為民族的未來、祖國的希望、行動與思想的急先鋒,他們對祖國充滿了無比熱愛之情,紛紛采取各種各樣的愛國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但處于象牙塔中的他們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了不夠冷靜、不能明辨是非、甚至被不法組織利用而做出一些損國損民的舉動。這表明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弊端:沒有真正將文化建設與當前形勢相結合、沒有對大學生理國主義建設進行長期而透徹的計劃,從而導致事件發生時出現了一些學生的偏激舉動,這為今后的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思考與挑戰。

2.當代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誤區,解決大學生如何理性表達愛國主義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例如,2008年圍堵家樂福事件,2010年在各個城市上演的打砸日貨事件[3]。在每一次事件當中都有不少大學生在互聯網上發表過激的言論,這些言語和舉動可能是大學生的愛國情感的釋放,但被一些不法組織利用后,讓整個以愛國為目的的活動性質大變,甚至擾亂了公共社會治安,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此外,有一部分大學生采取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他們認為自己離愛國的層面相距甚遠,自己一個普通人的一舉一動不會有什么作用,那些為國爭光的境界自己達不到也很難達到。這些大學生,他們不是不愛國,只是把愛國當成了一件大事,認為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從而沒有建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思想。最后,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僅僅將愛國主義停留在思想層面,認為就是抒發愛國情感,只要在思想上熱愛自己的祖國就夠了,天天將愛國掛在嘴邊,喊喊口號,談談理想,卻毫無任何實際行動,這種空想主義、思行不一的做法將愛國主義抽象化與虛無化了。

3.大學生理國主義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基礎,是真正理解中國夢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是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所以愛國主義也就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就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而言,大學生理國主義自然也就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之一。另外,大學生是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愛國主義則是中國夢中必備的思想基石,只有心中充滿了正確的愛國主義觀,才能時刻指導大學生將自己的中國夢付之以行動。所以,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理國主義教育,將中國夢與理國主義相結合,大力開展與理國主義相關的專題活動,將理國主義融會貫通到大學生的學習、思想以及生活中去,這些理國主義文化建設的措施成為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敗的試金石。

三、針對大學生理國主義文化建設的新方法、新途徑

1.從俠義的理國主義文化建設走向廣義上的理國主義文化建設,多層次、多方向發展高校理國主義文化建設

首先,從精神文化角度來說,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高校應當培養學生從思想方面理解愛國主義,注重理國的表達形式,重視愛國主義精神,勿忘國恥,時刻牢記自己作為一名中國人應當如何熱愛自己的祖國。無論在課堂,還是課外活動,都要讓理國主義思想扎根于學生的大腦之中。其次,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這就要求高校在物質方面多構建與提供一些與理國主義相關的環境設施。例如,多舉行愛國主義文化展覽,在教學區和生活區多貼一些宣傳性的海報,在大型的紀念日或者事件發生日掛上五星紅旗等鮮明表達愛國主義的設施,對于愛國主義相關的活動給予財力與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再次,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制度方面,高校應當嚴肅理國主義教育,制定相關規定與制度提醒和鞭策大學生應當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最后,做到前三者,大學生從真正意義上對于理國主義也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與認識,他們參加活動就更具有自發性,活動的舉行也就會更順利、更有意義。

2.高校應當對課程進行一定的改革,對教學者進行專業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加與愛國主義相關課程及課時,將理國主義融入課堂

首先,形勢與政策課時太少,同時教學者缺乏對愛國主義透徹的認識。據筆者觀察發現,許多高校各年級形勢與政策的課時一學期只有12—16個課時,而且授課教師幾乎都是輔導員,大多數都沒有經過專業的愛國主義教育,僅僅是讓學生看幻燈片、愛國主義影片以及發表一些個人的相對比較淺顯的學生都懂得的愛國主義言論。所以,在當前形勢下,高校應當增加形勢與政策課時,一學期至少要占到基礎課課時的一半,多請一些有經驗的老教師來為大學生講解愛國主義,并培養一支自己的愛國主義教學團隊。課堂上,多和學生互動,發現他們思想上的問題及時糾正,并將其課堂互動情況以分數的形式表現在期末成績當中,這樣學生就能由被動學習最終發展為主動學習。其次,開設軍事理論課教學對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以及對民族的自豪感和責任感有著重要作用。我國高等教育明確國防教育是其教育的一部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中指出:“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就是國防教育,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把軍事理論課程安排在大學一年級軍訓過后,僅僅有兩個課時,一個講座便草草了事,大多數大學生對我國的軍事力量一無所知,更別提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了,所以,高校應當進行課程改革,將軍事理論課程在必修科目與選修科目間重新規劃,突出愛國主義教育,面向各年級增加軍事理論教學的課程,將課時提高到12個課時以上,邀請軍事評論家來高校進行講座,大學生只有了解了祖國的軍事實力,擁有了國防意識才能更好地培養理國主義精神。最后,無論是在理工科還是人文社科類課程上都要進行改革與創新,讓理國教育不僅僅專屬于哪一門學科或哪一個課堂,要將其貫穿于所有課堂之中,讓學生辯證地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并努力為之奮斗。

3.全面提高高校理國主義文化活動質量,擴大參與活動人群范圍,長期管理與規劃理國主義文化建設

作為文化活動的組織者,要有敏銳的洞察能力、把握實事的能力以及強大的號召力,活動期間要緊緊抓住“理國主義”的主旨,想方設法從各個方面來改善大學生對開展活動真正意義的領會,多開展一些相關的講座、辯論賽、演講、科技競賽、暑期實踐等活動,每次活動結束后組織者應做一份詳細的總結上交于社聯或學生會,而活動的對象不能僅局限于學生,應當號召教師以及學校領導帶頭參加各項活動,這樣更有益于發現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正,對大學生而言,也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作為管理部門,應當立足于長遠,將理國主義文化建設當成一個系統工程去做,需要從多方面進行理國主義文化構建。

作者:張軍生工作單位:大連大學人文學部